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

佛学知识 2024-04-22 10:34
简介 第一篇三藏十二部  壹媒介  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法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学生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

  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

  壹 媒介

  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法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学生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法,以大迦叶为上首的五百学生,进行第一次的经典结集,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然后由诸长老将诵出的经、律检讨修订,审定出佛说的部分;其次又经由第二、第三、第四次的经典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流传于世。

  《大乘肃静经论》举出设立三藏典籍的意义:

  1.为对治众生困惑,为说戒、定、慧三学,为讲说法、义,所以设立经藏。

  2.为使众生远离苦行、乐行二边,为成就戒学、心学,为成就法、义,所以设立律藏。

  3.为对治自心的见取,为成就慧学,为通晓法、义,所以设立论藏。

  贰 佛典的分类

  一、三藏

  佛陀的教法,经由学生们几回的结集整理后,分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称为三藏典籍,是印度佛教圣典的三种分类。

  1.经藏: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涵盖所有上契诸佛义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

  2.律藏: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学生心性,对治生活恶习所制定的教团规则。

  3.论藏: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对法藏。是佛学生们将佛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组织所成的典籍。

  二、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论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为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1.契经:音译修多罗,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法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于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及波罗提木叉经等。

  2.应颂:音译只夜。和契经响应,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的教法,又称重颂。

  3.记别:音译和伽罗那,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讲解,后来特指佛陀对学生们的未来所作的印证。有自记说、为他记说二种。自记说,是将自己的内证境界,明确的表达出来。为他记说,是如来及声闻学生,以自己的证悟和各种功德为他人所作的证言。

  4.讽颂:音译伽陀,又作孤起颂。全部以偈颂形式来记载佛陀的教法。

  5.自说:音译优陀那,是感兴语,不待他人请问法而佛陀自行开示的教说。有无问自说,佛陀自己开启问端,如《杂阿含经》卷三、《阿弥陀经》;有赞叹辞,如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难有世尊!;有佛涅槃后,学生抄集的偈颂,如汉译《法集要颂经》。

  6.人缘:音译尼陀那,义译缘起、本缘及人缘等。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人缘。也就是显示说人、说所、说事的,就叫人缘。

  7.譬喻:音译阿波陀那。是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中阿含长命王本起经》、《百喻经》、《杂喻经》,《法华经》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8.本事:音译伊帝目多伽。记载本生谭以外,佛陀与学生前生的行谊。包含以佛如是说为开卷语的经典。

  9.本生:音译阇陀伽。记载佛陀前生各种大悲心的修行,也通于学生以前生的事迹。律藏中以僧只律为最多。

  10.方广:音译毗佛略、毗富罗等。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大都编入《长阿含》及《中阿含》。

  11.希有:音译阿浮陀达磨,义译又作不曾有法、胜法、希法。记载佛陀及学生等三宝甚希有之事,如《大毗婆沙论》说:希法云何?谓诸经中,说三宝甚希有事。汉译的《中阿含经-不曾有法品》中有希有的具体内容。

  12.论议:音译优波提舍。记述佛陀论议、决定诸法体性,并分别清楚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

  佛教圣典的分类学以十二分教的方法划分,此十二分教又摄于经、律、论三藏中,统称三藏十二部经。

  参 原始佛教的圣典

  一、经藏

  代表原始佛教的圣典,有经藏、律藏、杂藏三大类。

  经藏指四阿含:《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

  1.《杂阿含》:共五十卷,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二部篇幅短小、广泛而散杂的小经。主要的论述有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说明准确禅观,和鼓励在家信徒崇奉佛教、皈依三宝等,是四阿含的主要部分,也是懂得原始佛教教义的根本经典。

  2.《中阿含》:共六十卷,包括二百二十二经,分五诵十八品。涵盖修行窍门及因果报应等佛教基本理论,是以禅慧修证的比丘为中间。

  3.《长阿含》:共二十二卷,由三十部篇幅较长,主题不合的经典汇集而成。内容有佛陀及学生的传教活动、佛陀的本生、批驳外道的理论等。着重在教化婆罗门与外道,透过天神、神通及一般崇奉,而表彰佛陀的崇高、超越,及佛法的究竟。是以,对教外的适应与化导是其重心。

  4.《增一阿含》:共五十一卷,五十二品,四百七十二经。内容的特质是依世间善行,信、念、施、戒、慈心、福德、自利利他,而导入于出世法的大乘思惟。多说佛陀及学生的事迹、削发戒律和在家信徒若何修行等。经文是按法数的顺序相次编纂,从一法逐次增加到十一法,所以称为增一。

  《杂阿含》着重于教理的说明,《中阿含》和《长阿含》则着重于佛陀与学闹事迹的论述。《中阿含》的文字篇幅适中,是以称为《中阿含》;相对于此,《长阿含》的篇幅较为冗长,是以称为《长阿含》。

  二、律藏

  律藏,分广律、戒经、律论三类。

  (一)广律有六种:

  1.《铜鍱律》:从印度传入锡兰,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方佛教国家流传。内容分为经分别、犍度、附随三大部。

  2.《十诵律》:是我国最早译出的广律,共六十一卷。初诵至三诵是比丘律;四诵名七法;五诵名八法;六诵名杂诵,内分调达事与杂事;七诵名尼律;八诵名增一法;九诵名优波离问法;十诵名比尼诵。

  3.《四分律》:为佛陀耶舍所诵出,竺佛念翻译、道含笔录。内容略分有比丘律、比丘尼律、二十犍度、集法毗尼、调部、毗尼增一。

  4.《摩诃僧只律》:又称《大众律》,共四十卷,为法显与道场寺佛陀跋陀罗所译。内容有比丘毗尼和比丘尼毗尼二部。

  5.《五分律》:或作《弥沙塞律》,共三十卷。五分是:(1)比丘律,(2)尼律,(3)受戒等九法,(4)灭诤法与羯磨法,(5)破僧法等八法,又五百集法、七百集法。

  6.《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共五十卷,是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广律。

  (二)戒经

  戒经即波罗提木叉经,是僧团中半月半月所诵的。汉译又称为戒本或戒心,是律藏的核心、根本。分为比丘戒本及比丘尼戒本。

  1.比丘戒本:共六类十三部,铜鍱部《比丘波罗提木叉》、大众部《摩诃僧只大比丘戒本》、化地部《弥沙塞五分戒本》、法藏部《四分戒本》、说一切有部戒本、饮光部《解脱戒经》。

  2.比丘尼戒本:共五类八部,铜鍱部《比丘尼波罗提木叉》、大众部《摩诃僧只比丘尼戒本》、法藏部《四分比丘尼戒本》、化地部《五分比丘尼戒本》、说一切有部《比丘尼戒本》。

  (三)律论

  关于律的论书,有:

  1.毗尼母论:共八卷,译者不详。是毗奈耶藏中本母(提纲挈领解释佛说宗趣)的论释。

  2.摩得勒伽论:共十卷,刘宋僧伽跋摩译。是十诵律中优波离问及毗尼诵的异译。

  3.善见论:共十八卷,萧齐僧伽跋陀罗译。是四分律的解释。

  4.萨婆多论:共九卷,译者不详。是十诵律的解释。

  5.律二十二清楚明了论:一卷,陈真谛译,依十八部中正量部的律,以二十二偈及注释而成的律论。

  别的,还有《戒人缘经》、《优波离问佛经》、《舍利弗问经》、《佛说苾刍五

  法经》。

  三、杂藏

  杂藏,就是铜鍱部所传的小部,小部本属于经藏,与四阿含合称五部或五阿含,因其性质和阿含不合,而被自力成杂藏。内容分为十五部:小诵、自说、天宫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义释、无碍解道、佛种姓、行藏、譬喻、饿鬼事、如是语、经集、法句等。

  肆 部派佛教的论典

  原始佛教所结集的经藏中,含有不少能归入论藏的经典。跟着部派的决裂,对教理和戒律产生各种的异说和诤论,于是在二、三百年间,分初、中、后三期,别的完成了阿毗达磨论典七部。

  1.巴利传的七论:有初期完成的《法集论》、《分别论》、《人施设论》;中期

  完成的《论事》、《界说论》;后期完成的《双论》、《发趣论》。

  2.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六足一身七论:有初期完成的《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中期完成的《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后期完成的《品

  类足论》、《发智论》。七论合称《六足发智论》。

  西元纪年前后,部派佛教完成了论藏,三藏典籍至此完全成立。

  伍 大乘佛教的圣典

  一、经部

  大乘经典依成立时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般若经系、华严经系、法华经系、净土系、密教系;第二期为涅槃经系、胜鬘经系、解深密经系;第三期为楞伽经系、密教系。

  (一)第一期经系

  1.般若经系:西元一、二世纪大乘思惟兴起时,最早出现的大乘经,是般若一系的经典。

  般若系依《大正藏》所收,共有四十二部、七百七十七卷。个中唐代玄奘大师所译的《大般若经》便有六百卷、十六会。

  在中国佛教史上,传说般若部类的传译,是从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八部,到十六部,这表示《般若经》在赓续的增多与赓续的成长中。《般若经》最早传译过来的,是汉灵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年)译出的《道行般若经》,十卷,三十品,别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到了晋元康五年(西元二九五年)竺叔兰译出了《放光般若经》,此经与《道行般若经》相对,前人就称之为《大品》与《小品》。《大品》与《小品》,也就是《般若经》的广本与略本。

  别的,《维摩经》的成立可能次于《小品般若》,这是一部以维摩诘居士为核心分子,透过其与文殊菩萨等共论佛法的方法,来宣扬般若空理的经典。

  接着译出的是《濡首般若》(即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第八会──那伽室利分)、《金刚般若》(即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第九会──能断金刚分)、《文殊般若》(即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第七会──曼殊室利分)、《胜天王般若》(即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第六会──最胜天王分),《理趣般若》等至唐代今后才译出。

  《般若经》是初期大乘的重要经典。在佛法中,般若是共三乘的,如《般若经》说:欲学声闻乘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学缘觉乘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学菩萨乘者,当学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了各种的空,空,是《般若经》的心要。此经所说的空,与无生、真如、法界、涅槃等同一内容。般若之所以特别阐扬空义,是说修行当重在离妄执,不落名相的体悟,和圣者心境的了无住着、了无挂碍。空即般若,般若即空。空与般若,也就是世间法与佛法的差别所在。

  2.华严经系:《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在中国的汉译经典中,是一部大经,被称为大乘经典──五大部之一。此经的全部编集完成,比《般若经》要迟一些。

  华严部的集成,不是一次集出的。有些部类,早已存在风行,在现存《华严经》的内容,如〈入法界品〉,《大智度论》中称为《弗成思议解脱经》,或称《不思议经》。四十卷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其实就是《弗成思议解脱经》──〈普贤行愿品〉。《十地经》、《渐备一切智德经》,是《华严经》的〈十地品〉。《兜沙经》是《八十华严》的〈如来名号品〉第七的略译,及〈光明觉品〉第九的序起部分。这几部,不只各有窍门的名称,而且是序分、正宗分、流畅分无缺,具足了一部经的组织形式,都是在大部《华严经》以前就已有的经典,之后才综合编集到大部《华严经》中的。前人称此为随类收经──就是把相关的编集起来。是以,依近代学者所作的推论,现在所流畅的大部《华严经》,大约是在西元三世纪中所集成的。

  中土的《华严》有三种译本:

  (1)《六十华严》:六十卷三十四品,晋佛陀跋陀罗译,世称旧译华严。

  (2)《八十华严》:八十卷四十一品,唐实叉难陀译,世称新译华严。

  (3)《四十华严》:四十卷一品,唐般若译,世称后译华严,即《弗成思议解脱经》,是〈普贤行愿品〉(即〈入法界品〉)的单行本。

  《华严经》的内容统摄了空有、顿渐的思惟,而建立诸佛圆融的一乘圆教。它成立了万有诸法由心所现的一真法界,是真妄耗费、生佛不分的真理世界,是超越一切对待,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本体,绝对平等的世界。

  此经是描写佛陀大觉境界的经典,是经由般若真空所表现的妙有境界──即华严的世界,是不思议解脱世界,所谓一多相即、大小互容的一真法界。

  3.法华经系:和《华严经》同一时代出现的是《法华经》,有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开显佛之真实知见,说明学生实因实果,明示师门权因权果。后十四品说明长远之实果,亦明学生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而显师之实果。个中间思惟,是以《般若经》的空为枢纽,显示真空妙有的世界;主张三乘归一乘,即声闻、缘觉、菩萨都要成佛的。无二无三,名为一佛乘,如《妙法莲华经》卷一说: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又卷三说:说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也许的说,开权显实说乘权乘实,开迹显本说身权身实,是《法华经》的两大批要。

  《法华经》的汉译本有三部:

  (1)晋竺法护(西元二八六年)所译的《处死华经》,一○卷。

  (2)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八年(西元四○六年)译出的《妙法莲华经》七卷。

  (3)隋阇那崛多与笈多在仁寿元年(西元六○一年)补译所成的《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

  《华严》与《法华》,都是着重于佛德。《华严》以释尊为毗卢遮那佛,说始成正觉的境界,着重于佛与一切相摄相入,无尽无碍。《法华经》则直说佛分身的浩瀚,寿命的久远,表示在伽耶成佛及入涅槃,都是应机的方便说。

  《无量义经》是根据《般若经》的思惟来连贯《法华经》,为法华的序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与《法华经》第二十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有关,可说是其结论。

  4.净土经系:此系经典的起源很早,最初的作品《阿弥陀经》、《阿閦佛国经》,与《般若经》都是早期成立的。《阿弥陀经》的思惟是重他力的信愿大乘,是以成佛度众生为重,愿行为中间。论到佛果菩萨行的,除了西方净土外,还有东方阿閦佛净土,其思惟的重点,虽也劝人发愿往生,而主要在劝人进修阿閦佛往昔菩萨道时的愿行,这是以自力为主的。阿閦净土,是智证大乘的净土窍门,是重于菩萨行、自力行的净土。阿弥陀净土,是重于信愿的、佛力的,是信愿大乘的净土窍门。主要经典有《大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阿閦佛国经》等。

  5.密教经系:密教最古老的经典是《密?金刚力士经》,晋竺法护译,共七卷,收录于《大宝积经》卷八至卷十四。是以夜叉为主,是手执金刚杵的夜叉。内容首先说明菩萨、如来的身、语、意三密,最后并有秘密主请求佛陀入灭后五百年中护持本经。

  (二)第二期经系

  1.涅槃经系:《大般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出,有四十卷。先译前十卷,与法显所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同本异译。因为经本不完全,昙无谶回西方寻求,在于阗又得后续部分的经本。前十卷与后来续译的部分,因成立的时代有先后,所以讲解有些不合。又本经由昙无谶译出后,传于南方宋地,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对比法显所译的六卷《泥洹经》增加品数,重建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称为《南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的前十卷五品,是以佛入涅槃为缘起,说大般涅槃。从如来常住大般涅槃,说到众生本有如来藏我,我是常乐我净的四德之一。四德,是如来大般涅槃的果德。如来常居处以说众生本有如来藏我,如《大般涅槃经》卷七说:我者,等于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于我义。于此如来藏、佛性,有真我的含义。在后续三十卷是经由般若学系的会通修正,是这样说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等于我,不再提如来藏了。《大般涅槃经》的后续部分,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藏我),只是通俗的方便说,如斯经卷二七说: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说众生定当得故,不是说在众生位上就已经有了。如卷三二说:一切众生定当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是佛的果德,众生要依戒、定、慧三增上学的修习才可得。大般涅槃是无量功德所成就,常住不变而无尽的利益众生。

  2.胜鬘经系:《胜鬘经》共分十四章,旨在诠释如来藏与生灭识的关系,是一部大乘真常妙有的要典。此经包含有《法华》、《楞伽》、《涅槃》等经的要义,肯定众生皆有佛性──如来藏,即一切众生皆得成佛,所以又称如来藏系。此经的译者是求那跋陀罗,经名《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异译本有唐武后时菩提流流志所译的《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名〈胜鬘夫人会〉。

  代表如来藏这一窍门的初期经典,除本经之外,尚有:

  (1)《大方等如来藏经》。

  (2)《大般泥洹经》六卷,相当于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前四品、十卷。

  (3)《大云经》──《大方等无想经》,现存残本七卷。

  (4)《大法鼓经》二卷。

  (5)《央掘魔罗经》四卷。

  (6)《不增不减经》一卷。

  3.《解深密经》:这是唯识学系的经典,我国译本有四种:

  (1)唐玄奘三藏所译,经名《解深密经》,五卷,八品。

  (2)元魏菩提流支译,经名《深密解脱经》,五卷,十一品,为唐本全经的异译。

  (3)陈真谛三藏译,经名《佛说解节经》,一卷,四品,即前经的〈胜义谛相品〉别译。

  (4)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经名《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即唐译本〈地波罗蜜多品〉第七的别译。又译有《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是唐译本〈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的别译。

  此经可说是唯识思惟的源流,内容分为八品,除〈序品〉外,余七品,可依佛说四教来理解本经的真实义趣所在。四教是:

  (1)胜义了义之教,依五相显胜义,即〈胜义谛相品〉二;依诸识显胜义,即〈心意识相品〉三;依三相显胜义,即〈一切法相品〉四和〈无自性相品〉五。

  (2)瑜伽了义之教,即〈分别瑜伽品〉六,此是说明修止观胜解行的意义,和说明识所缘,是唯识之所现。

  (3)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即〈地波罗蜜多品〉七。

  (4)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即〈如来成所作事品〉八。此经是瑜伽唯识学派的根本所依经。

  (三)第三期经系

  1.楞伽经系:《楞伽经》有三种译本:

  (1)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2)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十卷。

  (3)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此经内容记录大乘佛教多种重要教义,主如果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其特色是以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相结合,是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惟的经典,为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

  2.密教经系:密教经典杂多,到了第三期才有纯粹的密教经论出现,如《大日经》、《金刚顶经》。

  二、律部

  《梵网经》是大乘律第一部经典,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又作《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主要在说明菩萨修道的阶位及应受持的十重四十八轻之戒相。内容和小乘律不合,没有削发、在家的差别,主张众生依循共通的戒律,并以佛性的自觉为特色。

  三、论部

  大乘经典接踵出现时,大乘论藏也跟着而出,大乘佛学分为空、有二宗。空宗,即中观学派;有宗,即瑜伽学派和如来藏系,也就是中国所称的法性宗和法相唯识宗与真常唯心。

  中观学派主要的论典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百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等,个中《中论》是此宗立论的根本。

  瑜伽学派主要论典有十一部,而以《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阿毗达磨杂集论》为主。

  真常唯心系的有:《究竟一乘宝性论》、《佛性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三藏十二部经分大、小乘三藏。大乘、小乘的不合点在于大乘以佛果为究竟圆满,小乘则以阿罗汉果为究竟解脱;大乘佛典是修菩萨行的指南,小乘经典则是修声闻行的指南。就果与行而言,大小乘有所不合,然则研究佛学者,应懂得佛陀一代的教说、根本思惟及佛教的成长,这样才能全盘把握佛教的精神与根本教义。

更新于:9个月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