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一」是什么?

布衣百姓 2024-09-07 09:32
简介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一」是什么?孔子曾经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如果按照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以「仁」为出发点,最后以「仁」为回归点。但后来孔门中七十二个弟..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一」是什么?

孔子曾经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如果按照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以「仁」为出发点,最后以「仁」为回归点。但后来孔门中七十二个弟子,或所有解释孔子学说中,并没有人可以把一以贯之这几个字解释得很清楚,甚至于连某些宗派也错把一以贯之成为他们宗派的称谓,这其实是满荒谬的。曾子虽然跟随孔子的时间非常久远,但他并不是孔门中智慧最好的弟子。他在《孝经》中自己以为有把一以贯之解释到,那倒也未必见得。其实不管是用「忠」还是用「恕」都离不开仁爱的思想,因为「忠」跟「恕」的底蕴是从「仁」所发展出来的。

「仁」顾名思义就是人跟人之间互动的关系。孔子一生中谈一以贯之的次数非常的少,最早是对小他四十六岁的曾子所说,但毕竟曾子的反应并不是那么快,且当时又年轻,能理解的只是「忠」跟「恕」而已。其实孔子所有的道德学问都是从「仁」而体会出来的,所以日后这种说法对老子的影响也非常深,《道德经》的源起便是根据「仁」而产生。「仁」的一切精神都导源一个人的德行,所以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高的境界就是以德服人。

庄子固然也是出世之圣贤,但如果与孔子相论,又略逊一筹。虽然他从观察人性相处的过程中,得到了很深的启示,但还是属于二元对立人所相争巢臼里面,这个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人间世》或《养生主》中他曾经说过用修养心性的说法,甚至于忘掉自己的身体。如果可以忘掉自己身体的人,他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是比较淡漠的,所以这种人他内外是自由的,身心是不受束缚的。

以佛法的观点来讲,真正的「一」就是绝对,就是超脱世俗的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如果一个人心中已经到达「物我两忘」的境界,哪来的别人对于我们的赞美和毁谤?哪来的谁的位置高和低?哪来的别人对自己的好与不好所引起的情绪问题?所以人如果可以超越物质和精神世界,对我们的心不起任何的作用和分别,那表示已经达到了真正的「仁」和道德最高至上的境界。

那这个人不管是入世与人相处,或出世休养内学追寻解脱之道,其实离成就的境界已经不远了。人若要让心处之泰然,让心如如不动,那便是用绝对的修行融入于能所分别之中,让心能够转变外在环境的一切,让内在的心灵永远保持在平和安乐的境界之中,这便也超越了儒道所说的一切道理。

这是我香.隆立嘉措要与大家分享的。

更新于:2个月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