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为何威力无比
《大悲咒》为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共同赞叹,功德威力无与伦比,是所有法会佛事中都一定会持诵的神咒。
《大悲咒》出自“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咒》全文84句。
《大悲咒》在汉传佛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唐代翻译《大悲心陀罗尼经》之后,《大悲咒》即广为弘传,并被纳入汉地丛林功课。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载:《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而宣说,其利益功德广如大海而叹莫能尽;无论是消障除难、得善遂愿,还是究竟的觉证解脱,《大悲咒》都能因其不可思议的大方便威神之力广为利乐。因而有不在少数的佛门四众弟子,虔心持诵《大悲咒》以自利利他、护持佛法。
大悲咒的来历
经典记载,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前,于千光王静住如来处首次听闻大悲咒。并受命以此心咒,普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当时的观世音菩萨位居初地,一闻此咒则超越八地。成为法喜充满的八地菩萨,立下为利乐一切众生而生千手千眼的誓愿,发愿后马上便具足千手千眼。十方大地为之震动,十方诸佛为之放光普照。观世音菩萨此后又在无量佛会重闻此咒并亲自受持。即使经历了无数亿劫的生死变易,也常所诵持而不废忘,也因持此咒而常以莲花化生佛前。
大悲法门的核心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大梵天王为探求《大悲咒》的真实义,向观世音菩萨请问其相貌:“唯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就《大悲咒》的“相貌”,观世音菩萨予以启导:“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一切法皆有形相,《大悲咒》所显示的“相貌”,即是《大悲咒》所具有的种种意义,这是《大悲咒》的真实相。观世音菩萨在此处所开示的“相”,即是佛弟子所要探求和理解的“法”。《大悲咒》的“相貌”,即是《大悲咒》的真实义,也是观世音菩萨大悲法门的真实义和修行准则。
大悲咒的功德利益
听闻持诵《大悲咒》,可以灭除累劫重罪障难,获得一切安乐圆满,乃至成就无量功德善法。
依《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说,《大悲咒》所具有的大方便威神力,是不可思议叹莫能尽的。
概括起来,大悲咒有以下12种不可思议无量威神功德利益:
1.离三恶道苦
听闻大悲咒的三恶道众生,能离三涂苦;诵持大悲咒的众生,不会堕落三恶道中。
2.现生所求皆果遂
诵持大悲咒,现生中的所求所愿都能果遂。但排除不善的人,不至诚的人,以及生少疑心的人。
3.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
如理的发愿和称念名号后诵持大悲咒,坚持每夜诵满五遍,能除灭百千万亿劫的生死重罪;
若对大悲咒生疑,即使诵念,连小罪轻业也不能灭除,重罪更加无效。但尚且能种下成就菩提的远因。
4.往生佛国
人天诵持大悲咒,临终时十方诸佛都来授手,可以往生到任何向往的佛土。
5.免恶死,得善生
持大悲咒可以解决生死中最切身的善终和善生问题。可扫尽一切不吉祥的恶死,具备种种吉祥的善生。
无论现生暂时问题亦究竟解脱问题,大悲咒皆以不可思议方便力,遮止一切恶因恶果,具足一切善因善果。
免十五种恶死:
持大悲咒能扫尽一切不吉祥的恶死,遮止一切恶因恶果。
得十五种善生:
所生之处常逢善王;常生善国;常值好时;常逢善友;身根常得具足;道心纯熟;不犯禁戒;
无论投生的时代环境和政治环境、人际和物资、身根和道心、法缘和根机等,都是妙善圆满的。
6.消除一切病患
诵持大悲咒,三界一切病患都能治好。所有痛苦缠身的众生以此陀罗尼治疗,无不痊愈。
7.得智慧、三昧、辩才,降伏魔外。
8.常得诸神护卫
对于如法诵持并对众生起慈悲心者,受观世音菩萨派遣的各路善神龙天会时时跟随,悉心护卫。
善神会轮流保护孤宿荒野的人,会化作善人给迷失深山的人指路,为需要的人提供水火等需求。
9.速超上地
声闻人诵持大悲咒,未证果的能速得证果。
听闻大悲咒的、修行书写的、如法而住的,四沙门果不求自得。
修行人或三千大千世界的诸神,未发菩提心的能速令发心。
未得大乘信根的众生,大悲咒能增长大乘种子的法芽。
修行六度未满足的能速得满足。
未达到初住的能速达初住,乃至达到十住;甚至能达到佛地,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所以诵持大悲咒能够快速超入上上地,大悲咒也因此而名为“速超上地陀罗尼”。
10.成为加持之源
诵持大悲咒者,自身便是无量功德宝藏,并且成为了他人不可思议的加持之源,成为尊重恭敬的对象。
11.成为无尽功德藏
大悲咒总持无量文义和功德,持诵大悲咒即是无量功德善法的摄藏。
12.于诸实际问题能有所饶益
大悲咒另有诸多具体的微妙利用,若除灾厄若药用,乃至启请观音等。
大悲咒全文及读音(咒文在上,读音在下):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1)
námó·hélàdánā·duōlàyàyē。
南无·阿唎耶。(2)
námó·ālìyē。
婆卢羯帝·烁钵啰耶。(3)
pólújiédì·shuòbōlàyē。
菩提萨埵婆耶。(4)
pútísàduǒpóyē。
摩诃萨埵婆耶。(5)
móhēsàduǒpóyē。
摩诃迦卢尼迦耶。(6)
móhējiālúníjiāyē。
唵。(7)
ōng。
萨皤啰罚曳。(8)
sàpólàfáyì。
数怛那怛写。(9)
shùdánādáxià。
南无悉吉利埵·伊蒙阿唎耶。(10)
námóxījílìduǒ·yīméngālìyē。
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11)
pólújídì·shìfólàléngtuópó。
南无·那啰谨墀。(12)
námó·nālàjǐnchí。
醯唎摩诃皤哆沙咩。(13)
xīlìmóhēpóduōshāmiē。
萨婆阿他·豆输朋。(14)
sàpóātuō·dòushūpéng。
阿逝孕。(15)
āshìyùn。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多·那摩婆伽。(16)
sàpósàduō·námópósàduō·námópóqié。
摩罚特豆。(17)
mófátèdòu。
怛侄他。(18)
dázhítuō。
唵·阿婆卢醯。(19)
ōng。·āpólúxī。
卢迦帝。(20)
lújiādì。
迦罗帝。(21)
jiāluódì
夷醯唎。(22)
yíxīlì。
摩诃菩提萨埵。(23)
móhēpútísàduǒ
萨婆萨婆。(24)
sàpósàpó。
摩啰摩啰。(25)
mólàmólà。
摩醯摩醯·唎驮孕。(26)
móxīmóxī·lìtuóyùn。
俱卢俱卢·羯蒙。(27)
jùlújùlú·jiéméng。
度卢度卢·罚阇耶帝。(28)
dùlúdùlú·fáshéyēdì。
摩诃罚阇耶帝。(29)
móhēfáshéyēdì。
陀啰陀啰。(30)
tuólàtuólà。
地唎尼。(31)
dìlìní。
室佛啰耶。(32)
shìfólàyē。
遮啰遮啰。(33)
zhēlàzhēlà。
么么·罚摩啰。(34)
mómó·fámólà。
穆帝隶。(35)
mùdìlì。
伊醯伊醯。(36)
yīxīyīxī。
室那室那。(37)
shìnāshìnā。
阿啰嘇·佛啰舍利。(38)
ālàshēn·fólàshělì。
罚娑罚嘇。(39)
fásuōfáshēn。
佛啰舍耶。(40)
fólàshěyē。
呼卢呼卢摩啰。(41)
hūlúhūlúmólà。
呼卢呼卢醯利。(42)
hūlúhūlúxīlì。
娑啰娑啰。(43)
suōlàsuōlà。
悉唎悉唎。(44)
xīlìxīlì。
苏嚧苏嚧。(45)
sūlúsūlú。
菩提夜·菩提夜。(46)
pútíyè·pútíyè。
菩驮夜·菩驮夜。(47)
pútuóyè·pútuóyè。
弥帝利夜。(48)
mídìlìyè。
那啰谨墀。(49)
nālàjǐnchí。
地利瑟尼那。(50)
dìlìsènínā。
婆夜摩那。(51)
póyèmónā。
娑婆诃。(52)
sāpóhē。
悉陀夜。(53)
xītuóyè。
娑婆诃。(54)
sāpóhē。
摩诃悉陀夜。(55)
móhēxītuóyè。
娑婆诃。(56)
sāpóhē。
悉陀喻艺。(57)
xītuóyùyì。
室皤啰耶。(58)
shìpólàyē。
娑婆诃。(59)
sāpóhē。
那啰谨墀。(60)
nālàjǐnchí。
娑婆诃。(61)
sāpóhē。
摩啰那啰。(62)
mólànālà。
娑婆诃。(63)
sāpóhē。
悉啰僧·阿穆佉耶。(64)
xīlàsēng·āmùqiéyē。
娑婆诃。(65)
sāpóhē。
娑婆摩诃·阿悉陀夜。(66)
sāpómóhē·āxītuóyè。
娑婆诃。(67)
sāpóhē。
者吉啰·阿悉陀夜。(68)
zhějílà·āxītuóyè。
娑婆诃。(69)
sāpóhē。
波陀摩·羯悉陀夜。(70)
bōtuómó·jiéxītuóyè。
娑婆诃。(71)
sāpóhē。
那啰谨墀·皤伽啰耶。(72)
nālàjǐnchí·póqiélàyē。
娑婆诃。(73)
sāpóhē。
摩婆利·胜羯啰夜。(74)
mópólì·shèngjiélàyè。
娑婆诃。(75)
sāpóhē。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76)
námóhélàdánā·duōlàyèyē。
南无阿利耶。(77)
námóālìyē。
婆嚧吉帝。(78)
pólújídì。
烁皤啰夜。(79)
shuòpólàyè。
娑婆诃。(80)
sāpóhē。
唵·悉殿都。(81)
ōng·xīdiàndū。
漫多啰。(82)
mànduōlà
跋陀耶。(83)
bátuóyě。
娑婆诃。(84)
sāpóh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