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论“三福”与“念佛”(一)

汉传人物 2024-04-27 14:28
简介

净宗法师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净宗法师简介,净宗法师讲座开示,净宗法师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净宗法师简介_净宗法师讲座开示_净宗法师经典语..

论三福与念佛

兼答观生莲友问

问:某大德在讲经中经常讲净业三福,说不落实净业三福不能往生,举《观经》中佛在未讲往生方法前,先讲净业三福,并举《观经》中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经文来证明,说落实了净业三福中第一福才能生凡圣同居土。大部分同修受此影响而不能坚定往生信心,而且对该大德举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经文心存畏惧。还盼法师慈悲开示。

一、《观经》真实义

一部经的文字很多,要了解这一部经的真实义,必须依据祖师的解释,从整体上把握一部经的宗旨,才不会支离破碎,断章取义,死于句下。

《观经》所说有三:

一、应韦提请,为乐修定善者说定善观,即十三观是。

二、为不能修定善者,佛自开散善三福业,即九品中前六品是。

三、为定善、散善皆不能修之人,说非定非散、超定超散之称名念佛,即下三品是。

无论定善、散善、称名,如法修持者皆得往生。然定观难,三福易;三福难,称名易。定善机局,散善机广;散善机局,称名机广。故至经末流通,释尊不付嘱定善,不付嘱散善,唯付嘱持名。

善导大师解释(善全三一七页)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故知佛心慈悲,唯在称名。定散诸行为随机而劝,称名一行乃望佛本愿。唯此一真实,无二亦无三。

若看重三福之人,见劝修三福之经文,即说不修三福不能往生;乐修定观之人,见劝修定观之文,又说不修定观不能往生,即成法法皆破,无一人得往生。执是成非,岂是善识经义。

二、为什么要说三福

经言(善全一一七页):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释言(善全一一七页):

(四)从欲生彼国者下至名为净业以来,正明劝修三福之行。

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

又言(善全三0页):

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

释尊自开三福,目的在应散动根机。散动至极为下下品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而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善全三0八页)可知,应散动根机之极法在口称弥陀佛名;也可知显开三福,正为显开称名。

三、不可违背佛说

劝修三福,经有明文,也是总劝念佛人随其根机、能力本当所行故,然而说不能落实净业三福,就不能往生就是说了过头话,直接违背《观经》佛说。如说念佛人应当布施三宝,但不能说没有财力布施的人,就不得往生。

三福第一福为世俗善,后二为佛法善。而《观经》下三品,善导大师解释说(善全四二页):

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

即是三福完全无份之人,称名而得往生。

弥陀佛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众生,何时发愿只度三福众生?

《观经》九品普含一切善恶凡夫,何时释尊说只救三福善人?

《大经》也说法灭万年,一福也不能行之人,随意所愿,念佛往生。

话虽如此,念佛愿生之人,仍当随分随力修持三福,祖师也呵斥说:

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善全二三八页)

或有人三种无分者,名作着人皮畜生,非名人也。(善全二六三页)

若能顺佛本愿专称佛名,又能总顺佛教随修三福,弥陀诸佛必喜。

四、三福往生之疑

经言: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释言(善全一二四页):

(五)从佛告韦提下至正因以来,明其引圣励凡。

但能决定注心,必往无疑。

上来虽有五句不同,广明散善显行缘竟。

此三福业,是往生净土之业,称为净业正因。

然三福有二:一、散乱凡夫所修。二、三世诸佛所修。

佛说此二种三福用意也二:一、为应散动根机。二、为引圣励凡。

就此经、释,存有疑问。

如果以散乱凡夫所修三福业为准说能往生,既不符合佛法因果道理,也不必再举诸佛所修以引圣励凡。因散乱凡夫心既不离贪嗔,虽修三福,总是有为小善、有漏功德,昙鸾大师说皆是颠倒、皆是虚伪,善导大师大师斥为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依之又怎么能往生真实、无为、无漏、涅盘境界的极乐净土呢?所以善导大师斩钉截铁地说(善全二四二页)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如果以诸佛所修三福业为准说能往生,固然与理相当,但也就不能说是应散动根机,因为散乱凡夫根本就修不来。

究竟散乱凡夫所修三福怎样才能避免杂毒、虚假,而能与诸佛所修三福同一体性,所谓不颠倒、不虚伪,依法性,顺二谛,能摄众生入毕竟净(《往生论注》意三0页),毕竟达成往生呢?

我们在当段经文当中,找不到明了的答案。不过善导大师的判释,为我们提供了线索。此段〈序分〉的经文,善导大师判为散善显行缘,也就是释尊先简略显示三福散善是往生极乐之行,为正宗分详细展开作为铺垫的缘起。至〈正宗分〉,三福业详细展开为九品行,于九品最初释尊自征自答三心,自己给出了答案。

五、三心之妙用

经言(善全二四一页):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释言(善全二四一页):

正明辨定三心,以为正因。

接着用很长的篇幅,详尽解说三心的内涵。

《往生礼赞》言(善全四七五页):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可见三心之重要。

又说(善全二五九页):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往生礼赞》说(善全四七六页):

一一门与上三心合,随起业行,不问多少,皆名真实业也。

可知三心之妙用。

若不与三心合,则(善全二四二页):

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可知三福离开三心则全无功用。

因有三心,凡夫所修三福,方名真实业,方成往生行;

若无三心,凡夫所修三福,不名真实业,不为往生行。

然则:三福往生,不在三福本身,而在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之三心。

三心经文虽然说在上上品,善导大师释其总冠九品,通摄定善。

约对九品之文,就一一品中,皆有此十一。

此十一门义,若以文来勘者,即有具不具;

虽有隐显,若据其道理,悉皆合有。(善全二三九页)

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应知。(善全二五九页)

上上如此,九品皆然;散善如此,定善亦然。

更新于:8个月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