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与东林寺

佛教寓言故事 2024-12-02 10:54
简介 黄庭坚与东林寺 黄庭坚与东林寺,说起来也是一个机缘。元丰七年(1084年)黄庭坚正在不惑之年。他从知太和县调监山东德平,赴任之前,回浔阳省亲,特造访庐山名刹东林寺..

黄庭坚与东林寺

黄庭坚与东林寺,说起来也是一个机缘。元丰七年(1084年)黄庭坚正在不惑之年。他从知太和县调监山东德平,赴任之前,回浔阳省亲,特造访庐山名刹东林寺。这一年,恰恰苏东坡也从谪居黄州迁汝州,夜行武昌,然而顺江而下,到达寻阳,在参寥和尚陪同下也上了庐山,先去园通寺,然后再到东、西二林。这时东、西二林已恢复了四年前的面貌,东坡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在东林停留下来。有一天,他正与参寥和尚在东林寺林荫小道上散步不期与黄庭坚迎面相遇。黄素慕东坡大名,因此上前向东坡深深一揖并说: 在下就是黄庭坚,素慕先生大名,无缘相见,今日相遇,真是天赐机缘 。东坡听后也非常高兴并说:久闻大名,今日幸会。接着又问道:令舅和令岳近况如何? (原来黄庭坚舅舅李常和岳父孙觉都是东坡密友)庭坚一一作答。于是二人边走边谈。非常融洽,黄庭坚借东林寺白莲为题主即口占一首:白莲种出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禅师定知谁束缚,过溪沽酒见天真。东坡听了之后,却笑而不答,本来这首诗,写法新颖,赞颂净土,为什么又不答呢?苏东坡认为:黄庭坚还未悟到佛门的真谛,因此禅净不分。庭坚见东坡不语,认为不佳,接着又占一首胜地东林十八公,庐山千古一清风。渊明岂是难拘束,正与莲花出处同。当念到最后一句时,东坡拍手叫好。于是二人慢悠悠地从东林寺步行至西林寺。当他们到达西林以后,苏东坡看见刚恢复的西林,粉白的墙上,留着许多前人的诗句,诗兴大发,转身一望面前的庐山,在云雾飘渺中时隐时现,始终看不到他的全貌,于是禅机顿生,马上叫参寥和尚捧来石砚,庭坚在旁为他磨墨,然后苏东坡提起斗大的羊毫,濡满了墨,就在西林寺西壁空隙地方,潇潇洒洒写下《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寓寄着人生旅程,由于立场观点不同,对待事物看法却不一致。因此要求人去观察事物必须全面,否则就陷于片面,而产生了错觉,得出错误的结论,这首富于哲理含意极深的诗作,被后世之人誉为千古绝唱。

黄庭坚也极其佩服,连声称赞并道:你老横说直说,了无剩语。

黄庭坚不仅才气横溢,性格也较孤僻,特别在仕途屡遭挫折后,他非常淡漠人生,喜从左僻的典例句中,峭刻生新,他认为诗家之病有二:一是忘念的干扰,二是文字的束缚,客观事物一结合诗人的主观情感,就会染上主观的偏激。他赞成心境澄澈,诗文才妙。啼猿非有恨,行客多自悲这说明他要求做诗文也要求助于禅家治心工夫。圆圈外一点他主吸其自然,不可能求,他说: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自生则自佳尔顿悟一瞬间,达到心境相合,手心相应的自然境界。他喜欢据经引典,用前人的句子,但不抄袭。他常说: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粒,点铁成金也。如他《寄黄几复》诗云:寄雁传书谢不能前四字是古人之陈言,但加上谢不能三字,句意就变成新颖了,这就是点铁成金之所在。由于他见解不同,诗文之风,自成一格被人抵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黄庭坚晚年在四川涪陵居位,自号涪翁。北宋吕本中创作一张《江西崇派图》,江西诗派也因而得名,后人云:工部百世祖,涪翁一灯传都充分说明他在江西诗派中的领导地位。

更新于:1个月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