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石岩:禅·生命的微笑 第十章 结语 禅与佛
郑石岩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郑石岩居士简介,郑石岩居士讲座开示,郑石岩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郑石岩居士简介_郑石岩居士讲座开示_郑石岩经典..
第十章 结语禅与佛
言无展事,
语不投机,
承言者丧,
滞句者迷。
宋无门和尚
禅就是要一个人充分地醒觉过来,看清自己,接纳自己,不被物欲所牵,不被色相所迷,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自自在在的生活,如如地绽放生命之华。人只有自己能肯定自己才有喜悦,才有微笑,才有生活的实现,才有圆满的人生。反之,如果每天乞求别人的肯定与赞美,贪婪地追求财富和名利,自己也就变成物欲的奴隶。
禅的宗旨即是成佛,佛的本义就是觉。当我们醒觉过来时,便看到自己本来就是佛。这说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必须透过一番修行。但是修行本身就是生活,我们不可能为著成佛而生活,这样生活又被贬抑成为成佛的手段,以致生命的实现与微笑尽失。禅就是要指引我们在生活中醒觉,在行、住、坐、卧中见性,在生命与生活的实现中成佛。
禅宗的典籍分案很多,但是语言文字只是一个标示的符号,而非禅的本身。学禅切忌把文字理论当目的,而是要当下去流露自己的如来。就因为如此,见性不是看到什么,而是如如实实的生活,欢欢喜喜的披露真如自性。所以,禅所谓的修行不离生活,不离工作,不离平常活动,禅是当下一口气完成了醒觉与实现。
禅也要念佛,禅的念佛不若净土法门那样祈求佛力如被,透过佛的庇祐和神力感通,来达到生命的圆满。禅的念佛是一心系念佛,提醒自己时时刻刻觉醒,以佛为典范,在生活中现佛如来法性。所以,学禅的人当然要念佛,只有心系一佛的念佛,才能做到口念心行,证悟成佛。
禅是醒觉自在的生活中流露出来的自然,而不是加给生活一些勉强的约束刻意造作出来的。因此,禅不是知性的语言文字,更不是学术的理论和系统知识,禅是当一个切具足的生活实现。唐朝临济禅师是黄檗大师的弟子。有一次他参访翠峯禅师。翠峯问:
平常黄檗怎么教导弟子?
临济禅师说:
用语言表达不出真理,黄檗不用语言教导学生。
翠峯说:
什么都不说不教,学生怎么参学呢?
临济说:
教是有的,只是不同一般言说,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打骂,若论教授,一字也无。
于是翠峯要临济举个例子,临济则说,没有办法举例子,因为那不是足迹能到的地方。翠峯很疑惑的说:
足迹不能到,心念总可以到吧!
临济说:
如果要心念到达,那就有所偏差,因为有到达的地方,也就有不到达的地方。
翠峯说:
如果完全封闭语言意念,我们如何见道呢?
临济说:
当下见道。
禅是一切现成的,有了高下、善恶、贵贱和有无的言说,便有了挑剔、不安、嫉妒和得失的烦恼。停留在语言的讨论,就可能陷在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的殆胡衕。禅是觉醒的生活,无关文字的。
但是,禅也不是不重视文字言说,要不然黄檗怎么会有《传心法要》和《宛陵录》二書流传呢?禅的路标需要文字,就好像旅行需要地图,但地图绝对不是旅行。禅家所谓的言语道断的本义不是很明显然的吗?
当你看完了这本书,若有理解,那只是地图而已,不是旅行的本身。要想实现见性成佛的醒觉生活,展露生命和微笑,契会十方诸佛的妙谛,只有自己去实现了。宋朝无门和尚说: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从缘得者始终成坏。
每一个人的根性因缘各殊,悟道之途和生活的实现总不相同,只有自悟自度,自己依著自己的因缘去实现,才能契会如来的佛心,展露生命的微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