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僧人与茶佛气自生

行业资讯 2024-08-26 10:09
简介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饮茶、制茶、种茶并研制茗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饮茶、制茶、种茶并研制茗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

僧人饮茶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饮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僧人制茶

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呱呱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天门县志陆羽传》载:或言有借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收畜之。陆羽 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780年)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陶过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发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这三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

僧人种茶

僧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培植茗茶。茶产于山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茗茶。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

古代多数茗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 18棵茶树为御茶等等。

更新于:21天前
2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