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师:十地颂讲记
十地颂讲记
智敏上师讲述
昨天我们把菩提道次第求加持颂讲完,今天要接下去讲《十地颂》跟《二十空》。我们要补充一点。昨天讲的人身难得,大义圆满不容易得到,是最极难得的事情。我碰到一些人,他跟我说,这个人身不难得,现在世界上人多得很,还嫌多了,不要那么多人生出来,好象是得人身并不难。我们说的难,是说这辈子是人,下一辈子再做人极难,一点也不错。我们现在的人来源很多,天上掉下来的不少,地狱里出来的也不少,畜生报完了投人身的也不少,六道里边都有来的,他方世界也有来的。所以表面上看上去是人很多,实际上这一辈子是人,下一辈子再要做人的话,是极难的,这个是佛说的话,一点也不错的。
另外一个,菩提道次第,修密法也要按次第,宗大师特别强调的就是次第,一定要是下士、中士、上士慢慢地上去。如果要修密法的,那一定要经过三士显教的修习,然后进入密乘。在宗大师以前的时候、在宗大师在世的时候,现在也有,有些修密法的不经过显教,在宗大师看来,次第不圆满,果也是不圆满的。所以说真正圆满的果,一定要从圆满的次第得到。
今天我们讲《十地颂》。《十地颂》讲的是修行进入见道以后,再修什么。每一个地有他的功德,把这些功德一个一个分开了说。假设你(认为)自己开悟了,登地了,那么你看这些功德你有没有,如果有了,还要看是不是跟无自性空\相结合的。在大乘的菩萨道里边,十地是见了道以上的,空性已经证得,开始进入初地证到一分,二地再加一分,慢慢地增加,但是空性都是证到的,不能说没有证到。他在修的时候,一切法自性空的般若都带着有的,所以说在修当中绝对没有执着。每一个地有他一定的成就的功德。
《十地颂》在《五字真言》的注解里边有两个样子,两个样子基本相同的。但是在《现观》里边又是一个样子,当然是大同小异,而我们真正根据《大般若经》,又有一点差异。我们今天想把这些都介绍一下。照我的看法,真正应当依据《大般若经》,因为《十地颂》是从《现观》里边来的,《现观》是解释《大般若经》的,那当然以经为主。藏文《大般若经》有没有我们还不清楚,反正我们是根据汉文《大般若经》的第一会(四百卷),《大般若经》跟这个《十地颂》是完全配合的。《现观》也好,《五字真言》也好,都是出于《大般若经》的原文,应当是以经为主,这是我的看法。
现在先把《十地颂》的文略略地销一下。
初地欢喜地
一二
全修治十种初地得成就净胜意二利诸有情平等
三四五六七
全施能依止乐正法所缘心常欲出家于佛身欢喜
八九十
阐教破骄诚爱乐此十法自性无所缘修治地应知
全修治十种,初地得成就,修治这十种功德,成就初地菩萨的地位,下边是十个。这个一、二、三、四\,是根据书上标的,《现观》跟这个有一点差异,但是大同小异,少部分有点不同,《大般若经》里边也有少部分有所不同,我们讲到的时候再看。
净胜意二利,诸有情平等,全施能依止,乐正法所缘,心常欲出家,于佛身欢喜,阐教破骄诚,爱乐此十法。对这十个法,非常之爱乐,本心欢喜这十个东西的。自性无所缘,修治地应知,他修这个法是缘起,但是它的本性空,登了地的菩萨都知道。虽然这样子欢喜这十个法,但是知道一切法是自性空的。
全修治十种\,修治\这两个字,海公上师的解释,说登地菩萨有他的大悲心(菩萨道当然是从悲心出发的,菩提心是以大悲为主生起来的),但是大悲心跟一切法无自性空的智慧两个是相摄持的,这个叫修治\。所以这个修治\跟我们凡夫的修治\不一样。凡夫修治,布施就是布施;在菩萨布施是三轮体空,知道它本性是空,但并不是空了就不布施,自性是空,但布施的事情是要做的。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在这个情况之下的叫修治\。十地菩萨的功德都是修治\,都是自性空跟度众生的大悲心相结合、相摄持的,所以这十个地都有修治\这个话。
这个颂的最后一句,自性无所缘,修治地应知,这是总结,前面十个功德,做的时候都能知道它自性是空,无所缘的,没有十个真正实在的对象,这就是修治地\。初地如此,后面的二地、三地乃至十地、佛地都是如此,修这些功德都不着相,都知道它自性空。我们前面说过,初地圆满的是布施波罗蜜多,所以说是全施\。
一净胜意二利\,根据海公上师的说法,把净胜意\拆为两个:净意\和胜意\。净意\,清净的意,就是清净的出离心;胜意\就是不思为自利,自利利他,主要还是利他。所以净胜意\一方面是清净的出离心;一方面又是利他(悲心、菩提心当然是利他)。这就是净胜意二利\,自他二利。所谓净胜意\,那是登地菩萨的意乐,他的意乐是清净的,就是已经证了空性;他虽然证了空性,但又不是二乘。二乘证了空性就算了,自己了了,众生的事情是随缘而度。能够碰上的就度一下,碰不上的那就算了,不管了。
菩萨就不是这样的。胜\,殊胜,超过二乘,他还要利他,虽然知一切法自性空,但是不离利他。那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知道自性空,本来众生是没有自性的,但并不是说众生没有自性就不度了,还是要度。因为在菩萨的眼里众生是无自性,而在众生的本分上,他看到自己是有自性的,你为了要度众生的执着,你还得要度他。虽然看到他自性空,但是因为众生没有空,所以还是要度。这是净胜意二利\,清净的心,一方面是出离的,一方面又是不执着的,不着相的;殊胜的意,二利\,作自他二利的事情。二利\就是自他出离生死。这是第一种。
二诸有情平等\,一般说是修四无量心,一切有情都是平等平等,都是慈悲喜舍,一样的、没有区别的。这个也是要证得空性才做得到,一切众生本来是自性空,空中就没有差别。从空的基础上,要修四无量心就比较容易;而我们凡夫以执着的心,那就困难了,怨就是怨,亲就是亲,界限分明,不容易把他平等起来。我们前面讲的平等性智\就是这个东西,证了空性之后就能够有情平等\。
三全施\,初地是布施波罗蜜多圆满,所以这个布施是全部的都能施。财法无畏及慈施\,五方佛戒里有这一条。一般的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这里再加一个慈施,就是圆满的施,在初地是完全圆满。一共是四种施。
四能依止\,初地的菩萨对依止法全部能做到,对善知识恭敬承事,该做的都能做到。假使做不到的话,你说开悟、登初地了,靠不住。
全施\也是一样(这些都是标准),假使是初地菩萨,他的内财、外财(内财就是自己头目脑髓,外财就是一切妻子儿女、金银财宝)都能施,都能够舍掉;法施,有人来求法的,都能布施。当然是要对机了,有些不是密器,施密法就不行。无畏施,众生有怖畏的,可以施他无畏,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就是无畏施,你哪里有苦,他可以使你不苦,你哪里害怕,可以使你不害怕,无畏施;慈施,给你一切的快乐。
这样子所有的施都能做到,又能够依止善知识,照依止法一点不错地做,这是初地菩萨的相。如果没有这个相的话,不行。这十个相,都是初地菩萨做到的,净胜意二利,诸有情平等,全施能依止。
五乐正法所缘\,对佛的法欢喜。凡夫欢喜五欲,而初地菩萨欢喜佛所说的法,对佛的法非常地爱乐。在《大般若经》里边特别地强调,爱乐佛的法、无上的法、佛乘的法、菩萨乘的法;对一切凡夫外道的东西当然不欢喜,对声闻、缘觉的也不乐,只是爱乐如来的大乘的法,这个是于正法爱乐。
六心常欲出家\,这个也是初地菩萨的相。《普贤行愿品》也有,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凡是真正的菩萨修行,都是想出家的。心常欲出家\,到初地菩萨的时候已经完成了这个功德,他的心经常愿意出家,即使现在家相,他的心还是干净的。就像维摩诘一样,虽有妻子,常修梵行,虽然表面上看见他有妻子,但是他经常修的是梵行,清净得很,所以这些是菩萨境界。像初地菩萨,他心里是欢喜出家的,他厌离在家的牢狱,那些喧杂的地方,欢喜佛的法,清净的出离。他这样子清净的出家的心,无能为碍。我们凡夫,你想出家,父母不同意那就是不行。我们第一年来的时候有一个青年,他父母没有同意,自己跑出来,他说他的父亲是很暴躁的,那么他就害怕他的父母知道,跑到灵岩山躲起来了,结果在灵岩山还是给抓回去了,现在在公共汽车公司工作。这就是说凡夫有阻碍,但是初地菩萨,心常欲出家\,也没有阻碍,想出家就出家,一切阻碍都可以排除,这是初地菩萨的功德。
七于佛身欢喜\,对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起极大的爱乐心,欢喜心。从初地开始一直到成佛,对念佛的意乐心,从来不放失。扩大一点地话,不但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身,对佛的法报化三身经常生起意乐欢喜的心。那就是对佛的功德看到了。我们现在对佛的功德看不到,人家说佛的功德大得很,为了自己要求保护,于是也去磕两个头,真正佛的功德你知不知道呢?听人家说的,今天人家说佛了不得,你去磕头;明天人家诽谤了,说不行,那你又去反对了。在***的时候,很多人本来是佛教徒,甚至于出家的,但是经过人家的一些宣传,他就反过来谤佛了,这就是自己对佛的功德没有看到。真正看到佛的功德是什么时候?见道。学过《俱舍》的都知道,见道的时候得四证净,佛、法、僧、戒的功德真正看到,那就再也不会对此反对。因为凡夫没有看到,只是听到,听到不是证到,今天你听到说好就好,明天听到不好就不好,自己没有依据的。真正见道以上的人,对佛、法、僧、戒的功德亲身证到之后,再怎么说也不会不信。因为亲自看到,对亲自证到的东西,再怎么也抹杀不了。所以说于佛身欢喜\。
八阐教\,能够弘扬佛的教。阐教的时候,能够初中后都善巧,文义善巧。讲的是什么呢?都是纯粹的、圆满的、洁白的梵行,对三藏十二分教,能够圆满地阐释、宣传,给人家讲。
九破骄\,自己在学修当中,对佛法有所进步,不生骄慢。他自己能够证入初地的那些功德,对佛法已经得了很多的功德,但是不生骄傲。如果一个人说他开悟了,登地了,不要说七地八地,就是初地(见道就是初地),骄诳的心没有了,在佛法上自以为了不得的心根本就没有了。如果还是自以为了不得,高人一等,那说见道,靠不住。这些都是初地菩萨的功德,他不从佛法里边产生骄慢。
十诚\,在《大般若经》里边,诚\是称知而说\,知道什么就说什么,言行相符\的。说话一点也不欺诳,这就是诚\。海公上师说的是如实说法,没有欺诳心,也是一样的道理。根据海公上师的解释大概如此,其中有一些掺了《现观》的意思。
现在我们看看《大般若经》。这个《大般若经》是上海一个居士给我寄来的,这是一个复印的本子,全文很长,他把有关的复印下来,这个资料我想最好是以后能印出来,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这个资料很好。
(净胜意二利)
尔时具寿善现\,一位叫善现的阿罗汉,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净胜意乐业?怎么样修治\净胜意呢?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修习一切善根,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净胜意乐业。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的心,与佛智相应的心来修一切善法、善根,这就叫净胜意\。这跟海公上师说的清净的心,为利他的意乐心,实际上是一样的,一切善根都是自利利他的善根,以清净的、殊胜的心来修习,这个就是净胜意\。净胜意二利\里边的胜\,就是指能够做到二利\。在《大般若经》里边,二利\两个字是没有的。
(诸有情平等)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引发慈悲喜舍四种无量,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业。一样的,一切智智\,以跟佛的智慧相应的心来修四无量。我们现在修四无量是以凡夫的心来修,阿罗汉是以阿罗汉相应的心修;菩萨是以跟佛的智慧相应的心来修四无量心,这个叫有情平等。
(全施)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布施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有情,无所分别而行布施,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布施业。他这个布施业,强调突出对一切有情无所分别、平等,对一切有情没有分别地布施,能布施的东西也没有分别,不管什么东西,他要,就给。对来要的人也没有分别,不管是亲的、疏的,男的、女的,臭的、好的,都不管,只要来要,都要布施,这是全施\,就是行布施。
(能依止)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亲近善友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见诸善友,劝化有情,令其修行一切智智,菩萨摩诃萨看到有些善知识,教化有情,叫他修一切智智修佛的智慧。即便亲近,恭敬供养,他看到这样的善知识,马上就去亲近他、恭敬他、供养他。尊重赞叹,谘受正法,从他那儿求法。昼夜承奉,无懈倦心,昼夜地承事他、奉事他,没有一点懈怠疲倦的心,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亲近善友业\。能依止\就是一切依止法都能做到,这个意思一样的。
(乐正法所缘)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求法业?求法,怎么样子求法。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一切智智心就是与佛相应的心,就是和空性相应的心。勤求如来无上正法,不堕声闻独觉等地,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求法业,修求的法,都是无上乘的大乘法,声闻缘觉的法尚且不去求,何况凡夫外道的法。所以说,菩萨的乐正法\是乐大乘的法,以与一切智智相应的心(求成佛的智相应的心),来求如来的无上的正法,不堕声闻缘觉。菩萨都强调是要大乘,对声闻缘觉二乘的要简别。
(心常欲出家)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常乐出家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一切生处,不管生在哪里,恒厌居家牢狱喧杂\,不管生在王宫也好,生在其它地方也好,都是感到在家是一个牢狱一样,关在里边,喧杂\,都是吵吵闹闹地不清净。常欣佛法,清净出家,无能为碍,他总是欢喜佛法,清净要出家,初地菩萨成就这个心了。再好的家不爱,喧杂,不欢喜,看到家庭跟牢狱一样;而欢喜在佛法里边清净地出家,而且无能为碍\,不能阻碍他。凡夫的阻碍很多,有的是父母阻碍,有的是朋友阻碍,有的是单位阻碍等等。而初地菩萨成就心常欲出家\这个功德,自己心里欢喜,外边也不能阻碍,那就可以圆满地成就了。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常乐出家业\,这是心常欲出家\。
(于佛身欢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爱乐佛身业?怎么修治爱乐佛的身。\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暂一睹见佛形像已,乃至证得无上菩提,终不舍于念佛作意,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爱乐佛身业,他只要很短的时间看到佛的样子,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自己成佛,中间终不舍掉念佛的作意,就是心上经常系念着佛。这就是相应,登了地的菩萨跟佛的心相应,看到佛就欢喜。我们现在凡夫里边也是有不同的善根,有善根的小孩子,见了出家人就是欢喜,他不想离开,看了寺院也欢喜;要是没有善根的小孩子,把他带到庙里来了之后,看到出家人就哇哇大哭,赶快要回去,不想呆了。这个就是各人的善根不同。那么善根坚固到初地菩萨,他看到佛之后,他的欢喜心从一次看到之后,一直到成佛,永远不舍离这个念佛的作意,这是欢喜到极点。
(阐教)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开阐法教业?开阐佛的法教。\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佛在世及涅槃后,为诸有情开阐法教,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所谓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义,这是十二分经,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开阐法教业\。初地菩萨,不管佛在世也好,佛涅槃也好,为有情弘法的时候,初中后善\,开始时非常善巧,中间也善巧,到最后也是善巧。不是说开头很好,后来不行了,没有;或者开头不好,中间好起来,后头又不行,都没有。初中后都是善。而且对文义方面都非常地善巧。纯一圆满清白梵行\,真正地是围绕着清白梵行\,讲殊胜的、清净的法,就是讲十二分经。这就是阐教\。
(破骄)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破憍慢业?这个修治就是前面说的,以无所得的自性空的智慧跟大悲心相摄持来修这个法。在修的时候,一方面是悲愍众生,一方面是知一切法自性空,以这样的心来修治破憍慢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常怀谦敬,伏憍慢心,由此不生下姓卑族,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破憍慢业。菩萨摩诃萨不管自己地位怎么高,自己给人家说法怎么好,他总是谦虚恭敬,对对方产生恭敬心。我们现在的凡夫就是有个毛病,自己地位低的就拼命拍马屁,谦虚得很,人家打你骂你都忍得下去,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能够对人家起恭敬的样子,心里究竟恭敬不恭敬不知道,他的外相是毕恭毕敬,点头哈腰的这样子做。自己要是地位高了一点,或者有点才能出色一点,就我慢贡高,也不恭敬了,对一切有情就看不起了,这就是凡夫的烦恼之处。而初地菩萨不管自己给人家说法多么善巧,自己有多少好的功德,对一切有情都是谦虚恭敬,破除憍慢心。 由此不生下姓卑族\,正因为谦虚,将来投生都是高贵的种族;你越是要骄慢,将来生得越是卑族下贱,所以说这就是果报。
可以说果报是跟人的烦恼开玩笑的,越是想爬得高,越是把你弄得低;越是骄慢,将来投生就投在最下的家族里面。布施也一样,越是要悭贪,要把自己的东西保住,越是会贫穷;越是肯布施,越来越富。这个业报跟你的烦恼心是对立的,也可以说是跟你开玩笑的,你越要这样子,偏偏那样子。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一点之后,就不要起骄慢了,都要放下。如果不放下的话,以后你投生都是到最下等的地方去。你看不起人家,果报就是大家看你不起。所以说我们现在要是自己有点地位或者有点权势的话,一定不要产生骄慢心,对一切人都要起谦虚恭敬的心。文殊菩萨的十大愿里面同事同行同业\,都跟他一起办事情,一起做事,大家恭恭敬敬地,使他发菩提心,这个很重要。
我们要登初地,这些东西不是到了初地才出来,而是在平时锻炼出来的,这些功德慢慢锻炼成功,就是初地。如果这些功德一点都没有,你想登初地,那就是做梦。初地(见道),是最初的见道的地位,可以说是最低的。这些功德都要在平时修治的时候积聚,积聚到一定的程度,它圆满了就登初地;你平时不积聚,初地永远也登不上去。有的人自高自大,你如果不好好地摧伏骄慢心的话,你想登初地见道,那是梦想。所以说我们很多人都想这辈子见道,但是你自己的憍慢心不摧伏,你如何见道呢?
(诚)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恒谛语业?这个\诚,原文是恒谛语业\,总是说踏实的话、不虚的话诚语,这就是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称知而说,言行相符,知什么就说什么,行动和语言一致,是为菩萨摩诃萨修治恒谛语业\。由此可知,如果要登初地,说话一定要老实,如果经常打妄语,滑头滑脑的,那想开悟见道也是做不到的,这些缘起条件没有,那缘起的果也不会来。
佛法是讲缘起的,初地的果就是这些缘起而来的,那么我们要达到初地,现在就要开始把这些缘起积累起来。如果你现在不积累这些缘起、这些功德,你说到初地了,我就什么功德都有了,那是颠倒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这些功德都圆满了,初地也就得到,就证初地。不是说你登了初地,这些功德都有了,这是颠倒的。初地怎么证得的呢?正因为功德圆满了,才证得初地。你现在这些功德不去求它,你说我得到初地之后这些功德就会来了\,那不是颠倒得透顶吗?我们也有些人是这样子说的,眼睛闭上,不要看书,不要听教,什么都不要,最后开悟了,那我一切法都知道了,三藏十二部全在我心里边,这个话也是个颠倒话。怎么样子才能开悟呢?就是你把闻思修的种子种下去之后,由闻慧变思慧,由思慧变修慧,最后修慧升华到无漏慧般若现前,那个时候你开悟了,那是从种子积累起来的。我们讲般若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然后是实相般若,要经过文字的熏修,然后是观照,精熟地修,最后证到一切法空,实相般若就现前。如果没有前面的文字、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怎么会来呢?这些都是修行的人不学教,自己蛮干,把眼睛闭起来,也不要闻,也不要修,文字般若没有,观照般若也没有,实相般若它自己怎么来呢?所以这些都是愚痴的想法。
所以我们很感叹,一般的人,讲得很明白的现成的教,也不太深奥的道理,他不去学,自己去想一套颠倒的想法,走错误的路,要去走死胡同,走不通的路,这是非常可惜的。在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广泛地破这些见,《入中论》里边也有讲述这些错误的知见。藏地对这个事情批判得很厉害,一般的人大概不会犯这些错误;而汉地却没有人批判这些,有些人还认为这是很好的高妙的方法,这是很可惜的。
一切法是缘起法,从因上求的,因上的条件做够了,果上的自然会现。你从果上求,因就不要,这个果怎么生出来呢?这个很简单,海公上师经常打这个比喻,你要吃饭,这个果是饭,但是你因上的米不求,锅也不要,柴也不要,火也不要,水也不要,那你这个饭哪里来呢?天上掉下来啊?你因上的水、米、锅、柴禾,还有引柴的火有了,这么加上去,你再有烧饭的技术,知道如何调配,这样子半个多小时,饭就出来了嘛!如果因上不求的话,只等饭吃,那你哪一天吃得到饭呢?所以这些道理是很简单,但是很多人会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因为不知道佛的缘起论。这是初地菩萨的功德。
第二地离垢地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戒报恩修忍乐善不舍悲敬有德及师八者施等勤
二地是戒波罗蜜多圆满,所以第一个就是戒\,然后是报恩\、修忍\、乐善\、不舍悲\、敬有德\、及师\(敬有德\及师\在《现观》里边合成了一个),八者施等勤\,一共是八个功德。第八个施等勤\,就是布施波罗蜜多等\其它的波罗蜜多,六度都是殷勤地修。这个六度,并不是说初地只修布施度,初地是布施度、忍辱度、持戒度都修的,但是布施度是圆满了,其它的还在修,还没够格。二地也不是不修布施、忍辱,只修持戒,而是这六度当中,持戒的那一度圆满了,做得到家了。布施是在初地到家,持戒是在二地到家,忍辱还没到家,忍辱要在三地才到家。八者施等勤\,第八个功德就是精勤地、殷勤地修布施等波罗蜜多。
二地的功德主要是性戒圆满.。这个本心具的自性的戒,就是道共戒圆满,同时随分随力地修其它的几个度。初地是施波罗蜜多圆满(全施),二地,戒波罗蜜多圆满,其它的几个波罗蜜多,随分随力地在修。当然初地已经圆满的施度他也圆满了,在二地里,初地的功德是有的。二地是离垢地。初地是欢喜地,从来没有得到这么欢喜过,凡夫的时候都是在执着中间,他一下子见了道之后,截然不同,从来没见到的东西都见到了,佛法僧戒的功德都见到了,这个生极大欢喜。二地,就是离开一切犯戒的垢,离垢地\。
一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律仪戒等等都圆满,在这个地方总集到一起修。在《大般若经》里边特别强调,一切声闻、缘觉的作意不起,就是菩萨戒不能起声闻、缘觉的心。这个在我们讲《菩萨戒》的时候讲过,声闻缘觉的自了的心不能起,这对菩萨戒是极大的违犯。另外,一切破戒的障碍都全部远离,这是戒波罗蜜圆满,清净持戒圆满。
二报恩\,二地菩萨是知恩报恩。前面说要知母念恩报恩,是教你要知道母亲的恩,要念恩,要报恩,但是你能不能报、能不能知还不一定。而二地菩萨,确实在这个地方已经做到家了,只要人家对他有点恩惠的话,他永远记住不会忘的,一定要报。真正能报恩的,还要二地菩萨以上。前面说了,真正能圆满报父母恩的是佛,只有佛才能真正圆满地报;二地菩萨以上对报恩的事情,是不会忘恩负义。有恩必报,这是二地菩萨的功德之一。他小的恩尚且不会忘记,何况大恩?报恩的事情是不会忘记的,这是二地菩萨。
三修忍\,他方的冤家来害你,能够忍住,器世间一切的寒、热等等的苦都能忍住。
四乐善\,看到所化的有情能够成熟了,他就非常地欢喜,殊胜地快乐,这是乐善\。
五不舍悲\,这个不舍悲\,在其它地方分了两科:一个是不舍\,不舍一切有情,要救度一切有情的心始终不舍掉,从来不会忘记度众生的心;悲\就是起大悲心,经常起大悲心。这是在《现观》里边分两科。这里的不舍悲\是合了一科;那里是分两个,不舍\是一个,悲\是一个。
六敬有德七及师\,这里分两科,有德\及师\。有德\,有功德的善知识,师\就是自己的师,都是对他恭敬,分了六、七两科。在《大般若经》中,敬有德及师\合了一科,对一切有德的师长,以恭敬的心,以清净的心承事供养,与佛无异,跟对待佛一样。
在《菩提道次第》也好,别的什么也好,都是说对师父要承事他,要跟对佛一样。这并不是说要抬高这个师父,实际上是弟子要得加持的话,把师父看成是佛,就得到佛的加持,把师父看作是个凡夫,就得凡夫的加持,这个就看你发心。所以在亲近善知识里边,经常有这个话,把师父看作佛一样地恭敬,那就是弟子得佛的加持,就是要这样子地做,并不是说师父真的是佛,当然有的师父他是功德成就的,即身成佛的,那些大的密宗成就的师,那当然可以说本身就是佛。但是,一般地说,即使他不是佛,佛的功德还没有够,你以对佛的样子去对待他,那你自己也得佛的加持。
这里也可以打一个比喻,这个是海公上师讲的。他说有一个母亲(这是藏地的人),很信佛。她有一个孩子经常要到印度做生意去的,他每次到印度做生意,他母亲总是说:你给我带(印度是佛国)一些舍利回来。他的孩子不大信佛的,做生意忘记掉了,每一次回来都忘记。有一次他母亲再三叮嘱,你一定给我带一个舍利回来(印度请舍利容易一些)。那么他孩子生意做好了回来,这次路上想起来了,母亲叫请个舍利的,他又没有请。没有办法了,路上东找西找,找了一个狗的牙齿。他想,反正母亲是一个老太婆,她又不懂的,把狗牙齿弄弄干净拿回去。这个给你,我给你找了个舍利来啦!哎呀,这个母亲看到这个牙齿恭敬得不得了,她就每天早上礼拜供养,结果,这个牙齿竟然放光加持,放出五彩光,这个不可思议。什么原因呢?对这个牙齿,以佛的牙齿去恭敬它的话,得佛的加持。
再说一个,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能够以佛的方法去对待的话,就得佛的加持。我们之所以看到众生不是佛,因为我们有烦恼在里边,如果你用恭敬的心、清净的信心把这些烦恼排除,当下得到佛的加持。在佛的眼光里边,众生都是佛,那就是说,凡夫烦恼的东西,在佛的眼里边是没有的。但是在众生的眼睛里边,却是一切佛都是凡夫,因为他以烦恼的眼睛看的,戴有色眼镜去看,什么都带了这个颜色的。这些都是佛教的道理,如果融通之后,这个很容易理解的。
敬有德及师\,对一切师、一切有功德的人,都非常地恭敬、承事他,跟对佛一样。
八者八施等勤\,布施、持戒、忍辱等等波罗蜜多,殷勤地、尽力地去做。持戒是圆满了,其它的几度精勤地做,奋勉地做,专心地去学波罗蜜多的事情。这里是上师跟《现观》里面的注解。
下边对照《大般若经》,二地。
(戒)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清净禁戒?就是把戒修清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不起声闻独觉作意,这是强调不能有一点点声闻、独觉的自了的心。及余破戒障菩提法\,把一切破戒的法、障碍菩提的法(菩萨戒,退失菩提心就是犯大戒、根本戒)全部不起。声闻缘觉的心不起,破戒的障菩提的法不给它生。是为菩萨摩诃萨清净禁戒\,这就是菩萨摩诃萨持戒清净。这是第一条,戒。
(报恩)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恩报恩?怎么叫知恩报恩?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行菩萨行时,于得小恩尚不忘报,小小的恩,尚且不会忘记了要报,况大恩惠而当不酬,是为菩萨摩诃萨知恩报恩,何况大的恩,不去管他,不酬谢他呢?不会的。二地的菩萨决定是知恩报恩;而凡夫却是忘恩负义,无论对他怎么好,眼睛一瞪的话就忘掉了。如果碰到什么其它的事情来了之后,他还会以怨报恩。我们在***的时候看到很多这样的人,平时这个人对他很好,结果***的时候,为了自己要爬上去,把人家斗得要死,这样的人很多。这是不知恩报恩。
(修忍)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安住忍力?\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设诸有情来见侵毁,假使有情来侵犯他,而于彼所无恚害心\,对他没有一点点瞋恨心,也没有害的心。是为菩萨摩诃萨安住忍力\,这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忍力。这是第三条修忍\。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第三地是圆满忍辱波罗蜜多,但这个忍辱的力量,在二地已经要锻炼起来,如果二地一点也没有积聚的话,三地的忍辱圆满怎么来呢?
(乐善)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受胜欢喜?什么叫殊胜的欢喜?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所化有情既得成熟,他教化有情,使他教化的有情成熟了,身心适悦受胜欢喜\,他心里、身上都非常地舒服,殊胜地欢喜。这个是随喜心。我们看到人家成就,超过自己,会生妒忌心。菩萨,所化有情成熟之后,心里欢喜得不得了,那就是最殊胜的欢喜生起来。是为菩萨摩诃萨受胜欢喜\。这个也是大功德,我们不要以为是小事情,有的人他徒弟都不肯教的,多少留一手,就怕徒弟超过他,如果超过他的话,他就非常妒忌,甚至要害他。我们记得历史上东汉马融就是要路上害他的弟子。
(不舍)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不舍有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拔济有情心恒不舍,他救拔有情的心,永远不舍掉的,是为菩萨摩诃萨不舍有情\。这是不舍\,是一条。不舍\和悲\不是合起来的。
(悲)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恒起大悲?经常起大悲心,恒\就是不断地生起。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行菩萨行时,作如是念:我为饶益一一有情,假使各如无量无数殑伽沙劫,处大地狱受诸剧苦,或烧、或煮、或斫、或截、若刺、若悬、若磨、若捣,受如是等无量苦事(这里是一一有情\,一切有情\也可以讲得通,一一有情\讲起来意思更深)。他要饶益一个有情,假使受了无量无数殑伽沙劫大地狱的苦,各式各样的最厉害的苦,或者是烧,或者是煮,或者是斫砍,或者是截把它割下来,或者是刺,或者是悬挂起来,若磨摆在磨子里磨,若捣舂米一样的捣,为了度一个有情,受如是无量的苦。乃至令彼乘于佛乘而般涅槃。如是一切有情界尽,而大悲心曾无厌倦。是为菩萨摩诃萨恒起大悲。这样子为度一个有情受很多的苦,最后使他能够以佛的涅槃而涅槃,得到灭度(就是成佛了)。一个有情如此,一切有情都如此,一直到一切有情都度完,这个大悲心还不厌倦,这个厉害了!度一个有情要受无量恒河沙劫大地狱的苦,烧、煮、斫、截、刺、悬、磨、捣等等无量无边的苦,为度一个有情要受那么多的苦,要使他成佛;那么一切有情都同样地,一个一个地受,度他成佛,众生都度完,这个代众生受苦的大悲心还不厌倦,不怕疲劳,不厌烦。这样的心生起来,就是第二地的功德。
这个心我们想想看,我们想都不敢想,为了一个有情要受那么大的苦,不干了\,他们就说,算了,我做声闻,做阿罗汉算了。那就不行!所以说菩萨的大悲心就是这样子的,我们真正要学的就是菩萨。很多人说他要生圆次第,要成就什么,这个心你有没有?你如果这个心没有的话,二地都证不到,你想什么即身成佛呢?这个是太幼稚了。这是因为不学,大话连篇,自己妄自贡高,认为自己了不得,一定要求最高的法,一定要找最高的师父,这样子马上即身成就。你就是不自量力了!
(敬有德及师)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师长以敬信心谘承供养,如事佛想?\敬有德及师,这里合成了一条,师\跟有德\的善知识都合在一起,不分两条。于师长师、长,有德的人,以敬\恭敬的心,清净的相信的心至诚地去问法、承事他、供养他,就像对佛一样。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为求无上正等菩提,恭顺师长都无所顾,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诸师长以敬信心谘承供养,如事佛想,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诸师长以敬信心谘承供养,如事佛想。菩萨摩诃萨为了求无上正等菩提,对于他的师长恭敬承事,一切都无所顾,就是什么都不考虑,只要能求到无上正等菩提,一切事情都顺着师长地做,都恭敬地做。这个我们想想,在人间最标准的就是米拉日巴,他为了成佛,为了度父母,能把玛尔巴上师对他的一切折磨都忍下来、受下来。这个在看米拉日巴的传记的时候,大家都会产生这个想法:这样子的事情我做不来的。\那么米拉日巴却是非常地慈悲,他自己说,他不是菩萨化的,就是凡夫修出来的,那就是鼓励大家:凡夫是做得到的,只要你肯做。你要成佛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你成什么佛呢?在二地菩萨就是要这样子做的:为了要求无上正等菩提,对师长恭敬承事,一切无所顾虑,什么都放得下。这个一般我们做不到的,米拉日巴这样的人世间上有几个?不好找的。你说你证了二地,你这个又做不到,你证的是什么二地呢?
(施等勤)
施等勤等\,其它的持戒、忍辱等等。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勤求修习波罗蜜多?也就是六度。\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诸波罗蜜多,专心求学远离余事,二地菩萨专门修波罗蜜多,其它的事情都放下,这是修菩萨道,专门行菩萨道,是为菩萨摩诃萨勤求修习波罗蜜多\。
这是二地的八条功德。
第三地发光地
一二三四
多闻无厌足法施谦无染广修自佛刹轮回二无生
五
所作有惭愧无染体性五
第三地五个功德。无染\,没有一点点染污,知一切法空,不起染污心,这五条都有这个功德。第三地就是发光地,光明已经发出来了。
一多闻无厌足\,于佛的正法多闻,都欢喜听,没有厌足。不是说,哎呀,我都听过两遍了,还要叫我听,烦死了,我自己都知道的,还要讲。我们说道宣律师他年轻的时候,也是有一点自负的,后来他师父折服他,折服他之后,他就心静下来了。他开始学了一道《四分律》,就以为学好,要去讲法,结果师父折服他之后,他就一连听了二十道《四分律》,就是一部《四分律》,听了二十遍,最后得大成就,成了我们汉地《四分律》的一代祖师。这也是做到一点,常乐多闻无厌足,于诸闻法无有厌足,常乐多闻。
在《大般若经》里边,不着文字,依义不依文,不要从文字上去执着,不要说这个文章写得好,它的意思不管。常乐多闻,是闻它的意义,不是从文字上看的。这里海公上师发挥了一下,多闻要有次第的,闻好了之后,修的时候也要有次第(菩提道次第)。多闻如果没有次第的话,一开始你去听《华严经》,听《圆觉经》,听《楞严经》,味道是很好,啊,高得很,你怎么做呢?没有办法!所以说要按照次第修。我们修法,要踏踏实实地,那些都是菩萨境界,是我们的远景。我们看了这个,将来要达到这个地位,这是要知道的,但并不是你现在要做的,现在下手的是根本的东西。我们说的根本乘,现在最踏实的就是斯里兰卡的那些原始佛教,那是最根本的东西,从当下一个凡夫下手的事情,不是很高的事情。
所以说多闻要有次第,这是海公上师特别的慈悲。多闻、多闻,当然多闻是好,但是不能没有次第的多闻。我们这里就有这样的人,图书馆给我开放,我什么都去看。我们以前有一位,他看了红教、白教什么都看,结果眼睛都看出毛病来,开刀去了。这就是说学法要有次第的,你这个时候学什么,你就看什么,那个时候要学那个,你就去看那个。我昨天讲的,海公上师进藏地见了康萨仁波卿,像他这样的大善知识,康萨仁波卿还把他的藏经全部锁起来,只留两本给他看,这什么意思呢?很明白:多闻是要多闻,但是要有次第。
二法施谦无染\,说法,法布施。我们看到有的人,不要说法布施,也不要说财布施,就是本来是人家的东西,他给帮忙分一下,就显出很高傲地分给人家。假使在救灾的时候,这个救灾的钱、衣服、粮食又不是你的,你也不过是受了命,受了招呼来给他们分一分的,就感到自己好了不得的样子,对人家看不起的样子。法布施的人更容易犯这个毛病,自以为高人一等,我什么都懂,你不懂,你要求我,有的时候还要刁难,这样子搞是不对的。要谦下,说法要谦下。
法布施的人,绝对不能有骄慢心。我们是度众生度父母,不是在耍官僚,所以说法一定要谦虚。在《菩提道次第》里头,十个功德的善知识,最后一个功德,那就是一切时恭敬说法,再心里不耐烦的时候,再疲劳的时候,环境最困难、最难受、要发火的时候,恭敬说法,有来求法的,恭恭敬敬地说,这就是法施谦无染\。不要夹杂烦恼,染\就是烦恼。
夹杂烦恼就是有几个方面。一个是贪名称利养,我给你法布施,你给我红包;我给你法布施,你给我登报,传我的名。那么这是一个贪染。还有一个宗派见,自己执着自己那一宗,诽谤人家的宗派,这个都是染\。在法施的时候,要谦,不要把这些染污加进去,法施谦无染\。
三广修自佛刹\,要修佛刹,这就是庄严佛土,这是菩萨的事情。海公上师就讲得低一点。
这里海公上师讲得很好,他说白衣不能受人供养。有的居士说法、写文章,受供养,行不行?不行!不能受。如有馈以财物,应悉转供三宝,假使你是居士,给人家说了法,或者写了文章,人家报酬你,给你财、给你物(财是钱,物是东西),你说钱不要。不要可以,送你一个礼物,一只手表,或者一个什么高贵的东西,不是跟财一样的么?那么这样子拿了之后,白衣能不能受呢?不能受!那么人家一定要送给你怎么办呢?应悉转供三宝\,全部拿来供三宝。
白衣你要以法致富的话,那你是受不起的,出家人以法活命还是邪命,还是要堕落的,何况白衣呢?白衣只能是供养三宝,不能拿三宝的钱,说了法之后也不能受人家供养。那你说这不是冤枉了吗?一样是说法,你比丘说法可以受供养,我白衣说法不能受供养,不平等!是不平等,你的地位不平等,你有妻子儿女,他没有,你有家庭产业,他没有,他是彻底的无产阶级,佛在世的时候,三衣一钵,其它什么都没有的。他是修行的人,是不一样的,他不受供养哪个受供养呢?阿罗汉是应供,比丘是因地的阿罗汉,也是应供,我们供养他是希望他将来成就阿罗汉,供养你干啥呢?你是白衣,供养你生个大胖孩子吗?没有这个意思。
出家人,就是要依戒。依戒,为了生活修行所必需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可以接受,但是太多了也不能受,太多了也是要供三宝的。但是跟白衣不一样,白衣是一点也不能受,出家人,生活上需要的可以受,超过生活需要的,不能受。那么供养三宝造庙,这个就是当下的修佛刹土,这里海公上师是鼓励人修庙,自己不要去享受。出家人,总想吃得好、穿得好,大红地毯什么,千佛衣,金丝的衣服穿起来,这是干啥呢?你又不是要演戏,又不要好看,出家人是要修行的!那么钱多了干啥呢?修庙了,修净佛刹,这个将来果报就是能够严净刹土。这是海公上师的慈悲,把佛菩萨庄严佛土的事情,降低到我们现在就可以做,放低了跟你说出来,教你现在就好好做。出家人如此,在家人修庙也是好事情,这不是跟你们化缘,在家人如果修庙,感的果报也是极大的。
四轮回二无生\,这一条的翻译,跟法尊法师的翻译不一样。法尊法师的这一条翻译是什么呢?他是这么说的,不厌倦眷属\,对一切眷属就是他的弟子那些,不厌倦,即使他犯了很多的过失,做了很多的罪行,也利他不厌,这是法尊法师的。这个轮回二无生\,藏文的原文是什么不知道了,我们不通藏文就苦在这里,如果你要通藏文的话,就把藏文本看一看,到底这一句原话是什么,因为轮回二无生\跟这个意思是有点差别。我们现在先看这个,照轮回二无生\来说,轮回\,二\,两个都没有生,就不去轮转,那就是说菩萨度众生自己不落轮回,令一切众生也不堕入轮回的生死去,轮回二无生\,这是这样子讲。
在《现观庄严论》里边,不但是法尊法师翻译的,海公上师的《显明义疏》也是这么说:跟他的利益相属的有情,就是跟他有关的有情,听他话的也好,不听话也好,受他教的也好,不随顺他而做坏事的也好,都没有愁忧,就是不厌倦他,不拋弃他。我们一般人做师父的,看见弟子听话,照他的做,很欢喜(父母对孩子也一样的);那些不听话的,跟他反起干的,就讨厌他,甚至要打他、骂他,或者是不管他,或者不教育他,随他去。菩萨就不是这样的,一切有情管你是顺的也好,不顺的做坏事的也好,都是悲心不厌倦,还是要利他,一样地要利他,这是法尊法师和海公上师在《现观》里边这样讲的。那么这个轮回二无生\就是两个解释:一个就是自己不落轮回,也使一切有情不落轮回生死;另外一个解释就是不管你随顺我,不随顺我的那些弟子眷属,都不厌倦、放弃他,还是要利他。轮回二无生\。
五所作有惭愧\,什么是惭,什么是愧,《俱舍》里讲过的,有两种解释。有一个解释:对自己来说,对法来看,不造恶的。因为自己感到,我是个比丘,是不能造恶的,或者是法上这么说的,不能造恶的。对法、对自己来说不做坏事,叫有惭。对世间上,你做了这个坏事,人家看了不好意思的,叫做愧,有愧。所作的事情都有惭愧,不敢做坏事,这是第五条。
无染体性五\,这五条,体性都是清净,都是没有带一点染污的烦恼,都是知道法自性空(这个是每一条都有的,初地就讲过)。这是三地的功德。我们看看《大般若经》。
(多闻无厌足)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勤求多闻常无厌足,于所闻法不着文字?\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发勤精进作是念言:若此佛土若十方界,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皆听习、读诵、受持,而于其中不着文字,是为菩萨摩诃萨勤求多闻常无厌足。怎么叫\勤求多闻常无厌足呢?就是说这一个佛化的土,乃至于十方世界的佛土,只要有佛说法,我都要去听,听了之后都要读诵,能够受持,于中又不着文字,这样子就叫勤求多闻,多闻无厌足\。不但是这个世界的佛土里边的法,十方世界的一切佛法都要去学,都要去听,都要去受持,这是多闻无厌足\。
(法施谦无染)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染心常行法施,虽广开化而不自高?虽然广大地开化,弘法利生,不自高\,不自己抬高自己。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宣说正法,尚不自为持此善根回向菩提,况求余事,虽多化导而不自恃,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染心常行法施,虽广开化而不自高。菩萨摩诃萨度一切有情,他的目的是什么?他讲那么多的法,弘宣正法,只是度众生,其它的都不求,乃至把自己弘法利生的功德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心都不起,何况求其它的东西呢?有什么染污心?根本什么染污心都没有!我们说弘法利生,利他,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为自己要成佛是对的,而菩萨在利他弘法的时候,连这个念头都不起,何况要去求什么其它的染污的东西呢?当然不求!这是真正地清净到极点,弘法完全是从利他出发的,为人家的利益,不为自己,自己成佛的利益都不要了。
(广修自佛刹)严净佛土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严净土植诸善根,虽用回向而不自举?忍辱波罗蜜,在《般若经》里边都有不自高、不自举、不骄傲的心。忍,就是能忍下去,不自己抬高。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勇猛精进修诸善根,为欲庄严诸佛净国,及为清净自他心土,虽为是事而不自高,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严净土植诸善根,虽用回向而不自举,虽然勇猛精进地修这些善根,庄严佛土,而不自己抬高自己。我们做了一点点好事,到处宣扬,就怕人家不知道,最好是登报宣传,喇叭广播,拍电影电视,到处宣传去,要使全世界都知道,我做了个什么好事情。而菩萨摩诃萨却不是这样,做了那么多的好事,牺牲了那么多的头目脑髓,却不为自己,不抬高自己,纯粹是利他,目的就是利他,只要利他就满足了,利他就是达到目的,自己什么一点都不要,不自高。
(轮回二无生)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化有情,虽不厌倦无边生死而不自高?为了要度有情,无边的生死不厌不倦。前面说过的,为了要度一个有情,受那么多的苦,受那么多的生死也不厌烦;把所有的有情都度完,每一个有情都要花那么大的代价,不厌倦,这个是了不得的大功德。他不厌倦无边的生死,受无边的生死度众生,不厌不倦,但是不自高,不以为自己了不起,这个就伟大了!我们凡夫就是有一点点好事情就自高,马上抬得高高地,自以为了不得,这个和菩萨比起来那就差得太远!如果你说你是开了悟的登地菩萨的话,这些功德你有没有?如果有的话,那是比较可靠的,如果没有的话,那气味还没有。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植诸善根严净佛土,乃至未满一切智智,虽受无边生死勤苦,而无厌倦亦不自高,是为菩萨摩诃萨为化有情,虽不厌倦无边生死而不自高。这是 轮回二无生\,原文是这样子的意思。
(所作有惭愧)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虽住惭愧而无所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专求无上正等菩提,于诸声闻独觉作意具惭愧故,终不暂起,而于其中亦无所着,是为菩萨摩诃萨虽住惭愧而无所着,这个惭愧,重点是指声闻独觉的作意,就是指声闻独觉的心一点都不敢起来,一起来就惭愧:我是发大乘的人,怎么自了汉起来了?所以对这个起惭愧心。对起声闻独觉的心尚且起惭愧,那么凡夫外道的心当然更不起。不是说对起声闻独觉的心生惭愧,起个凡夫心倒无所谓,不是那个意思。声闻独觉是超过凡夫不晓得多少倍,起声闻独觉的心(自了的心)都要起惭愧心,起凡夫流转生死,贪着生死的心,那更不知起什么心,早就超过那个了!因为菩萨的境界,主要还是要脱离声闻独觉的自利心;凡夫的心,他是早就脱离了的。于诸声闻独觉的作意要起惭愧,终不暂起\,哪怕一念,一下都不起来。这样子做到,而于其中亦无所着\,没有什么执着。这个是菩萨摩诃萨的惭愧,就是所作有惭愧\。这是《大般若经》的意思。
第四地焰慧地
一二三四五六
净少欲知足依止杜多行学处全无舍了悟诸欲性
七八九十
顺灭诸物舍无滞没执见
第四地有十个法。第三地是发光地,开始发光;第四地是光明炽盛,焰慧地。
净少欲知足,依止杜多行,少欲知足,我们以前在《律海十门》讲了很多。少欲,对没有得到的利养,没有贪心去追求,就是少欲;知足,得到的利养,如果得到的是差的,就当好的想,得少的,就当多的想,不要求多求好,这个就是知足。得到什么,对这个就满足少欲知足。出家人就是少欲知足,我们生活上的,第一个是饮食,托钵(我们自己烧饭就是要挑了,今天买什么菜,买什么东西),托钵就是没有你挑的,你到哪一家去,他给你什么就吃什么,只要能吃的,吃下去对身体能够支持的,我们可以修道的就行,不在乎这个味道好吃不好吃,这个就是出家人应当做到的要求。生活上就是少欲知足。不是生活上的东西,名闻利养这些就更不需要,都不要的,不但是不去追求,就是有了也不要。
海公上师的传承,一切名闻都不能要,要了之后对自己是有害的。以佛法的功德如果得了名之后,那你所得的报酬就是这个名,以后的成就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名对我们来说不是好事情。名得到之后,有很多麻烦也会来,很多事情,各式各样的都会找到你身上,甚至于诽谤的也会来。这个世界上矛盾百出的,一方面赞叹你,一方面毁谤你,那么这个事情是自讨苦吃。只有一个名可以要,就是持戒的名,人家说你持戒,这个不必推。但是也不要自己宣传,我持戒的,什么什么,到处去吹,这个也不需要。只有持戒的名是可以承受,其它的名都不要,人家说你怎么怎么地,你说我没有这个功德\,你推掉就完了。
一净\,净\是在林间、阿兰若处,在清净的地方居住,不住愦闹之处。在林间住,或者在阿兰若处住,远离愦闹,远离人间的五欲的事情,可以专心修行。
《俱舍》里讲得很清楚,初学的人就是要注意环境。因为烦恼的生起来,是面对相应的境,加一个自己的不正作意,烦恼的根子没有断,在境现前的时候,又没有提起正念,烦恼就会生起来,这是客观的规律。我们说研究物理化学的世间科学,把几种物质兜在一起,假使把氧气跟氢气放在一起,用火一燃,决定产生水,这是客观的规律。那么这里也是这样子:烦恼没有断,自己没有提起正知正念,不正作意现前,顺了烦恼的境也现前的时候,决定引起烦恼,这个是客观的,决定如此的。下手的方法,第一是远离,不要见那个境;第二个就是提起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提起之后,境现前也不害怕。我们下边就要讲,真正的欲\是在心里边,五欲(色声香味触)不是欲。如果五欲现前,你心不贪着它,那对你毫不相干;如果自己心里对它有执着,烦恼没有断,那就要产生很大的危害性。所以说前面住阿兰若,对初学者是有这些好处。
二少欲\,自身的东西不要求多,没有的不去追求。
三知足\,已经得到的只要能够用、能够维持身体就可以,不要求多求好。
四依止杜多行\,十二杜多。十二杜多是修行精进的一个高的标准,如果要修行入道,要有所为,这辈子要有所成就,必定要从精进中来。杜多行就是在修行的时候,最少的、最简单的生活,而把全部精力用来精进于道的一个方式。我们看近代的大德,虚云老和尚也好,广钦和尚也好,他们所以这辈子有成就,都是经过苦行的杜多行。杜多行十二种,你随便取几种,都是属于杜多行的范围里边。佛教的苦行是精进,杜多行我们讲过,就是抖擞。把这个衣服抖几下子,灰就掉下去,烦恼就消下去;你不抖的话,你轻轻地拿来拿去,这个灰沾在布上,是不会掉下来的,你要这么几下子一抖的话,它自然就下来了。烦恼也是,你要去杜多行,如理精进地去行持的话,烦恼容易断;否则的话,慢悠悠地,烦恼是不容易断的。所以说真正要得成就,杜多行是必需的。释迦牟尼佛示现六年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成道,也就是说,要精进修道的话,就要把生活简略到最低的限度,这是必要的一个过程。
海公上师对意思就有发挥,不单是出家的要成就的人要学杜多行,就是在家的也要顺着这个杜多行而行,就是说在家的人,也得要在生活上简单一些,要能够忍受一切生活上的苦,能够忍得住。能够承受才能有成就,你要舒舒服服地做老太爷修行的话,成就是不可能的。
五学处全无舍\,学处\就是戒。戒定慧都叫学处,这里重点是戒。学处全无舍\,能够完整地学戒。无舍\,无论在什么样子的困难条件之下,乃至命难也不舍掉,而且一点也不舍掉,全无舍。我们有的人就说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大的不能舍,小的可以舍掉,这是在顺应这个时代,可以把有些舍掉;而这里说的却是全无舍,一点也不舍,这是四地菩萨的境界。那么将来你要登四地的话,在因地上也有学处,至少在知见上要知道,不能舍,于所学的戒要坚持不移,即使命难,也不要去随便舍掉。
在登地菩萨里面,都知道自性空,不着相,虽然坚持持戒,但是不着相。不着相就不会骄慢。如果你着相的话,自己持了几条戒,或者是杜多行修了几条,就像我们以前说的五台山那位,亮膀子了,在五台山亮起膀子,赤了个脚,一天一顿,甚至于还有很多人不倒单等等,他就会我慢贡高,到处宣传,这个就是着相。自己有了一点功德,反而害了自己。我们的修行重点是断我执,要把补特伽罗我\先去掉,然后再把一切法我\除掉。你如果修了几天杜多行,就把我执升高到甚至不可再高的地位,甚至跟上师顶起来,你这个样子修行怎么行,怎么成就呢?把我执养得胖胖的,跟修行的目的全部反过来。反而执着自己是至高无上,把上师都看不上,那你还怎么成就呢?所以这个必定会坏,后来(那个人)果然就坏掉了。所以不要着相,一着相的话,坏自己成就。
六了悟诸欲性\,这个就是说,要知道一切欲\的性是烦恼,一切罪的根本,不要上它的当。五欲之性是什幺呢?贪瞋痴!在《阿含经》上有这个颂: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就是说这个欲,并不在外边的境上,是从你自己本身生起的。如果你本身不动念头,不起贪瞋的心(这个欲一般主要指男女之欲),心里不去执着它,那这个境再现前,对你也不相干。所以说真正的欲是诸欲性\,这个欲的性不在外境,在心里边,所以真正的对治是从心上对治。当然初步的,因为要避免粗的烦恼生起,防外境是重要的。
真正要把烦恼断掉,把淫欲彻底消灭的话,你还得追究,到底这个欲是在境上还是在心里边?佛教就说欲是在心里边的,外境对我们是不生贪的。这个也很简单,从男女来说,你说一个最漂亮的女人,年轻的,你说男的人看了之后生极大的贪欲,但是老虎看了之后,它一点也不生贪欲,它当点心一口吃掉,那根本就不生贪欲。那鸡、猫、狗的话,看了她还害怕,为什么?一般的家庭里边杀鸡杀鸭子的都是主妇,她长得漂亮也好,结果是刽子手,它看了害怕得不得了。那么你到底看到的是个什幺呢?男人所看到的是欲,在鸡看到的是刽子手恶鬼罗刹,在老虎狮子看起来就是个点心,根本就产生不了欲,这个欲就是自己心里生起来的,这个也是很简单的,一想就想得出来的。你不生这个欲的念头,长得再好跟你不生关系。
阿罗汉就是这个样子,阿罗汉烦恼断了之后,什么可爱的、可瞋的境在他面前,都不起贪瞋之心,不生关系。所以应该要知道,这个欲的性,不在外境。不在外境之后,还要追寻下去,是不是内心这个欲性是本来有的,有自性的,有这么个东西的?自性空,也是空的!因缘和合而产生这个欲,因缘不和合,就没有欲。所以说这个欲性本空,能够观破欲性是空,一切烦恼就没有了。如果你观不破的话,那烦恼还破不了,所以说了悟诸欲性\。那么初步当然是生厌离心,不要去追求,慢慢就知道它在心里边,最后这个心观察是无自性,当下是空,欲性本空。本空就不可得,不可得就不会上当,不会再去追求。
七顺灭\,灭\就是涅槃,一切修行都是顺了涅槃之道。我们修行不要忘记大前提,是追求涅槃,远离一切世间的惑业苦苦集二谛。要除掉这个,就要追求灭谛,不要忘失了目的。如果修了半天,去追求什么金刚不坏身,或者追求什么神通,那搞错了。你追求的目的是涅槃,最高的法是涅槃,如果你把最高的目的忘失掉,那你的方向就错了。顺灭\,要顺了灭,一切修行都要致力于趋向涅槃之道,对自己所化的有情来说,也要使他们向着这个寂灭的涅槃之道前进。
你要趋向涅槃,就要灭烦恼。烦恼是热恼的东西,愦闹的东西,涅槃是清凉寂静的,所以它们是相反的。你要追求涅槃的话,果上的涅槃如何得到,因地上从灭除那些热恼的烦恼下手。消灭烦恼习气,不给它增长的话,自然慢慢就会趋向涅槃清凉之道。
八诸物舍\,一切物质、财物,全部能够舍掉,不执着。反正这些东西,知道是无常的,不要去执着它。
九无滞没\,无滞没执见\,无滞没\,无执见\,这个无\是两边通的。滞没\,海公上师的比喻,一个船到了一个有漩涡的地方,它就泡在那个水里打转转,耽搁,不能往前走,滞没\。那一般说是修行的回水滩,在那个地方,沉没下去,提不起劲,不能往前进了。没有滞没,就是修行善法,心不要呆在那个地方,有的时候在禅定里边感到很快乐很舒服,就呆在那个地方不想动。这样子你的智慧就开不出来,修行就进不上去,所以不能滞没,要往前进。
十无执见\,不要去执着那些,一切法都不要作常见地想,都是无常。无常就不会为它所粘缚。海公上师作了个比喻,他说你贪那个东西,就好比虫想吃糖(这个糖是什么糖?梨膏糖,或者是别的粘的糖)。糖的味道是很好吃,但是你吃了之后,就粘住了,爬不出来了。我们的五欲也是这样子,五欲你看着它好象是很舒服,但是你一尝味道的话,就是给它吸住,再也解不开,越是贪得多,越是捆得紧,最后捆得你一动也不能动,就拖到地狱去。所以这个要提高警惕,一切法、事物都是无常的,不为它所粘住。
上面是《五字真言》里边的注解,我们再看《大般若经》的,第四地。
(净)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阿练若,常不舍离?这个是\净,就是指阿兰若,清净的地方。常不舍离\,不但是要住,而且要不舍离那些地方。这个阿兰若,我们说一方面是外境的阿兰若,一方面是心里的阿兰若。心不趋向愦闹、烦恼,也就是心的阿兰若,那么这里还是重在心上的。这个阿兰若,不但是不被烦恼习气所困扰,而且也不被声闻缘觉的二乘的心所干扰。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为求无上正等菩提,超诸声闻独觉等地故,常不舍阿练若处,是为菩萨摩诃萨住阿练若,常不舍离。这是\净。
(少欲)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少欲?\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尚不自为求大菩提,况欲世间利誉等事,是为菩萨摩诃萨少欲。菩萨摩诃萨的欲望少到怎么样?他求一切善法,度一切众生,积累了很大的功德,连自己求大菩提的心都不想,何况去追求世间的名誉利养的事情呢?所以说菩萨摩诃萨的少欲跟我们的所谓少欲,那是有质的不同。什么欲都没有,他自己追求无上大菩提的心都没有,专门一心地利他,这个是少欲\。
(知足)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喜足?\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专为证得一切智智故于余事而无所着,是为菩萨摩诃萨喜足。菩萨摩诃萨专心地求一切智智佛的智慧,以这个为喜足。这个喜足之后,感到满足,其它的事情一无所求,一无所着。那就是跟我们小孩子一样的,你给他一块很好的糖,他拿了之后,就什么都不要了,这个糖就最好。
菩萨摩诃萨也这样子,他欢喜一切智智,成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最高无上的智慧,他就追求这个。这个东西追求了,他认为最高的要求达到,其的都不在乎,其它的都不追求,无所着\。这是菩萨摩诃萨的喜足。
(依止杜多行)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常不舍离杜多功德?怎么叫不舍离杜多的功德呢?这个杜多功德是深化的杜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常于深法起谛察忍,是为菩萨摩诃萨常不舍离杜多功德。所谓杜多功德,就是对一切甚深、空性的法,起谛察忍\,踏踏实实地忍可这个法,这个就是叫杜多行,这是心上的杜多行。世上的杜多行是十二杜多,心里边的就是对甚深的法起谛察法忍,认为这个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个是心里边的杜多行,是高级的。
(学处全无舍)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学处未曾弃舍?学处就是戒,什么叫于戒不弃舍呢?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所学戒坚守不移,所学的戒,坚持守住,一点也不移动。而于其中能不取相\,也不着那个相,就是说戒持得很严谨,但是不执着自己持戒,没有说了不得。持戒也是没有自性,知道它本来是自性空,虽持戒而不着持戒的相,那就不会产生骄慢。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诸学处未曾弃舍\。
(了悟诸欲性)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欲乐深生厌离?这是对欲,知道它的性是可厌的,要深生厌离心。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妙欲乐不起欲心,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诸欲乐深生厌离。这个厌离,不是我们说的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它,而是彻底了悟欲的性,对最殊妙的欲乐,不起欲心,他没有欲的想,本性空。这个知道之后,这是真正的厌离。你说自性不空,你明明想了这个东西好,你不去追求它,勉强地把这些心压下去,这个不究竟的,到某个时候会冲破这个界限去犯戒的。如果你知道欲性本空,没有什么可追求的,那你还追求什么?根本不要追求,这个才是真正的厌离。所以真正的厌离还要得空性,没有得空性的话,厌不完的。你嘴里说厌离,心里还是欢喜,那是盖了一层遮羞布,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你要想彻底解决问题的话,观欲性本空,那是没有欲了,再也不想欲。那么这是高层次的,要四地菩萨的事情。
那么凡夫怎么办呢?凡夫还是从初步下手。所以我们学法要有次第,你如果把四地菩萨的东西拿来自己用,欲,外境是无所谓的,只要心里把它看空好了,那我就看空了,我只要心里边看空就好了,一切欲境都可以去参与,那你不是自己堕落了?你不是四地菩萨,四地菩萨知道一切欲都是自性空,也不会去参与那些事情。正因为你不空,你心里欢喜去,又自己挂一个牌子我看它空\。你空什么?一点也不空,就是执着,所以才去参与。凡夫就不能以菩萨自居。
(顺灭)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常能发起寂灭俱心?他常生起跟寂灭相顺的心。\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达一切法曾无起作,是为菩萨摩诃萨常能发起寂灭俱心。你说我的发心要趋向寂灭,这个心是对的,但是你真正要做到趋向寂灭很困难,总是想着五欲,想着愦恼,想着热闹。一般人欢喜热闹,他住在阿兰若就感到太孤独,不适应,总欢喜弄一大批弟子,弟子越多越好,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地把自己围在中间,很得意,这个就不是寂灭俱心。寂灭俱心的话,甘于淡泊,并不追求那些热闹的事情,而追求的是最高的寂灭、涅槃。
那么你真要做到寂灭俱心的话,那你要知道,一切法本来没有起作\,本来没有生。本来没有什幺就是寂灭,如果你说有生的,把它硬是压下去,那这个寂灭俱心是勉强的、不彻底的。知一切法本来是无生,本来是寂灭的,起心动念都是跟寂灭相顺的,那就不会超越这个顺灭的范围。所以这个都是高层次,地上菩萨的事情。
(诸物舍)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舍诸所有?\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内外法曾无所取,是为菩萨摩诃萨舍诸所有。你要舍,一切法舍,把所有的东西都舍完,这是大布施,但是这样子彻底做的,要菩萨摩诃萨于内外法曾无所取\,本来就没有取,那也无所舍 ,达到这个,才能够真正的舍,如果你有所取的话,这个舍还是不究竟的舍。所以本来是无所取,从来就没有取过,哪有什么舍呢?舍也无从舍,这个才是真的舍。
(无滞没)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心不滞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诸识住未尝起心,是为菩萨摩诃萨心不滞没。这个解释跟我们(十地颂)有点不一样。于诸识住\,诸识住,就是七识住,住的地方从来没有起心去贪着它,这个就叫心不滞没\。滞没就是粘连在那个东西上边。
(无执见)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所有无所顾恋?这个\无执见,在经上是没有顾恋。善现,菩萨摩诃萨于一切物无所思惟,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诸所有无所顾恋。不执着那个东西,不执着那个见,不执着贪着那个东西的见,那就是海公上师说的,不像一个虫扒在糖上,想吃那个糖,给糖粘住。根本无所顾恋,不去想它的,不在乎那个东西,这叫无执见。这是四地菩萨的事情。
第五地难胜地
一二三四五六
远尼及他家家执聚落住离自赞毁他不善业道十
七八九十
增上慢颠倒劣慧烦恼忍此十种能断第五地证得
第五地有十个功德法。这十种东西能够断掉的,那么就真正证到第五地。因地上要把这十种东西断得干干净净的,第五地就得到了;如果这十种里边有一个没有断干净,那得不到第五地。第五地是难胜地,已经是很难再超胜他,这是相当高的位置。
一远尼\,我们把《五字真言》上师的注解先念一道。远尼及他家\,他家\指男女世俗之家。远尼\,比丘尼,海公上师把它引申到尼\不但是比丘尼,凡是女性的,都可以叫尼。本来在印度尼\是女僧,沙弥是男僧,沙弥尼就是女的,比丘是男的,比丘尼就是女的。尼代表女,所以说远尼及他家\海,公上师就引申为一切女性的地方跟俗家都不要去多往来。要亲近的人,只能亲近功德比自己高的。不是为了自己修行的话,世俗之家一般是不去的,对那些男女之家不要经常去往来。耽搁时间,说一些世间的话,毫无意思,对道有妨。
(远)二他家\,他是有信之家,近而无教,远离。对那些信心居士的家,贪着他的利养恭敬、他的地方,经常去,而不能教导他,这样子的应当要远离。对白衣的家往返,一般是不能太频繁。月喻,月亮是半个月圆一次,那你去居士家,半个月去一次,人家是欢迎的。半月看了圆满的月亮,很欢喜;如果天天满月的话,就看厌了,就不在乎了。月喻往施家,要跟月亮的比喻一样地到施主家里去。不是经常去,偶尔去一次,人家欢迎得不得了。半个月月亮圆一次,大家都很欢迎;天天圆满的月亮大家也不稀奇,也无所谓。所以说到施主家去不能经常去。以时,该去的时候才去一次。去的时候威仪、礼节都要做得合法;不能做一些不如法的事。到白衣家去,沙弥律里边,比丘的行护律仪里边,讲得很多。白衣家去该怎么怎么做,很多的条件,要依据这些做,不能违越。
这里海公上师说,假使你有事要家里去住的时候,他家\,不管你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家,也或是或者居士的,信心居士的家,不得超过三天。有什么要紧的事情三天做完,第四天再不要住了。远尼及他家\,他家不能多住的。白衣之家,是非之地,也是引起烦恼的地方。其它外地就产生这些情况。比丘住在白衣家里边,一些意外的、干扰的事情会出来。
(离)三家执\,海公上师的说法:执着自己的家,不看它的过失。那么家执\在《大般若经》里边说,不执着那些居士家。居士的家,一些居士啊,很多的佛教内部的斗争、矛盾都是这个地方来的。假使这个居士是他的信心居士或者归依弟子,经常供养他的,后来来了一个大德比丘,学问道德很高,那个居士因为恭敬出家人的德行的缘故去亲近他、供养他,妒忌了你供养我的东西却供养他去了,心里是非常地烦躁,产生很多的矛盾出来。《般若经》家执\是这样子说。海公上师的:贪着自己的家,不观过失。这个两方面把它合拢来、兼顾,是一个完整的意思。
(离)四聚落住\,聚落就是人多的地方,聚落里边住,那是热闹的地方,真正修行的人,不能够尽住。所以有一个道场叫我去住,我说我们是培养合格的僧人的,在那个地方怎么培养得出人才呢?真正的老修行在那里还提心吊胆的,不敢一刻放逸,那么那些才出家来学的僧人跑到那个染缸里去染的话,不是都成染污的东西了吗?不能培养出人才的。所以说真正地要培养人才,不能在闹市里边。闹市里边,只是弘法的时候,偶尔去一下,可以。常住,老修行还不敢保证。所以最好是少住。
五离自赞毁他\,自赞毁他,菩萨戒有这么一条的,第五地的菩萨已经做到自赞毁他的事情不会有了。自赞毁他当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不善的事情。
(离)六不善业道十\,不善业道,十个不善业道在五地的菩萨不做了,不会再做这些事情,离开了。
(离)七增上慢\,增上慢,也可以离开。什么叫增上慢呢?没有功德自以为有功德,在善知识座下听法,自己明明是不如,但是自以为比你高,不恭敬。这个心你说人有没有?这个是难免的。达玛仁钦,他听到宗大师很了不得,他也是个仁达瓦的弟子,宗大师也仁达瓦的弟子,他们两个都是仁达瓦手下的大弟子。宗大师在那里宏法,人家赞叹得不得了,他不服气。他就跑过去,看见宗大师正在讲经,这个法座很大,他就直接地往法座上坐,边上的位子不坐。宗大师看了他,也很谦虚(这个是宗大师的功德),让半个座给他坐。他就坐在上边,自以为了不得,昂然自居,自以为我跟宗大师的功德差不多,我该坐高座。结果听宗大师讲经,越听越好、越听越好,听得自己惭愧了,我的功德不如他,慢慢从大座上往下缩,缩、缩到边上去坐了。达玛仁钦这样子的大弟子(就是贾曹仁波卿),他开始也有这个我慢心;后来亲近宗大师之后,诚心地信服,我慢心就消除了。
那么凡夫都会起这个心,这个心要自己能够对治。那么即使对治了,达玛仁钦那样子的大德高僧他能够对治下去,开始还是有这个心。那么我们自己,这个心你敢说你没有?肯定有。有的时候就看你对不对治。对治之后,达玛仁钦这样子的高僧自己能做,如果不对治的话,那就完了。这个增上慢要远离。
(离)八颠倒\,善的、不善的搞不清楚,不是的说是的,是的说不是的,该取的舍,该舍的取,颠颠倒倒的,这个在五地菩萨是没有的。
(离)九劣慧\,海公上师说粗的慧,粗的、不好的慧叫劣慧,针对法上起不正之见,或者生疑,这些属于劣慧。五地菩萨都没有的。
十烦恼忍\,一切烦恼都能对治它。他能够把它忍住,不生现行,一切烦恼生不起来。
这十种,五地菩萨都是断除的。烦恼能够忍住,不使它现行的;错见等等,都不会给它生起来的。我们看《大般若经》。
(远他家)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居家?\远尼及他家的次第,在《大般若经》里居家放在前头。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远离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