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增法师: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 三 痴的调服
法增法师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法增法师简介,法增法师讲座开示,法增法师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法增法师简介_法增法师讲座开示_法增法师经典语..
三.痴的调服
愚痴的对治是非常复杂的,因为篇幅的关系,这里只作简单的介绍。
(1)认知苦
认知苦是貫徹四圣谛的首要任務,正确认识苦,是它全围绕着色相。佛说:「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 ([杂阿含6经])
「诸比丘!你认为那个比较多呢?你長劫轮回以來,怨憎会苦、爱别離苦所流之淚水,或是四大海洋之水?诸比丘答道:我们長劫轮回以來,怨憎会苦、爱别離苦所流之淚水,比四大海洋之水还多!.....为什么呢?轮回无始,众生为无明所盖,烦恼所纏,長劫轮回,你已经受苦了太長久的时间,填滿了墳場。你已经苦夠了,应厌离於诸行法,应生厌倦,应求解脫。」([相应部15.3淚水经])
我们的苦有身体的苦:它有生苦,老苦,病苦,和死苦。和心灵的苦:它有恩爱别离苦,怨憎相会苦,求不得苦,五执取蕴苦。苦除了上述的身苦与心苦的八苦之外,还有三苦:即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即苦的本身就是苦,或受苦时的苦;坏苦是事物败坏消失之苦;行苦是诸有为法造作之苦。
佛对须达长者说:「须达长者往诣佛所,稽首佛足,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圣谛为渐次无间等(透澈认知),为一顿(立刻)无间等?
佛告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
佛告长者:若有说言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彼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杂阿含435经])
不认识苦,对苦未知,对苦未透澈认知者,想要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修习是没有可能的事。
佛又说:「如有四登阶道,升于殿堂。若有说言不登初阶,而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升堂殿者,无有是处。所以者何?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殿堂,如是,比丘!于苦圣谛未无间等(没有学会观照认识苦圣谛),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杂阿含436经])所以佛陀以登四阶来比喻,要登了初阶,才可能登二阶,然后三阶,四阶。这才是正确的。
(2)认知五蕴、六入等名色法
佛对四大五蕴六入六境作譬喻说:「譬如有四蚖蛇,凶恶毒虐,盛一箧中。时,有士夫聪明不愚,有智慧,求乐厌苦,求生厌死。时,有一士夫语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箧盛毒蛇,摩拭洗浴,恩亲养食,出内以时。若四毒蛇脱有恼者,或能杀汝,或令近死,汝当防护。尔时,士夫恐怖驰走。忽有五怨,拔刀随逐,要求欲杀,汝当防护。尔时,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驱驰而走。人复语言:士夫!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还入空村,见彼空舍,危朽腐毁,有诸恶物,捉皆危脆,无有坚固。」[杂阿含1172经] 四毒蛇即四大:地界丶水界丶火界丶风界。五拔刀怨者,即五受阴(五蕴)。六内贼者,即六爱喜。空村者,即六内入。
(3)认知五蕴、六入等名色法的缘生法
一切色是‘有缘\’的,它是业生、心生、时节生和食生的,也即它是由业、心、时节、与食四法而等起。色法根据[摄阿毗达摩义论]的分法,可以分为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二大类色,共有十一种,总数共28种色法。六入的眼耳鼻舌身是色法,意是心法。
在[相应部.犍度篇.第二无常品]世尊说:「识是无常,以识所生起之因、缘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之因、缘所生起之识,如何是有常耶?」
[相应部.犍度篇.第三重担品]世尊说:「若识之灭、息、没者,则苦灭、病息、老死没。」
名色是从因缘而生并且相互为因缘,它们不是无因而生,也不能归于自在天的创造。观察名色的因缘有下列方法:
(i)生缘──观察此身生时,是在胎盘里,处于胃与直肠间,在腹膜后,脊椎骨前,围着肠与肠间膜,臭秽而且狭窄,犹如蛆虫生于腐尸一般。这样生起的色身以无明、爱、取、业作它的生因,无明是亲依止缘,业是生缘。食物是支持它的食缘,这是色的缘。名即是缘胞胎与结生心的识及一生内不停产生的果报心及眼根缘色而生起眼识等。
明了现在世名色的缘之后,就可以继续观察过去世的名色是由缘而生起,未来世也将会如此。这样就可以断除三世的十六疑,达到度疑清净。这疑有前际的五种,后际的五种,与现在世的六种:
(1)我于过去世存在吗?
(2)我于过去世不存在吗?
(3)我于过去世是什么?
(4)我于过去世是怎么样的状态?
(5)我于过去世从什么到什么?
(6)我于未来世存在吗?
(7)我于未来世不存在吗?
(8)我于未来世将是什么?
(9)我于未来世将是怎样的状态?
(10)我于未来世将从什么到什么?
(11)我是存在吗?
(12)我是不存在吗?
(13)我是什么?
(14)我是怎样的状态?
(15)我从何处来?
(16)我将到何处去?
思惟这十六疑问的结果,每一个答案都否定了我的存在,只有名与色及它们的因缘罢了。在[增支部IV.189經]裏佛言:「比丘 ! 此世間為 " 想 " 所引導,此世間為" 想 " 所牽。" 想 " 生之後,此世間為" 想 " 所支配而行。」上述的十六疑问皆是想。
(ii)共与不共缘──眼等六根门及六境(或所缘)是名生起的共缘,作意是名的不共缘;如理作意及听正法是善的缘,相反的是不善的缘;业是异熟的缘,有分等是唯作的缘。色的缘有业生、心生、时节生和食生四种;过去业是业生色的缘,生出的心是心生色的缘,时节和食是时节生色和食生色的缘。因为把握了这些名色的缘,故此越过了三世十六疑惑。
(iii)逆观十二缘起,以断上述的十六疑。
(iv)顺观十二缘起,以断上述的十六疑。
(v)业轮转与异熟轮转([清淨道論]第十九章)──观察过去业有的五法(因)是:痴是无明,造作是行,欲求是渴爱,接近执取为取、思为有。由过去的五法作今世结生之缘。故只是业与业的异熟而已。今世的生有的五法是:识、名色、六入、触、受。此世的业有的五法:无明、行、爱、取、有又会是未来世的结生之缘,而会出现生有的五法:识、名色、六入、触、受。故仍是业与业的异熟而已。这样观察只是业与异熟的转起与相续而已,没有所谓”有情” 或”我”。
(vi)只有因果没有作者与受者──依上述的观法来修习度疑清净,就能超越三世的十六种疑惑,对于一切的三有、四生、五趣、七识住和九有情居中;因为知道它的原因,认识到只有因果的法则而转起名色,观修者见到只有作业而无作者;因为看见异熟的转起,只有异熟报而无受者。因此就破除了一切的作者、受者,有情的世俗概念。
(vii)法住智(Paavimutta)──[阿含经]曾提到:「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这法住智也即是如实智、正见、度疑清净的同义语。因为把握了对名色因缘的智,断除了对佛、法、僧、修学、前际、后际、前后际、此缘性缘生法的八种疑惑,并镇伏了六十二种邪见。又从缘生法能如实知见诸行无常,是苦,善见诸法无我,断除了对彼等的疑惑。得此智的修行者觉得自在,并确信死后能生善趣,所以称证此智的人为小须陀洹。
在[长阿含.梵动经]中佛指出外道因为萨迦耶见(Sakkaya-ditthi)故生起六十二邪见或恶见:即本劫本见十八,是过去计有我;末劫末见四十四,是未来计有我。十八过去有我见:即常见论四,亦常亦无常论四,有边无边论四,无因而有论二,种种论四。四十四未来有我见:即有想论十六,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八,断灭论七,现法涅槃论五。修习上述的观禅以破这些邪见。
(4)观照名色法
名色法可依观照五蕴,十二処,十八界,顺逆观十二缘起等來破除。
五蕴,即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以前它是称为五阴。为何称为取蕴呢?因众生起了邪见,执取五蕴是我。这在[阿含经]里是依二十种情况产生:即执取‘色是我\’、‘异我\’、‘我在色\’、‘色在我\’;受想行识也如是。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应作如是观照;一切无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应爱乐。受、想、行、识也如是观照,不应爱乐。
十八界里的前十二界就是十二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处,和色、声、香、味、触、法处。前五根门是色法,前五尘也是色法,意处是识蕴的八十九心,它是名法,法处有心所有法,即是受蕴、想蕴和行蕴,它们是名法,其余的是色法和涅槃。十二处实际上就是五蕴,只是另外提出涅槃。十二处里有十个半是色法,一个半是名法,这十二处在[杂阿含1172经]里佛解释内六处如门窗都开着的无人村落,外六处如打家劫舍的杀人强盗。这十二处就是识生起的地方。认识十二界能使见清净。
至于十八界也就是加上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和意识界等六种,它们与十二处依根、尘(境)、识三个各分为六组。六识界是缘于根与尘起认识作用,因为它们是依缘建立的,无常的,为了教化弟子们,佛才教导十八界。
佛以芦束的譬喻来说明名色的相依关系,犹如二束芦(佛有时也说三束芦,指精,卵与识,也即是名色 ),相依而立,此一是另一束的支持和依靠,一束倒时,另一也倒。如是于五蕴的名与色当中。名与色相依止而存在。若一个倒了,别一个也倒。如是名依色转起,色依名而转起。由于名的欲食,欲饮,欲言,欲行作种种威仪,色就食之,饮之,言之,作诸威仪。
佛陀教罗睺罗依照下列的次第观修:
(1) 观照五蕴依照过去丶未来丶现在丶内丶外丶粗丶细丶好丶丑丶远丶近十一种情况是无常和无我;
(2) 观照色蕴是五界,三十二身分或四十二身分皆无我;并以此修定和不为苦乐受所动;
(3) 培育慈悲喜舍四梵住; 培育不净观和无常观;
(4) 修习安般念的十六步骤以证果。(见[大罗睺罗经]Maha-Rahulovada Sutta)
(5)择法觉支
择法觉支是慧学的一部分,培育它的目的,是能应用正确的法门或修习正确的法门,以便如实地知见诸名色法或五蕴。如此就必须用善法来修持,并舍弃恶法。
以下列举一些:
(一)饮食知量;以断除对饮食的贪欲,或者修习食厌想的段食厌(食物厌)想,如思惟要行乞,行乞路上要躲避蚊虫,恶狗,恶象等,要遍求,要嚼烂,胃肠要分泌消化,要排泄,食错食物会致病等等。
(二)远离恶知识;以断除修习恶法之弊,思惟闻恶法起邪思惟,会生对正法的不信,起邪见,不能生正念正智,就不会护根门,而会造作身口意三恶行,增长五盖,加重无明,结果轮回将会苦长。
(三)制漏的七种方法;有漏从见(正见)断,有漏从护(护六根门)断,有漏从离(离欲、离恶不善法)断,有漏从用(用正确的法门)断,有漏从忍断,有漏从除断,有漏从思惟断 (中阿含.漏尽经)。
(四)修慧清净的五法;有惭,有愧,遍学,精勤与智慧。
(五)三种观修;观无常、观苦、观无我。
(六)十种观智;生灭随观智,坏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明解脱智。
(七)修不净观对治净想,念死来对治放逸,观死尸来对治淫欲想,修安般来对治纷乱,念休息来对治忙碌想,观空来对治有想。
(八)修习四无量心;修慈心以对治瞋心,修悲心以对治害心,修喜心以对治妒心,修舍心以对治我执。
(九)修十乐住想:白骨、噉、青瘀、坏、膨胀,这些指尸体;慈、悲、喜、舍与安般。多修有大义利,得大安稳,得大果大功德。
(十)修十助乐住想:不净、死、违逆、不可乐、无常、苦、无我,断、离贪、灭有助十乐住想,助大义利,助大安稳,助得大果大功德。
(6)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
无常、苦、无我是三相;以三相观察诸名色。无常于色来说,不论过去、未来或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的十一种情况,确定一切色都是无常,然后观察;确定它们是苦;再观察确定它们是无我。然后再观察确定其它的受、想、行、识等五蕴法。观察完,再观察六门、六所缘(十二处)、加上六识(十八界)、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六寻、六伺、六界、十遍、三十二身分、二十二根、三界、九有、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以及十二缘起支。
无常者是以灭尽之义来观察,苦者是以怖畏之义来观察,无我者是以不实之义来观察上述十一种情况的诸法。
此外再以四十行相来观察:即无常、苦、病、痈、箭、恶、疾、敌、毁、难、祸、怖畏、灾患、动、坏、不恒、非保护所、非避难所、非归依处、无、虚、空、无我、患、变法、不实、恶之根、杀戮者、不利、有漏、有为、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悲法、恼法、杂染法。这样的观察能得随顺忍,而能决定五蕴之灭是涅槃。
上述的四十行相又分为三组:无常随观是观察无常、毁、动、坏、不恒、变异、不实、不利、有为、死法十种,于五蕴观察而有五十无常随观。无我随观是观察敌、无、虚、空、无我五种,于五蕴观察而有二十五无我随观。其余的二十五种于五蕴观察而有一百二十五种苦随观。
若依上述方法修行不能成就者,为了使诸根锐利(指信、勤、念、定、慧五根),应以九法促进诸根的平衡应用,以达到修观的目的:(1)恭敬专心地做,(2)时常的做,(3)适当的做,(4)取定之相,(5)顺适七觉支,(6)不偏于身,(7)不偏于命,(8)以出离来克服痛苦,(9)不中途停止,并加上参考修习安止定的方法。
于名色法分开来观察,色法依业生色,心生色,食生色和时节生色来思惟它们,名法或非色法依八十一世间心于结生时与转起而思惟它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