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志:论佛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徐恒志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徐恒志居士简介,徐恒志居士讲座开示,徐恒志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徐恒志居士简介_徐恒志居士讲座开示_徐恒志经典..
一、烦恼无始有终问题
按此问题并不难解,在圆觉经金刚藏菩萨章,菩萨问佛: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问题提得十分扼要、清楚。
佛告之曰: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
前七句,佛解说以思惟轮回之心,来辩论圆觉,是不能入佛海的。金非销故有终以销成就是说金体原有,但非炼不成(喻佛性虽有,须经修炼)。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是说既已成金块、金条,就不会再入金矿(喻既已成佛,不会再生无明、烦恼)。
上说之偈,已把烦恼无始有终问题解释得一清二楚。烦恼喻如金矿,无始已有,成佛喻如炼成金体,不再入矿,烦恼有终。佛语如此,何须怀疑。
二、烦恼即菩提问题
仁者文中提示烦恼与菩提不二,此在悟人分上,原是不错,故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盖悟后知烦恼即是菩提,生死不异涅槃;不但如此,一旦圆觉普照,则烦恼、菩提皆不可得,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但在迷人分上,若误解烦恼即是菩提,何须修炼,则莽莽荡荡招殃祸矣。盖烦恼与菩提,体虽同而用有异,故诸佛、菩萨教人逐步修炼,由浅入深,由伏而断。及至彻悟到家,始知本来不二,只在迷悟之分耳。台宗所谓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法性),修恶可断,性恶不可断。佛鉴于众生根性不一,故以四悉檀(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为众生说法,随机施教,于一乘中说二说三,迨至法华会上,始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仁者慈悲心切,欲以大乘顿教法门开示一切众生,于理虽妙,于机不契。故瑜伽菩萨戒中,有劝人发二乘之心,速尽生死、入般涅槃者,是犯戒之文;而劝人不应听受声闻经典,说声闻法中无大果报,不能断除结使烦恼,毁谤二乘者,也是犯戒。可见佛法以当机为贵,方便引入,并无定法可说,说法者应知所圆融矣,先德所谓:直截根源当下了,寻枝摘叶渐教人。
三、佛法中所说:寂灭问题
仁者多处反对讲寂灭、讲断烦恼,其意盖谓烦恼之性与菩提不二,如去波觅水,则水亦无有,恐人落于断灭也。此意虽善,不免缺少方便。经典中言寂灭者俯拾即是,如法华经说:或有菩萨见寂灭法。维摩经说:知一切法悉皆寂灭。智度论说: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楞严经说: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可见所谓寂灭是灭三毒后所现的寂灭境界,亦即涅槃境界,非可依文解义,误解寂灭为断灭,若作此解,实是枉学佛法矣。断烦恼也是如此,非断灭之断,是转化、转识,转识则成智,何可断灭!断惑之断也散见经论,以真智断妄惑而见真理,故断德为佛三德之一。但须注意,断是断本无之妄惑,非断无明之实性,因无明实性即是佛性。又佛法中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仁者所说最后是念灭,未知出于何经?
四、著书造论和随分弘化问题
仁者本人在心地法门上,虽曾用功,亦有一定的悟境和见地,但言辞往往过于偏激,过去曾毁谤注解经论之大德,今文中又谓:无著菩萨在显扬圣教论所说:是极其错误的。如此则将一切菩萨所著三藏中之论藏,皆在所斥之列,因论藏多发挥、注释佛所说义也。仁者又斥责近代著名学者,叫人断烦恼、灭妄念是以善知识自居,是欺世盗名的一种依据。此即偏激之言,有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之嫌。且己未得度先度人者是菩萨发心,按照佛的开示,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标准,随分随力弘法利生,岂可厚非!学佛原以见性为本,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但是佛法如大海,象、鼠分饮可以各得其饱,尝海一滴,具百川味,金刚种子,决定不消,故以法印为标准,随分弘化,功德皆不可思议;且仁者安知近代之知名学者中,无一人悟性、见性乎!世出世法,皆以谦下为美德,所谓满招损,谦受益。仁者应知所自反,则在学佛道路上,前程无量!
五、见地问题
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世俗谛,二胜义谛。若论胜义则开口便错,何须许多络索,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若论俗谛,则皆可商量,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今观仁者所说,大都从胜义谛著眼,而于迷、悟、体、用未予思辨,不免有颟顸佛性、笼统真如之失。佛与众生之别,主要是迷、悟不同,若迷自性则一切皆错,若悟自性则一切皆是;实相离一切缘虑分别、言语文字相,但缘虑分别、言语文字,也非离此别有自性,明乎此,横说、竖说、炽然说,皆无不可,岂有教人断惑、灭烦恼即成过错乎;若不明此,则是妄谈般若,动辄得咎矣。顺叩
道安
后学 徐恒志 和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