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十一)

居士人物 2024-09-03 13:31
简介

任杰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任杰居士简介,任杰居士讲座开示,任杰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任杰居士简介_任杰居士讲座开示_任杰经典语录等内容,十..

辛四、定出一切相智出生正行

释出生正行分二:

一、经说: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言大乘大乘者,超胜世间一切天人阿素洛等,最尊最胜最上最妙。世尊,如是大乘与虚空等,犹如虚空普能容受无量无数无边有情。(见《般若经》四百一十七卷十二页十六行,至四百二十四卷十九页七行)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论身建立:资粮及出生。在资粮正行之后说出生正行之因由者,谓如是从积集广大二资粮起,以决定无疑出生一切相智之因由作如是说故。譬如国王入阵之时先披铠甲,其后趣向阵途,集聚四众军兵,然后摧毁敌人,如转轮王自在故,名结合。如是由于积集广大福智资粮,即能决定出生第四(辛四)出生正行。

二)根本:就经义所说,于彼出生正行分八解说。

颂曰:所为及平等,利有情无用,超二边出生,证得相出生,

一切相智性,道有境出生,当知此八种,是出生正行。

三)解释:就词义门说所为等分为八种。

一明决定出生三大所为正行:释彼之义,即所为。二明决定出生平等性正行:释彼之义,即平等,即一切法平等。三明决定出生有情义利:释彼之义,即利有情,即能作一切有情义利。四明决定出生无功用:释彼之义,即无用,即一切法无相,故不加功用。五明超越二边:释彼之义,即超二边出生,是说远离断常二边之体性分位之差别。六明证得性相出生:释彼之义,即证得相出生,是说当得三乘一切义利。七明定出生一切相智:释彼之义,即一切相智性,八明于定出生道:释彼之义,即道有境出生,是说出生彼之胜进道。

八种(定出生)分七:

(一)定相:能决定无疑出生一切相智清净地瑜伽,是定出生正行的定相。

(二)差别有八:1决定出生三大所为事正行;2决定出生平等性正行;3决定出生能作一切有情所得利益正行;4决定出生不加功用任运正行;5决定超越二边出生正行;6决定证得性相出生正行;7决定出生一切相智正行;8决定出生道有境所作已办出生正行故。

(三)解释此八种之次第,如何决定之因由者:谓是由主要首先明决定出生所为事,不通达平等性即不能生所为事,故在彼后说所为事。就作有情利益门说,不积集福德,即不能出生通达平等性,故在彼之后决定出生作有情利益。不出生无功用,即不能圆满生起作有情利益,故彼之后说决定出生无功用。不生起远离断常边,即不能出生无功用,故在彼之后决定出生离边。不生起三乘各各功德种类圆满殊胜分位,即不能生起离边,故彼之后证得性相出生。其后出生一切相智,无有道的出生,即无一切相智出生,故彼之后说道有境出生正行故。

(四)出生理趣者,谓由通达一切法谛实不可得,即是决定出生故。

(五)于出生正行分为八种的因由者,谓出生的事(根本事、所依)有八种而作如是分别故。

(六)释定出生的事,所出生的事有八者,谓如前所说三大所为事(事业),通达一切法平等性,悲悯有情,所得利益者能作无边,彼二双运能作利他无功用转,依止双运道能离常断二边之分位差别无住涅槃,有般若母为因,所谓三乘利益,证得一切断证种类。名一切相智性者,谓如前所说无分别智之体性的一切相智,故说彼一切相智之胜进道者有八种故。是故此等由经中所说定出生,亦说明能作决定出生正行。

(七)界限:在三清净地分位,是故此八种出生正行,能出生究竟地,于彼亦有就有学究竟,及就无学究竟二种。初七种在无学道中亦有,最后一种若在有学道中有,彼有即是相智因的胜进道,必须是无间顶加行故。

附录:华严经卷第七十八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如是称叹善财童子种种功德。令无量百千众生发菩提心已。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为饶益一切世间。汝为救护一切众生。汝为勤求一切佛法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汝获善利。汝善得人身。汝善住寿命。汝善值如来出现。汝善见文殊师利大善知识。汝身是善器。为诸善根之所润泽。汝为白法之所资持。所有解欲悉已清净。已为诸佛共所护念。已为善友共所摄受。何以故。善男子。

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

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菩提心者犹如净日。普照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犹如盛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菩提心者犹如明灯。能放种种法光明故。

菩提心者犹如净目。普见一切安危处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

菩提心者犹如正济。令其得离诸邪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车。普能运载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犹如门户。开示一切菩萨行故。

菩提心者犹如宫殿。安住修习三昧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园苑。于中游戏受法乐故。

菩提心者犹如舍宅。安隐一切诸众生故。

菩提心者则为所归。利益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则为所依。诸菩萨行所依处故。

菩提心者犹如慈父。训导一切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犹如慈母。生长一切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犹如乳母。养育一切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犹如善友。成益一切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

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海。一切功德悉入中故。

菩提心者如须弥山。于诸众生心平等故。

菩提心者如铁围山。摄持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犹如雪山。长养一切智慧药故。

菩提心者犹如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

菩提心者犹如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

菩提心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世间法故。

菩提心者如调慧象。其心善顺不犷戾故。

菩提心者如良善马。远离一切诸恶性故。

菩提心者如调御师。守护大乘一切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故。

菩提心者犹如坑阱。陷没一切诸恶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金刚。悉能穿彻一切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香箧。能贮一切功德香故。

菩提心者犹如妙华。一切世间所乐见故。

菩提心者如白旃檀。除众欲热使清凉故。

菩提心者如黑沉香。能熏法界悉周遍故。

菩提心者如善见药王。能破一切烦恼病故。

菩提心者如毗笈摩药。能拔一切诸惑箭故。

菩提心者犹如帝释。一切主中最为尊故。

菩提心者如毗沙门。能断一切贫穷苦故。

菩提心者如功德天。一切功德所庄严故。

菩提心者如庄严具。庄严一切诸菩萨故。

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

菩提心者如无生根药。长养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

菩提心者如水清珠。能清一切烦恼浊故。

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给一切诸贫乏故。

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

菩提心者如如意树。能雨一切庄严具故。

菩提心者如鹅羽衣。不受一切生死垢故。

菩提心者如白氎线。从本以来性清净故。

菩提心者如快利犁。能治一切众生田故。

菩提心者如那罗延。能摧一切我见敌故。

菩提心者犹如快箭。能破一切诸苦的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矛。能穿一切烦恼甲故。

菩提心者犹如坚甲。能护一切如理心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刀。能斩一切烦恼首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刃。能断一切憍慢铠故。

菩提心者如勇将幢。能伏一切诸魔军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锯。能截一切无明树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斧。能伐一切诸苦树故。

菩提心者犹如兵仗。能防一切诸苦难故。

菩提心者犹如善手。防护一切诸度身故。

菩提心者犹如好足。安立一切诸功德故。

菩提心者犹如眼药。灭除一切无明翳故。

菩提心者犹如钳镊。能拔一切身见刺故。

菩提心者犹如卧具。息除生死诸劳苦故。

菩提心者如善知识。能解一切生死缚故。

菩提心者如好珍财。能除一切贫穷事故。

菩提心者如大导师。善知菩萨出要道故。

菩提心者犹如伏藏。出功德财无匮乏故。

菩提心者犹如涌泉。生智慧水无穷尽故。

菩提心者犹如明镜。普现一切法门像故。

菩提心者犹如莲花。不染一切诸罪垢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河。流引一切度摄法故。

菩提心者如大龙王。能雨一切妙法雨故。

菩提心者犹如命根。任持菩萨大悲身故。

菩提心者犹如甘露。能令安住不死界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网。普摄一切诸众生故。

菩提心者犹如罥索。摄取一切所应化故。

菩提心者犹如钓饵。出有渊中所居者故。

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药。能令无病永安隐故。

菩提心者如除毒药。悉能消歇贪爱毒故。

菩提心者如善持咒。能除一切颠倒毒故。

菩提心者犹如疾风。能卷一切诸障雾故。

菩提心者如大宝洲。出生一切觉分宝故。

菩提心者如好种性。出生一切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住宅。诸功德法所依处故。

菩提心者犹如市肆。菩萨商人贸易处故。

菩提心者如炼金药。能治一切烦恼垢故。

菩提心者犹如好蜜。圆满一切功德味故。

菩提心者犹如正道。令诸菩萨入智城故。

菩提心者犹如好器。能持一切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时雨。能灭一切烦恼尘故。

菩提心者则为住处。一切菩萨所住处故。

菩提心者则为寿行。不取声闻解脱果故。

菩提心者如净琉璃。自性明洁无诸垢故。

菩提心者如帝青宝。出过世间二乘智故。

菩提心者如更漏鼓。觉诸众生烦恼睡故。

菩提心者如清净水。性本澄洁无垢浊故。

菩提心者如阎浮金。映夺一切有为善故。

菩提心者如大山王。超出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则为所归。不拒一切诸来者故。

菩提心者则为义利。能除一切衰恼事故。

菩提心者则为妙宝。能令一切心欢喜故。

菩提心者如大施会。充满一切众生心故。

菩提心者则为尊胜。诸众生心无与等故。

菩提心者犹如伏藏。能摄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网。能伏烦恼阿修罗故。

菩提心者如婆楼那风。能动一切所应化故。

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火。能烧一切诸惑习故。

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间应供养故。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道相智品第二

戊二、释趣彼方便道相智分二:已一、释道相智之支分;已二、释道相智之本性

已一、释道相智之支分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一释道相智之支分

《般若经》四二五卷一页至四二五卷六页

第一、广释能得道相智之支分分二:一、联系结合;二、广释能表道相智法。

一、联系结合:论身建立:遍相智道智是说释一切相智后说道相智的因由者,谓若修三乘道圆满之因,未得道相智,则不能得初品所说现证发心等十法究竟的一切相智故,以如是因由说故名为结合。是说通达一切相智者,若不遍知道相智,则无一切相智,故说道相智。

是故观察此处论义,依自宗建立分二:一、释道相智之支分;二、释有支分之道相智。

一)释道相智之支分分三:1定相;2差别;3界限。

(一)定相:由道相智的因、体和果三法随一所摄,以大悲心任持的殊胜功德,是道相智之支分的定相。

(二)差别有五:1谓远离生道相智障碍增上慢;2俱有缘发殊胜菩提心;3正因大乘醒觉;4所断自(本)性烦恼为主不求自身修断;5作用有善巧能成熟有情等故。是为道相智五支分。

(三)界限:从大乘种性醒觉乃至佛地。

二)释有支分之道相智分三:1定相;2差别;3界限。

(一)定相:自相续具足补特伽罗身中现证空性般若慧任持的大乘圣者智,是道相智的定相。

(二)差别分:声闻道智之道相智;独觉道智之道相智;菩萨道智之道相智三种,彼一一中亦有因道智与果道智二种。

(三)界限: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

二、广释能表道相智法:此第二品中就能表道相智十一法门广释。此中分二:一、道相智之支分;二、有支分之道相智。

一)道相智之支分分二:

(一)经说:尔时,于三千大千堪忍世界,所有四大天王乃至第四静虑天众俱来集会,所有色究竟天,各与无量百千俱胝(百亿)净居天众俱来集会。是四大王天众乃至净居天众,所有净业异熟身光,比如来所现常光,百分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算法,数之至极)亦不及一,何以故?以如来身所现常光炽燃赫奕,于诸光中最尊最胜,最上最妙,无比无等无上第一,蔽诸天光皆令不现,犹如焦柱对赡部金。

(二)论释分二:

1、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境决定普遍,本性及事业。

就词义门释,是说堪能成办生道相智故。

2、解释:若略摄解释此根本颂义,可分为二:一、道相智之所依;二、能依道相智之差别。

(1)道相智之所依:经文是说:四天王众天等诸天,从异熟业所生的光明,乃至如来光明照耀,映蔽诸天光明。是说欲界诸天身中堪能生道相智法器,则必须远离障碍生道相智的增上现行慢,否则不能生道相智故。此即: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

(2)能依道相智之差别分:生起理、本性、事业三种。

1生起理:分位生起理之差别、究竟生起理之差别二种。

〈1〉分位生起理之差别:是说仅以远离障碍生道相智的现行慢,并不满足,还需要一种顺缘发殊胜菩提心。释彼之义谓境决定,唯有发殊胜菩提心,是各各境决定,即是生道相智各各境决定,若是正生道相智的所依身补特伽罗,必须是发殊胜菩提心的补特伽罗故。

〈2〉究竟生起理之差别:问:若除菩萨身心外毕竟不生道相智耶?答曰:不是,因为一切有情身中皆能生道相智故,谓彼等一切有情身中悉有佛性故。普遍名为因种性之差别,是故远离贪欲及修瑜伽,为所得佛故,急应修习道相智。(此处广引经文辨三乘究竟一乘,及了不了义各宗之说,文繁不录)

附说乘的建立分三:一定相;二差别;三界限。1定相:何名为乘?谓担荷二利随一重担入道之现观,是乘的定相。2差别:乘分大乘之乘和小乘之乘二种。由于具足七大所显是大乘的定相。如《庄严经论》云:所缘广大性,如是二修行,大智大精进,大方便善巧,大成就真实,佛事业广大,具足此大故,定说名大乘。大乘乘(有法),具足七大:(一)所缘广大谓缘一切经藏等广大法具足;(二)修行广大谓修二利行;(三)智慧广大谓证二无我;(四)精进广大谓三无数劫积集二资粮;(五)方便善巧广大谓遍摄持眷属不作所断烦恼为主;(六)成就真实广大谓当成就如来十力等;(七)事业广大谓佛现前能作无边众生利益具足故。若不具足此七大所显,即是小乘的定相,此分声闻乘和独觉乘二种。

界限:从资粮道乃至佛地。

究竟一乘或三乘与经并不相违,佛陀的本意是为一切众生成佛,说三乘是权乘,因为众生三种分位及三种性、族别等不同,以方便善巧摄化众生故说三乘,是不了义,究竟一乘是了义,如《法华经》及《谛者品》一些大乘经中都说有究竟一乘之义。大乘与小乘二道由因位发心等不同,所得的果亦有胜劣之别。声闻独觉亦有回小向大,趋入大乘道。声闻独觉入大乘道,从何处入耶?依圆测法师的《解深密经疏》说:声闻阿罗汉入大乘道,虽说从第八地入,但应从资粮道入。月称论师的《明句论》说:声闻独觉从寂灭界起,能了知殊胜道,从初显示发心,作为最初,第二第三亦应第一。是说从大乘资粮道入,因为成佛在大乘资粮道分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七非清净地(初地至第七地)经一大阿僧祇劫;三清净地经一大阿僧祇劫,需要经三大阿僧祇劫积集资粮故。

此品中虽说声闻道智之道智、独觉道智之道智、菩萨道智之道智,并非是说三乘道,而是菩萨应了知声闻、独觉和菩萨三道,作为菩萨修习道相智而成就一切相智。

2本性:道相智本性,谓不作所断烦恼为主等本性殊胜。发菩提心者,由于乃至三有利益一切众生,名为不是永断一切烦恼性相,即是本性。不是永断一切烦恼行相,此处所说,不断因的烦恼是说圣者菩萨为利他故受生三有之因,如《二万颂光明论》云:一切随眠,一切皆无者是由无明及由见所摄的随眠,菩萨思念受生三有故,不是由欲有之漏所摄,名摧毁一切随眠。是断由无明及见所摄的随眠,不是欲有之漏,名思念受生三有故,由先未入小乘道的圣者菩萨,是所断实执无明,及所断萨迦耶见随眠为主要。由此以欲地所摄的贪欲,及以色地所摄的贪欲二种,菩萨为利他故,需要受生三有之因。如《海慧问经》及《吉祥鬘经》所说有二。如《海慧问经》云:彼等生死之因,与善根相应之烦恼云何?(1)由遍寻求福资粮而不满足;(2)思念受生三有为众生遍摄持(善知识);(3)希求与佛相遇;(4)为成熟有情事业故而不厌倦;(5)精进受持正法;(6)随欲成办一切有情事业;(7)不离贪爱法的意乐;(8)不舍弃一切波罗蜜多诸加行。名圣者菩萨为利他故受生三有之八因。

如《吉祥鬘经》云:世尊,如是譬如以取缘有漏业因受生三有,世尊,以无明习气地为缘,从无漏业因所生,阿罗汉、独觉及得自在菩萨意自性出生三种身。是说由业烦恼习气地,或无明习气地,及无漏业自因,依止唯所知障生微细等起功用之心心所生,声闻独觉阿罗汉等,及住三清净地菩萨为利他故,说为受生三有之因。

是故由欲地所摄的贪欲,及色地所摄的贪欲,彼等未入小乘道的圣者菩萨希求不断之因,即是此处所说的烦恼,因彼欲界受生时,自身中之欲贪,如转轮王生千子等,转成能作利他之支分;色界受生时,自身中之三有漏,能转成利他之支分故。未入小乘道的圣者菩萨(有法),汝身中的道相智,就胜出声闻独觉之道智自性门特别超胜,因汝自身中的欲漏三有漏,能转成利他之支分,即是圣佛子故。

3事业:释作用之差别者,如上所说,具足自性之道相智,非时不作证实际等事业殊胜。自性之业者不作证实际,及由善巧般若与方便,未遍摄有情能作遍摄等。先未入小乘道之圣者菩萨(有法),汝身中之道相智者,就胜出声闻独觉作用门说,是特别超胜者,因汝未遍摄有情眷属,能遍摄取安立成熟解脱,是佛子圣者故,因为不作证自利实际,及通达一切无谛实般若慧,是具足方便大悲的佛子圣者故。

更新于:4个月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