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册 卷十 二、十真如

居士人物 2024-10-03 11:55
简介

韩镜清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韩镜清居士简介,韩镜清居士讲座开示,韩镜清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韩镜清居士简介_韩镜清居士讲座开示_韩镜清经典..

【论文】

一○?一七十真如者。

【疏翼】

第一广前答文因中,第四明所证如。

【述记?卷五十八】

自下第四、明所证如。

于中有四︰一、总牒如,二、别解,三、释难,四、废立[1]。

【论文】

一○?一八一、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

【疏翼】

第四明所证如中,第二别释。于中分十,此即第一别释遍行真如。

【述记?卷五十八】

此中「真如」,约诠辨体。若不尔者,且如初如,非先不遍,今者方遍,亦非真如可说遍故。

若不约诠,说遍何法?

「遍行如」者,《摄论》第七,「十地」中说[2]。世亲菩萨解云︰谓此法界遍一切行,从无少法非无我故[3]。无性云︰此即法空,无有少法而非空故[4]。

彼约诠,说一「无我」、一「法空」[5],义[6]皆不足,体用别故。今此所论「二空」如,是总包彼也,无有一法非二空故。

新《中边》第一云︰由通达此证得自他平等法性[7]。旧论通云:证得「一分[8]」,犹有后地,不名全得故。

因论生论,何名二空之所对治,二行相别?

答︰执法有体,执法有用,二所治别也。有主宰、任持,行相别故,故能治道亦有别也。

【论文】

一○?一九二、最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二别释最胜真如。

【述记?卷五十八】

由离犯戒,证此真如德庄严故。

世亲等云︰一切法中最为殊胜[9]。今出胜因,谓「具无边德」。

新《中边》云︰由通达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于同出离一切行相应遍修治,是为勤修相应出离[10]。旧论难解[11],故不引之。下引别处,同处不说[12]。

【论文】

一○?二○三、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三别释胜流真如。

【述记?卷五十八】

由得三慧照大乘法,观此法教根本真如,名「胜流如」。

无性云︰由胜流义者,谓所流教胜,故舍身命求此善说[13]。

新《中边》云︰设[14]有[15]火坑等三千界,投身而取,不以为难[16]。意同无性。

【论文】

一○?二一四、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四别释无摄受真如。

【述记?卷五十八】

世亲云︰于此中,无计我所,无摄[17]我所,如北洲人无有系属[18]。无性云︰谓契经等法爱断故,不计我所;观此非自他摄[19],谓教安立为胜义、法界、善、不善等,此无别也。

新《中边》云︰由通达此乃至法爱亦皆断[20]灭[21]。

又解︰今此中说︰彼皆不尽理。应说此如无系属,非我执、我慢、我爱、无明、边见、我所见等所依、取故;但言「我所」,即性狭故;由缘法爱无故,我见等不依如取之。谓此真如但为境故,名为「我所」,余论说之。此中但说我境聚,故如不离。彼法我执起时,亦取如故。

今不于彼起我等执,但言我见,即不摄所;但言我所,即不摄见。今言「我执」,通见及所。上准此释。

【论文】

一○?二二五、类无别真如: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五别释类无别真如。

【述记?卷五十八】

由生死、涅槃二皆平等,故无差别。

《摄论》[22]云:相续无别如[23]。世亲云︰谓于此中体无有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24]。即如不同身,各各有异。「相续」,即身故;故如,自他无别。无性云︰非如色等相续差别[25]。或与世亲同,或与此论同。亦得谓唯一物,非如眼等有别类故[26]。

《中边》云︰此名为相续无差别义。由通达此得十意乐平等净心[27]。

【论文】

一○?二三六、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六别释无染净真如。

【述记?卷五十八】

世亲等[28]同。

旧《中边》云︰因第六地十二缘[29]生因处。观于四谛染净因果,无有一法可染可净[30]。新《中边》云︰由通达此,知缘起法无染无净[31],非谓如也。由真如故,法无染净,名真如为无染净。

此论等谈如体,《中边》因如体谈法,非相违也。

【论文】

一○?二四七、法无别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七别释法无别真如。

【述记?卷五十八】

由离生灭细相现行故,虽多教安立,真如无别。

世亲同[32]。新《中边》云︰由通达此知法无相,不行契经等种种法相中[33]。

此依教,谈如无异,彼[34]依如,谈教无异,绮互一边,亦不违也。由达此如,即空方便智发起有中殊胜行。

【论文】

一○?二五八、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八别释不增减真如。

【述记?卷五十八】

无性云︰谓法外无用,所以不增;诸法不坏,所以不减。[35]此即离遍计所执增,余二性减解。

又一解,与世亲同云︰染法减时,而[36]无有减;净法增时,而无有增[37]。即断染不减,得净不增。今此复别,「离增减执」故。

新《中边》云︰由通达此,证得无生法忍,于诸清净杂染品[38]中,不见一法有减增故[39]。即依如说法无增减也。

二自在依[40]如前已解[41],如文可解。

然无性云︰前诸地中,虽亦得此无差别住,然作功用后乃得成。于此地中,能无功用随欲即成,故名自在[42]。

新《中边》云︰有四自在︰一、无分别自在,二、净土自在,三、智自在,四、业自在。第八地中唯达初二[43],名无增减差别如故;其相自在,名无分别,如彼疏解[44]。

【论文】

一○?二六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九别释智自在所依真如。

【述记?卷五十八】

《中边》云︰由智自在,圆满证得无碍解故[45]。余论解同。

问︰得[46]此地,已得「智自在」者,何故十度、十地修习?

答[47]︰无性云︰谓此地中得无碍解[48]所依止故,分证智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不随其言,善能了知诸意趣义,如实成熟[49]一切有情受胜法乐[50];非谓全得智波罗蜜。

【论文】

一○?二七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十别释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述记?卷五十八】

「业」等[51]「神通及陀罗尼」三摩地三种自在业,即[52]身等三业。

《中边》云︰随欲化作种种利乐有情事故[53]。

总持中:有文、义二持,持一切文义。等至:能持、能断,随所欲,「虚空藏等」「而能现前」。此无性解[54],余义同此。

【疏翼】

以上第四明所证如中,第二别释﹝或别解﹞讫。

【论文】

一○?二八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

【疏翼】

第四明所证如中,第三释难。

【述记?卷五十八】

此即第三、释其妨难。

真如一味,何容分十?

真如实无别,随其所证所生能证「胜德」,「假立十种」。

【论文】

一○?二九虽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证行,犹未圆满,为令圆满,后后建立。

【疏翼】

第四明所证如中,第四废立。

【述记?卷五十八】

第四、废立。

「初地中」,于十真如非不了[55],「未圆满」故;「后后建立」,故立十种。行位有十,故圆满真如名,乃至如来,十皆能了。如《中边释》[56]具广分别。

就解颂[57]本中,初、略,后、广。就广[58]中,有二︰一、明证得因[59],二、明所证得[60]。

上来[61]虽有四段不同,谓十地、十胜行、十障、十真如讫,总是第一、明证得因。

【疏翼】

上来第二广前答中,第一广因讫。

--------------------------------------------------------------------------------

[1] 此即初文。

[2] 见《摄论》卷三初、两释卷七〈彼修差别分〉第六中说「十地」。

[3] 即解「遍行义﹝藏文作「kun tu gro bai don/」﹞」云:

谓此法界遍一切行,从无少法非无我故﹝藏文作「chos kyi dbyivs kun tu gro ba ste/ di ltar chos gav yav bdag med pai bdag bid ma yin pao/」﹞。

[4] 《摄论?无性释》原文作:

一切法空,无有少法而非空故。了知此义,得入初地﹝藏文作「chos thams cad stov pai phyir/ gav mi stov bai chos de med do ?es de ltar sa dav po la ?ugs pa yin no/」﹞。

[5] 《金藏》作「法空」,余作「空理」。

[6] 「义」字,《义演》释文及《金藏》有,余无。

[7] 即《辩中边论》卷一〈辨障品〉,如云:

谓初地中所证法界,名遍行义,由通达此,证得自他平等法性﹝藏文作「sa dav po la ni chos kyi dbyivs kun tu gro bai don la kun tu gro bai du rtogs te/ des bdag dav g?an mbam pa bid rab tu thob bo/」﹞。

[8] 如旧译《中边论》云︰

一者、遍满义:依菩萨初地法界义遍满一切处,菩萨入观得通达,因此通达,得见自他平等一分。

[9] 《摄论》原文作「谓此法界,一切法中最为殊胜」。

《摄论?无性释》云︰

谓此空理,一切法中最为殊胜。如说离欲最为殊胜﹝藏文作「di ni chos thams cad kyi mchog yin pas dper na dod chags dav bral bai mchog ces gsuvs pa lta bu ste」﹞。

[10] 亦见《辩中边论》卷一〈辨障品〉,原文作:

第二地中所证法界,名最胜义。由通达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于同出离一切行相应遍修治,是为勤修相应出离﹝藏文作「gbid pa la ni mchog gi don du rtogs te/ des di sbam du sems te/ de lta bas na bsgrub tu mtshuvs pa la bdag gis rnam pa thams cad du yovs su sbyov ba mvon par bsgrub pa bid la mvon par brtson par byao sbam mo/」﹞。

该论《述记》解云︰

三乘涅槃,名为「出离」。诸得此因,名「一切行相」。三乘之人俱得出离,名「同出离」。此地思惟︰我今于三乘能得出离一切行相,皆应遍修治之。总结之云︰「是为勤修相应出离」,是为勤修与出离相应之行也。

[11] 如旧译《中边论》云︰

第二地观此法已,作是思惟︰若依他共平等出离,一切种治净出离,应作勤行。

[12] 即引异不引同。

[13] 《摄论?无性释》原文作:

第三地中由胜流义者,谓此所流教法最胜,故舍身命求此善说不以为难﹝藏文作「gsum pa la ni rgyu mthun pa don gyi mchog tu ste/ bstan pai chos ni di rgyu mthun pai mchog go ?es gsum pa la ?ugs pa ste/ di ltar legs par gsuvs pa gcig gi don du yav bdag bid yovs su dor ro/」﹞。

[14] 「设」字,《金藏》有,余无。

[15] 「有」字,《金藏》误作「为」。

[16] 《中边论》原文作:

第三地中所证法界,名胜流义。由通达此知所闻法是净法界最胜等流﹝藏文作「gsum pa la ni dei rgyu mthun pa don gyi mchog tu rig nas/」﹞。为求此法,设有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投身而取,不以为难﹝藏文作「dei phyir mei obs stov gsum gyi stov chen pai tshad tsam du yav bdag bid mchov vo/」﹞。

[17] 「摄」字下,《金藏》衍「受」字。

[18] 《摄论?世亲释》卷七中原作:

无摄受义者,谓于此中,无计我所,无摄我所,如北洲人无有系属﹝藏文作「gav la bdag tu dzin pa yod pa de ni kun tu dzin pa can te/ ji ltar bdag tu dzin pa med pa ni byav gi sgra mi sban no/」﹞。于此法界若得证时,其中都无谓有我所﹝藏文作「de la di lta bui chos kyi dbyivs thob par gyur pa ni gav la yav bdag gir dzin pa byuv bar mi gyur te/」﹞。

[19] 《摄论?无性释》原文作:

谓契经等法爱断故,不计我所;观此非自、非他所摄,了知此义,得入四地﹝藏文作「di ni bdag gam g?an gav gi yovs su bzuv ba ma yin no ?es bdag med pas b?i pa la ?ugs pa yin te/ mdoi sde la sogs pai chos la sred pa rnam par bzlog pai phyir ro/」﹞。

[20] 「断」字,原作「转」。

[21] 「由通达此乃至法爱亦皆断灭」,藏文作「di ltar chos la sred pa la yav

ldog go/」。

[22] 即《摄论》卷三初。

[23] 「相续无别如」,藏文作「rgyud tha dad pa med pai don/」。

[24] 《摄论?世亲释》卷七原文作:

谓于此中体无有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若如是知,得入五地﹝藏文作「ji ltar mig la sogs pa sems can so so la yod pa rnams bid tha dad pa ma yin par wes pa de ni lva pao」﹞。

[25] 《摄论?无性释》卷七原文作:

谓了知此非如色等相续差别,了知此义,得入五地﹝藏文作「ji ltar gzugs la sogs pa rgyud tha dad pa di ni de lta ma yin no ?es lva pa la ?ugs pa yin no/」﹞。

[26] 色等、眼等,均前后相似相续,各各不同故。

[27] 《辩中边论》卷一原文作:

第五地中所证法界,名为相续无差别义。由通达此得十意乐平等净心﹝藏文作「lva pa la ni rgyud tha dad pa med pai don du rtogs te/ sems dav bsam pa rnam par dag pa mbam pa bid rnam pa bcus rtogs so/」﹞。

《辨中边论述记》卷上〈辨障品〉解云︰

意乐即以信、欲,或欲、﹝胜﹞解为体。应言「十意乐净平等」。《十地论》﹝卷七初〈难胜地〉第五﹞解云︰「十种深净心者,于平等中,心得清净﹝藏文作「de rnam par dag pa la sems kyi bsam pa mbam pa bid bcus jug go/」﹞。」

《﹝十地﹞经》云︰「一、过去佛﹝法﹞平等深净心﹝故﹞﹝藏文作「das pai savs rgyas kyi chos rnam par dag pa la bsam pa mbam pa bid dav/」﹞,二、未来佛﹝法平等深净心故﹞,三、现在佛﹝法平等深净心故﹞,四、戒净﹝藏文作「tshul khrims rnam par dag pa la/」﹞﹝平等深净心故﹞,五、心净﹝平等深净心故﹞,六、除见疑悔净﹝藏文作「lta ba dav/ som bi dav/ yid gbis dav/ gyod pa sel ba rnam par dag pa la/」﹞﹝平等深净心故﹞,七、道非道智净﹝藏文作「lam la lam ma yin pa wes pa rnam par dag pa la/」﹞﹝平等深净心故﹞,八、行断智净﹝藏文作「lam wes pa rnam par dag pa la/」﹞﹝平等深净心故﹞。九、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净﹝藏文作「byav chub kyi phyogs pai chos thams cad gov ma gov ma rnam par jig rnam par dag pa la/」﹞﹝平等深净心故﹞,十、化度一切众生净﹝藏文作「sems can yovs su smin par byed pa rnam par dag pa la/」﹞平等深净心﹝故﹞。」

彼论解云︰﹝十种深净心者,﹞是诸佛法及随顺诸佛法﹝,彼分别应知﹞﹝藏文作「rnam par dag pa bcu ni savs rgyas kyi chos gav dag yin pa dag dav/ ji ltas savs rgyas kyi chos rnams su gyur ba dei bye brag gi rig par byao/」﹞。何者﹝是诸佛法﹞?谓初三世佛十力等,是佛法。余七、随顺诸佛法﹝彼分别﹞,诸佛法因此得成因戒、定、智,及化众生。

「戒」,即第四净;「定」,即第五净;第六、第七、第八、第九是智净。是中第八「行断智者,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转胜故﹝藏文作「de la lam ni spov bar shes pao/ byav chub kyi phyogs gov ma gov mas rnam par jig pa ni yid tsam spov pai don du bstan to/」﹞」。「教化众生」,即是第十。

十中,前三是果,余七是因。因中前六是自利,第七利他,广如彼释。

并如日成该论释文﹝北京版(gi.76A.4)﹞。

[28] 「等」,取无性释。

[29] 「缘」字,原文无。

[30] 见旧《中边论》卷二〈障品〉第二。原文作:

因第六地十二生因处,无有一法可染可净。

[31] 《辩中边论》卷一云︰

第六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杂染无清净义。由通达此,知缘起法无染无净﹝藏文作「drug pa ni kun nas bon movs pa dav rnam par dag pa ma yin pai don du rtogs te/ rten civ brel bar byuv bai don la gav kun nas bon movs par gyur baam rnam par dag par gyur bai chos de gav yin pa yav med par rab tu rtogs pai phyir ro/」﹞。

[32] 谓世亲与无性同,如《摄论?无性释》云︰

第七地中由种种法无差别义者,如契经等种种法别,此不如是。了知此义,得入七地﹝藏文作「bdun pa la ni chos sna tshogs tha dad pa med pai don du ste/ ji ltar mdoi sde la sogs pa chos di dag sna tshogs pa ltar di ni de lta ma yin no ?es bdun pa la ?ugs pa yin no/」﹞。

[33] 《辩中边论》原文作:

由通达此知法无相,不行契经等种种法相中﹝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s mdo la sogs pai chos kyi mtshan ma tha dad par mi byuv bai phyir ro/」﹞。

[34] 即《辩中边论》。

[35] 《摄论?无性释》卷七原文作:

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者﹝藏文作「brgyad pa la ni bri ba med civ lhag pa med pai don ?es bya ba la/」﹞,谓法外无用,所以不增;诸法不坏,所以不减﹝藏文作「bri ba med pa ni chos thams cad du chud (原缺「mi za」)bai phyir ro/ lhag pa med pa ni chos la lhag par gnas pa med pai phyir ro/」﹞。

[36] 原作「此」,下一同。

[37] 《摄论?无性释》卷七原文作:

或染法减时,此无有减;净法增时,此无有增﹝藏文作「yav na kun nas bon movs pa bri ba na bri bar mi gyur ba dav/ rnam par byav ba phed ba na phel bar mi gyur bao/」﹞。

[38] 「品」字,原作「法」。

[39] 「有减增故」,原作「有增有减」。

《辩中边论》卷一原文作:

由通达此,证得无生法忍,于诸清净杂染法中,不见一法有增有减﹝藏文作「mi skye bai chos la bzod pa thob pas kun nas bon movs paam/ rnam par byav ba na yav bri baam/ phel ba mi mthov bai phyir ro/」﹞。

[40] 即「相、土自在所依」。

[41] 见前第八障中文,如云︰

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

[42] 《摄论?无性释》卷七原文作:

「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者,谓即于此第八地中所证法界是二自在所依止处﹝藏文作「mtshan ma la dbav bai gnas kyi don dav ?iv la dbav bai gnas kyi don du chos kyi dbyiv brgyad pa bid la rtogs te/」﹞;随所求相,欲令现前,如其胜解,即能现前,名相自在﹝藏文作「de thob pa ni ji lta bu dod pa de lta bur gav dod pa thob bo/」﹞;随所希求金等宝土,如其胜解则能现前,名土自在﹝藏文作「de thob pa ni ?iv gser las grub paam g?an ji lta bur mos pa de b?in du snav vo/」﹞。

前诸地中,虽亦得此无差别住,然作功用后乃得成﹝藏文作「sa gov ma rnams la ni mtshan ma med par gnas pa bsgrims te bsgrubs pa yod do/」﹞。于此地中,能无功用随欲即成,故名自在﹝藏文作「sa brgyad pa la ni lhun gyis grub pas dod pa tsam la rag las pai phyir te/」﹞。

[43] 《辩中边论》卷一原文作:

有四自在︰一、无分别自在﹝藏文作「dbav rnam pa b?i ni rnam par mi rtog pa la dbav ba dav/」﹞,二、净土自在﹝藏文作「?iv yovs su dag pa la dbav ba dav/」﹞,三、智自在﹝藏文作「ye shes la dbav ba dav/」﹞,四、业自在﹝藏文作「las la dbav bao/」﹞。法界为此四种所依,名四自在所依止义。第八地中唯能通达初二自在所依止义﹝藏文作「de la brgyad pa bid la chos kyi dbyivs la dbav ba dav po dav/ og gi gnas bid du rab tu rtogs so/」﹞。

[44] 《辨中边论述记》卷上云︰

无分别者,不由功用即能入故。

又云︰

由得无分别智故,方于相中而得自在,此从根本因说。

[45] 《辩中边论》卷一原文作:

第九地中亦能通达智自在所依义﹝藏文作「dgu pa la ni ye shes la dbav bai gnas du rtogs te/」﹞,圆满证得无碍解故﹝藏文作「so so yav dag par rig pa thob pai phyir ro/」﹞。

[46] 「得」字,《金藏》有,余无。

[47] 「答」字,《金藏》无。

[48] 原文及《金藏》作「解」,余作「辨」。

[49] 《金藏》作「熟」,合原文,余误作「就」。

[50] 《摄论?无性释》卷七原文作:

谓此地中,得无碍解所依止故,分证得智波罗蜜多﹝藏文作「de la brten nas so so yav dag par rig pa thob pai phyir ro/ ye shes kyi tshogs kyi pha rol tu phyin pa yav thob pas/」﹞,于一切法不随其言,善能了知诸意趣义﹝藏文作「chos thams cad la sgra ji b?in ma yin par dgovs pai don wes te/」﹞,如实成熟一切有情受胜法乐﹝藏文作「ji lta ba b?in du sems can yovs su smin par bya ba dav/ chos la rdzogs par lovs su spyod pa so sor myov bai phyir/」﹞。

[51] 《金藏》作「等」,余作「即」。

[52] 「即」字,《金藏》作「等」。

[53] 《辩中边论》卷一原文作:

第十地中,复能通达业自在所依义﹝藏文作「bcu pa la ni las la dbav bai gnas bid du rtogs te/」﹞,随欲化作种种利乐有情事故﹝藏文作「ji ltar b?ed pa b?in du sprul pa rnams kyis sems can gyi don mdzad pai phyir ro/」﹞。

[54] 《摄论?无性释》卷七原文为:

谓随所欲,得身、语、意业用自在﹝藏文作「ji ltar dod pa b?in du lus dav/ vag dav/ yid kyi las thob pai phyir so/」﹞:依五神通,随自作业皆能成办﹝藏文作「mvon par wes pa lva po dag gis rav rav gi las ji lta ba b?in du bsgrub pai phyir so/」﹞;得文义持诸陀罗尼自在力故,能持一切佛所宣说文义无忘﹝藏文作「gzuvs ni gav gi tshig dav don la sogs pa dzin pao/」﹞;得三摩地自在力故,于诸等至能持、能断,随其所欲虚空藏等诸三摩地三摩钵底而能现前﹝藏文作「tiv ve dzin gyi sgo la dbav po ni sboms par jug pa thams cad kyi sgrib pa spavs pas ji ltar dod pa de b?in du nam mkha mdzod la sogs pai tiv ve dzin la sboms par jug par bya bai phyir ro/」﹞。

[55] 《金藏》作「了」,余作「皆」。

[56] 见《辩中边论》卷一〈辩障品〉。

[57] 即第二十九颂。

[58] 即第二科「广前答文」。

[59] 即「广因」。

[60] 即「广果」。

[61] 即「明证得因」。

更新于:2个月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