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结合:兼容并重
蒙古贵族长期崇奉藏传佛教,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便以藏传佛教喇嘛教为国教。之后元代诸帝出于统治需要,对佛教崇奉至极。而出于漕运海运保泰的需要,对妈祖也是崇奉有加。甚至水旱之灾,也离不开妈祖的庇佑。
特别是元代修佛事的记录比比皆是。如《元史》载:至治元年(1321)春正月丁丑,修佛事于文德殿。元黄渊《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厘殿记》记载:湄洲故家有祠,即姑射神人之处子也。泉南、楚越、淮浙、川峡、海岛,在奉尝,即普陀大士之千亿化身也。将妈祖第一次赋予佛教中观音之角色。《元史》卷云十五《河渠志》:文宗天历元年(1328)十一月,都水庸田司言:八月十日至十九日,正当大汛,潮势不高,风平水稳。十四日,祈请天妃入庙,自本州岳庙乘海北护岸鳞鳞相接。
由于元代这种兼容并重的宗教政策,为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造就了机缘。明代《三教搜神大全》中《天妃娘娘》中就有不少佛典故事。如:母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免(娩)身,得妃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幼而颖异,甫周岁在襁褓中见诸神像,又手作欲拜状,五岁能诵观音经。
汉族民间中也有传说妈祖母亲梦中吃了南海观音的优钵花而怀孕。观音本是佛国菩萨之首,原名观世音,唐时因避讳李世民的世字而称观音。观世音之意,是说尘间的芸芸众生在危险之时,观音会普渡众生的幸福。妈祖也是如此,元朝,每岁漕运经涉海洋,当惊风怒涛,仓卒无措之庥,楫上柂师叫号灵妃,廷颈俟命,忽桅樯之颠有绛炬木妻集,则神至而无虞矣(明卢熊《灵慈宫》)。这些故事与观音救人的故事极为相似。《七修夹稿》中云:舟将覆矣,举船大呼天妃,但见火光烛船,船即少宁,明日有粉蝶绕舟飞,不去。黄雀立柁楼食米,顷刻风又作,舟行如飞,彻晓至闽,午后入定海也,神实不可掩也。类似故事太多,大都说明妈祖显灵先兆的出现有红灯、红火、神鸟、黄雀、粉蝶等等,这些都与观音显身大有相似。难怪有人称妈祖为南海女神。
以上这些包蕴着佛教文化的妈祖传说,大都出于元代及以后的明清时代。也就是说妈祖文化随着元代漕运发展一百多年后才逐渐形成的。
说到忠,自然离不开孝。孝是儒家伦理的集中表现。《天后圣母幽明普度真经》也提到子臣弟友、忠孝节义思想。文中有为子尽孝,为弟尽悌,行动天地,德通神明,善之至也,认为只有孝敬双亲,尊敬长辈,爱老扶幼、矜孤恤寡,谦良恭让,才算达到道德的标准。在妈祖传说中,伏机救父的故事,也正是突出孝德这一主题。
在《天上圣母经》中有许多忠、孝、节、义、信之内容,如有孝父母,守伦规、一等人,忠烈士,曰成仁,曰成义,求忠臣,宜孝子,克孝人,三从训,四德备,廉说尽,讲节义、百善行,孝为先等等。这些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成为妈祖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