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苦乐交集
第一篇 苦乐交集
壹 人生之乐
我们常说:人生有酸甜苦辣,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
追求快乐是每小我所愿望的。人生有那些快乐呢?金榜落款是快乐、事业有成是快乐、妻贤子孝是快乐、财源滚滚是快乐、大病初愈是快乐、喜获麟儿是快乐、苦尽甘来是快乐。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人生的快乐分为外乐与内乐两种。
外乐是指感官所产生的快乐。具体而言,指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或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等五种欲乐。
内乐是指精神上所产生的快乐。例如:有些人喜好阅读,从神游古今中获得无比的快乐;有些人喜好写作,从文艺创作里获得许多的乐趣;有些人喜好静坐,闭起眼睛来,坐上一支香、两支香,在轻安中获得无限的喜悦;有些人献身于崇奉,在崇奉里获得安然的喜乐。
贰 人生之苦
人生既然有这么多的快乐,为什么佛教说一切皆苦呢?佛教所说的苦,除了身心因为遭遇困境所感触感染的忧?以外,主如果指「无常故苦」。无常剥夺了人们的青春,使我们的身体在不知不觉中老拙损坏;有些人家财万贯,衣食不缺,然则天灾人祸会将金钱夺走,不肖子女会将家当散尽,到头来一切都成为空无。当初恩爱的夫妻,往往因为一点小事项成怨偶,甚至对簿公堂。事业有成的人虽然名利在握,却不一定能够持久。因为一切无常,在时间上有生、住、异、灭,在物质上有成、住、坏、空,在生命上有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人所无法否认的事实。
其实,人们都有无常苦的经验,然而老是在欢乐光降时就忘却了苦楚。例如:有许多人在年轻时耐劳勤俭,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刻,却忘了以前所吃的苦头,开始浪费无度,陷溺在声色犬马中;有些人在害病的时刻,吃足了苦头,是以想尽各种办法寻医治疗,保养身体,然则大病初愈今后,又答复以前饮食无度、通宵熬夜的生活。佛教说苦,不只是要我们接收苦的挑衅,禁得起苦的考验,将魔难算作是人生的试金石去超越它,更要我们正视苦的存在,而去懂得产生苦的原因,用适当的方法改良去除,以获得一个圆满快乐的人生。所以,佛教说「观受是苦」、「一切皆苦」,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含义,与外界一般浅薄的厌世主义或虚无主义的内容大不相同。
参 苦乐中道
社会上有许多人不明白苦乐的真谛,而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然而感官的享乐来自外在,轻易产生副感化;艺术文字上的创作,固然能将心里的情感宣泄无遗,然则多情易被情伤;学问常识上的获得,虽然能开拓人们的视野,假如没有正知正见,也很轻易流于邪慧、狂慧,不仅使自己受害,犹有甚者,还会形成人类的灾害;静坐轻安固然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假如没有佛慧作为前导,以为只要守意闭气,打通筋脉,就可以不落因果,超越死活,结果反而因为定慧不等而变成腐化的邪定,或者着于境界,走火入魔,自误误人;崇奉忠诚可以为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然而万一误信邪教,不只人格不能升华,反而遗害社会。
有人用各种的苦行来熬煎自己,愿望自己下世能享福报。在佛陀的时代,这种苦行外道就异常盛行,而现在世上仍存有这种误以吃苦作为修行的人。他们有的绝食自饿,有的只喝水,有的只吃生果,有的裸露身体,有的投渊卧冰,有的赴火熏身,有的自坠高岩,有的嚙草啖污,有的睡在荆棘、灰土、树叶、恶草、牛粪上。这些人都是不明白苦的原因,是以,不只现世枉受灾害,后世仍然要轮回刻苦。
有一种人以为有钱有势就是罪恶,明明有好的衣服可以穿,却有意穿得破破烂烂;明明有好的食物可以吃,却偏偏吃馊饭剩菜,藉此沽名钓誉,自命清高;有些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他们不去检讨自己受到障碍的原因,反而批评那些拥有美屋华厦、业大财多的人是不道德、不清廉的。这些缺点的观念应该要予以纠正,否则一味地贬抑富有,非议才能,歌颂贫穷,赞赏软弱,长此以往,小我遭受的业报姑且不谈,蔚为风气,只怕枉然造成社会进步的阻力罢了!
上述这些人最大的缺点是在于不明白世间的真理,所以枉受辛苦,总在轮回。佛教认为:无明与爱欲所产生的执着妄想是导致苦的最大原因,形式上的苦行与乐行都无法获得解脱,惟有中道而行,远离苦乐爱憎,心中去除染着,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所以,佛教里的二乘行人讲究离欲,以获得无余涅槃为解脱。在这些二乘的行者傍边,也有一种修习梵衲苦行的人,然则他们与外道最大的不合在于梵衲行者明因识果,他们不标榜不合理的苦行,而只是以苦行来砥砺身心,破除骄慢,远离我执,去除憎爱。
佛教里还有一种修习大乘的菩萨,他们并不呵斥欲乐,而是以慈悲聪明来净化引导欲乐,并且以不住死活、不住涅槃作为自度度人的目标。例如:《维摩诘所说经》形容维摩诘居士「资财无量,摄诸穷汉;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家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赡养中最;执持处死,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处死,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私塾,诱开童蒙。」凡此都显示维摩诘居士虽然享有五欲,然则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如片云点太虚,一点也不妨碍他的修行。已证得阿罗汉果的大迦叶尊者反而自叹:「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根败之士,基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自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赓续三宝;正使声闻毕生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肆 究竟常乐
人生自来苦乐参半,然而因为世间一切无常,所以苦并不足畏,只要我们肯面对现实,打破难关,苦尽可以甘来;乐也不足喜,假如我们耽于快乐,不知长进,乐极往往生悲。
好乐恶苦是众生的本性,然而世俗的快乐,无论是属于感官方面的也好,或是属于精神方面的也好,都不是究竟、长久、真正的快乐,甚至是惹人腐化的原因。
若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呢?经云:「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所谓「法」,就是真理。真理所带来的快乐,才是真正永恒的快乐。什么是法乐呢?五戒十善是法乐,六度四摄是法乐,四无量心是法乐,人缘果报是法乐,有空中道是法乐。心中有了法乐,对于五欲六尘不拒不着;心中有了法乐,对于世间不厌不求;心中有了法乐,到那里都能安然安闲;心中有了法乐,当下就是极乐世界。惟有以无边的法乐为舟筏,才能使我们度过死活的波涛,到达常乐的彼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