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三愿王——广修供养

汉传人物 2024-07-02 13:24
简介

清净法师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清净法师简介,清净法师讲座开示,清净法师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清净法师简介_清净法师讲座开示_清净法师经典语..

第三愿王广修供养

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直译:

再者,善男子,说到广修供养,它的意思是:包括所有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土在内的处所,甚至极其细微的一一尘埃当中的、极其细微的尘埃一样无穷多的佛陀所在的处所,都有种种菩萨集会,会众熙熙攘攘,有如大海一般。而我依靠普贤行愿的大法力,产生了深切的信心和了解能力,能够现前得以看到这盛大的菩萨法会。

能够以上等的美好的种种供养资具奉献给佛,包括如大云一般多的鲜花、鬉饰、天界的美好音乐,各种伞盖宝幢、天神们能穿戴的衣裳、天子天女所使用的宝香、用以涂身的香、用以燃烧的熏香、碾作粉;所有这些,多如天上的大云,其分量之大,简直像是须弥山,不可以计算。不仅如此,作为对佛的供养,又点燃了各种各样的灯盏,有酥油灯、香油灯,又有各色妙香的油灯,那些灯的灯芯,累集起来,也有须弥山那么高大;那一一处所的灯油加起来,也竟如大海那么多。

我正是以如此美好而不可计量的资具,对佛作供养。

善男子,在一切供养之中,最为上等的,就是以法作供养了。所谓法的供养,也就是依佛所说恭敬实行的供养,为利益有情众生而作供养,以支持帮助众生而作供养,代众生受苦而作供养,勤修善根功德而为供养,坚持菩萨行业而为供养,不舍弃上求下化的菩提心而为供养。

善男子,前面我说过的种种供养称为财的供养,这些供养所获得的功德,若与这里所说的以法供养相比,能得到功德简直不值一提,无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二;财供养的千个俱胝的分量、那由他的分量,或如算分、或如数分,或如比喻分、或如优波尼沙陀分等等的分量,若与一分法的供养相比,功德都不足与之相提并论的。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切如来都尊重佛法的缘故,一切如来都以佛法修行的缘故。如果一切诸菩萨实行法的供养,那他们就成就供养如来的功德。这是因为:这样的供养,才是真正的供养的缘故。

如此广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供养,我将永无休止地继续下去,直到虚空世界穷尽、众生的世界穷尽、众生的惑业穷尽、众生的无明烦恼穷尽,我的供养也才会穷尽。但是,虚空世界乃至无明烦恼是无穷无尽的,因而我的供养也就是无穷无尽的。我的供养心念,前后相续,没有间断,我以清净心口意业的供养,也就永无厌倦疲劳。

讲解:

供是供奉,养是孝养。诸佛菩萨、贤善之人都行持供养,为什么呢?供养可获福德;供养是根本,本立则道生。不对有恩有德的境供奉、孝养,在缘起上,则不顺乎本性,且得不到根源上的加持,这样没有根基,就不会有成就,即使暂时有成就,也不会持久。

修行这一行愿可以舍弃悭贪心,与前二行愿礼敬诸佛和称赞如来并修,能令现行三业清净。一切菩萨圣贤都因修供养而成就,如佛陀因地在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全部供养承事,没有空过的;阿弥陀佛因地,为圆满成就大愿,无量劫来积功累德,在诸佛世界,尊重供养,从没间断过。又诸菩萨,常以种种上妙供具,供养诸佛。这样供养,一一皆有广大殊胜果报。在我们凡夫份上,虽然没有福报置办上妙供物,但也应该随分随力,每天最少以长灯一盏、檀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作供养。供养功德,在心不在事。以至诚心供养一花一水,也是功德圆满。或以一花供佛时,当作观想,身诸毛孔,令一一毛孔,出无数花云,观想作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花台,诸佛欣然接受,于十方世界,施作佛事。其它的供养,也如此观修。要知道但运一心,广大无边际,功德和智慧二种庄严,六度万行,无不圆满。

供养是修行的重要方式之一。寺院每天过堂之前,都要诵供养偈,以三德六味供养三世一切诸佛,供养诸尊菩萨摩诃萨,并令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而在初一、十五,寺院还要特别隆重地上供,以种种美妙饮食供养诸佛菩萨。那么,是佛菩萨需要这些东西吗?如果我们不供养,他们就会忍饥挨饿吗?显然不是。

通过供养这一方式,既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也是体现我们对佛菩萨的报恩之心。佛陀教导我们,每一位佛弟子,不仅要知恩,更要懂得报恩。

恩有四重,分别是三宝的恩德、父母的恩德、国土的恩德、众生的恩德。因为有佛陀出世,我们才能了知人生蕴涵的巨大意义,才能认识真理、摆脱痛苦。这种大恩大德,我们倾尽所有也报答不尽。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报答不尽,且佛菩萨并不需要,那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须知,供养是积集福德资粮的捷径。倘能以至诚恳切之心供养诸佛,在报答佛恩的同时,更在成就自身修行。

《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说: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出家僧众因为具有五种功德而成为最殊胜的福田:

一、毁形,在家人化妆打扮,追求华丽的服饰,而出家人剃除须发,身著坏色衣。

二、守志节,出家人远离一切非法的行为,一心一意行持善法。

三、割爱无所亲,出家人舍弃了亲朋好友,这种看破放下的精神非常可嘉。世间人在这方面是很困难的,总是放不下自己的亲人,有些放不下父母,有些放不下妻儿。

四、出家弘圣道,出家人一心弘扬佛法,虽然有些在家人也能弘扬佛法,但跟出家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五、愿度一切人,大乘的出家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他们都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

因此,出家僧众具有如此功德。

这部经中还说,有七种善法能转生到梵天:

一、建造佛塔、经堂、僧房。

二、修建园林浴池,种植树木,给人们带来清凉。

三、恒常布施医药。

四、造船济度人民。

五、建造桥梁。

六、在道旁挖井,使渴乏行人得以饮用。

七、修建厕所。

这部经中还说:供之得福,进可成佛。意思是说,如果在殊胜的对境前作供养,可以获得大福德,最终可以因此而成佛。此外,《宝鬘论》中在讲积累福德资粮时,也要求兴建旅店、花园、桥梁、浴室、水井等。

广修供养,即广泛修习供养,没有尊卑之分,没有亲疏之别。我们不仅要供养诸佛菩萨和僧众,还要供养世间一切众生。佛教认为,世间有三种福田:一是恩田,即有恩于我们的人,如父母、亲友等,应怀着感恩心报答。《杂宝藏经》云: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但供养父母,诸贤圣及佛即在家中。佛陀还告诉我们:无佛出世时,孝敬供养父母,就是世间最大的功德。如果连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就不是合格的佛子。二是敬田,即我们恭敬的对象,如诸佛菩萨、善知识及师长等,父母给了我们色身,养育我们成长,而善知识与师长则为我们指明了人生道路,使我们找到了心灵归宿。三是悲田,即需要我们帮助的对象,如穷苦的乞丐、病人等,他们缺吃少穿,贫困无依,甚至生活无法自理,作为学佛者,我们应本着慈悲心积极帮助他们。

在佛教中,将孝敬父母、供养师长、布施贫者称为培植福田。就像农民种田那样,必须在春天播种、耕耘,秋天才能获得丰收。否则,必定一无所获。同样,福报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有些人一生坎坷,什么好事都擦肩而过,于是怨天尤人,责怪老天不公。其实,这不能抱怨他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造就的,取决于自己的福报。而福报并不是上天给予,也不是与生俱来,是源于已造业力的积累和培植。若能常行布施,广修供养,努力耕耘恩田、敬田、悲田,福报自然源源不断。事实上,这是最好的投资和储蓄方式,是任何人无法占有、无法夺去的财富。

《贤愚因缘经》记载的关于修供养的一则公案:

从前在阿盘提国,有一位很有钱的长者,他家里有位年纪很大地位很卑贱的奴婢。那奴婢长年累月衣服破破烂烂,饮食粗陋,不得温饱,而且还要时常挨鞭子的责打。

有一天,她拿着瓶子到河边取水,想到伤心处,禁不住放声大哭。佛的弟子迦旃延见了,很怜愍的告诉她说:如果您讨厌贫穷,可以把它作供养出去。老婢问:怎样把贫穷供养出去呢?迦旃延说:如果您想要把贫穷供养,应当相信我的话:把瓶子洗干净,装一些清净的水布施给过往的修道人。

老奴婢说:这瓶子是我家主人的,即使盛水布施,布施的功德还是主人的。迦旃延回答道:瓶子虽然不是您的,但瓶子里头的水是您取来的,是您的功德。

老婢听了迦旃延的话,立刻装水供养迦旃延。迦旃延接受了她供养的水,并教她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教她念佛。

当天晚上,老奴婢死在主人的家里。第二天清晨,主人把老奴婢的尸体丢在森林里。老奴婢的神识(灵魂)投生忉利天宫以后,遥远看见自己过去的身体,于是和天上的眷属,散花在奴婢的尸体上。

《法苑珠林.卷八十一》常拳公主的故事:

从前,阿育王经常大力供养僧众,宫中的一个婢女见到阿育王供养僧众,心中非常感伤:国王前世修福,现在享受富贵,如今继续修福,将来福德会更深厚;而我前世造了罪业,现在身份卑下,如今无钱修福,将来会更卑下,不知何时才有出期?有一次僧众应供之后,婢女在扫地时得到一枚铜钱,她以欢喜心将这枚铜钱布施给僧众。不久婢女患病死去,死后她转生为阿育王的公主,这个公主一生下来右手就紧握着,打开她的右手时,手中居然出现一枚金钱,而且随取随生,一直取不尽。阿育王觉得非常稀奇,问耶奢阿罗汉:我这个女儿前世造了什么福德,手掌能生出金钱?耶奢阿罗汉回答说:她前世是您宫中的婢女,以扫地得到的一枚铜钱布施僧众,所以能成为大王您的女儿,并且手中金钱取之不尽。贫穷卑下的婢女以拾到的一枚铜钱作布施,这样不起眼的善根成熟后,就感得了如此稀奇的果报。如果人们能了知这样的因果,相信人人都会精勤积累福德。

《法苑珠林》另一则关于布施的公案:

隋朝的时候,终南山有一位高僧,法号叫普安。凡是他所到的地方,大家都办素斋供养他。

有一天,这位圣僧来到了大万村。村子里有位名叫田遗生的穷人,他家非常穷,住的房子只有四面墙壁,连遮雨的屋顶都毁损不堪。

田遗生有四个女儿,每个女儿都穿得破破烂烂的,连身体也没有办法完全遮盖住。田遗生的长女名字叫华严,二十岁,看到村人都在设斋供养师父,内心感叹自己除了两尺粗布以外,没有任何财物可以布施种福。她对贫的体验特别深刻,而且也深深厌恶一贫如洗的恶运。正当她仰着头,面对着墙壁悲叹时,突然发现梁木的空隙里有一束稻草。她把它拿下来,捡到了十粒黄粟,把十粒黄粟的硬壳去掉,想连那两尺粗布一起供养高僧。

可是她没有较完整的衣服,不能白天出门。只好利用夜晚匍匐行进到了普安大师住的寺院,她把粗布捆好,从远处投进僧房,把那十粒黄粟放在寺院的饭桶里,同时默默地祈祷和回向:

由于我前世吝啬和贪心,所以今生才受了这么穷苦的报应。现在我在佛像前面,诚恳地哀求十方圣贤能接受我的忏悔。我用这么粗贱的东西来供养众僧,希望我贫穷的业报会从此结束。愿明天寺里所煮的五石米饭会因有黄粟而变成淡黄色!

祈祷完毕,田华严掩着眼泪回到家里。第二天上午,寺院里所煮的米饭果然变成淡黄色。大家一打听,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就有许多好意的人,都用财物来救济田家,而田华严也就剃发出家学道了。

佛经中记载的一则佛陀教化吝啬人的故事:

从前有人非常吝啬,他从来不肯把自己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甚至连布施这两个字都说不出口,仿佛话一出口,自己的财物就有所损失。

佛陀为了教化此人,开示他道:一个人这一世之所以富有、尊贵、庄严,跟过去世的布施有关。这个人深受触动,但是仍然无法像别人那样顺利布施。他对佛陀说:世尊,我也很想帮助别人,用自己的财富救济穷人,帮助需要的人。但是每一次当我要把东西送出去时,就会感到割肉一般的疼痛。对我而言,布施实在太困难了。佛陀听他说完之后,从地上抓起一把草说:请把这把草从你的左手交到你的右手。这个人毫不迟疑地照做了。佛陀又说:现在,把你的右手想象成自己,左手想象成他人,然后请把这把草从右手交到左手。吝啬的人一听要把草给别人,就犹豫了,他想得满头大汗也舍不得这把草。佛陀轻轻地在他耳边说:难道左手不是你自己的手吗?如此一想,他赶紧把草放到了左手里。佛陀要求他反复几次,终于,他克服了心的障碍,将草交到身边人的手中了。

经过不断练习,这个吝啬鬼成了众人眼中的慈善家,他不仅将自己的财富布施给别人,临终前甚至把自己的身体也捐献了出去,证得圣果。

由此可知,只要我们能尽心竭力布施供养,过去的业障和恶运都可以直接转化为福报和功德。

我们的心性含裹十方三世,因此我们发愿要称合本性,极法界量地发起。不必自狭心量,局限在狭小的范围里。比如拥有万顷良田,不应任它荒芜,十方三世佛菩萨尽在一念心性中,是可供养生福的广大福田,为什么不周遍地行供养呢?所以应放大心量,广修供养,遍供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

供养是贤,遍供一切佛菩萨是普。由普贤供养行就能趣入法界。这是以全法界心、全法界物供养全法界境,所以一定能趋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本来都安住有一切世界极微尘的诸佛。我们没有现前知见,是因为自心有障碍,与法界真相不隔而隔,等到障碍消除,必然现前法界本面。

上妙:对最尊贵的佛陀,应当用上等、微妙的供养具,若有上妙财物不供,只供下劣财物,则有罪过。

经文以须弥山比喻供养具的量,须弥山在世间是高大的法,以四种宝物合成,具有十功德,表示供养具品质精妙。又以大海水描述灯油之量,大海深广,表供养称合理性故,甚深;称合事相故,广大。又说天、云,天是自然,表示法界中法尔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德用;云表示随缘。

《华严经》每当说天地徵祥时,都标明法如是故,佛神力故。法如是,就是法尔,是这里天的意思。佛神力指缘起,像这里说的云。此处类推也应说:法如是故,行愿力故。以云表示行愿力包含无上密意。因缘集聚时空中忽然显现浮云,正显现时,也无依无住。表示菩萨以行愿力于空性中显现供养具,能现是行愿,所现是供养具,由心的愿力而现,应用即现,来无所从,用毕即去,去无所至,故说天音乐云天伞盖云等。

当然,拥有万贯家财的富豪可以供养大象、骏马等,一贫如洗的穷人也可以供养针线、油灯等。其实人再穷,还是有一点点财产的,只不过有些人觉得微小的供施没有意义,所以就轻易放弃了积累福德的机会。有些人认为:别人供养了一万块钱,我才供养一块钱,这太不好意思了,还不如不供养。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如果一个富人有一百万元,他拿出一万元作供养,而一个穷人有一百元,他拿出一元钱作供养,他们都拿出了全部财产的百分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两个人的供养是一样的。

《杂譬喻经》中记载:

往昔舍卫城郊外有一个妇女,一次佛陀到她家门前乞食,妇女供养了一钵饭。佛说: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种万生亿,而能现见真谛之道。妇女的丈夫听了佛陀的祝愿不相信,他说:布施一钵饭能获得这样大的福德,还能现见真谛之道,瞿昙沙门说话为什么这样夸张呢?佛陀问他:你从哪里来?他回答说:从城里来。佛说:城里的尼拘陀树有多高?他说:高达四十里,每年结数万斛的果实。佛又问:树的种子有多大?他回答:只有芥子那样大。佛说:你说的话太夸张,一粒芥子大的种子怎么能长成四十里高的大树,而且每年结数万斛的果实?他回答说:这是我现量所见。佛说:无情法的大地尚且能成熟这么大的果报,何况人以欢喜心供养佛一钵饭,福报一定会不可称量。夫妇二人听后心开意解,当时证了初果。

看了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明白,对殊胜的对境作微小供养,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以供养的功德,最终能断除烦恼障垢,获得圣者的果位。《华严经》中也说:供养诸佛少功德,必断烦恼至涅槃。

2007年2月16日,安南卸任联合国秘书长的职务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在那次晚宴上,比尔盖茨捐了八百万美元,沃伦巴菲特捐了三百万美元,但他们都没有成为晚宴的主角,而一位捐了三十美元二十五美分的小女孩却成为当天晚宴的主角。这个小女孩说了一句非常令人感动的话:我知道受到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我没有那么多钱,但这是我所有的钱!虽然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捐了几百万美元,但这对他们来说是九牛一毛,那个小女孩虽然只捐了几十美元,但这是她所有的钱,这才是最为难得的。

另外,如果确实由于往昔没有积累福德,导致今生自己非常贫困,没有财物作真实供养,也可以用鲜花、净水、蓝天和白云等无主物作供养,甚至通过观想作意幻供养,这也能积累巨大的福德。

缘起作用不空、不错乱,可见每种供养都会得相应果报。比如,供欢喜,得大喜悦;供音乐,得微妙音;供舞蹈,得无碍神通;供宝物,得菩提分功德宝;供树木,得庄严觉悟树;供铃铛,得众人皈敬;供妙花,得如佛相好。所以,供养有种种奇妙、广大的果报。

财供养又分外财与内财。内财(头目脑髓)供养,最难能可贵,若能称性,也是法供养。《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过去日月净明德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法华经》。喜见菩萨乐修苦行,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心生欢喜,即念我得三昧,皆是闻《法华经》力。即入三昧,从虚空中雨种种华香,满千二百岁,以香油涂身,于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愿力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千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盖,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可见融通财供养与法供养,广修供养的行愿方才圆满。

可见,以财供养与法供养两种来说,法供养最为殊胜。《十地经论》卷三谈到供养的种类时说:供养有三,一为利养供养,衣服卧具等之谓也。二为恭敬供养,香花幡等之谓也。三为行供养,修行信戒行等之谓也。

供佛的内容是从悬缯、燃灯、散华、烧香(《无量寿经》),进一步定形而成涂香、花、烧香、饮食、燃灯(《苏悉地羯罗经》)。《大日经疏》又对这些供物予以教理上的解释,认为涂香是净之义,如世间的涂香能清垢秽、息除热恼。今行者以虚空之阏伽(即水)来洗涤菩提心中百六十种戏论之垢,以住无为戒。涂之,能除灭生死之热恼,得清凉之性,故曰涂香。所谓花,乃生于慈悲之义,亦即此净心的种子在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菩提树,故曰花。烧香是至遍法界之义,天之树王开敷时,如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之香亦然,随一一功德,为慧火而焚,为解脱之风而吹,随着悲愿力而转自在,普薰一切,故曰烧香。饮食是无上之甘露,不生不死之味也,若此果德成熟,进而服用其无上之味时,即名为入证,故说为食。所谓灯是如来之光明破暗之义,系指至果地时,心障尽转,无尽之慧普照众生,故曰灯。

同样,在密教中则举出六种基本供养具即阏伽、涂香、华鬘、烧香、饮食、灯明,将此六种各分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蜜。或将嬉、鬘、歌、舞、香、华、灯、涂八种神格化,各自附于曼荼罗的相应位置上。

普贤菩萨强调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一般人觉得供养用有形有像的财物才踏实,供养物丰盛,才算有大功德。相比之下,总觉得法供养不那么实在,甚至怀疑是否可作为供品来供养。

从作用上观察,法是佛母,佛是由法而成就的,从凡夫到佛的一切断证功德,都是由法而来。想一想,法能使人成佛,能使人得到暂时、究竟的一切利乐,地水火风的无情物能使人成佛吗?能使人获得智慧、慈悲、神力吗?当然不能,它的直接作用只是为人提供生活便利、养身、娱乐等等,至于直接在心上离过证德,则没有丝毫作用。所以,法财远远胜过外财,故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以下解释七种法供。

一、如说修行供养:如说修行,按佛的教法去实行,才能调伏自心,生起佛法的证德;只是口上谈论,不如教修行,则像谈药方而不服药一样,不能净治自心,成熟相续。《文殊章》又云:善男子,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是则成就供养如来。

二、利益众生供养:如《十地品》云: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诸佛出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诸佛出世的本怀是利乐一切众生,我们利益众生合乎佛心,因此是真供养。

三、摄受众生供养:摄受就是以慈悲心随顺摄取。

四、代众生苦供养:佛的心愿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五、勤修善根供养:为了达到利益一切众生的目的,就要勤修善根,有足够的资本才可供一切众生享用,成为众生的依怙。

六、不舍菩萨业供养:即不舍一切菩萨事业。

七、不离菩提心供养:即常不舍离大菩提心。

总之,因为法供养顺乎佛心,因此成为最殊胜的供养。在很多人眼里,供养诸佛和利他毫不相干。他不了知利他正合乎佛的心愿,是上等的供养。有些人一边损害众生,一边又供养诸佛,这样不合乎佛心,并不能令诸佛欢喜。

《楞严经》上,阿难在世尊前说: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意为:愿我成就佛果宝王,还来度脱无边众生。我将这誓求成佛度生的深心,供养微尘数刹土的诸佛,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作证,我愿先入恶世教化刚强众生,如一众生未成佛果,我终不取证涅槃。

《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大士接受长者善德的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随即告知善德长者及与会大众: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为具足法施。行人作财布施时,应持平等无相之心,深观能供所供,皆是实相。如是供养,理事圆融,财供养与法供养,并无二致。

由此也可以得知不离财施而行法施的内涵。公案里,维摩诘是布施者,乞丐和难胜如来是受施者。维摩诘供养璎珞时,心地宽广、平等,没有高下人我的分别,智慧相应实相,大悲不碍随缘,悲智双运,施而无施,度而无度。大士教导善德,能如是而行,财施即是法施。

这广大最胜的供养,直到虚空界穷尽了、众生界穷尽了、众生业穷尽了、众生烦恼穷尽了,我此供养才有穷尽,以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穷尽故,我此供养永无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为什么要发无尽的供养愿呢?实际上,心性大而无外、无始无终,整个虚空世界都是一念心现起的,为什么不以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庄严自己的心地?每个生命都应该觉醒,自性是如此广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又如此能照万法、能现万德,为什么自甘埋没,令生命黯淡、萎缩呢?为什么甘愿具恒沙性德的法身堕于生死迷乱不已呢?因此,有觉悟的人应发大心求证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而要证入,就不可不发起佛子最广大的普贤行愿。只有依仗称合本性的普贤行愿才能还归法界,这是生命最酣畅、最开展的行愿。没有佛语的加持,我们梦想不到,一个身高不过二米的人竟能发出遍周尘刹、尽未来际行持菩提行海的大愿王。我们只有从内心里发起普贤大愿,生命才会拓展到无限宽广,也才会知道生命境界是如此不可思议。

《都市茅棚》94、证量就是心量:

佛法就是心法,证量就是心量。心量有多大,证量就有多高。心为太虚,量周沙界,即名诸佛。

心量,在佛教中指心对外境的攀缘、度量。佛的真实证到的心量,能克服主客体对立,远离能缘、所缘而住于无心。《坛经》般若品: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

面对失败和挫折时保持平静;面对荣耀和光环时保持平淡;面对毁谤和误解时保持平和;面对禅定和法喜时保持平常;面对伤害时慈悲宽容;面对损失时大度包容;面对灾难时淡定从容;面对异己时和睦共容。

学佛就是要学佛的心量,修道就是要修佛的证量,道次第就是证量次第,也是心量次第。

《都市茅棚》279、磨房里的千里马

某日,释清净路过一个小山村,村头磨房里一匹正在埋头拉磨,但气宇轩昂,颇具王者之风的老马引起了清净的注意。清净喊住老马,帮它摘下眼罩。这匹马虽身处磨房,却有着玉树临风、君临天下的气势,眼神透显睿智、淡泊、慈悲、坚定、超然、自信、谦卑的光芒。好一匹得道高马!清净连忙顶礼,请教法益。

老马娓娓道来:

这就是传说中尊贵的汗血宝马,但却自幼被主人闲置。有一次,一位威武的骑士偶然发现了这匹马,禁不住啧啧连声地赞道:多好的骏马!让它跟我上战场,准能

是的,当然是一匹出色的马,主人高声打断道,其实,我早就看出来了,而且,明天我就要让它充分发挥作用。

骑士听完主人的表白,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汗血宝马听了他们的对话,顿时热血沸腾,仿佛觉得自己在纵横天下,伴随着勇敢的骑士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激动的一夜终于过去了。第二天一早,主人果然来找汗血宝马,他一直把马牵进了磨房,给它戴上了眼罩,十分得意地说:好马儿,你总算能大显身手了。我就是你的伯乐,看谁还敢说我不会识别和使用这等宝马!

汗血宝马悲愤难平,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按主人的安排,终日拉着石磨转,一转就是几十年。

清净闻听,扼腕叹息:社会上是有这么一种人,嫉贤妒能,明明在浪费人才,压制人才,却大言不惭地以伯乐自居,简直是在造孽!

老马摆摆手:非也!非也!我年轻时愤世嫉俗,一味抱怨,可是我拉磨几十年后,却是另一番见地。

清净忙问:此话怎讲?

老马仿佛自言自语:当年追随骑士入伍参战的小伙伴们,大多都死在战场上。看似忠烈,却是杀生无数,破裂了无数美满家庭;看似忠君,可皇帝已经换了无数,不知忠的是谁。主人没有让我上战场,我才多活了这几十年;主人安排我拉磨,才使我在拉磨中悟到了真理。所谓马身难得,佛法难闻,我如今得了马身,悟了佛法,死而无憾了!

清净说:不管是谁,一生中总要实现一些人生价值,否则碌碌无为,拉一辈子磨,好像有点不够圆满吧?

老马慈悲而庄重地看着清净,说:小和尚,不要小看了拉磨,历代祖师都是在搬砖运土、担水砍柴、炊事炉灶中修行,六祖惠能大师干的就是踏碓舂米的活。我在简单又重复的拉磨中获得禅定,在不停的原地转圈中看清轮回和涅槃,在粗米变成面粉时悟道。我磨的粮食供养了全村老少,使我圆满了福慧资粮。我在磨粮食时发下利生的大愿:若有众生,见我拉磨,发菩提心,终不退转;若有众生,食我粮食,得上妙法,究竟证悟。所以,我所转磨,如同*轮,所磨粮食,如同香积佛国的美食,可以消业除障,显发善根,滋养道心,明心见性。眼见这个山村里的人,人人心地善良,敬奉三宝,乐好修行,广作佛事,夫复何求!

清净顶礼膜拜,请求指点下一步的修行。

老马笑着说:我乃一介山野老马,哪敢指点他人。我自己的经验是:从小处行起,由小事做起;简单而重复,恒持利生事。

清净再拜,想进一步请教。

老马摆摆手道:不和你打闲岔了,我要作功课了!

老马说完,继续拉磨,一圈又一圈

更新于:4个月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