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的正行-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
作为佛学生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藏传佛教中,以思维人身可贵、念死无常、思惟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学生必须具备的共有观念,简称四共。时常忆念思维这几点,可以赞助我们逐渐摆脱凡夫心,使修行持续深入。在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这部分,已介绍了前三项内容。在此,专就深信业果作一说明。
业力,是推动生命延续的重要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业创造一切,业就是一切。因为生命的存在就是业力的存在,生命的延续就是业力的延续。所谓业,是我们身口意行为留下的痕迹。对于生命,佛教和其他宗教的看法不合。其他宗教往往认为生命有一作为主宰的灵魂或神我。但佛法认为,生命只是五蕴和合的人缘假相,包含无数设法主意和情绪。个中,有些力量较大,有些力量较小。而这些力量又源自以往的生命积累,某些人是在积累这种力量,某些人又在积累那种力量。赓续贪的人,会强化生射中贪的力量,形成以贪为主的人格;赓续嗔的人,则强化心坎嗔的力量,演变为以嗔为主的人格,等等。每一种力量都代表着生命的积累,并直接影响到未来人生。
如何衡量一小我?依职业照样头衔?依家庭角色照样社会地位?这些外在形式,是无常变更、不足为凭的。而真正起决定感化的,恰是我们的业力。也就是说,你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我们以前的行为决定了现在;现在的行为又决定了未来。在此过程中,没有特定的主宰。因而,生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我们付与其什么内涵,它就会成为什么。
在生命大水中,任何心念和行为皆功不唐捐。不论是正面照样负面心行,都将留下痕迹,差别只在于力量大小。当我们生起慈悲心时,是在强化生射中的慈悲;当我们生起贪心时,是在强化生射中的贪心。不合的心行,强化着不合的力量,造就了不合的人生偏向。
说到业果真实不虚,不仅有外在影响,更有内在感化。很多人关注外在结果:我这样做,将来会不会下地狱?我那样做,将来会不会升天?我认为,从因果道理来看,外在结果并不重要,值得关注的反而是每种心行在生射中形成的力量。因为客观结果终归是梦幻泡影,终归会成为以前。
而内在力量若不经由过程懊悔来消除,将尽未来际影响着我们,所以这种力量更为持久,更为恐怖。
同时,我们应深信业决定之理,即每种业都将招感果报:善业招感乐果,恶业招感苦果。不仅招感未来的果报,也表现于当下的改变。善的业力,代表着善的心理身分,是一种调和的力量。当我们生起悲心和爱心时,心坎是温馨、怡悦的,当下就会认为快乐,并能将这份快乐传达给周围的人;而当我们生起嗔心、嫉妒心时,心坎必定处于对立、冲突中,当下会认为苦楚,进而使周围的人受到伤害。所以,善恶业所招感的苦乐果报,完全是因为各自心理特点所决定。
业决定之理还告诉我们,哪怕一丝一毫的快乐或苦楚,皆非有时,同样是由善恶业力招感。《菩提道次序递次论》中说到:甚至地狱众生在遭遇无边苦楚的间隙,有时认为凉风吹拂,这一点点凉风带来的快乐,亦与往昔善业有关。反之,声闻圣者所显现的病苦及灾祸,亦来自曾经做作的不善业。
业的特点还在于,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业不会凭空而有,假如我们不曾做作,任何人无法以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我们。但凡是已做作的业力,必定不会消失,不会侥幸逃脱因果规律。在这一点上,业果之理远比司法更为公平、更为准确。
此外,业能够增长广大。响应的,也会萎缩甚至消除,关键是看我们付与其何等人缘。若付与其善人缘,赓续懊悔、修行,恶业便不再有发展机会,反而会逐渐消除。反之,若赓续增加烦恼,会使恶业在肥饶的土壤中迅速发展,甚至百切切倍地增值。就像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衍生几千、几万、几十万的种子。
借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人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关于业果之理,我们既要深信业的真实不虚,也应熟悉到,佛教的业力观是无我的业力观,故业力亦无自性,可以经由过程懊悔改变。若不能改变的话,无始以来所造业力足以使我们长劫刻苦,永无出头之日。净除业障,乃一切修行的前行,主要经由过程追悔力(因信业果而竭力追悔)、依止力(修习皈依并发菩提心)、对治力(读诵大乘经典及修空观等)、遮止力(不复再造)进行对治。同时,广泛修习善行,使生命赓续提升,生生增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