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师陈荟怡:与世无争,香气自来

香道艺师 2024-10-24 10:57
简介 很难想象,面前的这个女孩曾经是个媒体人,在电视台工作了近十年。她说话很慢,语调平和,穿着也很朴素。她说这是在她学习香道接触香之后的转变。大概是在两年前,因为工作..

很难想象,面前的这个女孩曾经是个媒体人,在电视台工作了近十年。她说话很慢,语调平和,穿着也很朴素。她说这是在她学习香道接触香之后的转变。大概是在两年前,因为工作的调动,她从南方来到了北京工作,开始喜欢上这里。“更多喜欢的是这里的文化氛围”,就这样留在了北京。慢慢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接触中医,与香结缘也是源于跟前著名媒体人、现正安医馆的创办人梁冬而起。

“第一次,与香接触,是在梁冬那儿,他跟朋友在聊天,说让我帮他做一个香篆,我当时完全不懂什么是香篆,他就告诉我,怎么把香粉放在模具里弄均匀,怎么提起来。”完全没有学过的她,就按着梁冬说的细心地做,竟然做成了。“当时看梁冬的表情,也有点儿小小的吃惊——竟然做到了。”后来,过生日,她的朋友又莫名其妙地送了她一个香炉。陈荟怡说,这一切似乎都说明她跟香有缘分。真正结缘是后来正安学院组织一些全国巡回的讲座,需要她帮忙做些工作,当时有推拿、有茶道,还有关于中国传统香文化的一个班次。大概是因为之前的两次与香的缘分,她当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关于香的班次。  

也正是这次看似不经意的选择,让她认识了国内著名香文化的研究学者傅京亮老师。之后的一段日子,她陪同老师走了全国很多地方讲学,这也使她真正有机会开始了解香文化。“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几乎无处不留下了缕缕馨香的身影。无论是在生活中行走坐卧,还是日常起居时刻都会有香相伴。焚烧的香、熏衣的香、吃的喝的香、佩挂的香、建筑的香、保健养生的香、防病治病的香,林林总总,蔚为壮观。”也正是随着对香文化了解的深入,陈荟怡从被吸引到喜爱。

“以前做的工作都是那种快节奏的,人很难静下来,接触了香之后,发现它真是个好东西,可以修身养性,可以让人的心静下来平和下来去品味生活。”后来,她索性离开了媒体彻底转行,专心跟傅老师学习香文化、传播香文化。她认定了这是她以后人生要走的路。

也正是如此,现在对香感兴趣的年轻人很多,二三十岁的女孩子尤其多。她们愿意静下心去学习香道,也愿意去细心品味这个传统文化的精粹。喜欢香,本就是人的天性,尤其是一些喜欢安静,愿意追寻一份宁静的人更是为此着迷——“香跟西方的香水的区别是,香水很直接,给人的香气是扑面而来的,把心性往外引;而香则不同,纯天然的香会收敛心性,正所谓好香不夺性。”

“前几天遇到了以前的同事,他说我变化很大,甚至说跟以前完全不一样。”陈荟怡说接触香这一年,她自己最明显的感觉是身体上的变化,“以前手脚永远是冰凉的,现在即使是冬天也是温暖的。”她说,香对身体的影响不是一天两天见效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现在的她每天早晚一炉香。精神上放松了,心情也就平和了。“不会急躁,欲望相对少了很多。现在看到一样特别喜欢的东西,不会说一定要拥有它。比如买衣服啊奢侈品之类的。以前并不这样。自己品完香,自己会有感受,修身养性。”

也有朋友对她不理解,放弃了打拼多年的事业,很多人都向往的工作。“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么好的文化,总是需要年轻人去传承去传播。接触香这一年,我自己有很大的改变,我也看到很多人因为接触了香之后的改变,大家的心态都平和了,生活也越来越健康。我有一个朋友,之前在IT行业,做销售十几年,接触传统文化之后,学习品香,生活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以前就是抽烟喝酒,现在是喝茶品香。”

现在的陈荟怡工作并不比以前轻松,积极地帮老师筹划一些学习班的课程,积极地去传播中国传统香学文化知识。家人很支持她的,她享受着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愿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传统文化。“傅老师前段时间做了一个‘四弃香丸’,就是用四种废弃的东西,甘蔗渣、苹果核、梨皮、桃核做出来的香丸。生活中没有用的几个东西,和合起来就又有了全新的感觉。”她说,这也让她懂得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细心地品味生活中细微的很多美好。

陈荟怡说,我国的传统香,到汉代已经达到了礼法完备的境地,形成了“和香”的基本规制。从组方到采药、炮制,从和香到品香都蕴含着一种“和道”之美。

“和香”,在今天,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其实,“和香”,简单地理解就是用多味香药合成的香,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香,大多是“和香”。但实际又不是那么简单,一个“和”字就蕴含了古人无限的深意。“和”的思想是我国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天人合一”“和为贵”“和谐美”等,都是对整体和道之美的诠释。

编辑、采写∕胡亚菲 摄影∕周越 化妆∕谢涛

更新于:1个月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