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法师:金刚经讲录 总释名题

入门知识 2023-07-01 08:34
简介 道源法师:金刚经讲录 总释名题  一总释名题 今天要讲的这部经就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我解释这部经,先把它分成两大科,第一、总释名题,第二、别..

道源法师:金刚经讲录 总释名题

一总释名题

今天要讲的这部经就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我解释这部经,先把它分成两大科,第一、总释名题,第二、别解经文。现在先讲第一科总释名题,在总释名题内,再分为两小科,解经题和解人题。

(甲)解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八个字,就是本经的题目。其中‘经’字,是通题,‘通’者,通于一切经,一切经都叫‘经’。‘金刚般若波罗密’七个字是别题,‘别’者,别于他经,这一部经不是‘华严经’,也不是‘法华经’,它的别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先讲别题再讲通题;讲到别题,先讲‘金刚’两个字,再讲‘般若’两字,最后讲‘波罗密’三字。

‘金刚’是个比喻,就是金刚宝,我们佛教有个金刚力士,也就是护法韦驮尊天,手中拿的兵器就叫‘金刚宝降魔杵’,也叫‘金刚杵’。我们人世间也有金刚宝,不过没有天上的金刚宝那么好、那么高明而已。现在人称金刚为钻石,此经用金刚宝作比喻,比喻什么呢?就是比喻般若妙慧。金刚宝有三种意思,即一、其体最坚,二、其用最利,三、其相最明。凡是一法,都有体、相、用三个意义。这个金刚宝之体,最坚固无比,一切物不能坏他,所以‘其体最坚’。‘其用最利’,金刚宝的功用锐利无比,他能坏一切物,如钻石能刻动黄金,而黄金却不能刻动钻石。‘其相最明’,这相就是外相,这个金刚宝的外相所放的光明,超过一切光明。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外国进贡一个金刚宝,有四方一寸那么大,可以照几十里路,那么大的光明,要是我们这讲堂里有一个金刚钻石,全堂的灯光,就射不过他的光明,故说‘其相最明’。这是金刚宝的比喻,有三种意义,即是其体最坚,其用最利,其相最明。

再讲‘般若’两字,首先,要知道这两个字的字音读法,本来是‘般若’,但是经教上不能念‘ㄅㄢㄖㄨㄛˋ’一定要念‘ㄅㄛˊㄖㄜˇ’,为什么呢?要合乎梵音,梵音上他是音译,不是意译,音译就是照著印度国的梵语的音声翻过来的,在翻译学而言,它是什么音声,我们就译什么音声,译的音声就是‘般若’。若有人问:为什么中国字不照‘般若’来译呢?记住这个解释:这个经典的翻译在唐朝译的最多,我们现在讲的这部‘金刚经’是在姚秦时代,比唐朝还在前。唐朝京都在陕西的长安,而这个姚秦的京都也是在陕西的长安,长安那个时候说的话叫‘官话’,就像现在的国语。那时长安的‘官话’对于‘般若’就读‘ㄅㄛˊㄖㄜˇ’的。由姚秦时代到了唐朝一直到了宋朝,这京都就迁到河南的开封叫汴梁。随著时代的变迁,到那时也就变为河南省口音了,再也不是那时的‘官话’而带有河南口音了。就是这样随著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了,再变再变,变到现在叫‘ㄅㄢㄖㄨㄛˋ’,可知姚秦时代乃至到了唐代都是念‘ㄅㄛˊㄖㄜˇ’的。现在附带解释‘南无’这两个字,也是这意思。本来现在念‘ㄋㄢˊㄨˊ’为什么要念‘ㄋㄚㄇㄛˊ’呢?为了要合梵音故。在中国字‘南无’有的是字,为什么不用‘ㄋㄚˊㄇㄛˊ’的字,而用‘ㄋㄢˊㄨˊ’这个音声,因在唐朝时代,和唐朝以前,陕西长安说官话的音声,‘南’字念‘拿’,‘无’字他念‘摩’,这是古音,后来中国人念这个字音慢慢的转变了,但梵音没有转变,要合于梵音故。这就是为什么‘般若’要与梵音合,也即译音而不译意之故也。因此念‘般若’这音声定要把它念正。那么‘般若’的意思又是什么呢?翻成中国话叫‘智慧’,为什么不直接了当翻成‘智慧’呢?因翻译经典学有一种规矩叫‘五种不翻’。那‘五种不翻’?(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一词具六义。(三)此方所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于古例故不翻;如阿耨菩提,是非不可翻,以摩腾以来常存梵音故也。(五)为生善故不翻;现在讲的就是‘生善不翻’。能够生起众生善根,保存梵音故不翻。若你把‘般若’翻成中国的‘智慧’,这意义不错,但恐怕会与世间所谓‘智慧’混同一谈,因世间有学问、聪明、口齿伶俐,这种人都叫有聪明智慧的人。在佛经上来说,他越聪明越不能学佛法,何以故?此叫‘世智辩聪’八难之一。他学佛法,不能学,因为他太聪明反被聪明误。但世间法的人,都称他有‘智慧’,可是不是‘般若’的‘智慧’,此处要保存著梵音,就是这个意思。这是要你知道‘般若’的智慧,不是世间法的‘智慧’。讲到‘般若的智慧’,必须加上一个‘妙’字,叫‘妙智妙慧’,即不可思议的智慧。‘妙’者不可思议也,不可思议的智慧叫‘般若’,尤其是在‘金刚经’上讲‘般若’,它所包含的还有三种意义,这叫做‘三种般若’。是那三种?就是(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理体,智慧的理体,真理之体叫‘实相’;‘观照般若’就是智慧的智慧,因为‘观照’是智慧,‘般若’也是智慧。‘观照’就是心内所起正当观想,此正当的观想就是散发出来的始觉智,而始觉智照其本觉理,就叫‘观照般若’。要观察人人本具的本觉理体,必须用智慧来观照,所以能观照的智慧叫‘观照般若’,所观照的智慧叫做‘实相般若’。现再讲‘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金刚经’,‘金刚经’上有文字故。释迦牟尼佛在世所说的‘金刚经’,他的语言就是‘文字般若’,结集在经典上的梵文也是叫‘文字般若’,翻译成中国文字的也叫‘文字般若’,但要弄清楚的是,必须由‘金刚经’翻译过来的文字才叫‘文字般若’,何以故?因世间法的经书多得很,儒教也有经,道教也有经,现在世间的学问书更是多得不可思议,那都是‘文字’,不能叫‘文字般若’,因为他读了很多文字的书,他的学问增加了,他那学问就是‘世智辩聪’的智慧,越是学问大,他越不能学佛,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它只能叫‘文字’,不能叫‘般若’。那么‘金刚经’上的文字呢?叫做‘文字般若’。他怎么叫‘文字般若’呢?因你研究‘金刚经’上的文字,你才能发现‘实相般若’的理体,你才可以修行起‘观照般若’的智慧,也就是说,这个‘文字般若’能显明出‘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故‘金刚经’上的文字叫‘文字般若’。但是还有一点你必须注意,‘金刚经’上的文字,要我们即文字而离文字,处处要破相,要扫相,要观空。要能即文字相而离文字相,这个文字才叫‘般若’,要是不能即文字相而离文字相,所研究的金刚经就著了文字相。将来讲‘金刚经’时,听众越多,著相也著的越厉害,那所讲的‘金刚经’只讲了‘文字’,不是讲‘文字般若’了,为什么?因著了文字相,这一点道理要记清楚。

以上所讲的三种般若叫‘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再跟前面所讲的‘金刚’比喻配合起来。‘金刚’叫金刚宝,‘其体最坚’,比喻什么呢?即比喻‘实相般若’,真理之体是最坚固的。我们凡夫无始劫就在流转生死,此道来,彼道去,一时天上,一时人间,一时畜生,一时地狱饿鬼,我们在六道里一直轮回到现在,可是本觉的理体即‘实相般若’却没有变动。其不变动的原因,是‘其体最坚’,就如金刚宝,用什么东西也破坏不了它,也染污不了它。比如地狱是最污浊的地方,即使我们堕到地狱,实相理体还是没有变动,因‘其体最坚’就像金刚宝一样。它要是变动了呢?变动了我们也不用去学佛法了,因我们的本觉理体坏了,‘实相般若’破掉了,被流转坏了,流转坏了又怎能成佛呢?我们已失去了成佛的本钱。我们要怎样才能成佛呢?那我们就得庆幸自己有这个本觉理体,也就是‘实相般若’,虽然流转生死,并没有坏,因‘其体最坚’之故。金刚宝‘其用最利’这是比喻‘观照般若’,你不去研究佛经,不会起观照,若你研教闻法起了观照,也就是始觉智被启发出来了。何以始觉智一启发出来,还要去观照本觉理体呢?这问题若你一旦豁然大彻大悟了,你才明白原来我自己有个‘实相般若’。何以过去没有发现呢?因过去被无明烦恼所障蔽住了。现在这无明烦恼又如何呢?要讲这无明烦恼可多了,光讲其名相、法相几天也讲不完,要‘断’它又谈何容易呢?这是由于你没有起‘观照般若’,没有把始觉智慧启发出来,始觉智一旦被启发起来,它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因为无明烦恼,根本就是个没有体性的东西,被始觉智一照便被照空了。这比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千年没开过的房子,虽然是黑洞洞的,但若亮起灯来,黑暗便消失了。因为黑暗是没有本体的,所以始觉智一起,便能把无明烦恼照空了,这就是‘其用最利’的原故。金刚宝‘其相最明’,它的光明能照遍一切,比喻‘文字般若’。虽然我们念的‘金刚经’是白纸黑字印上去的,但是每个字皆是光明相,因为它能显发出‘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是智慧,‘实相般若’是理体,由此可知‘文字般若’的光明是何等的大啊!所以说每一个字皆是光明之相,是值得重视的。我们研究‘金刚经’,得先从‘文字般若’下手,先找到‘文字般若’光明之相,然后才能找到‘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的义理。义理明白了,才能起观照,才能以照实相。将来始觉智启发出来后,观照‘实相般若’、证得‘实相般若’,都是‘文字般若’的功德。假如没有‘文字般若’光明之相,我们亦看不见‘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在那里,所以我们学佛法,要先从‘文字般若’下手。有人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这只是劝修的话,叫你了解文字义理后要修行。若是没有了解文字义理之前,怎样修行呢?答曰:‘要离文字相’,你没有文字,你离什么文字相?答曰:‘即文字而离文字相’,你连文字也不懂,何有相来离呢?所以在中国佛教大兴,兴在顿教禅宗,他扫文字相扫得很厉害,后来流弊到什么义理也不去研究,硬要参禅。若是问:‘为什么你不去研究经典呢?’他答:‘那文字相执著他干什么,我一旦大彻大悟,什么都有了,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里。’你看他答得很简单,其实‘三藏’是那‘三藏’?他可能还搞不清楚,十二部的名字他更背不出来,他又怎样去研究‘三藏、十二部’呢?他没有去研究,他心里又具足什么‘三藏、十二部’,他连个文字都不认识,小学也没有上,他硬要开悟,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因此后来使得佛教衰败下来,衰败到出家人不认识字,社会上的信徒都瞧不起,所以中国佛教兴隆,兴隆到顿教禅宗,全中国的寺院都叫禅寺,到了台湾,寺院还叫禅寺:衰败也衰败在禅宗师父不认识字。因此,我们必须先了解‘文字般若’,而后起‘观照般若’再证‘实相般若’这是个次第。而‘文字般若’是个智慧,所以我们要尊重其文字,每个字都是十方诸佛的法身舍利;要认识佛的法身,在此文字上认识便可。而‘金刚经’的文字又是诸佛之母,它能以出生诸佛。若将来你们研究‘金刚经’起了始觉智而大彻大悟,在教相上是大开圆解,叫‘悟入’,‘悟入’再修行便是‘证入’,‘证入’即成佛。我们是依‘金刚经’而成佛的,所以‘金刚经’便是母亲,‘金刚经’内有文证明,它能出生一切诸佛,它是诸佛之母,所以我们不能轻视‘金刚经’的文字。由此可知‘文字般若’的光明最大,能以显出‘观照’与‘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一起如金刚宝‘其用最利’,‘实相般若’的理体如金刚宝‘其体最坚’,一切法不能坏它,所以这三种‘般若’,只有以金刚宝来比喻才容易明白,至此‘金刚般若’四字讲完。

再讲‘波罗密’三个字,‘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话直译应该是‘彼岸到’,因为印度的梵文都是颠倒来念的,名词在上面,动词在下面;如现今欧美国家的语言文字和梵文一样,是反过来念的,中国话叫‘李先生’,他却是颠倒念叫‘先生李’。所以‘波罗密’顺著中国话的意思是‘到彼岸’。‘彼岸’是个比喻,即是涅槃的彼岸,对著生死叫此岸。依著「文字般若’而起了‘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证得‘实相般若’,证得‘实相般若’把无明烦恼都照空,即能离开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所以‘波罗密’就叫‘到彼岸’。再合上面四字,就是‘金刚般若波罗密’。这又怎能到彼岸呢?即要了解像金刚宝一样的‘般若’,得到像金刚宝一样的‘妙智妙慧’,才能‘到彼岸’,故称‘金刚般若波罗密’,这七个字即本经的别题。再讲本经的经题,一般言之,经题虽多,但不出七种立题,这部经是法喻立题。‘金刚’二字是喻,‘般若’二字是智慧法,‘波罗密’也还是个比喻,所以以法喻来立题,到此把别题讲完。

再讲‘经’之一字是通题,‘经’者梵语叫‘修多罗’,译成中国话叫‘契经’。‘契’者合也,合什么呢?即合理合机,上合诸佛之理,下合众生之机,这叫契理契机,才是佛的经。要是这部经与诸佛之理不相合,虽然标明是世尊说的,但这是外道冒充的‘伪经’因它不合诸佛之理。你怎样去研究也研究不懂,这也不是佛说的‘经’,都是外道冒充的叫做伪经。佛经无论是长的经文,如‘华严经’六十万字,‘法华经’七万字,‘金刚经’五千多字,都是契理契机的。若经典不合诸佛之理不叫‘契经’,不合众生之机亦不叫‘契经’。只要肯听肯研究一定会懂,不懂,释迦佛不会说这部经。再详细的分有贯、摄、常、法四个字的义理叫‘经’。(一)什么叫‘贯’呢?即贯穿所说的义理,这部经所说的义理很多,每一个字皆有其义理,所以用一个‘经’字贯穿起来。如线索把每颗念珠子贯穿起来一样。所以把很多义理贯穿起来就叫‘经’。(二)‘摄’者摄持所应度之机,每一部经皆有其当机者,也就是说众生的根机它能摄持。(三)‘常’者就是常住不变,三世不能易其理。三世者即过去、现在、未来。经上的义理是不能变易的,不论到任何时代都是不变的。不像世间法是随著时代而转变,因世间法不是真理。(四)‘法’者,法则、规矩之谓也。佛经上的法则十方皆遵,在印度国的众生得遵守其法则规矩,到了中国,中国的众生也得遵守其法则规矩,如此才能了生死成佛道。所以现在若有人到欧美各国去讲经,一定会有人听,只怕你不去讲,因为这是个大法则、大规矩。

‘经’之一字,是一切佛经的通题,‘金刚般若波罗密’是此经的别题,合起来共八字,到此把总释名题的第一科经题讲完。

(乙)解人题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现在讲人题即译人之题,‘姚秦’是个朝代的名字。经典是释迦佛说的,是诸大菩萨结集出来的,所结集的是梵文流通在印度。本经是在姚秦时代被翻译成汉文。姚秦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晋朝,晋朝分东晋和西晋,晋朝是由魏、蜀、吴三国合并而成。西晋朝统一中国,到后来国家势力不行,打仗打败,就迁都到南京,改名为东晋朝。那时在中国国土的西方又起了另一个国家叫秦朝。秦朝最初的皇帝叫苻坚,鸠摩罗什法师就是苻坚派人去请的。鸠师在外国的西方,他名声远震传到中国来。因此苻坚就派大将吕光带了七万大兵去请他说:‘你让我们请回来就跟你客气,不让请回来就打。’是这样子请法师的。因当时苻坚的国家很强盛,他有意想统一整个中国,而东晋虽然是迁都到南京,但他还是正统天下,这时候因苻坚的兵多将广,因此他想打东晋,想把东晋灭了就可统一中国。虽然苻坚身边的大臣劝他说:‘东晋还没有衰落到要亡国的地步,他还有兵将防卫,不容易打,而且在南京又有长江之险阻来保护。’但苻坚却坚持攻打,不听谏言,以为有百万大军,定能将东晋打败,并且自夸其军队能‘投鞭断流’,即每一骑兵之马鞭投入长江即能把长江之水堵断。于是便带了几十万大军,虽无百万,号称百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去打东晋。而东晋只好背水一战,若战败便亡国,战胜了还可以延长其国运,虽然只有几万军队,因此举***民全力以赴,此即兵法上所谓之:‘哀兵必胜’。苻坚因犯上兵家之大忌,‘轻敌之意’即所谓‘骄兵必败’,所以这一战苻坚的军队大败,被东晋追杀回长安。这一战役便是在安徽的淝水县的地方会战的。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经此一役,晋朝也因此而得延长朝代。苻坚战败回来,有一姓姚之大臣见苻坚早先不听劝告而妄自去打东晋,使得国家元气大伤,于是乘苻坚回来时便把他刺死,自己篡了位,没有改国号,还是叫秦朝,但别于苻坚之秦朝叫姚秦。

‘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

释尊说的法门,诸大弟子结集下来叫经藏。释迦佛所订的戒律,诸大弟子把它结集下来叫律藏。诸大菩萨解释经、律的叫论藏。所谓‘藏’即含藏之意。经藏里含藏很多的经,律藏里含藏很多戒律,论藏里含藏很多的论文,所以叫做藏。

‘法师’这两字又作何解呢?‘法’是法则、‘师’即模范之意。给众生作模范的称为师父。所谓法师即是‘以法自师,以法师人’。我们怎样给众生作模范呢?得先自己守法规和法则,也就是依著经、律、论三藏所讲的法则作为自己的模范这叫自利。自己学会经、律、论三藏的法就叫法师,这叫‘以法自师’。再去弘扬佛法,宏扬三藏,讲经依著经讲,讲律依著律讲,讲论依著论讲,好给众生作模范,给众生作师父,这叫做‘以法师人’也就是利他。自利利他合起来就叫做‘法师’。再跟上面所讲的‘三藏’二字连贯起来,就叫三藏法师。要贯通三藏之法才叫三藏法师。古时候对称呼是很严格的,专门弘‘经’的叫‘经师’,专门弘扬戒律的叫‘律师’,专弘论藏的叫‘论师’。比方说听讲‘成唯识论’是由天亲菩萨所造的三十颂,在印度有十大论师来解释它,就叫‘十大论师’,不能叫‘十大经师或律师’。能贯通经、律、论三藏才被称为‘三藏法师’,这不是随便能称呼的名号,此名号也是其德号,因为要有这种功德才配称这名号。可是到了台湾,大家以为出家人都叫‘法师’,因此男众女众的出家人,统统被称为‘法师’,因而‘法师’这尊贵的称呼便降格、扫地了,何以故?当法师要能‘以法自师,以法师人’,如果你三藏不能贯通,总需贯通一藏,一藏不能贯通,你最低限度要能讲一部经或一部论,能讲能说,这才能称为‘法师’。

三藏法师是个通名,是个德号,谁有这个功德的都能被称为三藏法师。例如我国的玄奘法师也称三藏法师,能被称为三藏法师的人很多,各有各的别名。而这个贯通三藏的法师是鸠摩罗什,翻译成中国话叫童寿,因为他在幼童的时代便有高寿之德,故称童寿。因按他的年龄还是个童子,按他讲经说法的功德已等于一个老法师,老法师有高寿故。因此跟他取个德号叫‘童寿’。现在讲鸠摩罗什的公案:一般的注解都说他是七岁大彻大悟的,但根据通理大师‘新眼疏’上的考证,却说他是十二岁时大彻大悟。无论是七岁或十二岁,还是个童子,鸠摩罗什的母亲是个有大善根的人,她生下鸠摩罗什后,便要去出家。那时因为鸠摩罗什年纪很小,没有人照顾,所以她母亲便带著他去出家,到处参访善知识,证得初果。她自己明白道理,当然以佛法教育其子。鸠摩罗什因为跟随著他母亲到处去参访善知识,听了很多道理,所以他的智慧启发得很快。按‘新眼疏’讲在他十二岁那一年,跟著他母亲到一个大寺院去参学。此佛殿非常高大,在大佛像旁有个供饭用的大铁钵。他是个大善根的人,一见这大钵便生起了欢喜心,为了要表示恭敬,便跑前去把大铁钵拿起顶在头上,顶著的时候,他忽然间动了个念头,他想大铁钵这么大,我怎么顶得动呢?突然间他觉得钵很重,并且把他压倒。他母亲及大殿里的人跑前去把铁钵拿起也把童子拉起来,他母亲见他在发楞,以为是被钵压坏了。于是便问他:‘你怎么啦?’童子回答说:‘我明白了一种道理,即是万法唯心的道理。’他母亲说:‘你讲讲给我听’他说:‘我在佛殿看见大铁钵,就生欢喜心,为表示恭敬,我拿起把它顶到头上,不觉得它重,当顶到头上时想起自己怎么会有力气拿得动呢?铁钵便重起来了,并且把我压倒,由此可知份量的轻重完全是自己的分别心,这叫一切法唯心造。’他母亲欣喜的说:‘很了不起,这道理还是佛法最高深的道理,你今天开悟了,你年龄虽然轻,但你可以去弘扬佛法了。’那时他母亲已经证得三果,给他印证没有错,从那时候起他便开始讲经说法,名闻全印度,当时全印度已有很多大法师和老法师在讲经,但都没有这个十二岁的童子讲得好,所以大家都给他送个德号叫鸠摩罗什,意即童寿。

‘译’即翻译,本来是梵文,把它翻成中国语文就叫译。这部经是贯通三藏的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他是西域国的人,在中国的姚秦时代来我国弘扬佛法,这部经便在那时翻译成汉文的。到此把经题及人题讲完,即是将总释名题一科讲完。


更新于:2023-07-01 08:3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