净土宗十祖截流大师

佛教故事 2023-12-26 11:24
简介 大师法名行策,字截流,俗姓蒋,父名全昌,是江苏宜兴有名的儒门老匠,与憨山白叟德清法师为方外之交。憨山白叟圆寂后3年,即明朝天启6年的一个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白叟进..

大师法名行策,字截流,俗姓蒋,父名全昌,是江苏宜兴有名的儒门老匠,与憨山白叟德清法师为方外之交。憨山白叟圆寂后3年,即明朝天启6年的一个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白叟进门,梦醒即生了儿子,因而为大师起名梦憨。大师长大之后,父母就接踵去世。大师从此有了出世的念头。

到23岁那年,大师到武林理安寺,在箸庵问公座下削发。从此5年之内,胁不沾席,日夜不卧,耐劳精修,终于顿悟佛法渊源。问公坐化之后,大师迁居报国寺。碰到同参僧人息庵瑛师,劝他修行净业。又碰到钱塘樵石法师,引导大师阅读晒台宗教义。此后他们同入净室,修行法华三昧,使本来具有的大聪明即时通明,大彻大悟。清朝康熙2年,大师在杭州法华山、西溪河中的小岛上结庵,专修净业,并命名自己栖身的地方为莲庵。康熙九年,大师迁居虞山普仁寺,兴办莲社,倡导净宗,削发在家的佛门学生,都尊大师为修行导师。大师手著《莲藏集》、《净土法语》等书,印行于世,著名的《劝发真信文》就出自信师之手。原文如下: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宁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预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晕厥倒惑,觉性不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不曾动。故曰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刻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肃静,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肃静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赡养三宝,各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功不唐捐矣。参考译文如下:

“念佛窍门,确是高超。只是虽说功德高,易修进,而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却很少获得灵验。这是因为信愿不专,不能引导修行,往生净土。现在我们既已广集善侣,同修净业胜因,若不能卖力检查自己的发心,又怎能知道跑出苦海的要道。凡是与我们同志的人,参加这个法会,必须具备真实的信心,假如没有真信,尽管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能是个世间善人,来生到善处享受福乐。在受乐时,同时造业,既造下业,必堕苦处。以正眼观察迟疑,他与善根断决的大恶人比拟,只是迟了一步而已。这样的信心,怎会是真信。所谓真信,第一要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佛,弥陀是已成佛,觉悟的本性是一样。我虽然昏沉、倒置、迷惑,然则觉悟的本性不失,我虽然积劫轮转六道,然则觉悟的本性不动。所以说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原来照样在这里。第二要信我只是个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本性虽然无二,地位却有天渊之别。借使不专念弥陀,求生净土,必定要随自己业力流转,受无量苦。这就叫作法身流转五道,不是佛,而是众生。第三要信我虽然障深业重,久久住在苦域,却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然万德肃静,又远在十万亿刹之外,却是我心中的佛,既是心的本性一样,自然就能感应道交,好比磁石吸铁,无需困惑,所以才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若能具有以上真信的人,虽一毫之善,一丝之福,都能回向西方,肃静净土。更别说持斋、受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赡养三宝,各种善行,又何尝不是净土资粮。只有信不真,才沉沦于有漏的三界。所以我们今天修行,没有其余窍门,但能在日夜二六时中,增加自己这三种真信,自然就一言一行一念。都功夫不会白费。”

大师又曾精进佛七,作文开示世人如下:

“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一句佛号,历历分明。著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赓续,如呼吸相似,既不狼藉,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

若能体究万法皆如,无有二相。所谓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净秽不二,苦乐不二,欣厌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烦恼不二,死活涅槃不二,是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差排,但自如实体究,体究之极,与自素心,溘然契合。方知著衣吃饭,老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觅毫发许异相弗成得也。如是了达,方是真正学道人,一心精进持名也。前一心似难而易,后一心似易而难。但能前一心者,往生可必。兼能后一心者,上品可阶,然此两种一心,皆是博地凡夫边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同堂缁素,各须勤策身心,近则七日内,远则平生中,常作如是信,常修如是行。纵不克证,为因亦强,华宫托品,必不在中下矣。”参考译文如下:

“七日持名念佛,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并不是念的越快越多越好。但能不缓不急,绵绵密密的持执,使心中一句佛号,历历分明。穿衣吃饭,行往坐卧,一句洪名,始终绵密赓续,就像自己的呼吸一样,既不狼藉,又不沉没。这样持名,称得上是事一心精进。

假如能体究万法一如,没有二相,也就是说,众生与佛不二,自己与他人不二,依报与正报不二,因果不二,净秽不二,苦乐不二,忻求与厌恶不二,取舍不二,菩提与烦恼不二,死活与涅槃不二。以上相对的二法,都是同一相的,是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差排,但要自己如实体究。体究到极点,自会与自己素心溘然契合。这时才知道,穿衣吃饭,都是三昧。嘻笑怒骂,都是佛事。一心乱心,都是戏说。日夜二六时中,一毫发的异相也寻觅不到。能这样了达,才称得上是真正学道人,是一心精进持名的。

前一个一心似难实易,后一个一心似易实难。但能达到前一个一心,必能往生。又能兼达后一个一心的,定生上品。然而这两种一心,都是博地凡夫可以做到的事。凡是有心的众生,都可修学。我们同堂的僧俗同修,必须大家勤策身心,近在七日内,远在平生中,常修这样的信和行,即使不能证悟,然则种的善因纯粹顽强,此后莲华宫内托生的品位,必定不在中下。”

大师在普仁寺13年,至康熙21年7月9日去世,寿55岁。当时有个叫孙翰臣的人,还有一个姓吴的年轻人,两人同时病死,一天一夜后又同时苏醒。分别对他们的亲人说:“被阴间冥司勾去,拴在阎罗殿下,黑阴郁溘然见到光明照耀寰宇,香花漫溢空中,缤纷而降。阎罗王伏地礼敬,迎送往生净土的大批师。”人问大批师是谁?他们说:“看见是截流大师。恰是因为获得大师的光明照耀,才被阎王放回人世。

 

更新于:2023-12-26 11:2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