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九 劝进往生

居士人物 2024-11-05 12:38
简介

陈义孝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陈义孝居士简介,陈义孝居士讲座开示,陈义孝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陈义孝居士简介_陈义孝居士讲座开示_陈义孝经典..

(卅九) 劝进往生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①。着于无上下②,洞达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③去,往生安乐国。

(这是佛举极乐国的依正庄严以劝勉世人发愿往生)

佛告诉未来佛弥勒菩萨和一切天上人间的人: 住在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的声闻和菩萨,每一个人的功德和智慧,大到不可以用言语来称说!而且他们所生活的国土和环境,也是那么的殊胜、微妙、安乐和清净!世人何不努力修积往生的善因呢?假如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的话,则决定得生,那是极其自然的一回事。一往生即住于无比清净平等之净土,同时智慧亦洞达一切,有如虚空无有边际。人人皆应朝此方向努力精进,必然横超三界,断绝生死,往生安乐国。

附记:本师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为世人宣讲本经,又如此苦口婆心劝勉世人要努力念佛,求生西方,功过乾坤,恩逾父母,世人粉身碎骨,也不足报答佛祖深恩于万一的。

横截五恶道④,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⑤,易往而无人⑥。其国不逆违⑦,自然之所牵⑧。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⑨。可得极长生⑩,寿乐无有极(11)。

(这是佛再次劝勉世人务必念佛求生)

人人都往生西方,不复在五恶道之中轮迴,则五恶道之门自然就被关闭了。世人不可再留恋娑婆,应当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凡是至心发愿求生的人,无不飞升到广大无边的极乐世界去。不过,西方虽说易往易生,若世人心中仍然留恋娑婆,不修善因,那是没有人可以往生的,因为欲往生的人,须不违逆“念佛为因,往生为果”的因果定律。有因必有果,加上发愿求生,在愿力的牵引下,决定得生,那是很自然的事啊!

明白了这种事理因果,世人何不抛弃凡尘俗事,积极地上求成佛之道,下积广度众生之德呢?因为凭此福德因缘,就能往生极乐,就能获得永生之涅槃,以及永享无有极限的寿命和妙乐!

附记1:本师释迦牟尼佛,悲心彻骨,深恐后世障深慧浅之众生,对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之法,闻而不信,信而不修,特地在此再一次举出极乐世界之依正庄严,以劝勉世人务必欣求净土。接着佛又在下面详举此土三毒过患,以劝勉世人务必厌舍娑婆。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教导世人往生西方之下手功夫,就是“厌苦欣乐”。因为,凡是希冀往生西方的人,一定要“厌”娑婆之“苦”,一定要“欣”净土之“乐”。倘若一面欣净土之乐,一面又留恋娑婆,那就没有资格往生了。由此可知,“欣厌二门”乃往生净土之不二窍门,亦是其关键之所在。

附记2:兹抄录一阕古德所作名叫“西方好”的词给大家欣赏:“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宠辱悲欢何日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三界里,水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只留白骨埋荒坵,何似早回头。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三心圆十念,即登九品越三祇,神力不思议。临报尽,接引定无疑,普愿众生同系念,金台天乐共迎时,弹指到莲池。”

◎注释

①念道之自然 念佛求生净土,就能得生,那是很自然的事。

②著于无上下 住于清净平等之心上。

③超绝 横超三界,断绝生死。

④横截五恶道 横超断截五恶道。“五恶道”又名五道,或五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因皆有生死轮回之苦,故称“五恶道”。

⑤升道无穷极 “升道”形容飞升极乐世界;“无穷极”形容广大无边。

⑥易往而无人 极乐世界虽易往,但世人留恋娑婆,不修善因,便无人能往生了。

⑦其国不逆违 欲往生极乐,须不违逆“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因果定律。

⑧自然之所牵 发愿往生,自然得生,这是愿力所牵动,是很自然的事。

⑨勤行求道德 努力实行上求佛道,下积度生之德。

⑩可得极长生 可得极长生之涅槃果。“长生”是永生的意思。

(11)寿乐无有极 寿命和快乐皆无量无边。

然世人薄俗①,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②,以自给济③。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④,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

(此后是举娑婆众生三毒过患以劝厌舍,此段先举贪欲之过。)

然而世人福薄,且又留恋世俗的妄心太重,以致懞懵糊塗,不知追求依正庄严的妙乐,只知争着做那无关紧要的事。因此,在这充满十恶极苦的世间,劳心劳力地去经营造作,终日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社会各阶层的人,无论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等等,起心动念,都是为了钱而忧愁烦恼。未曾拥有的希望有,已经拥有的希望越多,所以他们的忧思烦恼是相同相等的。他们不但在人前如此,甚至独处时也是不停地受到妄心的驱使去想方设法,而陷溺于忧愁痛苦之中,终其一生,其心没有一刻的安祥和宁静。

附记1:贪欲是多方面的,但人类最大的贪欲是金钱。佛法却告诉世人,贪欲为一切罪恶的根源,证诸事实,的确如此,试看社会上所发生的罪恶的事,哪一样不与贪欲有关?贪欲的心,有时能令人连手足之情都不顾,可见其罪恶之一斑。有一个故事:过去有兄弟二人,离乡别井到外地工作多年,各积蓄了20斤黄金,大家联袂回乡。回乡途中,各把20斤黄金负在背上,照道理说,两兄弟应该互相照顾才对。但走到一个荒山野岭、四顾无人的地方,哥哥心里忽然起了一个自私的念头,如我把弟弟杀了,那我便可多得20斤黄金;说也奇怪,当哥哥正在这样想的时候,弟弟心中也正在这样想,如我把哥哥杀掉,自己便可多得20斤黄金。好在大家只是心中这样想,并没有行动。又走了一段路,兄弟两人忽然醒悟过来,兄弟两人都有钱,那不是顶好,为什么要谋害对方?后来两人走到一个有水的池塘边,哥哥心里想,金钱不是好东西,差点使我杀害自己的弟弟,于是便将黄金一块一块地丢到水里去。弟弟看见了便说:“很好!很好!”弟弟一面赞美哥哥,一面也把自己的黄金一块一块地往水里丢。哥哥在旁看了也连声地说:“很好!很好!”两人都很奇怪地问对方:“我将黄金丢进水里,你为什么老是说很好呢?”到这时候,大家都坦白地说出自己所起的恶念,要不是觉悟得早,恐怕已经干下了弥天大罪!像这样为了金钱而使血浓于水的兄弟反目、分家,甚至对簿公堂的例子,古今中外,屡见不鲜。

附记2:人人爱钱,佛门有个有关“钱”的佛偈:二戈争金杀气高,人人因它犯唠叨,能会用者超三界,不会用者孽难逃。

附记3:人类贪婪的心,无穷无尽,所以佛经常说:“欲壑难填”。世人之所以贪得无厌,皆因不懂得知足。古人有一首“不知足歌”,正是芸芸众生心无厌足的写照:“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支虚。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总总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

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⑤,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⑥,忧念愁怖。

(这是说人为了既得的财物而患得患失)

一个人有田时忧田,有宅时忧宅,因为怕失去它。同样的,有了牛马等六畜,以及奴婢、钱财、衣食、什物等等时,也是患得患失,忧思重重,搞到自己终日忧愁、烦恼和畏怖。

附记1: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说:“五色缤纷使人眼花,五音交响使人耳鸣,五味罗列使人口伤,驰马打猎使人心疯狂,难得的财物使人行为失常。”老子的这段话,说明了人在物欲旋涡里,很难自拔。中国儒家鼻祖孔子也曾说过:“鄙陋的人,当他没有得到官位的时候,就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世人因为怕失去所得到的名利地位,所以无所不用其极,以保护自己既得的利益,和满足个人的欲望,试想想,他们能够知足、清醒吗?有几人能像晋时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有几人能像佛门之高僧大德那样,对世间的一切,看破、放下?

附记2:要想财物富足而又不丧失,唯有存好心,做好事,常行布施,积功累德,才能福德自然,继续增上,也就没有守护之愁苦了。最好如《大疏》八曰:“我今舍世间所爱之财,五家所共,多诸过患,用贸(买)无上法宝正法之财。”懂得舍世间之财来买无上法宝、正法之财,那才是世间一个大富(具有无量福德)大贵(一生超凡入圣)的人。

横为非常⑦,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⑧,消散磨灭。忧毒忪忪⑨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⑩。

(这是说财物散失之苦)

人们的财物,往往会因为遭遇横逆而无常变化,诸如:水灾的漂流、火灾的焚毁、盗贼的劫夺、怨家的散失、债主的磨灭等等,都能造成财物损失,甚至荡然无存。遭遇如此变故,人们就会忧心忪忪,愤恨难平,哀伤不已,心中如绳打结,难以解开。由于看不破、放不下,穷年累月,耿耿于怀,愁苦不堪!

附记1:这段经文所说的,就是世间财物皆为“五家所共”的情形,五家就是王、贼、火、水、恶子。《智度论》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又说:“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附记2:《阿含经》中有一个“四非常偈”,说明世间的法则,就是:“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这种无常的现象,乃世间的真理。在佛教的四法印中,头一个法印就是“诸行无常”,它强调世间一切事物,皆如白云苍狗,变幻无常,不能常在。在古人的诗词中,我们就时常读到感叹无常的句子,诸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间花草太匆匆,春未残时花已空”等等,在在说明,世事波谲云诡,时刻变幻无常。一般人一旦遭遇横逆,对失去的好景,放不下、舍不得,老是耿耿于怀,那是不了解“诸行无常”的真理,才会如此;如果明白了,就会看破、放下,得不足喜,失不足悲,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多么潇洒、自在!

◎注释

①世人薄俗 世人福薄而又留恋世俗的妄心太重。

②勤身营务 勤劳身心去经营造作。

③以自给济 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④屏营愁苦 “屏”是与人隔离或独居,“屏营愁苦”是说独居时也是不停地想方设法而陷于忧愁痛苦之中。

⑤六畜 牛、马、猪、羊、鸡、犬等六种被人畜养的动物。

⑥重思累息 “重思”是重复的思想,“累息”是累积不息。

⑦横为非常 “横”是横逆、意外,“非常”是指无常。

⑧焚漂劫夺 火焚、水漂、劫夺。

⑨忧毒忪忪 忧愁、恐惧。

⑩适无纵舍 是放不下、舍不得的意思。

或坐摧碎①,身亡命终,弃捐之去②,莫谁随者③。

(这是说财尽人亡之苦)

或因贪求财物,身心交瘁,导致健康大受破坏,结果身亡命终,到那时候,舍命换来的财物,还不是要弃之而去,又有哪一样跟着你呢?

附记:《普贤行愿品》也说:“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古德也提醒世人:“一朝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结众寒热④,与痛共居⑤。

(这是说富贵之苦)

像尊贵豪富之人,也有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他们为了维持名利地位,唯利是图,勾心斗角,真是忧惧万端。他们愈是如此为富不仁,所造作的恶业就愈多,结果种下了无数三途恶报及八寒八热地狱的种子,来生与后世,难免要与三恶道的痛苦结下不解之缘了。

附记:清朝开国顺治皇帝,虽贵为天子,却看破世情,毅然出家。他留下脍炙人口之“顺治皇帝出家偈”,发人深省,尊贵富豪之人,宜一读再读,以免“结众寒热,与痛共居”,其诗曰:“天下丛林饭似山,缽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知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闲。口中喫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禹开九洲周伐纣,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征南战北几时休,我今撒手西归去,管甚千秋与万秋。”

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适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⑥,思有齐等。

(这是说贫贱之苦)

贫穷及下劣的人,衣食住行,样样缺乏,他们对于田园屋宅、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杂物等等,没有的时候,很想拥有,拥有了之后,又怕失去,所以没有与有都同样的忧愁。有了这样,又觉得少了那样,总想跟别人看齐,你有我也有,所以他们一生都在忧愁、苦恼中过日子。

附记1:人之所以贫穷下劣,皆因前世没有种福,正如农夫如果春天没有播种,到了秋天哪里会有收成?根据佛教所说的因果定律:常行财布施,得金银财富;常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常行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有如是因,得如是果,是贫是富,各有前因。

附记2:顺便说一个“出卖贫穷”的故事:释迦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论议第一著称的迦旃延尊者,有一天去城市弘法,途中听到很凄楚的哭声,于是朝着哭声的方向走去,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太婆,坐在河岸边,不断地啼哭。于是他问老太婆为了何事在此啼哭?老太婆说:“我是一个苦命的穷人,我在城里一个富人家里当佣人,他对我很刻薄,我日夜不停地工作,还要受他的打骂,又没有别的地方可去,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穷苦的生活,所以在这里痛哭我的贫穷、苦命!”尊者听了点点头,对老太婆说:“你不用悲伤,我有法子解除你的贫苦。你不是因为贫穷而感到痛苦吗?我告诉你,你把贫穷卖给别人,不就解决了吗?”老太婆说:“贫穷如果可以卖掉,世间早就没有穷人了。即使可以出卖,世人都爱富有,谁肯买贫穷呢?”尊者慨然地说:“卖给我呀,我告诉你,贫穷是可以出卖的,只是许多人不知道出卖的方法罢了。”接着尊者告诉她,出卖贫穷的法子就是“布施”,他还让老太婆知道,人生的贫富,各有前因,贫人之所以贫,是前生没有布施修福;富人之所以富,是前生有布施修福。有福的富人,更要种福,才能终身享福,来生又感福果。如果享福而不种福,福报是有限的,当福尽就会受苦的。所以世上有很多富人转贫,贫人转富的实例。老太婆听了,知道布施修福即是卖贫买富的最好方法,顿时心中感到解脱和清凉。她很想布施,但身无一物,如何布施?尊者知道她的心念,即对她说:“布施不一定要用财物,只要你有诚恳的心,即使布施一瓶净水,也能获得无量的福报。”于是她手持瓷瓶,盛满净水,布施给尊者,尊者以钵接水,为她祝福,并教她念佛 。从此她一面工作,一面念佛,什么痛苦也没有了,并以此因缘,死后得以转生天上享乐。

附记3:关于布施,许多人都误以为要有钱才能做布施,其实没有钱同样也能做布施,诸如:见到或听到人家做善事,即心生欢喜,指导人家、称赞人家、安慰人家、鼓励人家、帮人家做事、为迷途的人指示方向、与人相遇时点一点头、说一声你好、或对人家笑一笑等等,都是做布施,这一类的布施是不必花费一分钱的。尤其当你与人见面时,或一拿起电话,就念一句“阿弥陀佛”,不但代表问候和祝福,同时你已做了一件大布施,因为佛经说“弥陀圣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所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对方一定听到,既听到即历其耳根,等于你已为他(她)种下了将来必定得度的善因,这不是比什么布施都更好、更有意义吗?

适欲具有,便复糜散⑦,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居。或时坐之⑧,终身夭命⑨。

(这是说现报之苦)

前世若有修福,此生不求自得;若无修福,就算千方百计求得了,也会左手来右手去,转眼成空。过后,想要重新来过,惜乎时不我予矣,总是白费心机,徒劳无功,落得劳心劳力,坐立不安。终日为妄心所驱使,投机取巧,处处走法律漏洞,虽勤苦一世,换来的却是无数的三途恶报及八寒八热地狱的种子,来生后世必与痛苦结下不解之缘,或是现在生中即遭受国法的制裁而坐牢,或是遭遇横祸而死于非命。

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⑩,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这是说未来之苦)

这类只知唯利是图、盲目追求财物,却不肯为善及行道进德的众生,死后即随业受报,当然是独自远去堕落于三恶道之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将来是趣向于三善道还是三恶道,不要问别人,自己应该知道。

◎注释

①或坐摧碎 因为劳心劳力过度而身摧心碎。坐者因之义。

②弃捐之去 是说人死了,所有财物皆须弃之放下而去。

③莫能随者 没有一样跟随你。

④结众寒热 结果种下众多八寒八热地狱之种子。

⑤与痛共居 与痛苦结不解之缘,指堕落三恶道,永劫不复。

⑥有是少是 多也忧愁,少也烦恼的意思。

⑦糜散 糜烂、散失。

⑧或时坐之 或者现生就受到国法的制裁而坐牢。

⑨终身夭命 这里是说因造恶业,其身遭遇横祸而短命。

⑩当独远去 这里是说因造恶业,死了之后当然独自远去堕落于三恶道之中。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①,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②,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③。

(此后是举瞋恚之过,先晓谕众生应互相敬爱。)

生活在世间的人民,包括所有的父子、兄弟、夫妇、家族中和家族以外的亲朋戚友,大家都要互相尊敬和爱护,不可彼此憎恨和嫉妒。在财物方面,亦应互通有无,千万不可吝啬。大家的言语和态度,必须和蔼可亲,切莫做出互相敌对或暴戾的行为。

或时心诤④,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间之事,更相患害⑤,虽不即时,应急相破⑥。然含毒畜怒⑦,结愤精神⑧,自然克识⑨,不得相离,皆当对生,更相报复。

(这是说结怨之苦)

有时候大家意见相左,不能忍让,而有所瞋恚忿怒。今生这种的恨意,虽然只是那么一点点,但是如果积至后世,这种怨恨就会越来越严重,乃至成为大仇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世界的因果是循环不息的,你报复我,我报复你,生生世世,互相伤害。今生的恨意,其果报虽然没有立刻现前,但是迟早会出现的,所以双方应当急忙想办法破解,释怨解结,不要让仇恨滋长。不然的话,这种彼此想要伤害对方、怀恨于心的情形,自然就会在阿赖耶识里,熏成种子。有了种子,遇缘就会发生现行,现行又熏成种子,如是种子现行,现行种子,相熏相生,不得相离,于是互相报复的程度就会愈演愈烈,谁也逃不了怨怨相报的恶果。

附记1:佛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在因地修行时,有一天走在路上,遇到一个号啕大哭的人,他很慈悲地问他:“什么事令你这样伤心呢?告诉我,让我帮助你。”那人告诉他:“我的母亲生重病,医生说要修道人的眼珠同煎,吃了才会好,但要到哪里去找修道人的眼珠呢?”舍利弗即说:“我就是修道的人,我愿意布施眼珠给你。”说着即把左边的眼珠挖下来交给那个人。谁知那个人却说:“医生说要吃右边的眼珠才会好。”舍利弗怪自己没有问清楚,帮人帮到底,于是又把右边的眼珠挖出来,交在那人手上。那人接过眼珠,放在鼻子上嗅一嗅,随即往地上一摔,并骂道:“你哪里是一个修行的人,你的眼珠臭气难闻,怎能拿去做药给我母亲食!”骂后还用脚去踩舍利弗的眼珠。舍利弗的眼睛虽然已看不见,但耳朵听到他骂人的话,和用脚去踩眼珠的声音,他气极了,发誓要报复那人对他的侮辱。由于起了瞋恨报复之心,后来舍利弗曾经多生多世堕落为蛇,咬死了不少人。瞋乃三毒之一,瞋恨能化人为蛇,其毒如何,不想可知矣。

附记2:舍利弗后来在释迦牟尼佛降世成佛时,跟随佛出家学道,证得阿罗汉果,在佛十大弟子中,以智慧第一著称。在他八十岁的那一年,结夏安居之后,不辞辛劳要求佛允许他出外弘法度生,佛不但准他所请,还称赞他为教为人的精神。就在他走后不久,有个比丘告诉佛,说舍利弗这次出外云遊不是为了弘扬佛法,而是侮辱了他,不好意思见他,这才出外旅行去。佛最不喜欢人在背后诽谤他人,于是派人去追舍利弗回来,在大众之前,问他是否真有其事?舍利弗无比安祥的、恭敬地答佛:“佛啊!自从我皈依您以来,没有杀害过生命,没有讲过一句骗话,也没有跟人计较是非,我的心如碧波一样的澄清,我哪里会去侮辱人家呢?佛啊!大地最能忍辱一切,不管什么不净的东西加于它,它都不拒绝,我今日的心,就好像大地一样愿意忍辱一切。佛啊!澄清的水,不管是好是坏的东西,都一样把它洗净,我的心就好像澄清的水一样,已经没有一点憎爱之念。佛啊!住于正念的我,决不会去轻视人家、侮辱人家。那个比丘说我侮辱他,如果真有其事,我愿向他忏悔,以便消除我良心的责备。”大家听了舍利弗如实的禀告,无不被他感动。那位诽谤舍利弗的比丘,也立刻跪在佛的座前,发出真诚的忏悔,说自己不该不知拥护一个有德行的圣者,反而嫉妒他、诽谤他。佛叫他去向舍利弗忏悔,当那位比丘向舍利弗忏悔的时候,舍利弗慈祥地对他说:“是人谁没有错呢?知过能改,就是一件大善事。希望你忏悔之后,以后不要再犯错。”舍利弗宽广的胸怀,平坦的心境,不愧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异处⑩,宿豫严待(11),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

(这是说恶道之苦)

人生世间,都在爱欲之中打滚,能得所欲,遂起贪爱,求而不得,便生瞋恚。由于每个人所造的业因不同,果报也就不一样,以致将来在六道之中轮迴时,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无人作伴。当行至所投生之六趣时,是苦是乐,也是自己造业,自己承受,没有人能替代你。

由于今生造业不同,来世的果报便起善恶的变化,业恶者,即趣向遭殃之三途;业善者,则投向人天之善道。总之,你过去或今生所造的业因,其果报丝毫不爽地就在前面严阵以待等着你。六道众生,都是这样随业受报,独自走向三善道或是三恶道。这种六道轮迴受报的事实真相,世人愚痴没有知道和见到。

附记:古德有首劝世歌,颇发人深省:“大众造业苦如何?可怜孽海起风波。皮乾发白尚不醒,生死到来这奈何?田园产业非吾有,富贵空花转眼过。生老病死谁能免,冤冤相报罪业多。一堕三途真个苦,不知何日出网罗。急急回头行善道,喜舍慈悲福慧多。放下万缘生净土,一心念佛出娑婆。”

◎注释

①中外亲属 “中”指家族中的父、母、兄、弟、妻、子等六亲眷属;“外”指家族以外之亲戚,如外公、外婆等是。

②有无相通 在财物方面要互通有无、互相帮助。

③莫相违戾 切莫做出互相敌对和暴戾的行为。

④心诤 指意见相左。

⑤更相患害 彼此报复、互相伤害。

⑥应急相破 双方应当急忙想办法破解。

⑦含毒畜怒 “含毒”是含有怨毒的意念,“畜怒”是畜存忿怒。

⑧结愤精神 怀恨于心的意思。

⑨剋识 为识所剋制。“识”指阿赖耶识,这里是说如果大家互相怀恨于心,即在阿赖耶识里种下了恶的种子,此种子遇缘必起现行,而互相报复。

⑩殃福异处 “殃”指恶有恶报,“福”指善有善报,“异处”指善恶果报,异时而熟,即种因在先,受果在后,先后时间相差,或后生,或至无数劫。

(11)宿豫严待 “宿豫”指过去或今生所造业因,“严待”指由业因而生的果报在前面严阵以待。

?善恶自然①,追行所生②,窈窈冥冥③,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

(这是劝导世人应断瞋恚)

善因自然有善报,恶因自然有恶报,这种善恶果报,不管你投生到何处,它都会对你紧追不舍,在六道之中轮迴时,有人生天,有人堕地狱,因各人所走的道路不同,所以都是孤身上路,而且时长路遥,想要与至亲的人再相聚,那是很难、很难的事,简直会见无期!

附记:众生的生死轮回,真的是窈窈冥冥,因为各人所走的路不同,而且时间长久,如果生天,最低的四天王天一昼夜,人间50年,其寿500岁,等于人间9百12万5千年;若堕落地狱,就以八热地狱最上面的等活地狱来说,四天王天寿,只是此狱一昼夜,其寿也500岁,计算起来简直是天文数字。若以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和最低的地狱无间地狱来说,那就难以计算其时间之长了,所以这里经文说:“别离长久”。就算我们至亲的人立刻回来作人,也已经改头换面,再加上有隔阴之迷,再见面也不认识了。所以古德有首诗曰:“莫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又逢春;此身死后归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

今得相值④,何不弃众事⑤,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⑥,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⑦,欲何乐乎⑧。

(这是世尊劝诫世人应弃恶修善)

今生得与至亲的人相值,又遇到弥足珍贵之佛法,何不把贪欲、瞋恚、愚痴、怨恨等事抛开?趁着大家都身强体健的时候,努力断恶修善,立愿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只要一心念佛,发愿求生,必生极乐,可得极长生之无量寿!为什么不求这样的道呢?还等什么呢?你还要什么样的快乐呢?

◎注释

①善恶自然 善因自然有善报,恶因自然有恶果。

②追行所生 “追行”指果报追逐他的行踪,“所生”指轮回六道所生之处。

③窈窈冥冥 “窈窈”是比喻深远,“冥冥”是昏暗不明。

④相值 相遇。

⑤弃众事 这里指应抛弃贪欲、瞋恚、结怨等等之事。

⑥愿度世 立愿要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

⑦安所须待 还要等待什么呢?

⑧欲何乐乎 还要什么样的快乐呢?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恶之事,都不信之,谓之不然,终无有是。但坐①此故,且自见②之,更相瞻视③,先后同然④。

(此后是举愚痴之过,这里先说不信因果)

有这样愚痴无明的世人,不信修善会得善果,修道必然得道的因果定律。也不信人死之后还会投胎再生,惠施行善就会获得大福报,乃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事,他一概不信,说那不是真的,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所以凡事都执著己见,自以为是,更与同是愚痴的人在一起,互相仿效、学习,大家都一样的不信因果。

附记1:经文所谓“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那是五恶见中之“谤无因果”;“不信人死更生”,那是五恶见中之断常二见的“断见”;“且自见之”,那是五恶见中之“见取见”。因果二字,因是种因,果是结果。又因是前因,果是后果。“有如是因,得如是果”,是因果的定律。佛教之所以处处谈因说果,那是告诉世人,一个人造作了怎样的“因”,肯定就会召感怎样的“果”,正如大家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可能得豆,种豆亦不可能得瓜,这理论,是科学的、绝对的。偏偏有许多世人就是不相信因果,谤无因果,实在没有办法。在人类历史上,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不信因果、谤无因果的人,什么罪恶的事都敢做,结果他们“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自食其果,后悔莫及。关于“不信人死更生”,那是“断见”,具有这样见解的人,便说人死如灯灭,不复再有。其实,人死只是四大(地、水、火、风)假合之肉体而已,其阿赖耶识(俗称灵魂)又随所作业,再去投胎,业善的投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业恶的投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合三善道和三恶道,就叫做“六道”。一切众生,在未超凡入圣以前,一律都在六道之中轮回。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古今中外,有不少的事迹可以证明它的实有,如有人能详述前生事如数家珍、有人死后还阳、有人借尸还魂等等,这些奇异的事迹,经现代许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调查和考证,证实这种的“轮回再生”之说,确有其事,那是整个生物界循环流转生死代谢的一种现象。明明有因果,说无因果;明明一切众生都会轮回再生,却不信人能更生,这种人不是愚痴是什么?“见取见”是说世人执着己见,自以为是,而自是非他,其实他之所见,似是而非,以盲引盲而已,正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他们自以为聪明,其实可怜之极。

附记2:再说人的生死,只是“一期无常”而已。所谓“一期无常”,是说万事万物,都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例如:人之初生,叫做“生”;其成长之形,叫做“住”;逐渐衰老,叫做“异”;最终死亡,叫做“灭”。又如:草木逢春发芽,叫做“生”;叶出花开,叫做“住”;逢秋凋谢,叫做“异”;最后枯死,叫做“灭”。天地间不论何物,皆经过此四相的变迁,惟决不是经此生住异灭之四相后,一切便归于无,而是生住异灭,又再生住异灭,正如春夏秋冬一样,今岁已去,明岁又来,周而复始,无有穷尽。其经此生住异灭之一周,叫做“一期无常”。明白了一期无常的道理之后,他就不会再说人死如灯灭,不会有来生之歪理不正见了。

附记3:古今中外,谤无因果的人很多,他们不知其过失很大,略说有三:说无因无果的人,就算他不作恶,然而他的话即违背了因果定律,世间一切事明明有因有果,他却说无因无果,看法颠倒,这叫做邪见,此其一。别人听了他的话,就认为行善无善果,则何必作;为恶亦无恶报,可以放胆去做,因他一句邪知邪见的话,害人没有止恶修善,生时作恶人,死后堕地狱,罪莫大焉,此其二。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处处谈因说果,而他却说无因无果,既谤佛又谤法,其过之大,莫此为甚,此其三。因有如此三大罪过,故佛法说拨无因果的人,是断绝善根的人。

附记4:《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因果的事最清楚,它把娑婆众生所造的是什么因,所得的是什么果,一一列明,清清楚楚。它在第四阎浮众生业感品里说:“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争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瞋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灭杀报;若遇烧毁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瘖痖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是诸众生,先受如是等报,后堕地狱,动经劫数,无有出期。”

附记5:世间一切事,皆不离因果,连我们今生修行悟道,也与因果有关。对此方伦老师有很精辟的见解。他说:“禅宗六祖是不识字的樵夫,神秀则是通达教义的五百人上座,何以六祖能见性,神秀反而不能呢?须知一切法是通于三世的,就今生说,六祖积学之功,不及神秀,但若统前生来说,他是修过若干劫的地上菩萨,而神秀则恐怕不是,所以二人优劣的关键,不在今生,而在前生。世人中,不学而聪明,不商而钜富,不修而定慧,不思而领悟,乃至颜回贫穷短命,盗蹠富裕长寿,其种因皆在前生,今世身所受者,悉是由前因所产生的果法。凡断理判事,若不涉及过去与未来,直是前无朕兆,而后没下梢,这样就十有八九,是说不通的。于此可知:佛家三世因果之说,是最合实情的理论。”

附记6:再说一个因果的故事,以证明确有其事。汉代高僧安世高,本是安息国(即现在的伊朗)人,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到达中国的洛阳,先习汉文,后翻译佛经,共译经论29部之多。近代之圆瑛大师在其所著的《劝修念佛法门》一书中,有谈到安世高大师宿世的事,兹抄录于下,以飨读者:

一切众生,依惑造业,随业受报,此乃必然之事。《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丝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遇,无肯代受。”若业不空,生死必定不了。如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有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于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处,忽前面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远见法师,则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乃拔刀杀之。法师死后,灵魂即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迨至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前世至洛阳酬还命债。今尚有命债未清,债主亦在洛阳,于是重来,至前生杀他之人家中借宿,那人即允;何以前则杀他身命,今却允他借宿,因命债已还故也。乃款待晚餐,僧就问:“你认识我吗?”那人答:“不识。”僧说:“我就是你于某月某日在旷野中所杀之僧。”那人大惊,以为此事,无有第三者知道,此僧必是鬼魂来索命了,遂欲逃遁。僧对他说:“勿怕,我不是鬼。”即告以被杀之后,其魂复至安息国投胎,此次重来洛阳,仍欲偿还命债,我明日当被人打死,以偿夙世命债,故特来相求,请你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厅不要治误杀者之罪。托毕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其人随后,见僧之前,有一乡人挑柴,前头之柴忽落坠地,后头之柴亦即坠下,其扁挑向后敲过,刚好打中僧之脑袋,立即毙命。乡人为街坊众人擒送官厅,讯明定罪。那人见事情与昨晚所说相符,遂将该僧遗嘱向官厅代求勿治乡人之罪,免累命债不清。官闻言信因果不昧,命债难逃,遂赦乡人误杀之罪。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安世高法师是也。如此验知,业系难逃。如安世高法师,前两世均为高僧,能知宿命,尚不能转其宿业;而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其殊胜又何如耶!

转相承受,父余教令⑤,先人祖父,素不为善,不识道德。身愚神暗⑥,心塞意闭⑦。死生之趣,善恶之道,自不能见,无有语者⑧。吉凶祸福,竞各作之,无一怪也⑨。

(这是说不遇善友)

世人今生的愚痴,与因果三世相续、父子代代相传承受有关。在过去生中,其先人祖父素来不做善事,不识伦理道德,又常教令子女做一些愚痴迷信的事,导致他们善恶不分,真伪不辨,心意闭塞,没有智慧。对于生死轮回六道之理,及善恶因果报应之事,自己既不能知、不能见,又没有人把作善必得吉庆、福报、作恶必有凶耗、祸殃的道理告诉他们,于是大家竞相造恶,人人都贪瞋痴,皆习以成性,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因为都已见怪不怪了。

◎注释

①坐 这里作“因”字解。

②自见 执着自己之所见,亦即五不正见中之“见取见”。

③更相瞻视 你看我,我看你,互相仿效的意思。

④先后同然 是有样学样,先后都一样的意思。

⑤父余教令 父亲不但有乃父之作风,还教令孩子同样地去做。

⑥身愚神暗 身心愚昧,精神昏暗。

⑦心塞意闭 心意闭塞,也就是没有智慧。

⑧无有语者 没有人对他说。

?生死常道①,转相嗣立②,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③,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教语开导④,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止。如此之人,蒙冥抵突⑤,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⑥。

(这是说不信经法)

一切众生,常在六道之中,轮回生死,死此生彼,生彼死此,改头换面,相续不断,无始无终。当人临终时,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都互相哭泣,充分表现出哀伤之情。然而在六道之中轮回时,时常颠倒上下不定,有时生天,有时下地狱,有时父死为孙,有时母死为女,这是一种无常变化的现象,不能永保原状,一切的原状都会成为过去的。

佛屡次以无常的道理教化众生,开导众生不可执著世间的一切事物为实有;然而众生愚痴,大多不信佛语,作了恶也不知惭愧,以致因惑造业,因业受苦,不停地在六道之中流浪生死,从来没有止息过。像这一类不信经法而蒙冥抵突的世人,他们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考虑到其后果,只图一时之快意,丝毫无惧因果的报应。

附记:所谓“颠倒上下”,是指在六道之中轮回的情形,例如《楞严经》所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羊是三恶道中之畜生,为下;人是三善道之一,为上。人死为羊,即所谓之“颠倒上下”。有个有天眼通的出家人,被邀请参加一位居士的婚宴,他的天眼看到击鼓作乐之鼓皮,是新郎之父转生的牛皮,新娘是新郎已去世之祖母转世的,满门贺客皆是前生猪羊,桌上之佳肴,全是六亲之骨肉。于是出家人作了一首偈:“孙儿娶祖母,子击父皮鼓,猪羊座上客,六亲锅内煮。”芸芸众生,如此颠倒上下,在有天眼的人看来,实在可悲又可笑。

痴惑爱欲⑦,不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贪狼⑧于财色。

(这是总说愚痴之过)

没有智慧的人,烦恼习气很重,贪爱五欲(财色名食睡)享受。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什么没有道德的事都敢做,得不到时又生瞋发怒。他们对于财色,尤其贪得无厌,不可理喻。

附记1:古德有曰:“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死后受苦辛万劫。”所说千真万确,无半句虚言。世人若不听老人言,真的是吃亏就在眼前。

附记2:又古德有偈曰:“贪利求名满世间,不如破衲道人闲;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富贵百年难保守,轮回六道易循环;劝君早觅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

附记3:佛经上所说的“愚痴”,并不是一个人傻傻地什么都不知道,而是他知道得很多,不过其之所知所见,都是邪知邪见,与佛教所说的正知正见相反,所以叫做“愚痴”。例如:人体本来是“四大皆空”的,是虚假的,但世人却执著它为实有;佛性明明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是真实的,世人却又执著它为虚无缥缈;许多世人坚不相信有“因果报应”,于是胡作非为,到头来自作自受,一失足成千古恨,遗憾无穷。还有,世人大多不知活着是为了什么?今天不知明天会变成什么?不仅生不知从何处来?死亦不知往何处去?一生浑浑噩噩、迷迷糊糊。世人为何如此颠倒是非、真伪不辨,对许多事物的真相认识不清呢?即因为愚痴,有以致之。

◎注释

①生死常道 常在六道之中轮回生死。

②转相嗣立 指在六道之中轮回的众生,改头换面,相续不断,前后嗣立。“嗣”是嗣续、继续。

③颠倒上下 指在六道之中轮回,有时上生天上,有时下坠地狱。或父死为孙,母死为女这一类颠倒的事。

④教语开导 佛时常以教法来开导众生。

⑤蒙冥抵突 “蒙”是不信经法,不明事实真相;“冥”是善恶不分,真伪不辨;“抵”是抵触,如见善不喜,闻法不修是;“突”是冲突,如常作诸恶,无惭无愧是。

⑥各欲快意 各个只图一时快乐如意,不怕因果报应。

⑦痴惑爱欲 “痴惑”指无明烦恼,“爱欲”即贪爱五欲享受。

⑧贪狼 比喻贪得无厌。

?坐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生死无穷已,哀哉甚可伤。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爱思慕,忧念结缚①,心意痛着,迭相顾恋②,穷日卒岁,无有解已。

(此后是各别说明愚痴之过)

因为愚痴,造诸恶业,又不懂得念佛求生西方,来生难免堕落三恶道,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那是一件很悲惨的事!

又人有生必有死,此乃自然之法则,但是世人不明白无常的道理,一遇到至亲如父子、兄弟或夫妇,有一人去世,就悲恸欲绝,对之追思不已,犹如绳子打结一般,难以解开,这样地让哀伤绵绵无有尽期,也是愚不可及的事啊!

教语道德③,心不开明④,思想恩好⑤,不离情欲。昏蒙暗塞⑥,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正,专精行道,决断世事,便旋至竟⑦,年寿终尽,不能得道,无可奈何。

(这是说因痴造业)

他们障深慧浅,未遇善友,纵使遇到善知识,为之演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道理,教他与其终日沉浸于怀念往事,不如奋起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来得更加实际,他也不会开悟明了的,只知想念往昔恩爱情欲的事。他们之所以如此,那是被愚痴、烦恼所盖覆的缘故 ?

由于愚痴,不能深思因果之理,熟虑生死轮回之事,因此不能端正自心,放下万缘,专精行道。转眼无常到来,便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虽然年寿终尽,但糊塗一生,不闻经法,不能得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真是无可奈何啊!

附记:净宗二祖善导大师有觉迷诗一首:“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病死。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总猥愦扰⑧,皆贪爱欲。惑道者众,悟之者少。世间匆匆,无可聊赖⑨。

(这是说因痴起贪)

愚痴的人,贪爱五欲享受,总是行为猥琐不堪,思想糊塗昏愦,心境扰攘不安。还有对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惑的人至多,觉悟的人极少。他们在一生中造作了不少的罪恶,还嫌世人的寿命太短促了,无可聊赖呢。

◎注释

①忧念结缚 不停忧愁思念,如绳结缚,很难解开。

②迭相顾恋 “迭”是轮流、屡次的意思。迭相顾恋就是彼此互相顾恋不舍。

③教语道德 对人讲说如何修道讲德的话。

④心不开明 这里是说虽听佛理,也不开悟明了。

⑤思想恩好 整天想着恩爱情欲的事。

⑥昏蒙暗塞 不识因果事理,不信生死轮回,叫做“昏蒙暗塞”,乃形容愚痴之词。

⑦便旋至竟 是说恶贯满盈的人,他的寿命旋即终尽了。

⑧总猥愦扰 是说愚痴的人,总是猥(猥琐不堪)愦(糊塗昏愦)扰(扰攘不安)。

⑨无可聊赖 心感空虚,无可依赖。

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匆务①,各怀杀毒②,恶气窈冥③,为妄兴事④,违逆天地⑤,不从人心⑥。自然非恶⑦,先随与之⑧,恣听所为⑨,待其罪极,其寿未尽,便顿夺之⑩。

(这是说因痴起瞋)

世间的人,无论尊卑、上下、贫富、贵贱,都不守本份,勤苦匆忙的做争名夺利的事,人人都怀着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为了满足虚妄的欲望,而昧着良心,唯利是图,致使世间到处充满了邪恶的气氛。世人的所作所为,既违反了天地的好善之德,也不顺从做人应有的良知,自然就会招感许多的恶因、恶缘纷纷冒现,先投其所好以满足之,又让他肆无忌惮地造罪;待到坏事做尽,恶贯满盈时,其寿命虽尚未尽,即遭遇横祸,不得善终。

下入恶道,累世勤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这是说苦报无穷)

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一坠入三恶道,那就多生累世,备受众苦,辗转出入于畜生饿鬼地狱之中,动辄数千亿劫,无有出期,所受痛苦非言语所能形容,实在令人为之悲伤和怜悯。

附记1:佛经就时常告诫世人:“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它的意思是说:“世人千万不要轻视一个小小的过失,以为没有什么,但它积多了就会成为大罪,犹如一滴之水虽然很微小,但滴多了就能盈满容量很大的器物。又世人在刹那间所造的罪恶,它的果报却能使人堕落于受苦无有间断的地狱,人若今生不知修善断恶,一失掉人身,那就万劫不复,无有出头之日了。”佛经里面的话,字字金玉良言,句句千真万确,世人宜应三复斯言,紧记于心,否则后悔莫及。

附记2:时至今日,随着科学的进步,科技日新月异,为了获得丰裕的物质生活,人人都向“钱”看,都以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因此人心亦随之而变得贪婪、瞋恨、愚昧,人性也愈来愈趋向自私、冷漠、变形。放眼社会,人人都身犯杀生、偷盗、邪淫;口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意犯贪欲、瞋恚、愚痴。人人都在不知不觉中造作了“十恶”,造作了又不自知,岂不是愚痴?此皆不信佛法,不听佛法,有以致之。

附记3:一个造作十恶的人,真的如经文所说“下入恶道,累世勤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兹列造作十恶的人所堕的“八热地狱”的情形如下,看了方知经文所说的真实不虚。“八热地狱”又名八炎火地狱,即:一、等活,又名想地狱,狱中众生手生铁爪,互相瞋恨,怀毒害想,以爪相攫,或砍刺磨棒,作已死想,冷风吹之,皮肉还生,复苏如故,等于前活,故名等活。以人间五十年为四天王天一日一夜,其寿五百岁,以四天王天寿为此狱一日一夜,其寿五百岁,这是杀生的人所堕的地狱;二、黑绳地狱,狱卒以黑热铁绳绞勒罪人。以人间一百岁为忉利天一日夜,其寿一千岁,以忉利天寿为一日夜,此地狱寿一千岁,凡杀生、偷盗者堕此狱;三、众合地狱,又名堆压地狱。狱中有大石山,罪人进狱后,山自然合拢,堆压罪人,骨肉糜碎。以人间二百岁为夜摩天一日夜,其寿二千岁。以彼天寿为此狱一日夜,其寿二千岁,凡杀生、偷盗、邪淫者堕此狱;四、叫唤地狱,狱卒将罪人掷入大锅中,沸汤烹煮,受诸痛苦,号啕叫唤。以人间四百岁为兜率天一日夜,其寿四千岁,以彼天寿为此狱一日夜,此地狱寿四千岁,凡杀生、偷盗、邪淫、饮酒者堕此狱;五、大叫唤地狱,罪人被沸汤烹煮后,业风吹活,又被捉回热铁锅中煎熬,痛苦更甚,大声号叫。以人间八百岁为化乐天一日夜,其寿八千岁,以彼天寿为此狱一日夜,其寿八千岁,凡杀生、偷盗、邪淫、饮酒、妄语者,堕此狱;六、烧炙地狱,又名焦热地狱、炎热地狱,此狱以铁为城,烈火猛焰,内外烧炙,皮肉糜烂,痛苦万端,以人间千六百岁为他化天一日夜,其寿万六千岁。以他化天寿为一日夜,此狱寿万六千岁,凡杀生,偷盗、邪淫、饮酒、妄语、邪见者堕此狱;七、大烧炙地狱,又名大焦热地狱、大极热地狱,把罪人放铁城中,烈火烧炙,城内外皆赤,又有火坑,火焰炽盛,坑两岸又有火山,捉罪人贯铁叉上放火中烧。但前六地狱根本别处一切诸苦,十倍具受,不可具说,其寿半中劫,凡杀生、偷盗、邪淫、饮酒、妄语、邪见并污净戒尼者所堕地狱;八、阿鼻地狱,又名无间地狱,罪人在地狱受苦无间,包含趣果无间(招受果报不经他世,现世即报)、受苦无间(受苦无间断)、时无间(于一劫中受苦不间断)、命无间(受苦之寿命相续不间断)、形无间(身形生死流转中无间隙)等五种无间,为极苦之地狱。此无间地狱寿一中劫,凡造五逆罪、拨无因果,诽谤大乘、犯四重、虚食信施者堕此地狱。

◎注释

①勤苦匆务 勤苦匆忙的从事争名夺利的事。

②各怀杀毒 人人心中各怀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

③恶气窈冥 充满邪恶的气氛而昏暗不明。

④为妄兴事 为了虚妄的欲念而肆无忌惮地造罪。

⑤违逆天地 违逆天地好善之德。

⑥不从人心 不顺从做人应有之良心。

⑦自然非恶 自然招感恶因、恶缘的出现。

⑧先随与之 先随人之所好而满足他。

⑨恣听所为 令人肆无忌惮的去造罪。

⑩便顿夺之 便立即夺取他的寿命。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①,坐不得道②。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佛劝世人务必离恶修善)

佛告诉弥勒菩萨及一切天上和人间的人:我现在要清楚地告诉你们,世间之所以有种种的罪恶,皆因世人常常被贪、瞋、痴三毒所驱使、所利用之故,因此世人不能得证道果,也不能了生脱死。你们应当对一切事都要深思熟虑其善恶,然后择其恶者而远离之,择其善者则努力奉行,这样才有超凡入圣的希望。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这是佛勉励世人厌离娑婆)

世间的一切恩爱、五欲六尘、荣华富贵等等,都是变幻无常的,谁也不能永远保持它,当缘尽时,即离你而去,它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快乐的。

附记:常言道:人间富贵花间露,世上功名水上沤。在憨山大师的“醒世歌”里,亦有两首偈子颇发人深省:(一)春日才逢杨柳缘,秋来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犹如九月霜。(二)劝君切莫要争强,百年混世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遇佛在世,当勤精进,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弗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③,在人后也。

(这是佛勉励世人愿生极乐)

遇佛住世,说法度生,那是莫大的因缘,你们应当努力地修行佛法。那一个人至心信乐念佛法门,发愿求生极乐,决定可以往生,得不退转,智慧明达,成就无比殊胜的功德。千万不要随着自己的习气而为所欲为,那就辜负了佛在经典戒律中所说的教诫,也平白错失了在此生中往生极乐的大好机会。就算来生再遇此法门,也已经落在别人之后了。

傥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

(这是说有疑问应当请教)

凡见闻本经者,如有任何疑问,或对经中所说有任何不了解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问佛,佛必当为你解说清楚。

◎注释

①人用是故 人被贪、瞋、痴所利用之故。

②坐不得道 因而不能得道。“坐”是因之义。

③亏负经戒 辜负了佛在经典戒律中的教诫。

更新于:2个月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