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方法师:“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讲座(3)

汉传人物 2024-04-28 14:26
简介

体方法师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体方法师简介,体方法师讲座开示,体方法师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体方法师简介_体方法师讲座开示_体方法师经典语..

佛到底慈悲说法了,有好多人从佛出家,也有广大的在家信众,但解脱的到底是少数。

这几句话是很重要,我为什么说它很重要?根本佛法是最根本的,是原味的,是甚深了义的,是第一义谛,这个都能成立。问题是这里就谈,虽然有很多人从佛那里出家,也有在家的,但是实际上真正解脱的还是少数啊!从上次杂阿含的上课里面我们就看到了,就算我们大乘经典讲的好了,佛陀身边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表示一千两百五十人都证到四果阿罗汉,那也不过一千两百五十人嘛。你们想想看,佛陀从悟道到涅槃四十九年的说法,如果真正证阿罗汉的只有一千两百五十人,你们认为多吗?当然以现在来讲是很多了,因为现在我们连一个都看不到。但是从广大的众生来讲,亲近佛法的跟佛陀出家的人数是很多,但是真正要解脱还是不容易。

从这个角度来看,导师为什么要这样点出这一点?因为他要宏阐的是中期佛教,是初期大乘的思想,有他的奥妙处,这个就点出奥妙的地方,大家要注意啊!

为了化导大众,种善根而渐渐的引向解脱(不一定在今生),

为了让大家播下解脱的种子,不一定在这一生解脱,未来也可以解脱的,

在正常的八正道外,别有适应信强慧弱(主要为在家)的六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上次在上杂阿含,大家也看到六念法,这个六念法是佛陀开示的,他为什么要开示六念法,缘起法不就解决了吗?问题在于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缘起的,因为甚深复甚深么!所以他也有对某一种人开示方便,这里讲得很清楚――信强慧弱。一般的在信仰中的人多,而真正具足智慧的人少,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什么法门最热火?老少男女老幼都可以,只要一个法门,很简单,大家都可以信受。如果说产生某一种信心对他来讲是一个好处,但是你要叫他去理解佛法的真义达到解脱的境界,那是不容易的,所以信仰强的多,智慧信受的少,那怎么办?佛法总不能只是为那些智慧高的人开示佛法吧,芸芸众生都要利益啊,那要怎么办?要开示方便(对出家人当时是没有的,都是讲根本佛法,先依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佛陀就为芸芸广大的众生,尤其是在家居士就开示了六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佛、法、僧、戒如果具足也是初果,就是四不坏净,这就是善巧。

导师在这里解释什么是六念:

(心)念自己归信的三宝功德,念自己持行的戒德,念自己所作的布施功德,念(自己所能得的)天界的庄严。

念我们自己归依的佛,佛是两足尊,是福慧圆满的,我们对佛要有一份正确的认识,对佛产生正确的信心;法是宇宙的真理,是佛陀开示的诸法实相,依据这个我们才能解脱;僧是清净的僧团,佛法的慧命由他来延续,有四双八辈的圣贤僧。这些都能明白有信受,才会有肯定的信心;还有自己行持的戒,自己把戒修得非常清净的话,自己就知道了,内心也能安住。还有我们行布施也有功德,如果常常布施的话,对于自己的功德也产生信念;还有就是念自己所能得的天界庄严,因为我们讲到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你要是清净功德,将来的福报是往生天界享福。所以开示的这个六念法门,让我们心有所信仰,有所安住,尤其没有得法的,没有见法的,没有解脱的,

在忧愁,恐怖,特别是濒临病重的死亡边缘,如修六念可以心无怖畏而得内心的平安。

所以佛陀开示这六念法门是善巧方便,譬如有一些出家人包括一些居士要到处去行商,晚上有时走到荒郊野外人烟稀少处,心里会恐惧。佛陀开示的六念法门其实也是为了安定众生恐惧怖畏的心,有这样的功效。所以六念法门尤其是在没有解脱的人面临死亡病重的时候,会很恐惧,这时有这样的依靠,心就比较能安住,所以佛陀开示这个是方便。当然真正的究竟是缘起甚深的,没有办法就开示六念法门。

这有点近于一般宗教,

这和一般宗教是差不多的。注意听!六念法门是方便,和一般宗教是相同的,譬如说我们信仰耶稣,信仰主,信仰什么神圣都好,其实你得到的是一种安慰。有的人说:我恐惧时就念念什么名字就可以,意思是一样的,那是给你一种安慰、安定的作用,但是这个跟解脱没有关系!虽然这个六念法门跟一般宗教相似,

但不是祈求他力的救护。

这一点很重要!六念法门只是让你心中有一种安慰,远离怖畏,但是注意听!这是内心自己产生的安定作用,不是在祈求他力的救护。佛陀开示的六念法门是方便,还是自力,自己产生信心,产生安慰,产生对佛法僧戒的信心,而不是要祈求他力来救度你、安定你,

修念佛等方便,如与慧相应,那信增上人也可能证果,这就是四证净。

佛陀开示的六念的方便法门虽是善巧方便,但是在你修持的过程中慢慢的 福慧具足与慧相应时,也就是开了智慧的时候,那么虽然是从信来增上的也可能证四不坏净(初果)。我们上杂含经的时候就谈过,很多在家的大德们,他们的成就都是四不坏净,佛法僧戒都具足圆满了就是证初果。象大居士给孤独长者、须达多长者等临终的时候,佛陀也去安慰,给孤独长者说,我对佛法僧戒都圆满具足,我没有恐怖。这样的讲法代表他已经证到四不坏净,他自己就可以作证了,像给孤独长者他们都证到了三果。所以六念法门虽然方便,但是如果能跟慧相应的话一样可以解脱证果,那什么是慧相应?这就要注意喔!什么慧?空慧,缘起无我,一切法空,这个慧才叫空慧!如果执在实有里面,那是会产生我执的,不可能跟空慧相应,念佛也要体证到无我,念法念僧念戒也要体证到空无我才能解脱。注意听!刚开始也许是方便,最后一定要跟慧相应才能证果,这个慧是什么慧?就是般若空慧!要注意!如果我们今天不知道念佛是方便,那你就执著在实有一个我要到那里去,那不叫空慧相应,要注意听!所以有人问我:那念佛能不能解脱?我说:可以啊!问题是你念佛要跟缘起相应,跟空相应,跟明相应,那你还是可以解脱的。所以方便就是方便,究竟就是究竟,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清楚!

由于佛涅槃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发展为大乘佛法。初期大乘,念佛有了非常的发展,

其实念佛法门(净土思想)的源流是很早很早 就有了,相当早的,尤其在六念法门以后就有了,那么我们就要明白了,这个念佛法门到大乘佛法的时候就发展非常快,有了非常的发展。为什么?

如《法华经》说: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异方便是特殊的方便:念佛的因行而形成菩萨的六度大行;

念佛是怀念佛陀,怀念佛陀过去生的种种因缘来行菩萨道的因缘,而形成后期菩萨道的发展就是六度万行。慢慢的发展成

念佛而造佛舍利塔,(西元一世纪起)造佛像,

为了要怀念佛陀,后来就造什么塔。注意听!早期是没有寺庙的,先有了塔的供养,当时的比丘就是围绕著塔在修行,早期的也是为了纪念佛陀、怀念佛陀,就有了供养塔,塔就是佛陀的舍利来建塔。西元一世纪就有造佛像

供养、礼拜佛塔与佛像;

早期是没有佛像的,我们讲佛教的图腾,早期只有法轮,还有佛的足迹,这是最早的,没有用佛像的,但是发展成塔以后,就慢慢又发展出对佛的怀念,因而造了佛像,那么就有供养礼拜 佛塔与佛像,认为这个就像般若经讲的,你只要供养经典就有功德,礼拜供养持诵就有功德。这是初期佛法一直在宣扬的一个异方便,

称念佛名,都是成佛的特别方便(释尊的时代是没有的)。

这个(心)念佛的功德发展到变成念佛的名号,这个都是成为特别的方便了,释尊的时代是没有的,大家要明白!这个是到后来发展成塔寺,又画了佛像,然后持诵供养就有功德,这个思想慢慢演化出来的,在佛陀的时代根本没有没有这个现象,西元一世纪就是佛灭五百年。

伟大的菩萨六度大行,要久劫修行,这是怯劣根性所难以奉行的,

初期的大乘菩萨法门的理论是,我们众生学菩萨行要久劫修行,我们这些怯懦的根性就会害怕担心:我们怎么可能?这一辈子就这么痛苦了,还要久劫修行!一劫是多久?一劫就是太阳系的一个成、住、坏、空,那久劫是无量无边的时间。久劫?我们根性很怯懦的人怎么去奉行这样一个观念?

所以有往生净土的易行道;

久劫修行,怎么可能?尤其现在弘扬的什么隔阴之迷,中间会堕落啦!那不是很危险吗?所以又发展出什么往生净土的易行道,你只要往生到那边,在那边永远不退,等到未来就解脱了。这个就是为了怯劣根性的众生而说的易行道,要注意听!这个都有根源、有原因、有内涵的,这个易行道就变成通于一切净土,不是哪一方的净土,这个理论是所有净土法门都相通的,

而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受到大乘佛教界的尊重。

发展得最广大的、最容易接受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西方净土,导师已经点出了这个重点发展的过程和原因,

还有,在十方现在一切佛前,礼拜、忏悔、劝请、随喜、回向等,也是为怯劣根性说的,

大乘经典常讲,书写(以前没有印刷都讲书写),供养、礼拜、忏悔、回向都有功德,这就是异方便,给我们这些怯懦的众生、信仰深而智慧弱的众生一个依靠,给你一个信仰,所以这里导师讲的很清楚,只要你在十方一切佛(佛佛道同,不一定哪一尊佛)的哪尊佛前,礼拜、忏悔、劝请、随喜、回向等,你都可以有无量的功德。导师说这一样是为了怯劣根性而说的,

如果信愿坚固,可以引入正常的菩萨道。

那表示前面是方便,让你先相信、安慰、信仰,慢慢的,你的信肯定了,愿力也明白了,智慧也慢慢发展了,这时再把你引入正常的菩萨道。

后面这个很重要!前面有方便,让你有正确信愿的认知,后面就要让你进入正常的菩萨道了。所以要明白,现在很多法门讲的太好了:只要你信就解脱了,只要你信就得救了。但是请问:这样的理论是为哪一种根性说的?问题是后面的正常道现在都没有指引!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我常告诉各位:现在你们在学缘起就明白了,不管你前面学的是什么方便法门都可以,我是不反对的,但是当你们进入真正的信仰和理念以后,就要进入正常道的菩萨道了,不能一直在方便的善巧里面,以为那个就好,停在那边,你什么时候得了?所以有人不了解,以为我在反对某一个法门。我不反对某一个法门,主要让你明白那个法门的正当理念,让你明白方便有方便的部分,后面还是要真正引入正常菩萨道的。但是现在很少听到引入正常道的这一部分,已经没有了。只有前半段,到那里去就好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当你信愿、礼佛、拜佛,慢慢得到信心了,法也越来越清楚了,你慢慢就知道:喔!原来这些是方便,我们真正要体验深入的,真正要进入的是正常菩萨道,这样才有真正解脱圆满成佛的一天哪!这里我顺便这样讲一下,大家就能明白:方便的 就是方便,还有究竟的,我们怎么样达到究竟?一定要探讨这个,而不是一直停留在方便里面,这样会耽误了自己。

念佛虽然是方便,但到信愿坚固时就可以引导进入正常的菩萨道。前面虽然方便,后面还是可以达到究竟的。

以上所说的念佛法门,是一般(可浅可深)的,重要的是观想念佛

念佛法门其实只要跟法相应,还是可以解脱的,所以说可浅可深。浅的部分是给众生一种安慰,能够去除恐惧,深的部分能与法相应而得解脱,所以是可深可浅的,

由于那时的佛像流行,念佛的都念佛的相好庄严。

其实真正的六念法门的念佛,佛陀讲得很清楚,有的在家出家出外经商,旅行在荒郊野外会产生恐惧,此时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德行就能产生信心而得到安慰,就可以去除恐惧。但是到后来不是念佛的功德,而是观想念佛,念佛的相好庄严。

观佛身相而成就的,是般舟(一切佛现在前立)三昧。依此念佛三昧的定境,而理会出是心作佛,三界唯心。

般舟三昧是念佛法门中真正精进用功的一个法门,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面都在经行、念佛,没有躺下来休息的。有一次我请教一个善知识,我说:般舟三昧到底有没有睡觉?他说其实是有,你累的不得了,我们身体的自然功能非睡不可,只是不躺著睡,有的是拉绳子在腋下挂著,吃饭的时候也不是真的全部不坐下来,不是全部不躺下来,只是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经行。其实从我们正常的生理现象来讲,修习念佛般舟三昧真的是不容易,我们三天不睡就很辛苦了,何况一直不停的绕著经行,一心一意都在念佛?修念佛法门的般舟三昧修到成就时,听说阿弥陀佛会现前,你可以跟他问答,他也为你加持灌顶。但重要的是,一般人只知道前半段,修到定境――阿弥陀佛现前,就以为是般舟三昧成就了。其实不是这样,这里只是上半段,所以叫定境现前。出定以后呢?阿弥陀佛现前是张开眼睛也时时刻刻都现前呢,还是出定后不再现前了呢?其实只是定境中由于观想观念而展现出来的,一出定他就体会到:佛没有来,我也没有去,原来是唯心所现。注意听,很重要!为什么这时才体会到唯心所现呢?因为定境中现出来了,是由于心灵意识的观想集中而显现的像,但是一出定,那个像就不见了。可见是唯心所现,而体会到佛既没有来,我也没有去。既然是唯心所现,那么所现的像是实在的吗?注意听!很多人听到唯心所现就以为这样就是了,不对。那是前半段,知道唯心所现就知道所现的像是虚幻非实的,才体会到原来是心灵想像专注定力而显现的像而已,这才悟入唯心所现。既然是唯心所现,那么就可以体会非实。注意听!后半段很少人谈这个。大家都谈到上半段的唯心所现就成就了。不是啊,要注意听!这才能契入空性,所以从般舟三昧现前定境成就就理会出是心作佛,原来是心理的幻象,心的专注,心的一境性达到的显现而已,体会到三界唯心,原来所有的现象(包括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灵的现象而显现出来的。

(虚妄唯识论者的唯识说,也是从定境而理解出来的)。

虚妄唯识是唯识思想的最重要的一个观念,他认为一切万法是唯识所现,也是从这个角度而体会出来。唯识学会进一步:既然外在的境界都是唯识所现,表示外面的境界非实,也只是唯心所现,所以外在的一切法非实,先破外面的境――境空心有,外境是心识所现的,所以心是有的,这是初步;再进一步,色与心是相依相缘的,如果外在的境非实,那么能知的心识是实有吗?由于破外在境的非实,回过头来就知道能所都非实,先破境,再破心识,达到能所俱寂,这就是唯识。知道外境的非实,最后破除自己的心识也非实,一切法是相对的存在,相依而相缘,一边不存,另一边就不能成立,所以先破外境后破心识,达到能所俱寂,而悟入空性。唯识是进一步的体会到了空性,但是唯识的空性叫圆成实性,他们认为这个圆成实是实在的、实有的,不能没有的,如果没有就不能缘起万法了。就这样唯识虽然体会空性,但是把空性又实有化了,最后还是归于有。所以大家要明白,唯识属于有宗的判教也是这个原因。现在谈到法的重点时,我会点出那个重点,等这个课上完,最后你会厘清,导师为什么要这样点出那个奥妙重点。慢慢的,才知道对三系的分别内容是多么重要!没有透过导师这样的分析,我们我们很难明白了解哪里有所不同。唯心所现分为两种:一个是唯识,一个是真常心。唯识系统的是虚妄唯识,这个识的本身是以虚妄心为主,是污染的;真常心的思想说这个心识是清净的,是本有、永恒不变的。注意听!他们的体系理论也是不一样的,同样讲唯心唯识,但是根据的内容却不同,这一点也要明白。前面的唯识思想

到了后期大乘,说一切众生本有如来藏,我,自性清净心,也就是本有如来德性,于是修念佛观的,不但观外在的佛,更观自身是佛。

注意!导师写的文章就这样一笔带过,但是这个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读导师的文章要很用心,不然你很快就错过,不能领会他要表达的意思。由前面的唯识而发展为后期的大乘思想,发展到所谓如来藏思想、佛性、我、自性清净心,他们认为这个如来藏、我、自性清净心,就是本有的如来德性,所以修念佛观不是在观想外在的像而已,进一步回到内在来:如果我们内在也有如来藏,那内在这个如来藏不就是佛的清净德性吗?这就是后期的发展,早期是没有这种思想的,要明白,这就是印度大乘佛法演变中的现象。所以初期大乘到后期大乘到后面的秘密大乘的演变过程很重要!如果我们不明白,就无法了解佛法体系的发展其理论思想,也就无法抉择大乘在印度佛教的发展,更加不能抉择中国八大宗,因为中国八大宗的思想渊源于印度的大乘佛法。所以导师在探讨佛法的根本时为什么要回到印度的大乘去探讨,因为佛法是从印度流传过来的,不是在中国才开始变化,而是在印度的佛教的发展中就已经产生了体系理论不同的变化,这个我们要先明白。如果这个没有厘清的话,不去管哪一宗派的理论是根据哪里来的,是根据哪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理论是究竟还是方便,如果没有办法抉择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说我学的法是究竟了义,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没有根据,那只能说是自吹自擂。如果一一地了解印度佛教思想发展的演变过程,就会知道你所学的佛法原来是根据当时印度佛教思想的某一个点、某一个流变中的某一个思想,就会了解是什么样的思想体系了。所以上这个课看起来很生涩,但是很重要!能够把这些思想体系都搞清楚,就知道该怎样去抉择我们要学的法了,这个地方大家用心一点。

秘密大乘佛法,是从易行道来的易行乘,

印度的大乘佛法演变到后期进入秘密大乘,导师点出来是从易行道来的易行乘,秘密大乘是这样的演变而来的。前面已经说到:易行道是为了那些外道根性或者畏无我句的怯懦众生而说的方便道,从这个易行道的思想演变出来的所谓易行乘

认为历劫修菩萨行来成佛,未免太迂缓了,

因为真正的大乘菩萨道思想是要历劫修行的,而且是无量劫的,后来讲到三大阿僧祗劫,其实以龙树菩萨的观念来看三大阿僧祗劫还是有量有数的,而真正的菩萨道是没有时间观念的,是历劫、无量劫都是要这样发心的。一般人认为那我们怎么可能?我们一生就这么苦了,生生世世来也很苦,三大阿僧祗劫就不得了,还要无量劫哪,我们这个根性怎么可能!这就是众生我执深重,都在为自己打算,心性怯懦,所以才有易行道的方便。这个方便带来的就是认为历劫修行或三大阿僧祗劫修行太缓慢,

于是观佛身,佛土,佛财,佛业(称为天瑜伽),而求即生成佛。

这就是秘密大乘的转变,他认为我们历劫修行太慢,要即生成佛,这一生马上成佛,真正的正常道的菩萨道怎么可能是这样的思想呢?成佛为唯一的目标,度众生等成佛了再说。

修密的人有经验,都知道观佛身、观佛土、佛财、佛业(叫作天瑜伽),只要你这一生好好修行,每一个都能成佛,很快的,这个广告很有效的!如果说我们这一生是不可能的,是要生生世世慢慢修菩萨行才能成佛的,众生就会觉得:我们怎么可能那么久修行?我们的业力那么重,怎么可能生生世世呢?这个中间还有隔阴之迷,怎么可能生生世世来人间不变?所以大家都要求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同样的是怕里面那个我受苦,怕有灾难,怕轮回了,怕有生死。如果一个人对法还没有相当的体会(没有见法),那就都是那个我 在作主而不是依法,是依我哦!只要是依我的,就要保护他它,众生的习性根性就是这样的。而佛法要破的就是那个我执,我执破了,法执破了,才能解脱啊!

什么叫易行道?就是方便嘛,让你很容易达到。其实易行道是非常难成就的,难行道是很容易成就的。一般人在讲法时后面半段这点都不讲,我们要破的是我执法执,而不是在满足那个我,让那个我很安全得保护,譬如有人说:你来我这里学法,可以得到很多利益,家庭圆满钱又赚得多,孩子乖身体又健康,保证每一个人都没有灾难,那生意会很好哦!为什么?满足我们那个欲望啊!而事实上有没有那个功效?我们不知道,只是那个口号打得好,我们都喜欢。如果有个道场:你来就破你的执著,要你解脱,要你用功,要你修行,要你去破我执。没有一个人要的!我是一个大公司的大老板,我是董事长,我是一个大企业家,我在家里是国王,我来这边没面子,还要被人家破,谁要?所以我们要明白:修行到底是修什么?我讲这个的目的是要让大家知道什么叫易行道,易行道是讲方便,我们佛法讲的四摄爱语,关怀你,讲好听话啦,你很喜欢,那个叫方便 。注意听!摄受你,让你喜欢,满足你的欲望,但是注意,易行道不是究竟,只是方便;真正的究竟那就非破除我执不可,非破除法执不可!不然如何能见法见性?我强调这些的目的就是让你们知道,这里讲的易行道,甚至密宗讲的易行乘,他们用的方法是什么,大家就明白了。所以注意听,生意好不见得法是对的!往往我们不喜欢的、伤到我的自尊心的,这个地方又太辛苦太难了,我不喜欢,那个生意大部分都不好;从法上来讲,你很喜欢,众生都很喜欢的不见得是正确的,因为它只是摄受你的方便。

念佛观,在佛法的演化中,是有最深远影响的!

尤其是发展到两千年后的今天,大家都身历其境,就知道念佛法门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如果我们把法的根本都学会了解后,就知道真正的佛法是要我们受用的,是要我们解脱的,而我们要重视把握的应该在什么地方,这个根本意趣是有差别的。

上面讲的是念佛的部分,下面就是念法六念法门的念法:

方便道的念法,初期大乘中,有了独到的发展。如般若、法华经等,说读经,(背或讽)诵经,写经,布施经典等,有重于现生利益的不可思议功德,并称般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一切咒王。

这里讲的念法到方便道也是方便了,方便到什么程度呢?到初期大乘以后,般若经有了以后,经中就写了诵经写经布施经典有很大的不思议功德。法的作用本来是要让我们了解真相,体会法的本质,才能解脱。念法是要了解法的本质,法的真相,我们不再迷惑,才能真正的解脱。但是这里产生的方便摄受,只要你读大乘经,只要你书写或者写了布施别人都有无上功德。这个就是方便,为了希望这个法能广布推广,以我们现在的企业来讲叫行销,想办法把这个业务扩展出去,这是一个方便。到后来,般若本来是讲空的智慧,体验了法就知道一切法本空,般若是在讲法的空慧,后来就演变成什么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一切的咒王,跟持咒一样了,持咒就有这个功能。我们般若心经本来是没有的,后面那个咒是后来加上去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本来是没有,后来也加上去了,为什么?这个就是方便。

咒术,本是佛法所禁止的,渐渐的渗入大乘佛法,主要是为了护法,降伏邪魔。

上次上杂含经时,大家都了解,佛陀在经中说得非常清楚明白,一个圣弟子即使面对极大痛苦或者面对死亡,也绝对不会去持一句、百句、千句咒。在经典里都看得很清楚,这在佛陀时代是严格禁止的,但到大乘佛法时慢慢又渗透进来,这是方便。佛陀时代的印度本来都是外道,整个社会的传统思想都是外道思想,是佛陀出来才创觉了佛法,因此佛陀的弟子没有一个不是从外道来的。

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提醒大家一下:一直强调,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是什么?佛陀身处的时代,他面对整个社会的宗教思想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是以六师外道为代表和以婆罗门教为代表的,而佛陀的思想理论恰恰是与这些思想相对,完全不认同并要严厉破除的,所以要明白为什么佛法当时严格禁止持咒,甚至禁止显神通。佛陀要破的是什么?出家沙门苦行的一边和在家居士乐行的一边,完全要超越苦乐二边。所有的六师外道都在谈有我、有主,有第一因,有与上帝一样的灵魂,而佛陀所破除的刚好是这些东西,完全是相背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时代背景要先明白。如果因为时空背景不允许,所有的人都喜欢有我,而我们坚持讲无我,没有人要信怎么办?那就用方便先把你摄受进佛门来,让你慢慢明白,原来缘起无我这个法是这么重要,你才能修正哪!这个方便实在是无奈的,不能说不要方便,问题是方便最后都变成正确的、所谓究竟的了,而正确的究竟的却消失了,这个问题就大了!如果方便知道是方便,那这个方便就是妙用;如果方便的后面没有正确的,没有究竟的,这个方便变成和外道一样了,这个观念大家也要很明白。

所以导师这里讲的很清楚,印度的佛教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传统的观念里面都有天神、鬼神,有护法的这些观念。所以,虽然大乘佛法的发展离开佛陀的时代已经四五百年以后了,为了摄受这些外道,不得已的方便是可以的,还要普遍深入民间,也必然要发展成这样的,这样的方便虽然也摄受到持咒的部分,但这个持咒是为了护法,降伏邪魔,

诵经与持咒,有共同的倾向,也与称名的念佛相通;

这里的持咒变成和念佛易行道一样的观念了。

音声佛事,特别是咒语,成为秘密大乘修持的要目。

本来是不得已的方便,最后变成主要的修行,在秘密大乘里面,持咒变成最重要的,每天都在持咒,以为持咒可以役使鬼神,可以得到护法,可以得到某一种助缘,某一种外力的加持。

念佛、念法外,念天是非常重要的!

六念法门里面有一个叫念天,佛法明明讲的天界不是究竟的,我们要超三界的,因为天界还是轮回的众生,没有究竟的解脱。那么这里的念天是什么?这个观念也很重要:

佛法容忍印度群神――天的存在,

因为佛教也承认六道,所以天道的众生还是容忍的。

但梵天、帝释、四大王众天的鬼神,佛弟子是不信敬、不礼拜的。

这一点大家要明白,佛弟子是包括四众,不是只有出家的圣弟子,只要是真正的佛弟子,在当时对这些天界的众生,包括梵天、帝释天(中国讲的天公)、四大王众天的鬼神,佛弟子是不信敬也不礼拜的,我们要学的是佛和法,不是天神鬼神,天神、鬼神的德行和佛也不能相比,我们要学习的是佛陀,不是跟鬼神学,我们一般会拜鬼神是什么观念?就是恐惧了,好像我不拜你,你会找我麻烦,还有,我拜你,你会对我好。但是真正的佛弟子重点不是在这里,所以不信敬,不会相信鬼神,也不会敬仰他,不礼拜的,不是要跟他学的,我们还没有成佛,我们也是众生天界的,鬼神也是众生,互相尊敬是可以的,互相尊重是可以的,但不是要跟他学,就像我们人一样彼此敬重是可以的,但是不是要跟世俗的人学。这个佛法,在佛陀的时代,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佛与在家、出家弟子,诸天却表示了恭敬、赞叹、归依、(自动的来)护法的真诚(邪神恶鬼在外)。

我们在很多经典里都看到了佛陀的德行,这些圣弟子们的德行连鬼神都尊敬,都会自动的来护法,自动这两个字大家要注意,是自动的,不是我们持咒,不是用什么法力去操纵控制他,让他听我们的来护法。不是喔,当时是因为佛陀的德行和圣弟子们的德行而感动这些鬼神自动来护法的。

佛与人间弟子,胜过了天神,是佛法的根本立场。

这句话我希望大家在心里要肯定要明白,很重要啊!如果自己本身作为一个佛弟子,你自己都站不稳,对自己都没有信心,表示我们对佛不清楚,对法也不了解才没有信心,如果对佛陀的德行明白,对法的尊贵明白,自己应该产生这样的信心,佛与人间弟子胜过天神是佛法的根本立场,这句话要记着!

大乘佛法兴起,由于本生中,菩萨有天神、畜生身的,所以有天菩萨在大乘经中出现,

从这里根本佛法和大乘佛法发展以后的不同点也彰显出来了:大乘思想是从《本生》、《譬喻》这些经出来的,本生讲的是佛陀过去的哪一生哪一世可能是天神,也有可能是畜生,就是由于有本生的故事,无形中就把这些天神畜生也看作菩萨,天菩萨、畜生菩萨也出来了,这个思想的演变大家也要明白。

如《海龙王经》,《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密释金刚力士经》等。

海龙王是畜生,大树紧那罗王也是畜生,密释金刚是天神,

《华严经》圆融无碍,有无数的执金刚神,主城神,主地神,大自在天,来参加法会,都是大菩萨。

菩萨越来越多,不管是什么天神,不管什么畜生都可以变成菩萨,

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也附入了不少的主夜神(女性夜叉)。

《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的五十三个善知识,什么人物都有,包括主夜神(即女性的夜叉)。

夜叉菩萨名为金刚手,或名执金刚、金刚藏,在华严经中,地位高在十地以上。

你们想想看!大乘佛法讲到十地菩萨不得了,十地菩萨就要成佛了!而这些夜叉菩萨的地位竟然比十地菩萨还高!

初期大乘经,深(观)广(大菩萨行)而与通俗的方便相统一,入世而又有神秘化的倾向。到了后期大乘,如《楞伽经》、《大集经》,说到印度著名的天神,都是如来的异名;

现在不是只有菩萨,更加进一步了,印度很多出名的天神(就是传统信仰里的天神)都变成如来的异名,

在鬼、畜天的信仰者,所见的如来就是鬼、畜。

这短短几句话,意义深远啊!导师写这个都是有根据的,从印度佛教的历史中都有根有据,不是随便讲的,所以要了解印度佛教思想的变化,导师的贡献非常大,倘若导师没有这样好好的把这它研究出来,我们哪里有机会去研究这些呢?我们在信仰中,一经一论、某一个宗派理论,我们一生就搞不出来了。他把整个印度大乘思想的变化,从源流到大乘这个过程,每一个经论,每一个体系,都把它厘得清清楚楚。想想看,这需要怎样的智慧和生命的力量才能办到!但在这短短的篇幅中,要把这些厘得很清楚,这几句话就带过去了,不容易,我们现在谈这个时,要用一点心。我常讲,要听得懂弦外之音,自己要有一点思考,讲得太明了又会得罪很多人,得罪很多的山头宗派;但是真相不能不讲,不讲永远没有厘清的一天,这个就是难处。所以我们学这个法,听这个法,要带几分悟性,听得懂弦外之音,你慢慢心里就会了然,就会明白佛法源远流长,原来是经过怎样变化来的,你慢慢心中明白清楚了,对佛法你就知道我该如何抉择,什么是正确的,你就会明白。

在理论上,达到了天佛一如,也就是神佛不二,

其实我们都知道,天是天,佛是佛,搞到最后天和佛原来是一样的了。我们说三界无安如火宅,三界是包括天界,天界还有二十八天,有的讲三十三天,现在变成天佛一如,这就是后期大乘秘密思想、秘密的内容。请问:如果天佛是不二的,神佛也是不二的,我们今天学的佛法到底有什么尊贵?鬼畜也是菩萨了,好了,那你想想看,妈祖婆也拜,也认为这样便是了,那么再深广一点――五教同源三教一体,问题都来了,好了,佛法会不会灭?佛法的与世不共的特质都不见了!所以注意听哦!印度佛教源远流长一千六七百年,最后为什么会灭?这个是原因之一啊!我们前几课讲的导师说我所图者大,他要图谋,他的理想的是在大的一个方向中在用心,就是要把佛法厘清。这个大,大到什么程度,你们就知道难,难到多大!今天不把这个厘清,现在跟当时的思想如果是一致的,那整个社会的现象发展到什么程度,大家都可以看得到,整个社会怪力乱神,都在迷信里面,都在崇拜里面,你们就知道,如果我们佛法不厘清,照著这个现象下去,和印度最后的这个秘密大乘的时期有什么不同?印度大乘都会灭了,请问:我们佛法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会不会灭?导师讲的所图者大,大在什么地方你们就要明白,这是一个大格局的问题,整个思想根本的问题,他不是在一宗一派一经一论来论的,是为整个佛法的千秋大业,为未来众生设想的,这个责任有多大!他所要作的这个意义有多大!你们就明白了。

这是与印度教的兴盛有关的。

当时为什么会搞到最后鬼道、畜生道、天道,搞到最后变成神佛不二?这和当时印度教复兴有关,印度教前身就是婆罗门教,因为到那个时期,印度教复兴了。

到了秘密大乘佛法,念天的影响更深。

后期的大乘思想已经开始变质了,到后期的秘密大乘思想那就更深刻了,这和跟印度教的复兴有关。我上次讲过,当时印度教出了两位比较出色的大师级的人物,其中一个叫商羯罗,他把印度教重新整合,把佛法的精髓都融摄到他们的教义来,这位商羯罗很厉害,智慧很好,佛法的与世不共特色他都全部融摄到他们的教义里面,然后说佛法和我们印度教婆罗门教是一样的,他把佛陀归位到是印度教上主承传下来的几位大的大师级人物,佛陀是其中一位,就像我们现在讲的上帝派什么人来,这个是第几位,把佛陀融入他们教义中的一位所谓大师级人物,那佛教就变成印度教中的某一个大师级人物的某一个小思想体系而已。他把佛教的思想都融入到印度教里面去,再对外宣称佛教跟我们都一样,这个商羯罗很厉害。佛法会灭是由于佛教本身内部的精神已经起了变化了,就是刚才说的天佛不二、神佛不二。还有就是回教的入侵,当然这是在佛法灭后的事。前面这两点很重要:一个是商羯罗的作用,另一个是佛教内部思想产生的演变-―天佛不二 、神佛不二。这个是最重要的,佛教的特质没有了,佛教的真正精神消失了。回教会入侵是外来的影响,物必自腐,里面一定要先有东西坏掉了,外面才会侵进来,所以回教入侵虽然是条件之一,而我们内部产生的问题使佛教自己灭了才是根本问题。如果我们身体很健康,伤风感冒就进不来;商羯罗再厉害,如果佛教里面很健全,他也没有办法侵蚀佛教。到大乘后来都是讲方便,佛法的特质没有了,佛法的本质坏掉了,才让商羯罗有机可乘。

你们要明白,我今天为什么一直在点这个?如果一个佛弟子没有把握住佛法与世不共的根本特质,你一样会受到外道思想的侵蚀,也会落入迷信颠倒崇拜之中。如果把真正的正知见建立好了,把观念都建立的非常正确,所有的外道思想我们一听就知道他问题出在哪里,甚至可以破他,可以改变他,可以转化他,怎么还会随著外道思想而动而转呢?所以各位就要明白,我为什么重视上课,就是要建立软体程式――正确的佛教思想知见,自己本身才站得稳,才有解脱的一天,不然的话,听到外道的观念,好像这个也对,那个也对,这个也不错,那个也很好。那我请问你:你今天还有立场吗?搞到最后就是和导师说的天佛不二、神佛不二,那就完蛋了,这个很重要!(

到了秘密大乘佛法,念天的影响更深。

如仿五部夜叉,及帝释在中间,四大天王四方坐的集会,而有五部如来的集会方式。天菩萨著重忿怒相,欲乐的身相。观自身是佛的佛慢,也名为天慢。

大乘佛法最后发展成秘密大乘(后来称为密宗),他重视的都是天界的事,五部夜叉,帝释在中间,四大王天也集会了,变成五部如来。佛教谈的是慈悲相,他现在展现的是忿怒相;根本佛法讲的是梵行,而这里讲的是欲乐的身相;我们要破的是我慢我执,他这里观自身是佛,要成立的是佛慢(天慢)。三界的欲界有两部分,一部分还有欲,一部分无欲,这里的忉利天与四天王天还是有欲,用有欲的现时大乐来做为修行的方法,而且是即生成佛的方法,这是秘密大乘后来发展的。

欲界天神――大力鬼王与高等畜生天的融入佛教,不但有五甘露――尿、屎、骨髓、精、血,而佛法所禁止的咒术以外,占卜、问镜、观星宿,火祭――护摩,这些印度神教的,都纳入秘密大乘。

我看过导师所有的论著,在里面深深的感受到导师的慈悲内敛,他的心量是非常大的,我从来没有看过他这么严厉评判,可以看出导师对印度佛法的沦落灭亡内心的那种感受!所以对这一方面都是严厉的评判,我们要了解导师的感受。初期大乘佛法有这些祭典吗?根本戒律是杀盗淫妄,哪里会用什么尿屎骨髓精血等来供鬼神?!这些都已经融入了外道神教观念了,今天整个社会最吸引众生的是什么东西,你慢慢去想!

重信仰,重秘密(不得为未受法的人说,说了堕地狱),

很多外道以及宗教进去要发誓的,不能讲,不能传。但纯正的佛法会有这样的现象吗?我们要在佛法的流变中把握佛法真正的特质,不要被方便融摄进来的现象所惑乱。

同时,说到这里,导师在后面也客观的讲到秘密大乘:

佛法的世界悉檀,还是胜于世间的神教,因为这还有倾向于解脱的成分。这一切都是佛法;秘密大乘是晚期佛教的主流,这是佛教史上的事实,所以我不能同意入篡正统的批评。

有人批评密宗根本不是佛教,它是入篡外道进来的,但是导师不同意这个观念。他认为密乘有他兴起的原因,其源流思想也是从如来藏思想、本自清净的观念引申过来的,它的思想体系是有源流的,在佛教的历史上确实也存在几百年,而且是当时后期思想的主流,这个都不能否认的,密教也是佛法流传中的佛法之一,所以他没有去否定它,没有认为它不是佛法。

我常说,佛法讲的法,是宇宙普遍的真理,也是普遍存在的,时间――从千古到现在,地――不分中外,它是普遍存在的,是平等的,哪里有什么秘密可言?密是什么?你不了解不清楚名为密,透过一个明白的善知识给你点清楚了,哪里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哪里会变成秘密的东西呢?所以我一直强调:真正的佛法是无私的,是慈悲的,是平等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我今天在这里说法,我恨不得每一位听法的人当下能解脱,恨不得每一个快一点明白了解,哪里有秘密可言!我要说的法是如何让大家从不明白的密中能显现出来,大家都能了然,这就是我们弘法者的目的,哪里有秘密可言呢?弘法的责任就是让那些密不明白的人变成显而明白,这个就是弘法者的责任,哪里有秘密可言?所以我们要明白,众生就是那样好奇,很难得的、得不到的秘密,花再多钱、再多时间都愿意,菜市场能买到的普遍都有的,那没有价值,所以也就不得不密了,就是这样。

所以我常常很感叹,说真话的,一切都吐出来,恨不得你们快点学会的,你们却不珍惜;这个东西好像很难,让你付出很多代价的,那你就会很珍惜。以前有次在某一个泡茶的茶园,那个主人很风趣地讲一个故事,他们那边刚好在半山上,看出去风景非常好,就有很多地理师风水师来勘探,每一个来的人都会给这个穴以不同的名字,最后一个讲的最棒,穴名螃蟹吐泡,说你刚好在吐泡的地方,这个穴吃不完。因为前面有一个小山像乱葬岗,什么叫吃不完?那个死了挖走了,新的又会来。他讲的这个故事,很讽刺,他说那么多的地理师,到底谁对?你化最贵的钱请来的那一位绝对是对的。比如说某一个地理师是你的好朋友,就收你一万块了。另一个比较高超要十万,另外的更高超,要二十万、五十万,甚至要一百万,你把钱都付出去了,最后会相信哪一个?如果相信那个五万的,那你是笨蛋,你花了一百万却去相信五万的?所以绝对说那个一百万的最好,否则我会那么笨要花一百万?众生心都是这样的喔!

今天如果有弘法的人告诉你,不用钱,好好学,大家都能开悟,你会想:那怎么可能?但是今天有很多社会团体说,你来学一个法六万,第二个法十万,第三个法二十万,学到最后听说要二百八十万,越学付费越多就越宝贵,因为不能在外面教的嘛,不能泄出去,都是私密的,很高超的,付钱的人都拳拳服膺,众生的观念就是这样。你到菜市场去买一件运动衣,可能五十块、一百块就能买到了,你去买名牌就要二三千块,但有人就是绝对不会穿一百块的,那个二三千块的名牌穿在身上多有身份!就是这样的心态。但佛法刚好相反,真理是普遍存在的,真理是没有秘密的,真理是慈悲而平等的,没有这些用代价的、所谓秘密授受的,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各位啊,不要以为有秘密的不外传的才是宝贵的,不见得啊!真正的佛法谈的是宇宙的真理法则,如果是宇宙的真理法则,什么地方不是真理法则的显现呢!只是你看不懂、不了解而已,万物的产生都不离开真理法则,包括人类。所以我们要到哪里去探讨真理法则?就在一切现象中,和我们最直接最相应的就是我们的身心,能体会得到、感受得到、证明得到。只是你没有了解,你没有一个明白的人指点你,只是这样子而已!所以叫无明,讲清楚了,明白了,你只要照着公式去实验,每一个实验的当下都是确实如此的,哪里有秘密可言?!所以大家要明白,这个很重要!

重修行,索隐行怪的秘密大乘佛法,是念佛与念(欲)天的最高统一。

从佛法到大乘佛法到秘密大乘佛法这三个阶段的内容,导师点出了它们重点在哪里有所不同,明白了这个重点,就会明白导师为什么会站在根本佛法的立场而来阐扬初期大乘,导师的志向不是随便定的,他是研究了整个佛法的内容以后,以智慧的抉择而明白讲出他所站的脚跟。对于印度思想佛教思想的判摄下面这一章就会讲得更清楚,前面是重点,后面会讲得更清楚,我复印了导师的论著《法海探珍》,那里面把印度的大乘三系写得比较清楚,下次拿来给大家作参考,这个课上完了如果还有时间,我们可以再上《法海探珍》,这样对于印度大乘三系的抉择就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 佛教思想的判摄准则

研究了大乘佛教的迁流变化,那是根据什么原则来判摄的呢?

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探求中,发现了一项重要的判摄准则。南传佛教的觉音三藏,我没有能力读他的著作,但从他四部(阿含)注释书名中,得到了启发。

导师在研究这些经论和论师们的论著中,发觉了过去所有大师们在判摄佛法时其实都有根据的,这个根据的准则是什么?他第一个提出来是南传佛教的觉音三藏,觉音三藏在南传佛教里面蛮出名的,导师客气地说没有能力读他的著作,其实大概有很多他不认同的啦,不是没有能力。他从觉音三藏的四部阿含的注释书中得到了启发,

他的四部注释,长部注名吉祥悦意,中部注名破斥犹豫,相应(即杂部)注名显扬真义,增支部注名满足希求。四部注的名称,显然与龙树所说的四悉檀(四宗,四理趣)有关,如显扬真义与第一义谛悉檀,破斥犹豫与对治悉檀,满足希求与各各为人(生善)悉檀,吉祥悦意与世界悉檀。

这里讲的就是觉音三藏把长阿含(南传叫长部)判定为[吉祥悦意],中阿含(中部)注名为[破斥犹豫],杂阿含(相应部)注名为[显扬真义],增一阿含(增支部)注名为[满足希求]。这样和龙树菩萨对照起来:杂阿含的[显扬真义]就是与龙树菩萨讲的第一义谛是一致的,注意,这个是重点,我们要把握哦!阿含经里面有四部,四部阿含经各部论著集起来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是有时间性,四部阿含不是一下子就把它全部集起来的,是经过一段时间慢慢的累积而集成的。杂阿含经的部分谈的是第一义悉檀,第一义就是真谛究竟义的意思;[破斥犹豫]是中部,觉音认为中部是在破斥犹豫,也就是龙树菩萨讲的对治悉檀,对治悉檀是什么意思?就是对一些法不太清楚明白的,他把它抉择得清楚,才能破除外道的观念思想,我们修行才知道重点。譬如说我们哪一个地方不明白,用什么方法去对治他,这就是在谈对治的部分;[满足希求]是增支部阿含里面的,重点是满足希求,就是各各为人生善悉檀,讲人天善法,增进各人的因缘;最后的[吉祥悦意]为世界悉檀,这个是方便。也就是说,从阿含经的四部里面了解每一部的重点、观念、对治、方法、对象,都是有差别的,都有他不同的功能性。如果我们想得法见法解脱的话,不研究第一义谛怎么解脱?如果只是满足个人的信仰安慰,世界悉檀就可以了;如果只是希望大家和乐家庭和乐,满足希求也可以了;不一定要谈到第一义谛的。从这里的判摄就知道,我们上一次开课讲《杂阿含经》的原因,就是要让大家明白佛法的真正归趣,因为它要彰显的是第一义谛――佛法的究竟意趣。

深信这是古代传来的,对结集而分为四部阿含,表示各部所有的主要宗趣。民国三十三年秋,我在汉院讲阿含讲要,先讲四阿含经的判摄,就是依四悉檀而判摄四阿含的。在原始圣典的集成研究中,知道原始的结集,略同杂阿含,

这几句话也很重要!导师研究了以后在原始的圣典集成,在研究这个部分的时候,他知道最原始的结集的经典跟现在的杂阿含是大概相似的,当然杂阿含里面多少还有一些收容其他的进去,但是那是少部分,在根本上他的意趣上差不多都在杂阿含里面。所以各位我们为什么要上杂阿含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我们要找到根本,要看清楚源流的源头,如果这个根本不明白,你看到后面的方便以为他就是了,那么跟根本的地方是相背的,或者根本是颠倒的,你也分不出来。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建立根本就在这里,所以导师他说立足于根本佛法的淳朴,这个立足两个字就是建立在这个原始结集的杂阿含的第一义谛上才能立足的。

而杂阿含是修多罗,祗夜,记说等三分集成的。

我们讲三藏十二部,十二部是什么?就是这里面的修多罗、祗夜、记说,后来什么弟子说的啦,每一部都不同,其实大部分是杂阿含里面的内容,都离不开修多罗(经)、祗夜,记说这三分来集成的。

以四悉檀而论,修多罗是第一义悉檀经;祗夜是世界悉檀;记说中,弟子记说是对治悉檀,如来记说是各各为人生善悉檀。

在杂阿含经中显第一义谛的就是修多罗部分,导师都点出了重点。

佛法有四类理趣,真是由来久矣!

很久以来就是依据这样去判断的,并不是他个人发明的。

这可见,杂阿含以第一义悉檀为主,而实含有其他三悉檀。

所以杂阿含虽然是讲第一义谛的,但是第一义里面也涵盖了其他的三悉檀。

进一步的辨析,那修多罗部分,也还是含有其他三悉檀的。

刚刚讲修多罗的部分是第一义的,其实并不是只有第一义,其他三悉檀功能性还是有的。

所以这一判摄,是约圣典主要的理趣所在而说的。

在每一本经典中绝对有他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主要理趣),我们现在弘法也是一样。有的法师他重在显扬第一义谛,我个人就是重视这个,我认为这个是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先站住,我们的目标方向是不会正确的。现在普遍看到的佛教的形态,如法会、消灾、点灯等,这些其实就是各各为人生善或者是世界悉檀。我们不能讲他不对不好,但是如果以为这样就是,我们不知道还有对治悉檀,还有第一义悉檀的话,停留在那里的话,那我们就不能进步,我们就不能解脱超越。我的观念刚好相反,我们先让大家明白第一义悉檀的主题观念及重点,才有正确的立脚处和方向,不然在那里拜拜就都满足了。有的认为众生根性差,众生业障深重没有善根,所以只要跟他们讲讲普遍的世界悉檀吉祥悦意。我的看法刚好相反,为什么?因为我是从法上来看的,我看到了众生的法性是平等的,而且机会也是平等的,无明的原因是没有让他听到明的因缘,所以是无明众生,其实上智与下愚差不了多少。所以我看到各位每个人都是上根上器,有人看到各位是下根下器,问题就出在这里。很多人和师父说:师父啊,你不要每一次都讲第一义谛嘛。问题是我为什么重视第一义谛?我看到各位是平等的,是人人有机会的,人人学了都能解脱的,我为什么不讲第一义谛?如果我看到各位真的是业障深重,真的是劣根性,没有善根,那我只好讲消灾、布施的善法,你们就满足了。但我的看法刚好相反,我认为佛法的伟大就在这里:人人学,人人解脱,人人学,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机会成佛。如果说过去没有因缘听到法,这一次更重要,你要听第一义谛才有机会。如果你今天听的还是各各为人悉檀,还是吉祥悦意,那你的机会只是在那里而已。

我今天讲第一义悉檀,也许你们一下子听不懂,也许一下子不能接受,因为跟你们的观念和习性是相背的,但是我也有方便啊,我的方便跟他们的不一样:我讲一次,如果你听不懂,那我讲三次;三次听不懂,我讲十次;十次听不懂,我讲一百次,再笨的也会听懂,这就是我的方便。我不会拿一个不究竟的方便来进行所谓的方便。我是在讲究竟义,但是你听不懂,我可以不厌其烦的讲十次甚至一百次让你懂,再不然我这一生到我死以前讲到你懂,这个就是我的方便!如果今天不讲第一义谛,不把真正佛法的意趣与世不共的特质彰显出来,所谓各各为人生善以及吉祥悦意是和外道共的,注意听喔!也就是说外道也有的啦,不需要佛法的。佛法中菩萨的布施行,难道基督教没有吗?还有早期吃的面粉就是从美国的红十字会来的,过去这里佛教中行善的部分都很少,布施还比不上基督教,所以注意听啊,佛教的与世不共如果不彰显出来,佛教就没有特色了,各各为人生善、吉祥悦意,这个在世俗的所有外道都有,包括慈善团体都有。佛法的不共特色没有彰显出来,佛法就没有特色,一定要明白!如果只注重在方便,难怪社会上大家都一样了,求神拜佛也一样,问乩童也一样,去问相命的也一样,那还要佛法吗?拜土地公也可以,拜妈祖婆也可以,拜天神天公也可以,那这样佛法还叫佛法吗?所以谈到这里,我一再一再的讲,就是要让大家明白,这知见有多重要啊!不把佛法的第一义立场彰显出来,你就没有位子站,就没有方向,那永远永远达不到究竟解脱的!要明白啊,光有信仰是不够的。

四悉檀传来中国,天台家多约众生的听闻得益说,其实是从教典文句的特性,所作客观的判摄。依此四大宗趣,观察印度佛教教典的长期发展,也不外乎四悉檀,如表:

佛法┅┅┅┅┅┅┅┅第一义悉檀┅┅┅显扬真义

┌初期┅┅对治悉檀┅┅┅┅破斥犹豫

大乘佛法︱

└后期┅┅各各为人悉檀┅┅满足希求

秘密大乘佛法┅┅┅┅世界悉檀┅┅┅┅吉祥悦意

杂阿含经上判摄了四悉檀,其实导师从另一个角度――整体印度大乘佛法的流变中,也看出了其长期发展还是不离四悉檀的。表中第一行的佛法两字代表根本佛法和原始佛法的部分,就是佛灭后约五百年以前的时期都叫佛法。这一部分所阐扬的都是第一义悉檀,也就是在显扬真义。发展到大乘佛法时期,导师把它分为初期和后期,初期就是中观的般若体系的空思想这一部分,也就是对治悉檀破斥犹豫。为什么?佛法和外道的不共处,如果你不把他解释清楚,我们内心还会犹豫而不能自在,所以要抉择法义,佛法和外道哪里不同?什么是究竟?什么是方便?这个对治一定要把它讲得非常清楚,才会破斥我们对佛法的犹豫。到后期的时候是唯识到真常如来藏体系,这一个时期就是各各为人悉檀满足希求,满足众生的希求。众生喜欢的是希望我能永远的存在,也就是满足我们生存的意欲,所以说有如来藏,我们里面有一个佛性如来藏,身体坏了,这个如来藏是来来去去而不坏的,这样就满足了我的需求,安定了我的心,觉得这个很好,我有信心。其实这个是在满足希求,注意听!这就是后期大乘佛法的内容。再往后就是秘密大乘佛法,世界悉檀吉祥悦意。求庇佑,求欢喜,求一切愿望都能满足的吉祥悦意,注意听!这个表很重要,从长期的发展也是不离开这个过程。照导师这样观察印度佛教三期(或四期)的发展,这个四悉檀的判摄来看,是愈到后面愈圆满吗?注意听喔!

第三章谈的是中国的判教,为什么我把它放到后面讲?先把印度佛教的这一些观念都搞清楚了,再来看中国的天台宗和贤首宗的判教,你们就明白知道天台宗和贤首宗站的是哪一期的佛教了。如果不把根本佛法的部分先厘清就一下子谈到中国的判教,你怎么知道中国的判教天台宗是站在哪一个思想来判的,贤首宗是站在哪一个思想来判的。比如说这里有四悉檀,如果站在佛法第一义悉檀来判教,和站在最后的秘密大乘来判教就不可能是一样的。如果中国的天台宗和贤首宗是站在第一义悉檀来判教的,中国佛教就不会有问题,因为和佛法第一义没有违背。注意听!如果中国的判教是站在后期的各各为人悉檀或是世界悉檀的立埸来判教,那你们认为中国佛教会不会有问题?我现在点的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在还没有谈到中国判教以前,我先点出这个奥妙重点,你们才知道导师写这个文章的智慧。抉择印度的大乘佛法篇幅很多,而抉择我们中国的佛法竟然只有一章,只有谈到贤首宗和天台宗的判教,为什么这么简单就带过呢?但是注意听喔!如果我们明白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发展、判教的过程、每一个时代所代表的意义立场后,就会知道原来中国佛法的思想是根据印度佛法思想的哪一个时代的哪一个时期进来的,所以印度佛教这边厘清了,中国佛法还要厘清吗?

为什么只要明白天台宗和贤首宗的判教就可以把中国的佛教问题解决了?注意听喔!你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导师很少谈到我们中国八大宗,为什么?我们活在这个时空不是为著八大宗的思想在争论吗?为什么他不谈?这个地方如果你们明白了,就知道代表中国佛教思想的是哪几家,在教理上能判教就是天台宗和贤首宗,注意听!天台和贤首的立场角度明白了,其他的宗还用谈吗?这就是导师厉害的地方,一笔带过。但我常说,导师写这个文章这么短,要涵盖整个中国佛教和整个印度佛教,要怎样去让大家明白?所以说他短短几十页的文章,要谈很难,要点出他的奥妙更难,今天上这个课,短短的几十页却是非常非常重要!这个知见能厘清的话,我们就可以把握抉择法义以及自己要修的法门方向,就有择法眼,很重要!你就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很重要,一般人看到这文章会觉得没什么,但是在我看来太重要了!这些问题如果你真的明白,你以后对佛法不会有疑惑了,甚至你知道我该研究什么东西,从哪里下手,怎么抉择我所要修的法门,你才有真正肯定的抉择。

五十九年所写成的《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我从教典的先后,作了以上的判摄。

佛教圣典的集成,时间是不一致的,所以有人就以为越后面出来的越圆满,有人觉得最前面是最圆满的。譬如说,贤首宗判摄最前面的是《华严经》,说是佛陀开悟后三七二十一天为这些大菩萨讲的。但是请问:《华严经》里面说有这些圣弟子们都在悔恨没有学大乘。佛陀悟后的三七天内有弟子吗?三七天后他出来才度五比丘,那是第一批弟子,三七天讲的法里面竟然有他的弟子,这不是很奇怪吗!所以你们要明白,很多经论与历史是不相符的,这个要明白。

这里再为叙述:从长期发展的观点,来看每一阶段圣典的特色,是一 、以《杂阿含经》(相应部)为本的四部阿含(四部可以别配四悉檀),

长期发展来看,最早的就是以杂阿含经(南传叫相应部)为本的四部阿含,

是佛法的第一义悉檀,无边的甚深法义,都从此根源而流衍出来。

这几句话很重要!大乘佛法是四五百年后慢慢发展出来的,请问:大乘佛法是忽然间凭空跳出来的,还是源远流长的?当然是从根本佛法出来的。无边的甚深法义,不管后面怎么流传演变,怎么阐扬,都从此根源而流衍出来。所以要明白,不管谈什么法,离开佛法的根本还叫佛法吗?

导师在探讨大乘三系时,不管是般若的空还是中观的空,都会探讨有没有与阿含的空相应,为什要去探讨这个东西?在中国佛教的判摄那一章里会谈到,大乘的所谓不共法不共在什么地方?在唯识以后就有不共了,注意听喔!中观以前都是共的,这一点很重要!我先点出重点,也就是导师为什么会抉择说阐扬初期大乘的思想就是在这里。你到后面有不共的部分,问题就来了,什么叫不共?不共就是不一样,大乘有和根本佛法不一样的特质。这个不一样是从那里来的?我先点出这个观念,很重要!现在很多人听到大乘不共,觉得很了不起,以为这个是特殊的,这个是别人没有而我们特殊有的,却不知道佛法怎能离开源流而有!我再举个比喻:佛陀讲的法不够圆满吗?还可不可以修正?如果认为有不共的佛法那是佛陀还没有讲的,哦!那我们比佛陀还厉害了!我可以把他修正,还可以把他阐扬得更美更伟大,那这样的观念真是佛法的观念吗?佛法的法义不够圆满,我们还可以阐扬得更细更深广,然后再把不对的修正一下,佛法真的是这样吗?我可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佛陀讲的法就是究竟圆满的!不可能再让你更改的,要明白啊!能更改的还是真理法则吗?这一点观念要明白。不然说到不共,哦!很了不起。对这方面,我是很坚定的:我要说的法是不可能离开佛陀谈的法的,佛陀没有谈的法,我自己去发明出来,那是我不能肯定的,那也许要密传私相授受的才有办法。如果要谈佛陀的法,那是绝对平等的、公开无私的,要明白。所以导师很肯定地这样说:无边的甚深法义,不管将来怎么流传,都要从此根源而衍流出来。譬如对于中观里面的空义,他溯源而上,找到与般若的空义、杂阿含里面的空义是一贯一致的。正因为这样,导师才抉择了宏传初期大乘,而认为中期后期的是有问题了,这一点也就是我们要把握的地方。这句话衍生出后来导师的立场,认为立足于根本佛教的淳朴,阐扬初期大乘的法义,就在谈这个,因为他还在这个立场,从这个根源上是一贯的,这个立场来抉择,大家要明白。

二、大乘佛法初期的大乘空相应经,

大乘空相应经是般若经的部分,还有龙树菩萨造的部分,

广说一切法空,遣除一切情执,契入空性。《中论》说:如来说空法,为离诸见故,是依《宝积经》说的。所以大乘空相应经的特色是对治悉檀。

为什么是对治悉檀?这里已经说了,如来说空法,为离诸见故。因为众生执著实有自性,执著在实有里面,有我、实在性、自性、不变,都在执著我见实在感这样错误的观念,在种种的知见中执著,所以佛陀说空,目的就是要破除这些知见,既然是破除就是对治,所以大乘的空相应经是属于对治悉檀,就是这个原因。

三、大乘佛法后期,为真常不空的如来藏、我、佛性说,

导师在这里分得很清楚,大乘佛法到后期就说得不一样了――真常不空。前面讲空是为了破斥实有,而后面的大乘佛法演变到最后却是真常不空,说有一个如来藏,有一个我,人人都有佛性,

点出众生心自性清净,为生善、成佛的本因,重在为人生善悉檀。

众生一听到无我就害怕了,听到第一义不能接受,因为我见深重,外道的知见深重。为了让众生有机会,为了鼓励众生产生信心,所以告诉他,其实里面有佛性,就像如来藏,有个我,心本来就是清净的,这样人人将来都有成佛的机会。这是给众生加以信心,安慰鼓励的作用,所以叫作为人生善悉檀。尤其是我们都知道,当时印度神我的观念,外道的观念,婆罗门教又复兴,整个社会都在神我的观念里面。佛教为什么越来越衰败?因为没有人要信无我的究竟教义。佛教如果坚持只讲无我,那这个法要怎样弘出去?不得已就用了方便:有啊,我们也有讲我啊,而且是如来藏、佛性、本来清净,你要愿意学,将来还是可以成佛解脱的,这给众生充满了希望。注意听哦!这是当时的时空背景,非这样用不可的善巧,所以这个叫方便,给众生带来信心和机会,所以叫作为人生善悉檀。

各各为人生善,是多方面的。心自性清净,就是心性本净,是出于满足希求的增支部的。

这里讲得很清楚,我们讲心自性清净,其实就是心性本净,这个出于满足希求的增支部里面表达的重点。

成实论也说:佛为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便谓性不可改,则不发清净心,故说本净。

成实论就谈到这个问题,懈怠的众生无闻愚痴的众生一闻到心本不净,就以为不可能改变,那么就发不出清净心,所以不得已说本净。说明成实论也谈这个方便不得已的对治。大家就明白了在大乘佛法的后期为何说所谓真常不空的如来藏思想、心性本净是,这个我想大家都是很熟悉的,我们过去学的就是这个。

在后期大乘中,就成为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我、佛性说:这是一。如来藏说,是念自己身心中有佛,初期大乘的念佛往生净土,念佛见佛的般舟三昧;佛法六念中的念佛,都是为信增上者,心性怯劣怖畏者说的:这是二。这些为人生善的教说都有易行的诱导的倾向。

导师这里很肯定的这样分判,在后期大乘中,这个如来藏的思想认为有我、佛性,这是第一。如来藏的说法要你念的是自己身心中有佛。初期大乘的念佛往生净土、念佛见佛的般舟三昧和佛法时期六念中的念佛,只是为信增上者说的,也就是为信心还不具足的心性怯劣怖畏者说,他们内心里还没有力量和信心,因而恐惧害怕,这样说只是方便而已。这些方便说只是为了让他们产生信心,所以有易行道,让他们觉得这个不会困难,念念佛就可以了,容易产生信心。

四、秘密大乘佛法的流行,融摄了印度神教所有的宗教行仪。如说:劣慧诸众生,以痴爱自蔽,唯依于有著。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

到秘密大乘佛法流行时,其实已经融摄进所有印度神教的宗教行仪了,为什么会这样?劣慧诸众生,以痴爱自蔽,唯依于有著。因为无闻愚痴的众生被自己的无明观念盖住了,所以处处都产生爱染执著,为了度这样的众生才随顺说这样的易行道方便法。

在修持上,重定力,以欲天的佛化为理想,

普遍来说,一般的宗派还是重以定为主的修法,以欲天的佛化为理想,就变成注重在这个身体了,

所以在身体上修风,修脉,修明点,从欲乐中求成佛,是世界悉檀。

众生最执著的就是这个身体(根本佛法说的五蕴),不是执著说这个肉体是我,要不然就是里面有一个能知能觉的那个就是我,也就是说,不是执著色是我,就是执著意识(心)是我,大部分就在这个身体上下功夫,我们中国的道家也是一样,练的是长生不老,其实都是执著在这个五蕴上面。

再往前面看一点,导师把如来藏思想判为大乘佛法的后期,也就是真常不空的如来藏、我、佛性,它的重点是在为人生善悉檀满足希求,为懈怠众生而说的,所以在后期大乘中成为了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我、佛性说。如果导师从印度的历史大乘佛法的源流中所发觉的是正确的话,以这样的判摄来看,那我们中国所有的宗派思想大概源流于什么思想,大家是否就稍微明白一点了?如果我们不知道印度佛教思想的演变过程,不清楚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是站在哪一个位子,那是不是争论就很多?你说你学的是经王,我学的是究竟,然后都说别人不究竟。如果我们今天站在导师的判摄立场上来看,如果他是正确的话,那么请问各位:我们今天学的法到底学到的是那一部分的法,你们就知道了。看到这里,我们心里应该有一点明白了:既然佛法的特色是在第一义悉檀,那我们学的唯有学到第一义悉檀才能解脱受用,其他的只是方便对治或只是满足希求而已。如果正确了解这一点,那我们该有的抉择应该慢慢就衬托出来了。

有一个观念,我想还是要讲清楚,我常听有人讲这样一句话:难道我们中国八大宗就没有解脱者吗?过去的这些祖师难道就没有人解脱吗?我甚至会听人家讲,唯识也以解脱,如来藏也可以解脱。请问:如果我们今天把法厘清了,这一句话能不能成立?比如说,密宗照导师的评论是这么的不堪,那密宗就没有大成就者吗?宗喀巴就是一个大成就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你们知道宗喀巴是依什么理论站立的,宗喀巴的时代是怎么样的时代?宗喀巴的时代,西藏的佛教淫乱的不得了,乱七八糟的,宗喀巴大师就是抉择了中观法义来广破一切邪见,然后把西藏佛教的戒律重新振兴起来,藏传佛教才慢慢改变了,兴盛了一阵子。你们要明白哦!宗喀巴他站的角度是什么?是中观的思想,广破一切邪见。所以密宗里面的宗喀巴大师的成就,是在哪里成就的,他不是在后期大乘佛法所融摄的方便里面而成就的,你们一定要明白!

天台宗智者大师非常了不起,但你们知道智者大师的思想是从哪里启发出来的吗?他就是中观义启发出来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还是根据中观的缘起偈而来开显天台宗的法义,是以这个思想为主的。所以你们要明白,智者大师之所以成就,还是在中观义哦,注意听!不然导师今天的判教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中观也可以解脱,唯识也可以解脱,如来藏也可以解脱,那我请问你:拜土地公是不是一样也可以解脱?这个是一个很慎重的问题,我希望大家学法真的要很慎重的去厘清内容。导师的论著出来六七十年了,可是有几个人真正跟他站在同一线上?几稀啊,少之又少!为什么?我已经讲过了,导师的理念是所图者大,大在什么地方?整体佛法的厘清,要使未来的佛法和众生有一个正确的依据方法,能达到究竟的解脱,佛教才能真正的兴盛,他为的是整体的未来,而不是为那一宗那一派哦!要明白。

我们如果能站在这个客观的立埸来看导师的理念,就会知道导师为什么会孤独,他所抉择的法义,认为后期的大乘佛法是不了义的方便说,那么中国的八大宗到底是站在哪一个角度,你们就明白了。导师这个评判一出来,谁会站在他的立场?导师以前亲近的是太虚大师,但是坦白讲,他不是跟太虚大师学的,他的思想自有出处。太虚大师也讲人生佛教,也讲大乘菩萨道,刚开始是八宗共弘,认为中国的八宗都是平等的。他派很多弟子到八大宗去学,希望回来后把八大宗都阐扬起来,你知道后果是什么吗?到西藏去学密的说密的是第一;到南传去学根本佛法的回来说南传是正确的,大乘非佛说;学大乘经论的说大乘才是,其他的都不是;他想八宗共弘,到最后能不能把八宗共弘起来?八宗各各不同,八大宗的思想有没有离开如来藏、真常心、佛性的思想?有没有离开唯识的思想?这个是方便说的话,哪一宗会受得了?偏偏在我们中国,初期进来的初期大乘的中观般若思想很快就没有了,因为适应我们中国文化,如来藏思想是应机的,有佛性是应机的,初期大乘佛法的中观思想在中国没有很大的发扬。

导师的论著出来后,为什么有人把他收集起来要烧掉?因为对他们所修的法门刚好有抵触,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有一次我从印度佛教的发展而问导师:如果照导师这样的判摄,如果中观的思想真的明白了,没有曲解,那还要后面的唯识吗?唯识出来反而是不了义;如果中观的思想没有曲解,还要后面的如来藏吗?如果站在根本法上,从阿含到般若,到大乘的中观思想,如果是一贯的正确的,那后面这些不就有问题了吗?导师回答:是的,有问题。我进一步问的话就更加严重了:那中国八大宗不是有问题了吗?他说:暂时不讲。我在这里只是点到为止,要明白啊,我们在抉择法时要把这源流看清楚,思想体系看清楚,才能真正开发我们的智慧,才有正确判断法的择法眼。也许你们会问:导师的思想如果是正确的,为什么今天学的人这么少?中国佛教现在还蛮兴盛的,很大的道场在宣扬显密共弘啊?我们看看,照上面导师所判教的,显密是一样的吗?八宗共扬,真的都是一样的吗?后面会谈到导师真正的思想――人间佛法,现在很多道场都在讲人间佛教,你们会发觉原来都不是一样的。所以你们要明白导师啊,真正了解他的人太少了,明白他的用心,明白他的智慧,明白他的正确性太少了!因为照他这样判教的话,中国八大宗的问题就大了!然而,现在学佛法的哪一个不是八大宗之内的?八大宗都得罪了,你们知道这个下场吗?

如果我今天得罪你们,你们明天就不来了。真的,我说的这些真是语重心长啊!你们要慢慢明白,我们今天学的这些缘起的理念有多重要!你们要明白哦!如果我今天也是为了方便,我就不要这么辛苦,我会带你们念念佛,打打坐,参参禅,很快的,很好的,又喜欢又快又得意又好,可是我为什么要了几年的课?从基本的思想给你们建立起来,再一步一步把你们带上来,目的就是要让你们知道整体的佛法是什么,从整个的佛法去了解到我们今天所站的位置在哪里,如果不这样,我们永远没有真正反省的机会,也找不到真正的出路!我今天理解导师的苦心,我赞叹他!为什么我要跟随他走这条路,人家不要走的我偏偏要走?你们就要明白了,这才是导师为佛法所作的真正心意!因为了解他的人少,所以真正弘扬这个法的人更少,你们就明白了。

如果我今天也一样带你们念念佛,打打坐,消消灾,拜拜忏,点点灯,请问:这个法怎样让人家明白?很多人来跟师父讲:师父你这样都不讲方便,这样是弘不开的。请问:导师一生有方便吗,为什么他能安住在他的根本的立场而不动?如果我今天也跟人家一样拜忏点灯消灾,这个法还能讲吗?为了彰显这个法,为了尊重这个法,为什么出家到现在,我从不搞法会,不点灯,不消灾,不拜忏?为什么那么辛苦一直上课?不懂要讲到你们懂,从最基本的基础一直把你们带上来?因为我感动于导师的慈悲伟大,他的发心,他的了不起,这就是我没有后悔地愿意跟随这条路走的原因!希望各位真的要珍惜这样的因缘,告诉各位:大家能在这里把导师一生伟大的贡献提取,你们会大欢喜的,明白了以后,你们才知道这一条路是多么伟大!要好好的珍重!好感动人的!

佛教界现在到处都在方便,几个有真正成就的?有一点定力,有一点神通就是大成就者了。我告诉你,如果照这个方法理论明白了,那些是成就吗?鬼神都有的就算成就了吗?所以我有时开玩笑说,你们要神通么,很简单,不用修,死了就有了,鬼也有五通。要明白,佛法要的是漏尽通,不是其他的五通,漏尽是得正见,开智慧,破无明,不再贪嗔痴烦恼了,这个才是真正佛法要的,注意听喔!不是再搞神通,搞定力。导师一生因为不搞神通,不搞那些花招,你们看有几个人去跟随导师身边学的?所以学这个法要慢慢明白,我们要的是什么?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学?如果跟世俗的人都一样,你这个法学不下去,你也学不懂,你将来不可能受用;但是这个知见根本上改变了,明白了,我可以告诉各位:依循著这个正见去行,人人学人人解脱,我不会骗各位的!这个才是最珍贵的地方,所以我们要依法,不要看生意好的就是好,而是要有正见,要有择法眼。

佛法一切圣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点开展。我应用牧女卖乳而一再加水为喻:为了多多利益众生,不能不求适应,不能没有方便,如想多卖几个钱,而在乳中加些水一样。这样的不断适应,不断的加入世俗的方便,四阶段集成的圣典,如在乳中一再加水去卖一样,终于佛法的真味淡了,印度佛教也不见了!

导师淡淡的几句话写得很平凡,但是这里面有多痛心,多感叹!牧羊女把羊奶挤出来去卖,为了多卖几个钱加一点水,譬如加百分之二十,就多赚百分之二十的钱;中盘商来批发也加百分之二十;经销商回去也加百分之二十;买的人回去家里人那么多也加百分之二十,最后喝到的虽然还是奶,但只是颜色白白而已,没有味道了。佛法在源远流长的演变过程中,为了适应,为了跟外道一争长短,为了时空背景的政治因素,因而不得不去适应,不得已用了很多方便,这些方便就像加水一样,一段一段的加,加到最后面就同导师讲得:佛法的真味淡了,已经没有真正佛法的味道了,最严重的是印度佛教也不见了。这几句话真的是痛心!请问:我们现在所弘扬的佛法是从印度传来的,这些佛法是加了水的羊乳呢,还是原味的?甚至现在我们还在加水哦!印度的佛法不见了,那中国的佛法如果这样继续加下去会变成怎样?会不会不见了?注意听!这几句话是语重心长的!为什么要重新判教?为什么要把真相厘清?你们就知道导师所讲的所图者大是什么大,你们就明白了,所图者大的人会不会看眼前的利益,看眼前方便得到的受用利益?

这一判摄是佛法发展阶段的重点不同,不是说佛法都是第一义悉檀,秘密大乘佛法都是世界悉檀,所以说:一切圣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点开展,在不同适应的底里,直接于佛陀自证的真实。

第一义悉檀并不代表所有都是第一义悉檀;秘密大乘里面是世界悉檀,也不是所有的都是世界悉檀,只是重点而已,并不是一概如此。所以不管在任何一个时空的适应里面,都是直接源于佛陀自证的真实,不能离开这个根本和事实。

佛法的世界悉檀,还是胜于世间的神教,因为这还有倾向于解脱的成分。

导师就是这样,如果说得太绝了,大家也会很难过,也会受不了,他也会一个缓冲,虽然这些方便不是究竟了义,还是比神教好了。也就是说,都比外道的思想还好啦,毕竟还有一点解脱的成分在内,早晚还是有一点因缘。

这一切都是佛法,秘密大乘是晚期佛教的主流,这是佛教史上的事实,

有人批评密教是外道,不是佛教,但是导师站在佛教历史的一个立场来看,不能否认密教的存在。因为在印度的大乘佛法的流传中,秘密教这个发展时间占得很长,差不多七百年以后都有,这是一个事实,在佛教的源流中他确实是主流的过程,在那一段时间是主流,所以你不能去否定他。

所以我不能同意入篡正统的批评。

有人就批评密宗的佛教根本不是佛教,它是入篡外道而篡进来的。但是导师不同意这个观念,他认为密乘有它的原因,它的源流思想也是从如来藏思想本自清净的观念引申过来的,它的思想体系是有源流有原因的,不能否定它,在历史上确实也存在几百年,而且是当过后期思想的主流,这个都不能否认,所以他并不同意人家认为是入篡正统。

都是流传中的佛法,所以不会彻底否定某些佛法。但我不是宗派徒裔,不是学理或某一修行的偏好者。

导师这里讲得很客观,密教也是我们佛法流传中之一的佛法,所以他没有去否定它,但是有一个很主要的观念,导师他本身不是站在哪一宗派的徒裔,也不是学术上某一种学理或是修行上某一法门的偏好者,不是注重在哪一经论或一宗一派或某一个教理的偏好者,也就是说他没有宗派门户的观念。

我是为佛法而学,为佛法适应于现代而学的,所以在佛法的发展中,探索其发展的脉络,而了解不同时代佛法的多姿多态,而作更纯正的,更适应于现代的抉择。

导师这里讲的很清楚了,不是宗派法门或哪一个教理,他是为整个佛法而学的,所以他去探索整个佛法发展的过程,它的脉络是怎么形成的,以了解每个时代时空不同的适应性,了解这些方便适应的因缘,他才能够作出纯正而适应现代方法的抉择,不是只有评判,说他对他不对,他是好还是不好,是最后要找出一条路来的,怎样才是最适合现代的人的,最有帮助的?他最后要找出一条路来。

由于这一立场,三期、四期的分判,相当于古德的分判,而意见不同,

从经典的前后理论体系的不同,而作的四悉檀的判摄与古德的判教是差不多的,但里面的观念和意见是不一样的,为什么?

主要是由于纯正的、适应现代的要求,也就作成这样的结论,

导师的结论是根据现代的要求而作出的,现在的社会时空背景,教育程度,世界的潮流等,他最后作出来的归纳就是后面这几句话:

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指初期大乘)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 ,

中期佛教指的是初期大乘,初期大乘就是中观的思想和般若的思想。梵化之机应慎,当时虽然是初期佛法,其实梵化的思想还是有的,但不是主流而已,所以这一方面的思想就要慎重。

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

如果我们一般比较强烈的判断认为导师是立本于根本佛教,嘛那么他要弘阐的是初期佛教,那后面的是一无是处了,其实不是。他还讲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后期的佛教虽然有许多偏狻流变,但是也有他善巧的地方可以摄取的地方,还不是一无是处。那这样子的话把这些内容都把他了解了摄取了,明白了,

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

这样就能把佛陀的本怀真正的彰显出来了,众生也就有利了,有救了。

导师把大乘佛法在印度的演化过程,从大乘佛法的初期、后期到秘密大乘的过程判摄了以后,而作出这样的结论:要根据什么来弘扬佛法?立足于根本佛教!所以根本佛教的思想是不能变的,是站在这个角度来站稳的。那么要弘扬的是不是根本佛教就可以了呢?不是的。因为根本佛教时代的适应性还有不适应的地方,所以他要弘扬的是中期佛教,也就是初期大乘的思想。因为初期大乘已经发展到大乘佛法的思想,但是他的理趣法源根据是和般若经以及根本佛法都是完全一致没有矛盾的,而加上大乘思想的善巧发扬。也就是说,导师认为根本佛教虽然是根本的,但他认为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因为佛陀时代面对的都是六师外道的思想,当时整个社会风气是那样的思想,当然就是针对那些六师外道的思想来贬破的,也要适应大家的根性才会接受。但到五百年后时空不同了,众生都已经有了大乘思想的发展,你不能一味的还立足在根本的思想,照原来的样子那是行不通的。

六 契理而又适应世间的佛法

在这一章里导师将解释他的思想:

什么是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佛弟子所应特别重视的,是一切佛法的根源,释尊的教授教诫,早期集成的圣典――阿含与律毗尼。在阿含与律中,佛、法、僧三宝,是朴质而亲切的。

导师在解释他为什么会立足于根本佛教,第一个观念就是让我们明白,身为佛弟子最重视的应该是一切佛法的根源,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这是与所有世间的观念不一样的,与外道的宗教都不一样的特质,这个就是佛法的根源处。佛陀早期所讲的所谓教授教诫集起来的圣典,重要的就是阿含经和戒律的律(毗尼),所有重要的记载都在阿含跟和律里面。所以你要探讨佛法根本的根源就要从阿含和律里面去找。在阿含经和毗尼的律里,佛法僧三宝是朴质而亲切的,离开三宝不叫佛法,第一是佛陀,再来就是法,再来就是僧宝,在根本里面佛法僧三宝是朴质而亲切的,也就是我们都能很亲切地感受体会得到的,而不是想像推理的,是与我们生活事实都相应的才叫朴质而亲切的。第一,为什么说佛是亲切的?

佛是印度迦毗罗卫的王子,

也就是说在历史中确实有这样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而且跟我们一样

经出家,修行而成佛,说法 、入涅槃,有印度的史迹可考。

也就是说要根据事实,婆罗门拜大梵天,死了要回到大梵天去,佛陀就问:你看过大梵天吗?婆罗门说没有。大梵天来为你说过法吗?没有。你既然没有看过大梵天,大梵天也没有为你说法,那你凭什么说有大梵天,你要回到大梵天去,而且还用这个教理来教导众生呢?回答是我们七代以来流传就是这样,婆罗门都是世袭的,一代一代都是婆罗门,他是根据他的父亲,父亲是跟他的祖父讲的。佛陀就进一步问他:你七代以来的祖先看过大梵天,大梵天为你七世的祖先说过法吗?没有。佛陀就问:那你凭什么说有大梵天,要回到大梵天去。从这一经我们就知道佛陀重视的是事实,注意听哦,不是想像理想,不是想当然的。就像以前科技文明都不清楚,看见地震就以为有地牛在动;看见火山爆发说天神在生气;暴风雨来了,又是什么在惩罚我们这些都是由于无知而想像出来的怪力乱神。但佛法不是这样的迷信崇拜,佛法根据的是事实,慢慢研究《阿含经》,你们就会知道,佛法讲的每一个道理都没有离开我们的生命,没有离开我们身心的五蕴六处,都是在身心中能感受体会接触得到的,能够体验证明得到的,佛陀没有离开这个说法,这一点大家要注意!所以导师现在要让你明白,为什么会立足于根本佛教,因为根本佛教里面谈的佛法僧三宝都是有根本的事实根据的,是平常而朴实的。

《增一阿含经》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

《增一阿含经》不是早期的,所以里面有大乘思想,说到十方诸佛(真正的根本佛法里是没有提诸佛的,只有释迦牟尼佛)。谈到诸佛皆出人间,成佛只有在人间成佛,那谁来成?当然是人来成。所以他是很朴实很实在的,不是在天上成佛的,天上谁看得到谁来证明!所以要明白:谈到佛法僧的佛,我们现在的思想马上就想像成理想化,也就是导师讲的艺术化的,就像毕卡索的抽象画,可以有想像空间的,不是这样子。佛法的根据是如实的、纯朴的、人间性的。

佛不是天神、天使,是在人间修行成佛的;也只有生在人间,才能受持佛法,体悟真理法而得正觉的自在解脱,所以说:人身难得。

更新于:8个月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