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释(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佛陀问: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具足肉眼功德吗?须菩提答:如来具足肉眼功德。世尊依次又问须菩提,如来是否具足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功德,须菩提依次回答,如来一一具足如是功德。
五眼功德为佛陀所具的一种功德,诸多论中均有提及。佛经中云:“若欲获得五眼者,当精勤六波罗蜜多。”萨迦派果仁巴大师指出:六通小乘人不可全得五眼,五眼只有大乘圣者才具足。经云:大菩萨修学五眼,则获得无上正等觉果。《极乐愿文》中亦曾提到过五眼,如云:“五眼六通悉具足,愿生无量功德刹。”《现观庄严论》第一品中有涉及“五眼及六通”,第二品教言品中专门从因、作用范围、类别等几方面解释五眼。
佛陀的功德无量无边,佛身的任何一部分皆可了知享受一切外境,佛陀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有取无量外境声音香味等的功德。此处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为众生起诚信心故,宣说佛陀具足五眼功德。
具体分述每种功德,肉眼是在加行道通过供灯、修等持而获得,依靠眼根即能现见一百由旬到三千大千世界整个世间。历代均有大成就者修证获得肉眼功德,《大圆满前行》中记载赤松德赞的国师酿万登珍桑波获得了肉眼功德。相续中具有肉眼功德时无论印度藏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范围内皆能照见无余。《现观庄严论》中以教量抉择,肉眼从资粮道菩萨开始具有,资粮道以上菩萨相续中都具足,至尊导师佛陀毫无疑问必定具足能照见三千大千世界之肉眼功德。
天眼通要通过修持有漏善法才能得到,一些论典中认为修禅定等六度是具足天眼之因。以天眼能照见十方所有众生死而受生、前生后世、受生何处。依道地而论,加行道以上的人相续中具足天眼功德,佛陀位居至尊,当然也具足。一般的瑜伽师、空行母也具足此眼,但现在的空行母、瑜伽师有的具足真正的天眼,有的只是具有与天眼相似的一种智慧眼。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叙述天眼功德能照见无边色法。
慧眼是通过修持无漏资粮依六波罗蜜多而生,其功德可如理如实现见诸法的本性,唯一地至十地之间的圣者菩萨入定时具有。《入中论》云:“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圣果。”此慧眼非指平时俗语所说“慧眼识英雄”之眼,世智聪辩与圣者慧眼有本质的差别。
法眼也是以无漏修持六波罗蜜多为因,其功德可如理如实通达教法和证法之意义,通达与自己相等或比自己下劣的众生之根基,是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出定时具足的一种功德。《现观庄严论》的一些讲义中认为:教法证法的意义全部通达称为法眼。若一个人是一地菩萨,则对二地菩萨的根基不能了知,但对一地及一地以下加行道、资粮道众生的根基则能无遗通达。
佛眼是能照见轮涅所摄的一切法本性的智慧,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就是佛眼,依圆满的福慧二种资粮而生起,其所见范围宽广无边、不可思议,其所境是万法的真相,只有无学地佛陀才能彻底获得。荣顿班智达的《现观庄严论》讲义及果仁巴大师的讲义中都提及,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有相似的佛眼,但仅为相似并非真正的佛眼,唯佛陀才具足佛眼功德。
关于五眼的功德,在汉传佛教中六祖有与众不同的解释方法,江味农居士的讲义中,讲法也有与众不同之处。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你心里是怎么认为的呢?就像恒河中所有的沙石,佛陀是否会说是沙吗?”“是这样的,世尊,如来说是沙。”
藏译本及义净译本中都没有此段,但唐玄奘的译文中有。不管此偈在原文中有或没有,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这样。佛陀具足五眼功德,胜义中照见离一切戏论离八边的本相,世俗诸法微尘许的差别也不可混杂的照见,每一众生每一刹那的分别念都照见无余,所有恒河中的沙土,佛智也能无余照见。世界上的江流湖海众多,但在浩如烟海的三藏经典中世尊经常引用恒河沙数,佛陀在《弥陀经》、《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等诸多佛经中以恒河沙作比喻,下文亦复如是。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一条恒河中所有沙的数目那么多的恒河,彼等之中的沙粒数,如同此数一样多的佛国世界,其数是否众多呢?须菩提答:非常多,世尊!
佛陀所调化的娑婆世界已非常巨大,而如恒河沙数的恒河,其中所有沙数一样的百千俱胝世界多不多?恒河沙数的河流已不可胜数,何况所有河流中沙数的佛世界,更是多得不可思议。鸠摩罗什译中只有一个“甚多”,藏文中有“甚多、甚多”,玄奘译中也有“如是,甚多”,重复词语具有补充强调的语气作用。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佛告诉须菩提:如是不可思议的众多刹土中,所有众生各自不同的种姓、根基及他们的意乐差别,如来无不知晓,如实照见。
对凡夫而言,将恒河沙数刹土众生的根机一一彻底照见是不可思议的,分别念无法想象。如来具足的智慧,凡夫声闻缘觉乃至菩萨都无法具有。在《贤愚经》、《百业经》中的公案里,经常叙述声闻缘觉无法衡量的范围,佛陀在一刹那中能无余照见。《极乐愿文》中在解释“顶礼遍知无量光”的遍知功德时云:“佛陀昼夜六时观照每个众生,每一个众生心中的分别念皆能照见,说的每一句话皆能清楚听见。佛陀日日夜夜观照众生,无有散乱时,无有放弃不管时。”《入中论》中论述十力功德时云,佛陀依“遍智趣行力”能将六道众生所有刹那变化的心念与行为全都无余了知;“种种界智力”能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根机、意乐、界性全部通达无碍。《十地经》中对此有比较广的解释。佛的一分功德亦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经》云:“凡虚空大地,若发尖能量,诸佛功德海,无数劫难说,离思量言境,是故难思议。”龙树菩萨在《赞佛论》中也赞叹颂扬了佛身语意的无尽功德,尤其强调了意的功德。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为什么如来能完全通达每个众生心呢?因为一切众生心在实相中非真正的心,仅假名称之为心。
真正的众生心是诸法之本性,其本体为本来无生的大空性,而佛智恒时安住于诸法本性中,故对一切众生的心能无余了知。在胜义中观察或安住时,所谓众生迷乱的心不存在,所谓明清觉心也不存在。心非是心,心的本性就是光明,是离一切戏论的法性本体。《般若八千颂》云:“于心无有心,心性即光明。”在《宝积经》中云:“迦叶,此心者,于外不随见,内亦不随见,二者之中亦不随见,若遍寻之有无而不可缘也。”《楞严经》中也有如是分析。所谓的心是一切诸法本来真实的法性,一切心本不是心,但在名言中可以承认为有。此经以教言的方式宣说了心的本性,此与大圆满中所说心的本性不可得,心性即是法界相同,只是一种以般若智慧抉择,一种以窍诀方式证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心的本性是非心呢?因为在本性上,过去的心无法可得;现在的心无本体颜色相状等,无法可得;未来的心尚未到来,也无法得到。
也可以梦观察过去现在未来之心,如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中说:“昨日前去之诸法,如昨夜梦乃意境;今现无而常显心,昨夜今夜梦相同;明及明宵未来梦;立遣苦乐诸所现,一切皆作如梦想,刹那不观实有心。”今现无而常真正去观察过去心,刚才第一刹那的心现在片迹不留,有的只是一种忆念,并不是前一刹那心的本体。如果过去心的本体现在仍然存在,则应成常有的过失。过去心本体已灭失,现在的心也不可得。一般凡夫认为过去心已消失无踪,但现在明明清清的心是存在的。而从心的本性、颜色、形状等方面观察,正在生起分别念时始终找不到任何实有堪忍的心识,所以现在心也不可得。若未来心现在能得到,则等同石女儿、虚空中的鲜花也能得到一般。密法中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找寻心的生灭处,以观察心的来源抉择过去心不可得,以观察心的住处抉择现在心不可得,以观察心的去处抉择未来心不可得。不仅心性如此,一切法皆是如此,万法由心造,心不可得故,一切万法本性也不可得。《大智度论》中云:“一切诸法心不可得故,名为空性。”因此显宗修行着重强调心不随分别念,在明然境界中安住,《六祖坛经》中云:“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心不起任何分别念,于现见心之本性中坐禅,如理如实了达自心无来无去的本性,安住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心,三时分别之心自然消逝无踪。通过三时之观察,也能抉择心的本性。《中观四百论》云:“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现在、未来皆可以此类推,依靠这种方式观察能够通达证悟心的本性。不得心之理如《般若经》云:“须菩提,佛知诸众生心相不广不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心相离故,是心不广乃至不来不去,何以故?是心性无故。”
汉传佛教历史上有一位宣鉴禅师,童子出家,年轻时即能为人传法,讲得最多的是《金刚经》。因俗姓周,世人称之为周金刚。其人恃才傲物,扬言一切法修与不修,学与不学皆已精通。有一次听说南方禅宗兴盛,便起念想:我的智慧首屈一指,南方一带有些魔众传法很厉害,还是去看一看,降妖伏魔。于是他挑着自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下,路途中一次买点心时,卖饼子的阿婆问他:你现在到哪里去?你以前是作什么的?宣鉴禅师说:我是德山一带的法师,到此地游方参学。阿婆问:你背的大包袱里是什么呢?禅师说:内有《金刚经疏钞》。阿婆说:你懂吗?禅师说:我不仅懂,而且已经讲过多年了。阿婆说:“我也读过这部经,有一问题,若师父答得上,愿供养点心。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上座欲点哪个心?”宣鉴禅师一时无语可答,于是说:待我思维一下再回答吧。后来宣鉴依止龙潭禅师,一日师曰:“夜已深了,你下去休息吧。”宣鉴说:“外面黑。”龙潭禅师搓一纸卷代烛,点着后递给宣鉴,宣鉴刚接到手里,龙潭却“扑”地一下把火吹灭,就在灯熄灭的一刹那,宣鉴禅师恍然大悟。
过去曾经有许多大德依三心不可得而证悟,每当浏览至此看到《金刚经》的这一句,自觉与大圆满窍诀观察心无任何差别,因此奉劝修行人应该经常对照观心,细心揣度本经中犹若珍宝之甚深教言。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你是怎样想的,如果有人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作布施,以此殊胜的因缘,所得福德多否?须菩提答曰:世尊,以此殊胜因缘所得的福德非常多。佛劝诫道:须菩提!应当明白此理,如果福德实有存在,如来则不说这样做布施得到的福德多,因为福德无真实存在,故佛在诸经中广说布施功德之大。
本段经文内容即是讲福德资粮在名言中存在。前文已叙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有人会生起疑惑:既然三心不可得,那么积累资粮会不会成无任何意义?回答是否定的。虽然心的本性不可得,但在名言现相中,通过布施积累的福德资粮乃至成佛亦不灭尽,一定会存在。世尊在很多佛经中对后来行持大乘的佛子开示了种种法要,其中相应初学者根基最为殊胜的方便法即是依布施积累资粮、忏除罪障。关于布施的道理与方法类别有多种,此处世尊随举一例问须菩提,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作布施福德是否很大?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极其广大,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殊胜因缘作布施,福德当然超离言思,因为因缘所生之法无实有,是空性的缘故。《中论》中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凡是因缘所摄之法全部是空性,是空性之故说布施功德广大无边。
凡夫人因未证悟空性,对于以诸法空性故布施福德非常大的观点不易接受,但当缘起空性法在相续中真正生起定解时,就会了知一切诸法皆是空性,无有芝麻许的谛实存在。诸法无实的原故,安立因果合乎道理、顺应法性,布施功德也能成立。同时,以究竟细微的道理做观察,可发现福德无任何实质性的存在,如果有实质性存在,则佛在经中根本不会说布施有极大功德,不住相布施功德不可思量。因此当知学道中着重断除的障碍就是对诸法有谛实相的执著,《入菩萨行》中云:“于见闻觉知,此处非所遮,此处所应遮,苦因执谛实。”学道位中不是破见闻觉知,此处关键是要破除痛苦之因——执诸法实有的谛实观念,这是轮回痛苦的根本。达摩祖师抵达中土后,梁武帝问大师:我自登基以来,造佛像、印经书、布施、供僧等善行,并为三宝作了不可胜数的事情,功德很大吧!达摩祖师说:没有一点功德,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此说明福德本来不实,如果执为实有则无任何功德,因为实有的法,不能产生功德。佛教承认缘起空性,因缘具足,一切法如梦如幻显现,因缘和合时布施的功德也会显现,因此如来在众多的经典说布施功德不可思议。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见到佛身相好是否即见如来?须菩提说:世尊!不能以见佛色身得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在经中说:具足色身并非具足色身,假名而已。
本经中多处将世俗、胜义法要结合宣说诸法本性,这里也是如此。世俗因果规律中有福德资粮产生佛的色身、智慧资粮产生法身的特殊因缘关系存在。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云:“以此诸善根,回向诸众生,积福慧资粮,愿众得二身。” 也许有人会产生既然福德资粮产生如来色身,色身会不会成为实有的疑问。以理剖析,则不难了知,福德产生色身只不过在名言中可以承认,胜义中色身与福德均远离戏论无可缘执,二者既不是分离独立各别的法,也不是因缘聚合能生所生的关系。《涅槃经》中云:“色实无常,应灭实色,获得解脱,常住无色。”色法是无常的本性,应该灭尽对色相的执著获得解脱,经常安住无任何色相执著的平等大空。《大乘起信论》中云:“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 不懂大乘经典教义者会感觉自相矛盾:法身怎么变成色体,色体怎么会显现色呢?真正了义大乘经典中抉择究竟法界实相时可以以正理这样安立:如来色身非色身,色身即是本空离戏的光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这个道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能否以见如来所具足的诸妙相,而认为已见到如来?”“不能,世尊,如来不能以见具足妙相的外相而见。为什么呢?所谓的诸相具足,实相中并不成立,只是名言中随顺世间众生而安立为诸相具足。”
日常中佛子经常在金光璀灿、形象端严的佛像前作顶礼、供养。佛在世时,信心清净坚定者可以现见佛的光明与不共同的庄严法相,而外道与无缘者所见则不庄严。于此佛在显现中如幻般具足三十二相,乃是一个真实灭尽的标志,但并非以实有存在的相好为表示,愚者用身相去求佛不合实相之理。《妙法莲华经》中云:“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平时所见的具足相好的佛像,暂时可以承认是清净的加持相,详细观察则可了知诸如此类的现相并非究竟。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相似了知此理而堕于断空见,不取舍因果对佛像不恭敬,从而造下堕落的恶业。大小乘法只有在具相法器面前可以宣说,非法器面前不能宣说,因无智之人通常会颠倒执着断灭的邪见。智者应当了知,平日所见的佛菩萨圣像并非了义,以形相见不到真正的佛,什么时候彻悟心的本来面目而开悟,什么时候就见到了以相状不能衡量的真实之佛。禅宗里称之为明心见性,古代的高僧大德也称为明心见佛,即是此理。如来在经中说:所谓的相并非是相。名言中的相以胜义理观察时,皆不存在、不具足。如来本相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能用有限的语言文字表达,用色法表示也非常困难。凡夫认为如来或者有相或者无相,而此见解皆不合实理,如来境界远离言说、不可思议故,凡夫无法衡量。如物体的影像虽可在镜子中显现,但只是影像,并非实质物体,同样,凡夫所见诸法也只是影像,并非如来的真正本性。本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说明了所有有相皆非真实存在的道理。《般若经》亦云:“佛知一切法如相,非不如相,不异相,得如是相故,佛名如来。”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你等不应说如来会如此想:“我当有所说法”,亦不应想如来转了三次法轮有所说法,为什么呢?如果世人认为如来说过法,此人在故意诽谤佛法,因他不能完全了解佛说法之密意故。
世尊转了三次法轮,宣讲了八万四千法藏,为什么这里说认为佛有说法是在谤佛?未解佛经义理的人无法接受显空无二的究竟正见,会有这样的疑问。从一方面观察,暂时迷乱众生前佛确实显现为众生说法,佛陀本人也承认过去有无量如来出世,说过佛法,如《法华经》云:“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说是法。”另一方面从诸法实相或究竟法性上可以明确,佛陀从未说过法,佛说法皆是名言假相。凡是依靠名言而宣说的佛法皆无实有,此是诸法的法性规律。经云:“凡以诸名言,宣说诸佛法,是法皆无有,此乃诸法性。”禅宗《证道歌》中亦云:“默是说,说是默,若言有说谤如来。”因此从最究竟的实相上来讲佛从未说过任何法。
若人言世尊与三世诸佛说法度生,此人已毁谤诸佛。未深入修学佛法,于佛所说经典深义不能解了者,于此深义会产生诸多分别疑惑:佛经中明确记载了世尊三转法轮的史实,为什么佛于这部经中说认为佛转法轮即为谤佛,佛陀的说法似乎自相矛盾。但以中观智慧宝剑分开二谛时,佛的密义跃然而出。虽然名言中诸法无欺显现,却是显而无有自性。世尊显现三转法轮,说法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亦无少许堪忍,于实相中,转法轮者、所转的法轮以及被度化的众生都如同虚空中幻显的彩虹,亦如白日醒觉位时不现夜晚的梦幻。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须菩提,所谓的说法,实际中无有任何可说之法,唯是名言假立为说法。
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三世诸佛世尊,一切弘传住持正法者,于真实谛中皆不存在,所说之法与所化众生皆非实有。无法可说在名言中可以称为法,胜义中无可说,无说即是说法。分析经文时首先应以中观抉择方式明辩二谛,再就不同特点的问题具体深入。此处世尊于究竟实相上无任何所化众生、转法轮等的分别念,如来时时安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说法者只是在未断二障的颠倒众生前如幻化八喻之显现,实相则如《金光明经》中所云:“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法利益有情。”《大涅槃经》等诸多经论中皆云:世尊自成佛日起至涅槃日止,未曾说过一字一句,如本经前文所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时,须菩提于佛前请问:世尊!未来末法五百年,有许多众生在听闻这个法时是否会生起极大信心获得利益?世尊回答:须菩提,胜义中众生的本性不可得,在世俗中可以有如幻如梦的所化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众因缘所生之众生者,如来说过并非是众生,名言中称为众生。
前文已述末法五百年时,会有众生对此经生起信心获得饶益,佛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无余知晓,彻见这些众生。名言量前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这里佛主要回答未来生信的众生也非实有存在。在胜义实相中无一法实有,所谓的众生不是众生,本性完全不成立,只在名言中有如幻如梦的显现。如云:“犹如依支聚,可称为车轮,如是依蕴聚,世俗名众生。”依靠分支组成的聚合体可名之为车轮,实际车轮无有实体存在;同理依五蕴的聚合,世俗中可称为众生,而实相中所谓众生并不存在。《中观宝鬘论》云:“如削芭蕉树,支分尽无实,士夫析六界,无实亦同彼。”如同削芭蕉树一样,分析地水火风空识的六界时,一点也无实有存在,而众生也如芭蕉树一样无实。《三昧王经》亦云:“如湿芭蕉树,人析求其坚,内外不得实,说法亦复然。”无垢光尊者说:被无明烦恼所蔽,未如实了达真如之义的士夫为众生,反之则非众生。六祖亦云:“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佛得无上正等觉果位,于实相中无有所得。佛答须菩提:很正确,我于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在实相中乃至无少法可得,在名言中假名为无上正等觉果。
观待世俗名言,佛陀确实获得了共与不共的智慧,如十力四无畏,同时也具足各种相好与功德。而在胜义实相中,圆满正等觉佛果亦无可得。龙猛菩萨论典中云:“无得也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也不灭,是说名涅槃。”真正涅槃无可得之相。无垢光尊者于《大圆满心性体息》中也说:依实相胜义谛衡量,佛陀所得的法也不存在。嘎玛拉希拉说:佛陀果位有所得是从学道而言,无所得是从无学道而言。所以说世俗名言谛中不可思议的功德,究竟实相中以正理观察抉择时,无丝毫实质可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