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饥挨饿乞食奉母忠诚诵经感应父骨--学佛网
编者按:有一个成语叫“孝激动天”,至孝之人,不仅可以激动寰宇,也能浸染禽兽。然而儒家重视孝道,世人都很清楚;然则佛家也重孝道,常人未必懂得。《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世俗则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削发人既要剃发又要禁欲,若以惯例眼光看待,这已经是不孝,而且是大不孝,历史上对此也有过莫大争议。近代高僧印光大师撰成《佛教以孝为本论》,标明佛教同样以孝为本。其其实历代高僧中,就算从世俗角度看,也有很多至孝之人,道丕法师就是一位榜样。今天这则故事摘自《因果报应故事类编》,由唐湘清居士编译,主角就是道丕法师。
佛门至孝道丕法师,忠诚诵经感应父骨。
后周道丕法师,是陕西长安贵胄里人,自幼抱着出世的洪志,七岁就削发做和尚。
十九岁时,长安发生战事,带着母亲到华山流亡,住在山洞中,那时因为兵灾的影响,米价很贵,没钱买米,只得饿着自己的肚子,乞食供母。
母亲问他:“儿子吃饱饭了吗?”
他虽饥肠辘辘,但为了避免母亲悲伤,回答说:“我已经吃饱了。”
他的父亲是一位军人,在霍山的战役中阵亡,他母亲对他说:“你父亲在霍山战死,尸骨裸露在风霜中,你能把它寻回来安葬吗?”
法师奉了母命,一路赶往霍山寻取父亲的尸骨。可是他看到疆场上东一堆西一堆的累累白骨,无法知道究竟哪一具是父亲的遗骨。他就日夜地诵经,向空中祈祷说:“前人精诚的感应,有滴血认骨的事,现在我要寻取父骨,祝愿群骨之中,假如有迁移转变的,那就是我父亲的遗骨。”
他专心一志地注视着一大堆白骨,精诚祈祷,过了几天,溘然有一具骷髅从骨堆中跳出,摇动了良久,他知道这绝对是父亲的遗骨,不禁高兴得跳起来,把那具骷髅抱在自己的怀中,带回家中见母亲。就在是日夜间,他母亲也梦见丈夫归家,第二天凌晨,果真看到道丕法师带着父亲的尸体回来,随即安葬。
当时的人,都认为道丕法师的寻得父骨,是至孝的精诚感应所致。
后来法师在朝中讲道,常居首席的地位,颇获朝野人士敬佩。像道丕法师的孝行,绝粒而饷母饥,诵经而获父骨,真是大孝兼乎存殁、至行超乎古今,可说是佛门中具有孝行的模范人物。
蕅益大师有言:“世人病释氏无父,而释氏之孝其亲反过于世人,传记所载盖历有明徵。”从道丕法师孝行的故事,不仅可以证实至孝的感应,且足以破除世人“释氏无父”的误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