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二

居士人物 2024-09-09 13:31
简介

张西镇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张西镇居士,杂阿含经卷讲义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张西镇居士_杂阿含经卷讲义等内容,十八层地狱警示网劝人向善!

..

杂阿含经卷第二

三三、本经叙说舍利弗答摩诃拘絺罗所问,解说对五蕴无常不如实知为无明,若如实知则为明。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与摩诃拘絺罗尊者都住在耆阇崛山中。

那天下午,拘絺罗尊者从禅定中出定,去到舍利弗尊者的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心里充满欢喜,然后退坐一旁。

这时,摩诃拘絺罗尊者告诉舍利弗说:「我想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

舍利弗说:「随您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为您解说。」

摩诃拘絺罗尊者问舍利弗说:「所谓的无明,怎样叫做无明?谁有这个无明呢?」

舍利弗回答说:「所谓无明就是不知道理,不知道理的人就叫无明。」

(摩诃拘絺罗问说)「到底是不知道什么道理呢?」

(舍利弗说)「就是说物质现象都是变化无常,对这种变化无常的物质现象,不能如实知道;物质现象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物质现象,不能如实知道。物质现象都是依因缘和合而有,依因缘分散而无,对这种随缘生灭的物质现象,不能如实知道。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变化无常的道理,不能如实知道;精神现象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精神现象,不能如实知道;精神现象都是依因缘和合而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对这种随缘生灭的精神现象,不能如实知道。摩诃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不能如实知道,不能察见,不能觉证,愚昧昏暗,不明事理,这就叫无明;具备这样情形,就说是有无明了。」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所谓的明,怎样叫做明?谁有这个明呢?」

舍利弗说:「摩诃拘絺罗啊!所谓明就是知道事理,知道事理的话,就叫做明。」

(摩诃拘絺罗)又问:「到底是知道什么道理呢?」

(舍利弗说)「就是知道物质现象都是变化无常,对这种变化无常的物质现象,能如实地知道;物质现象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物质现象,能如实地知道;物质现象都是依因缘和合而有,依因缘分散而无,对这种随缘生灭的物质现象,能如实地知道。(就像这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变化无常的道理,能如实地知道;精神现象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精神现象,能如实地知道;精神现象都是依因缘和合而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对这种随缘生灭的精神现象,能如实地知道。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能如实地知道、察见、明白、觉知、慧解、证悟,这就叫做明;具备这样的情形,就说是有明了。」

这二位修习正法的圣者各闻所说法后,十分欢喜,便从座位起来,各自回到原来的住处去。

第三三经注释:

1、摩诃拘絺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善辩才,以能应答疑难质问而闻名,有经典说师即舍利弗之舅长爪梵志。

2、无明:有智慧叫做明。无明,即不明白道理,是愚痴的别名。

3、色磨灭法:物碾磨,则终消灭。此处是说一切物质皆将逐渐消损,终至于息灭。

4、色生灭法:依因缘和合而有叫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灭。此言一切物质皆是随因缘而生灭之意。

5、无无间等:无间等,觉证、领会、证悟之意。无无间等,即没有觉证之意。

6、正士:离迷执邪见而正见法理之圣者叫正士。

7、展转随喜:展转,循环反复的意思。随喜,有二义|一、见人做善事或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二、随着自己的欢喜。展转随喜,犹欢喜不已,是指内心十分欢喜的意思。

三四、本经叙说舍利弗与摩诃拘絺罗问答,言对五蕴之生起、消灭、消灭的方法,不能如实知道,名为无明;反之则为明。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当时,舍利弗尊者与摩诃拘絺罗尊者都住在耆阇崛山中。

那天下午,摩诃拘絺罗尊者从禅定中出定,去到舍利弗尊者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心里充满欢喜,然后退坐一旁。

当时,摩诃拘絺罗尊者告诉舍利弗说:「我想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能拨空为我解说否?」

舍利弗说:「您就请问吧,我知道的话当会为您解说。」

摩诃拘絺罗尊者问舍利弗说:「所说的无明,到底是怎样叫做无明呢?谁又有此无明呢?」

舍利弗回答说:「所谓无明就是不知事理,不知事理的话就叫做无明。」

(摩诃拘絺罗说)「是不知道什么事理呢?」

(舍利弗说)「就是不能如实地知道物质现象,对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也不能如实地知道;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不能如实地知道,对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精神现象息灭的方法,也不能如实地知道。摩诃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不能如实地知道,对它不能了知、不能察见、不能觉证,愚昧昏暗,不明事理,这就叫做无明;具备这样的情形,就说是具有无明了。」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那么怎样叫做明?谁能有此明呢?」

舍利弗说:「所谓明就是知道事理,知道事理的话,就叫做明。」

(摩诃拘絺罗)又问:「是知道什么事理呢?」

舍利弗说:「就是能如实地知道物质现象,对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如实地知道;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能如实地知道,对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精神现象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如实地知道。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能够如实知道、察见、明白、觉知、慧解、觉证的话,这就叫做明了;具备这样情形的话,就说有明了。」

这二位修习正法的圣者各自听闻说法后,十分欢喜,便从座上起来,各自回到原来的住处。

第三四经注释:

1、晡时:下午三点至五点。

三五、本经叙说拘絺罗与舍利弗的问答,谓对五蕴之生起、息灭、爱味、祸患、出离,宜如实知,则为明;不如实知,则为不明。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与摩诃拘絺罗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这天下午,摩诃拘絺罗从禅定中出定,前来拜访舍利弗,彼此很愉快地问讯后,退坐一边。

当时,摩诃拘絺罗告诉舍利弗:「想要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说?」

舍利弗说:「您请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为您解说。」

当时,摩诃拘絺罗告诉舍利弗说:「所谓无明,怎样叫做无明呢?谁具有这个无明呢?」

舍利弗说:「不知事理就叫做无明。」

(摩诃拘絺罗问)「是不知什么事理呢?」

(舍利弗说)「就是不能如实地知道物质现象,对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由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地知道;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此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由精神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不能如实地知道。摩诃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不能如实知道、不能察见、不能觉证,愚昧昏暗,这就叫做无明。具备这样情形的话,就叫做有无明了。」

(摩诃拘絺罗)又问:「所谓明,怎样叫做明呢?谁具有这个明呢?」

舍利弗说:「知道事理就叫做明。」

(摩诃拘絺罗说)「是知道什么事理呢?」

舍利弗说:「就是能如实地知道物质现象,对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由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地知道;同样地,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能如实地知道,对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由精神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能如实地知道。摩诃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能够如实地知道、如实地察见、明白、觉知、慧解、觉证,这就叫做明了;具有这样情形的话,就叫做有明了。」

当时,这二位修习正法的圣者各自听闻说法后,满心欢喜地离去。

三六、本经叙说欲得须陀洹果证,乃至于阿罗汉,皆应精勤思惟五蕴为病、为患、无常、苦、空、非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与摩诃拘絺罗尊者同住在耆阇崛山中。

下午时分,摩诃拘絺罗从禅定中出定,去到舍利弗住处,彼此愉悦地问讯后,退坐一边。

当时,摩诃拘絺罗告诉舍利弗说:「我想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

舍利弗说:「您请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为您解答。」

这时,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说:「如果比丘尚未获得断除迷惑烦恼的无间等法(即觉证之法),想要求得这无间等法,应以何种方便去求取呢?要思惟什么事理呢?」

舍利弗说:「如果比丘尚未获得断除迷惑烦恼的无间等法,想要求得无间等法的话,就要精勤地思惟着: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毒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这样呢?因为这是我们所应该去思惟观察的缘故。如果比丘能对这五蕴精勤思惟,就可证得须陀洹果了。」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比丘已证得须陀洹果位后,想要证得斯陀含果位的话,应当思惟什么事理呢?」

舍利弗说:「拘絺罗啊!比丘已证得须陀洹果位后,想要证得斯陀含果位的话,也应当要精勤思惟着: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毒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这样呢?因为这是我们所应该去思惟观察的缘故。如果比丘能对这五蕴精勤思惟,便可证得斯陀含果位。」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说:「比丘已证得斯陀含果位后,想要证得阿那含果位的话,应当思惟什么事理呢?」

舍利弗说:「拘絺罗啊!比丘已证得斯陀含果位后,想要证得阿那含果位的话,应当再精勤思惟: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毒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这样呢?因为这是我们所应该去思惟观察的缘故。如果比丘对这五蕴精勤思惟,已证得阿那含果位后,想要证得阿罗汉果位的话,应当再精勤思惟: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利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这样呢?因为这是我们所应该去思惟观察的缘故。如果比丘能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精勤思惟,便可证得阿罗汉果位。」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比丘已证得阿罗汉果位后,又要思惟什么事理呢?」

舍利弗说:「摩诃拘絺罗啊!阿罗汉也要再这样思惟着: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毒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要这样呢?那是为了要获得我们所未获得果位的缘故,为了证得我们所未证得法义的缘故,为了得见涅槃安乐的缘故。」

当时,这二位修习正法的圣者各自听闻所说法义后,满心欢喜地离去。

第三六经注释:

1、无间等法:断除烦恼,不被惑业所间隔之法,即觉证之法。

2、精勤:精进。

3、是所应处:是,此也,指五蕴。所应处,言所应如理思惟观察。

4、须陀洹:旧译入流,新译预流,是声闻乘四果中的初果名。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预流是预入圣者之流的意思。

5、斯陀含:又译一来,即尚未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故须一度生天界,又再来人间受生一次,而后可得涅槃之果位。

6、阿那含:又译不还,为断尽欲界九品思惑,不再来人间受生,即可证得涅槃之圣者。

7、阿罗汉:又译应供、不生,为已证涅槃,不再受生于三界之圣者。

三七、本经叙说五受阴皆由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来拜访阿难尊者,彼此问讯后,退坐一边。

当时,舍利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想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

阿难说:「您请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

舍利弗说:「阿难啊!所谓灭的意思,怎样叫做灭?谁有这个灭呢?」

阿难说:「舍利弗啊!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都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那些事物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是那五蕴呢?就是所谓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它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同样地,还有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都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

舍利弗说:「是的,是的!阿难啊!就像你所说的,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是那五蕴呢?就是所谓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它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会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同样地,还有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都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阿难啊!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如果不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话,如何可息灭呢?阿难啊!因为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它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就叫做灭。」

当时,这二位修习正法的圣者各自听闻所说法后,满心欢喜地离去!

第三七经注释:

1、五受阴:即五取蕴,谓有漏之五蕴。取,即取着之意。部派佛教有部,总为烦恼的异名;在唯识中,则为贪爱的别名。取着于贪爱烦恼的事物,故名取。

2、本行所作:行,身、口、意的造作叫行。此句谓五阴乃由自己先前的身、口、意所造作而成。

3、本所思愿:意谓五阴乃是自己先前的意念所想望的,即后有爱。

三八、本经叙说五蕴的生起,吾人常妄度是我所主宰,若能如实观知五蕴无常、痛苦、无我,则可获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阿难尊者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们说:「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尊者年少初出家的时候,经常讲述深妙的法义,他这样地说:『阿难啊!对于生起的现象,我们就会计执着那就是我; 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是不会生起的。阿难啊!为什么说对于生起的现象,我们就会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是不会生起的呢?就好比物质现象的生起,它生起后,我们就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是不会生起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生起,它生起后,我们就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也是不会生起的。譬如一个男子手拿明镜及澄澈的水镜,自己照见镜子,于是面貌就在镜里映生,面貌在镜里映生,所以自己就看见面貌,要是自己不去照见镜子的话,自己的面貌就不会在镜里映生了。所以,阿难啊!对于物质现象的生起,由于它的生起,所以我们就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是不会生起的;同样地,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生起,由于它的生起,所以我们就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是不会生起的。阿难啊!你意见怎样?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我答说:『是变化无常的。』

(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又问:『既然是变化无常的,那么应是痛苦的吧?』我答说:『是痛苦。』他又问:『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痛苦的话,那么就是一种变易法,圣弟子在此当中还可计执着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吗?』我答说:『不可。』(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又问)『就像这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我答说:『是变化无常。』『如果是变化无常,那么应是痛苦的吧?』我答说:『是痛苦。』

(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又问:『如果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痛苦的话,那就是一种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在此当中还可计执着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吗?』我答说:『不可。』

(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又说)『阿难啊!所以,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这些精神现象中、这些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对这些能如实正确地知道,如实地去做观察么?能这样地去观察的话,圣弟子对于物质现象便会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获得自在解脱: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知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能对它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就可获得自在解脱: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众比丘们应当要知道:那位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尊者的说法对我有很大的增益,我从他那里听闻所说的法义后,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获得清净的法眼。我从此以来,经常以这个法义为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演说,这不是其他外道、沙门、婆罗门出家学道的人所能说。」

第三八经注释:

1、阿难:即阿难陀,华译庆喜,是白饭王的儿子,提婆达多的弟弟,佛的堂弟,生于佛成道之夜,后来随佛出家,侍奉佛二十五年,为佛执事弟子,以多闻第一著称。

2、拘睒弥国瞿师罗园:位于中印度,是瞿师罗所布施之园地。拘睒弥国,为佛世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朱木舒河沿岸,相当于现在的科萨姆,约位于今阿拉哈巴西北四十余公里处。

3、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另译名为「富罗那」,是释迦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之阿罗汉。

4、「生法计是我,非不生」:生法,指一切产生的事物。计,以妄念推度事理叫计。「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取则有我,不取则无」。

5、「云何于生法计是我,非不生」:「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又,云何取则有我,不取则无」。

6、「色生,生是我,非不生」:「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色取则有我,不取则无」。

7、「自见面生,生故见,非不生」:自见,指自己照见镜子。面生,言面貌映生于镜子中。生故见,言面貌映生于镜中的缘故,就看见了自己面貌。非不生,即「非自见不面生」的省文,言自己若不去照见镜子,那么自己面貌便不会映生于镜中。

8、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9、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学道者的通称。

10、婆罗门:印度四种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

三九、本经叙说阿难为长老阐陀说如来离于二边而说中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有很多的上座比丘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那时,佛陀寂灭不久。

一天早晨,长老阐陀披上袈裟拿着钵盂,走进波罗奈城乞食。饭后,回来住处收好了袈裟钵盂,洗完脚,手持户钩,从一个林园到另一个林园,从一个住屋到另一个住屋,从一个经行处到另一个经行处,到处去请教众比丘说:「您们应当教导我,为我说法,使我能知见佛法的深义,我听后当会如法地去认知,如法地去观察所说的法义。」

当时,众比丘告诉阐陀说:「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变化无常的,一切世间法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也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要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达到无为安乐的涅槃境地。」

阐陀告诉众比丘说:「我已知道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变化无常,一切世间法都是变化无常,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也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要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达到无为安乐的涅槃境地。」

阐陀又说:「然而我却不喜欢听说:一切的世间法都是空无寂灭、不可获得,要灭尽对它的爱悦,厌离对它的贪欲,达到涅槃寂灭的境地。可是这当中如何却有这个我,而说着要这样去认知、要这样去察见,这就是见法了呢?」对第二点一切法无我,第三点涅槃寂灭,阐陀也是这样的说法。

阐陀又说:「众比丘当中谁还有能力为我说法,使我能知道法义,察见妙法的呢?」他又这样地想着:阿难尊者现在住于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他曾供奉亲近世尊,是佛陀所赞叹的人,那些修持清净梵行的人都认识他,他一定能够为我解说法义,使我知道并察见妙法。

阐陀过了这一夜后,早上披上袈裟拿着钵盂,进入波罗奈城中乞食。吃完饭,回到住处收拾整理卧铺,收拾整理卧铺后,披上袈裟拿着钵盂前往拘睒弥国。渐渐地游走到了拘睒弥国。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到阿难尊者住处拜访,彼此问讯后,退坐一边。

当时,阐陀告诉阿难说:「有一个时候,众上座比丘住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早晨时分,我披上袈裟拿着钵盂进入波罗奈城乞食。吃完饭,回到住处收好衣钵,洗完脚后,拿着户钩,从一个林园到另一个林园,从一个住屋到另一个住屋,从一个经行处到另一个经行处,到处去拜访众比丘们,向他们请教说:『您们应当教导我,为我说法,使我能知见佛法的深义。』当时,众比丘们为我说法说:『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变化无常的,一切世间法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要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达到无为安乐的涅槃境地。』我那时告诉众比丘说:『我已经知道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变化无常,一切世间法都是变化无常,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也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要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达到无为安乐的涅槃寂灭境地。然而我却不喜欢听说:一切的世间法都是空无寂灭、不可获得,要灭尽对它的爱悦,厌离对它的贪欲,达到涅槃寂灭的境地。可是这当中如何却有这个我,而说着要这样去认知、要这样去察见,这就是见法了呢?』我当时这样地想着:众比丘当中谁还有能力为我说法,使我能知道法义,察见妙法的呢?我当时又这样想着:阿难尊者现今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他曾供奉亲近佛陀,是佛陀所赞叹的人。那些修持清净梵行的人都认识他,他一定能够为我解说法义,使我知道并察见妙法。慈悲的阿难尊者啊!现在您当为我说法,使我能知道并察见妙法。」

那时,阿难尊者告诉阐陀说:「真好啊!阐陀!我心里很欢喜!我要嘉勉你能在修持清净梵行人跟前,毫不隐藏,破除虚假的毒刺。阐陀啊!没有智慧的愚痴凡夫所不能了解的事理,就是物质现象的变化无常;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变化无常;一切世间法是无常;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要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达到无为安乐的涅槃境地。你现在已能接受这个殊胜的妙法了,你要仔细地听﹗我将为你解说﹗」

当时,阐陀这样地想着:我今天很欢喜获得了胜妙心,获得了踊悦心,我现在能够接受殊胜的妙法了。

这时,阿难告诉阐陀说:「我亲自听闻佛陀教导摩诃迦旃延说:『世人迷妄,颠倒事理,依附于二个极端,对于一切事理现象,不是说永久存在,就是说不存在;世人执取各种境界,心里便以妄念推度执着这些情境。迦旃延啊!对于一切事物,我们若不去摄受、不贪取、不把持、不以妄念推度执着有实我,知道痛苦产生时是痛苦产生,痛苦灭时是痛苦灭。迦旃延啊!对这样的情形不感怀疑也不迷惑,此不因他人而由自己悟解事理,这就叫做正见,是如来所说的法。为何这样呢?迦旃延啊!能够如实以正慧去观察世间事物的集起,就不会产生执持世间是空无的见解;如实以正慧去观察世间事物的寂灭,就不会产生执持世间事物是永久存在的见解。迦旃延啊!如来说法是离于有、无二边,而演说中道:所谓这里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这里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说由于无明(愚痴无智慧),所以造作各种业……乃至于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生起。所谓这里不存在,所以决定那里也不存在;这里寂灭,所以决定那里也寂灭;说无明息灭,那么所有业的造作也跟着息灭,……乃至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也跟着息灭。』」

阿难尊者讲说这段经文的时候,阐陀比丘听后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获得洞彻事理的清净法眼。那时,阐陀比丘即洞见妙法、获得妙法、认知妙法、生起正法,超越了迷惑怀疑,这不是由于他人的教示,而是从大师的教法中,他获得了无所畏惧,于是恭敬合掌禀告阿难尊者说:「正见应该是如此的。像这样的智慧梵行,是善知识所教授演说的妙法。我今天就从阿难尊者处,听闻到这样的法义,一切的世间法都是不实在,都将寂灭、都是不可获得、要除尽对它的爱悦、厌离对它的贪欲,将它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心里安乐,正住于解脱大道之中,不再回转,不再有我执,只见到了正法。」

那时,阿难告诉阐陀说:「你今天获得了很大的法益,从极深奥的佛法中,获得了神圣的慧眼。」

当时,二位修习正法的圣者欢喜不已,从座位中起来,各自回到自己原来的住处。

第三九经注释:

1、上座比丘:犹言耆宿长老。

2、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在中印度,为波罗奈国之林园,是佛陀初转*轮度五比丘的地方。

3、般泥洹:即般涅槃,简称涅槃。华译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4、阐陀:比丘名,又作阐那、车匿、阐择迦。佛为太子,出城时为御马者,是六群比丘之一。

5、户钩:僧物之一,用于守护房舍,以铁、铜或木做成。

6、经行处:即经行的地方。经行,修行者在一定的地方来回行走,以避免坐禅时的昏沉或睡眠。

7、「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此即所谓的三法印︰诸行(一切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一切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

8、迦旃延: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论议第一著称。

9、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

10、二边:有二义,一、指常、断二边见。二、指有、无二边见。

11、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

四○、本经叙说若不修习方便随顺成就,只用心去求,不能得诸漏(烦恼)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留国的杂色牧牛聚落里。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说:「我因已知见妙法的缘故,得以断除各种烦恼,不是不知见妙法。为何是因知见妙法缘故,才得以断除各种烦恼,而不是不知见妙法的呢?就是说对这物质现象、这物质现象的集起、这物质现象的息灭,乃至于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这些精神现象的集起、这些精神现象的息灭等情况。如果不修习各种方便法门,随顺成就知见,而只是用充满妄念的心去求取,就想使我各种烦恼能断除,心中获得解脱。应当知道,那位比丘终究不可能断除烦恼获得解脱的。为何这样呢?是因不修习的缘故。是不修习什么呢?我说就是不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譬如孵蛋的母鸡,生了很多的蛋,如果母鸡不能随时覆孵,调节冷暖,而只想让蛋里的小鸡用它的嘴和爪来啄破卵,自己破壳安稳地出来。应当要知道,那蛋里的小鸡自己是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方便地用自己的嘴和爪而安稳地破壳出来的。为何会这样呢?是因为那只母鸡不能随时覆孵,调节冷暖,长养小鸡的缘故。

就像这样,比丘如果不勤修习随顺成就的话,而想要断除烦恼,自在解脱,这是不可能的事﹗为何这样呢?是因不勤修习的缘故;不勤修习什么呢?我说是不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如果比丘已修习随顺成就这些妙法的话,虽然他并没有想要使烦恼断除,获得自在解脱,然而那位比丘自然会烦恼断除,获得自在解脱。为何这样呢?因为有修习的缘故。修习什么呢?我说是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就像那只孵卵的母鸡善于长养小鸡一样,随时覆孵,使温度冷暖得宜,即使它不想让小鸡方便自啄卵壳出来,然而它的小鸡们自能方便安稳地破壳出来。为何这样呢?因为那只母鸡随时覆孵,冷暖得宜的缘故。

就像这样,比丘若善修习各种方便法,即使不想断除烦恼,获得自在解脱,然而那位比丘自然会断除烦恼,心中获得自在解脱。为何这样呢?因为他勤于修习的缘故。是修习什么呢?我说就是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譬如技艺巧妙的师傅和他的弟子,手里握着斧柄,由于不断地把捉,斧柄渐渐些微地磨损,便会显现手指痕迹来,可是他并没察觉斧柄些微的磨损,然而磨损处却自然显现出来。

就像这样,比丘如精进修习,随顺成就这些妙法的话,虽自己不能知见今天烦恼会断除,或明日烦恼会断除,然而这位比丘知道一定会有断除烦恼的一天。为何这样呢?因为他有修习的缘故。是修习什么呢?我说是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就像大船,泊于海边,经过夏天六月,风吹日晒,缠缚船身的藤索,便逐渐断落。

就像这样,比丘如能精进修习,随顺成就这些妙法的话,那么一切的结缚、使、烦恼、缠等,便可渐得解脱了。为何这样呢?是善于修习的缘故。是修习什么呢?我说是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佛陀说这段经文的时候,有六十位比丘即不起诸烦恼,心中获得自在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经注释:

1、拘留国:佛世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2、漏: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中,所以也叫做漏落。一切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无烦恼之法就叫做无漏法。

3、方便:随方因便,以利导人。此指各种方便法门,即下文所指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等。

4、随顺成就:随缘顺应而达成。

5、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有四念处:一、身念处||观身不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6、正勤:即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7、如意足:即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8、根:即五根,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9、力:即五力,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10、觉:即七觉支,又名七觉分、七菩提分。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11、道:指八圣道,又名八正道,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三、正语||正当的言语。四、正业||正当的行为。五、正命||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七、正念||正确的观念。八、正定||正确的禅定。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12、伏鸡:孵卵的母鸡。

13、荫馏:指母鸡覆孵鸡卵。

14、斧柯:即斧柄。

15、微尽:些微磨损。

16、风飘日暴:即风吹日晒。

17、结缚、使、烦恼、缠||此四者皆是烦恼名。因烦恼能系缚吾人身心,使不得解脱出离生死,故名结缚。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生死,故名使。又烦恼能结缚人之身心,使不得自在,故名缠。

四一、本经叙说佛陀以小土抟做譬喻,说明五阴之无常、苦,我不可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个比丘于禅坐中思考,这样地想着:可有一种物质现象,它能常住、永恒、不改变、永远坚固的吗?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可有常住、永恒、不改变、永远坚固的吗?

这位比丘下午时从禅定出定,来到佛陀住处,对着佛足顶礼后,退立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于禅坐中思考,这样地想着:可有一种物质现象,它能常住、永恒、不改变、永远坚固的吗?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可有常住、永恒、不改变、永远坚固的吗?现在我请教世尊您,可真有物质现象它能常住、永恒、不改变、永远坚固的吗?可真有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常住、永恒、不改变、永远坚固的吗?」

当时,世尊手中拿着一块小土团,告诉那位比丘说:「你看见我手中这块小土团了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已经看到了,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就像小土团一样微小的自性是常住不变,我还不可得到;如果我能得到的话,那么这就是能常住、永恒、不改变、真正坚固不变之法了。」

佛陀告诉比丘说:「我自己想起过去世的生涯,在无明长夜中,勤修福德,因此获得众多胜妙可爱果报的事情。我曾于七年中,修习慈悲心,所以历经七劫的成与七劫坏的时间,不生返此世间。当七劫毁坏的时候,我生到光音天里,七劫长成的时候,我还生梵世天里,住在宽广的宫殿中作大梵天王,(地位的尊贵与崇高)无人胜过我,无人比得上我,领有千个世界;从此以后,又经三十六次的返还,生作天帝释;又经百千次的返还,生作转轮圣王,统领四天下,以正法治理教化百姓,拥有七项宝物,就是所谓的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生有千子,都很勇健。四海之内,土地平整,没有各种毒刺,人民不用威胁逼迫,而用正法去调治他们。

灌顶王的法制拥有八万四千只雄壮的大象,每只大象都用各种宝物来庄严装饰它,用宝网覆盖象身,并建立宝幢,象群中以名叫布萨的象王为首领,早上与下午二个时辰,群象自会聚集在宫殿前。我当时想着:这么众多的象群,天天往来四次,会踏死无数的众生,我希望其中的四万二千只大象能每百年再来一次。就如我所希望的,八万四千只大象中,有四万二千只大象每百年才来此一次。

灌顶王的法制又拥有八万四千匹马,也是用纯金来制造各种乘坐的器物,并用金网覆盖马身,马群中又以名叫婆罗的马王为首领。

灌顶王的法制拥有八万四千辆用四种宝物装饰制造的宝车,就是所谓用黄金装饰的车、用白银装饰的车、用琉璃装饰的车、用玻璃装饰的车,这些车子都是用狮子皮、虎皮、豹皮、杂色的钦婆罗毛织品来做为装饰覆盖车子的里衬。群车中又以名叫跋求毗阇耶难提音声之车做为导首的车子。

灌顶王的法制统领八万四千座城,每城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快乐,人民众多,而以拘舍婆提城为上首。

灌顶王的法制拥有八万四千座用四种宝物装饰的宫殿,就是所谓的用黄金、白银、琉璃、玻璃等宝物装饰的宫殿,当中又以摩尼琉璃由诃宝殿为上首。

比丘啊!灌顶王的法制拥有八万四千张用四种宝物装饰的宝床,就是所谓的用黄金、白银、琉璃、玻璃等四种宝物来装饰,床上有各种丝绸的床褥、有花纹的毛巾、毛席、鹿皮等卧具用来铺设床上,并安置着朱红的枕头。

其次,比丘啊!灌顶王的法制又拥有八万四千件由四种质料裁成的衣服,就是所谓用丝绢裁成的迦尸细衣、用麻纱裁成的刍摩衣、用棉布裁成的头鸠罗衣、用毛料裁成的拘沾婆衣。

其次,比丘啊!灌顶王的法制又拥有八万四千位玉女,就是所谓的剎利女、似剎利女,而且又有其他诸玉女。

其次,比丘啊!灌顶王的法制拥有八万四千种饮食,各种美味食物皆完备。比丘啊!八万四千位玉女当中,我只选一人来奉侍我;八万四千件宝衣中,我只选一件;八万四千张宝床中,我只卧用一床;八万四千座宫殿中,我只居住一座宫殿;八万四千座城中,我只居处一城,名叫拘舍婆提城;八万四千宝车中,我只乘坐一车,名叫毗阇耶难提瞿沙,载我出城游赏;八万四千匹宝马中,我只乘用一马,名叫波罗诃,身毛及尾部皆是红青色;八万四千只雄壮的大象中,我只乘用一象,名叫布萨陀,载我出城游赏。

比丘啊!这是何等的业报,才能获得这样的威德具足,生活自在安乐呢?这是由三种善业因缘所招感的安乐果报。是哪三种呢?第一种就是布施,第二种就是调治身心,灭除各种恶行,第三种就是修习圣道。比丘应当要知道:凡夫爱染贪着五种欲望,不知满足;圣人则智慧圆满,而常知足。比丘啊!一切流转的世间法,过去的都已完全消失了,过去的都已完全改变了,那些自然获得的各种宝物以及名称,全部都已磨灭了。所以,比丘啊!要永远的息止一切流转的世间法,对它厌离,断除贪欲,获得自在解脱。比丘啊!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禀告佛陀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说)「如果是变化无常,那应是痛苦的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痛苦,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痛苦的,是一种变易法的话,那么圣弟子还可在这当中以妄念推度说有一个实体的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之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可,世尊!」

(佛陀说)「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说)「如果是变化无常,那应该是痛苦的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痛苦,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痛苦的,是一种变易法,那么圣弟子还可在这当中,以妄念推度说有一个实体的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之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可,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所有一切的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有、我不在这些精神现象中、这些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比丘啊!对于物质现象应当生起厌离心,离弃对它的贪欲,获得自在解脱;同样地,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应当生起厌离心,离弃对它的贪欲,获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说法后,欢喜雀跃,向佛陀行礼后离去。他经常想起佛陀以小土团做譬喻的教导,独自在一僻静之处,精勤思惟法义,绝不放逸懈怠;能不放逸懈怠后,体悟到一个信佛的在家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是为了修持完成无上的清净梵行,洞见妙法,自己知道以身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那位尊者也自己知见正法,心中获得自在解脱,成为阿罗汉。

第四一经注释︰

1、「世尊手执小土抟……如是少土,我不可得」:﹁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世尊手执小牛粪搏,以告彼比丘:『比丘!无有如是分之自性,获得常、恒、永住而有不变易之法,相似永住而正住者。』」本经又出现于中阿含经卷第十一(六一)「牛粪喻经」,可参阅。

2、宿命:即过去世之生涯。

3、经七劫成坏:即历经七劫成与七劫坏的时间。劫,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时间。根据俱舍论说:人寿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岁,而至八万四千岁后,每百年又减一岁,而至人寿十岁。此一增或一减,各为小劫。合一增或一减而为中劫,合八十中劫为一大劫。智度论则说:合一增一减为小劫,合二十小劫而为一中劫,合八十小劫(或合四中劫)为一大劫。

4、光音天:色界二禅的最高天,此天绝音声,众生要讲话,便自口中发出净光来作识别,故名光音。佛经说劫初的人类,就是由光音天来的。

5、梵世:即梵世天,是色界诸天的总称。

6、大梵王:即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禅三天之大梵天的天王。

7、天帝释:是欲界六天中第二天忉利天之主,姓释迦,名天帝释。

8、转轮圣王: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拥有大财富。二、形貌庄严端正。三、身心健康快乐。四、寿命长远。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9、灌顶王:即完成戴冠仪式之王。古代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四大海之水及一切境内河水灌于顶,而表祝意。

10、挍餝:即校饰,装饰之意。

11、朝、食晡二时:朝,早晨七点至九点。晡,下午三点至五点。

12、颇梨:即玻璃。

13、钦婆罗:一种毛织物。

14、覆衬:覆盖或装饰车子做为衬里的皮布。

15、缯褥:缯,即帛,是丝织品的总称。褥,坐卧时垫在身体下之坐具或卧具。

16、氍氀:音ㄑㄩ ㄌㄩ,有文饰的毛布。

17、毾登:毾,为毾之伪字。毾登,音ㄊㄚ ㄉㄥ,是一种有文饰的细毛席。

18、迦陵伽:鹿之一种。

19、迦尸细:绢。

20、刍摩:亚麻。

21、头鸠罗:木棉。

22、拘沾婆:毛织物。

23、剎利女:即剎帝利之女,剎帝利为印度四种姓之第二种。

24、绀色:绀,音。深青而赤之色,亦称红青色。

25、业报:有二义|一、善恶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二、即业因与果报。

26、布施: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有三种布施|一、财施,以财物济助人。二、法施,以正法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不顾自己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27、调伏:调和控御身、语、意等业,制伏灭除诸恶行。

28、五欲:有二义|一、指眼观美色、耳听妙音、鼻嗅香气、口贪甘味、身触软适。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

29、厌足:厌,即餍字,饱足之意。

30、于色当生厌、离欲:此句原作「于色当生厌离、厌、离欲」,今依据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四二、本经以恒河之泡、沫、水气幻成的野马、芭蕉树、魔术师之变术做譬喻,说明五蕴无坚固实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阿毗陀国的恒河边。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们说:「譬如恒河的大水突然涨起,随着水流聚集了很多的泡沫,贤明的人就会仔细地去观察分别。当仔细观察分别的时候,(就可察见到那些泡沫),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那些聚集的泡沫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所有一切的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应当要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就可察见到那一切物质现象)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利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一实体的我存在。为何这样呢?就是因为物质现象本不坚实的缘故。

众比丘啊!譬如下大雨时所生起的水泡,一个生起便一个破灭,贤明的人见了就会去仔细观察思考分别。仔细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那些泡沫)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些水泡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一切所有的感受,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应当要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仔细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一切所有的感受)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没有一个真正实体的我。为何这样呢?是因为一切的感受本不坚实的缘故。

众比丘啊!譬如在春末夏初的时候,没有厚云层,也没有下雨,下午太阳光正艳,可看到游动的薄云或水蒸气,远望如奔跑的野马一样,贤明的人见了就会去仔细观察思考分别。仔细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那些薄云或蒸气形成的野马)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些由薄云或蒸气形成的野马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一切所有的想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应当要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一切所有的想象)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没有一个真正可作主宰实体的我。为何这样呢?是因为一切的想象本不坚实的缘故。

众比丘啊!譬如贤明的人去找坚固的木材,手拿着锐利的斧头,走入了山林中。看见了一棵大芭蕉树,长得又直又高大,就砍伐它的根,斩断了树梢,然后一叶一叶的依次剥下,都没有看见坚实的材料,他就会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这芭蕉树的坚固材料)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棵芭蕉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所有一切的意志行为,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辨。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一切的意志行为)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没有一个真正实体的我。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一切意志行为本不坚实的缘故。

众比丘啊!譬如魔术师和他的弟子,在四条通衢大道头,以幻术变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慧贤明的人就会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那些用幻术变成的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幻术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所有一切的心识,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应当要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仔细地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一切的心识)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没有一个真正实体的我。为何这样呢?是因为心识本不坚实的缘故。」

当时,世尊想要再一次宣示这些法义,而用诗偈说:

「观察物质现象有如集聚的小泡沫,感受就如水上的泡珠儿。

想象似春天空中幻现的阳炎,一切意志行为就如芭蕉不坚固。

各种心识像幻术不实,这是释尊所宣说。

要反复仔细去思考,用正念善作观察。

五蕴不真实也不坚固,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也非我所拥有。

这充满烦恼痛苦的五蕴身,世尊以大智慧做分别解说。

只要离开三要件,我人身体便成废物,

就是寿命、温度及意识,离这三项只剩肉身,

永被拋弃于坟间,就像木头不思无意识。

我人身体常如此,幻化不实诱骗愚痴凡夫。

就如凶杀如毒刺,没有坚固常久的。

比丘要精进修习,观察充满烦恼痛苦的五蕴身。

昼夜经常专精思惟,要将心思安置于正确的智慧中。

要止息一切的造作,身心才能获得永远的清凉。」

当时,众比丘们听闻佛陀说法后,满心欢喜、愿尊奉行。

第四二经注释:

1、阿毘陀:中印度古国名。

2、明目大夫:即贤明的人。

3、野马:游动的薄云或水蒸气,远望过去,像奔驰的马。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

4、庸直:庸,,也是直的意思。

5、幻师:即魔术师。

6、衢道:四通八达大道。

7、春时焰:焰,即阳炎,春时,水气受阳光熏发,于空中现作流水状,群鹿见之,误为水源,此名阳炎。

8、日种姓:释尊五姓之一。昔有二茎甘蔗炙于日,生男女二人,是为释氏之先,故号日种。

9、苦阴身:阴,新译曰蕴,构造有情之身心者也。苦阴身,谓此充满烦恼痛苦的五蕴之身。

10、三法:指下二句之寿、暖、识。寿即寿命,根据部派佛教有部的说法,命是一种非色非心之体,由过去之业而生,在人生一期之间,由他来维持暖(温度)与识(精神意识),人若不具此三者,便会死亡。

四三、本经说明若不如实知五受阴,则为无明所盖,爱欲所系,长夜流转;反之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从无始的生死轮回以来,众生都被愚痴、没有智慧的无明所覆盖,被贪爱烦恼所系缚,有如长夜般的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不知道痛苦的根本尽处。有时长久的不下雨,地上所生长的各种谷物草木,都会全部枯干而死。众比丘啊!如果众生被无明所覆盖住,贪爱的烦恼所系缚,那么众生就会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贪爱烦恼若不断除,就不能解除一切的痛苦了。众比丘啊!有时长夜不下雨,连大海水也都会枯干了。众比丘啊!如果众生被无明所覆盖住,贪爱的烦恼所系缚,那么众生就会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贪爱烦恼若不断除,就不能解除一切的痛苦了。众比丘啊!有时如长夜般整个须弥山都崩塌了。如果众生被无明所覆盖住,贪爱的烦恼所系缚,那么众生就会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贪爱烦恼若不断除,就不能解除一切的痛苦了。众比丘啊!有时如长夜般我们这个大地全部都毁坏了。然而众生却被无明所覆盖住,贪爱的烦恼所系缚,众生便如长夜般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对这贪爱的烦恼不断除,是无法解除一切痛苦的。

比丘啊!譬如被系绑在柱子的狗儿,那条系绑的绳结不断,狗儿就只能长夜地绕着柱子,轮回转动罢了。就像这样,比丘啊!愚痴的众生不能正确如实地认知物质现象,乃至对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知道),长期间不断地流转轮回,顺着那物质的现象而轮转。同样地,也不能正确如实地去认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乃至对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知道),长期间不断地流转轮回,顺着这些精神现象而轮转。众比丘啊!(众生就这样)随着物质现象轮转、随着感受轮转、随着想象轮转、随着意志行为轮转、随着心识轮转。因为随着物质现象轮转的缘故,就不能从物质现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随着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轮转的缘故,就不能从这些精神现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不能从五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缘故,也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多闻的圣弟子们,由于能如实地认知物质现象,以及认知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能如实地去认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以及认知这些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的缘故,所以不会随着精神现象而轮转。由于众生不随五蕴轮转的缘故,就可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我说众生就是已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三经注释:

1、无始生死:无始以来的生死。由于人类的无明愚痴,所以人类的生死也是无始。

2、无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

3、爱结:结,为烦恼别名。爱结,指贪爱的结缚,即贪爱所起的烦恼,为﹁九结﹂之一。

4、长夜轮回:言烦恼之惑覆盖智眼,不见光明,流转于生死界,故譬以长夜之暗黑。

四四、本经叙说宜善观察心,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再则言若不如实知五受阴,则不得解脱;反之则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的生死轮回以来,被愚痴的无明所覆盖,被贪爱的烦恼所系缚,有如长夜的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不知道苦的尽头。众比丘啊!譬如狗儿的绳子被系绑在柱子上,因为绳索的系结不断的缘故,狗儿就只能顺着柱子绕转,无论站立或躺卧,都不能离开柱子。就像这样,愚痴的众生,对于物质现象,不能厌离对它的贪欲,不能厌离对它的爱悦、不能厌离对它的思念、不能厌离对它的渴求,回绕于物质现象中,随着物质现象而流转,无论是站立或坐卧,都不能脱离物质的束缚;同样地,众生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众生也随着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而流转,无论站立或坐卧,都不能脱离这些精神现象的束缚。

众比丘啊!对于心应当要好好地去思考观察,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众生于无明长夜中,心被贪欲所染着,被瞋恚、愚痴所染着的缘故。比丘啊!因为心生苦恼,所以众生便感苦恼;因为心生清净,所以众生便感清净。比丘啊!我不曾见同一类事物中颜色复杂如斑色鸟的,而它的心又比这更复杂。为何会这样呢?是因为那斑色鸟心复杂的缘故,所以才产生各种复杂的颜色。

所以,比丘啊!对于心应当要好好地去思考观察。众比丘们!众生在无明长夜中,心被贪欲所染着,被瞋恚、愚痴所染着,因为心生苦恼,所以众生便感苦恼;因为心生清净,所以众生便感清净,比丘应当知道!您们见过具种种杂色的嗟兰那鸟吗?」

比丘回答:「曾经见过,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像嗟兰那鸟具种种的复杂色彩,我说它的心也是像这样的复杂。为何这样呢?就是因那嗟兰那鸟的心有种种复杂的缘故,所以才感生各种复杂的颜色。所以,对于心应好好地去思惟观察,在这无明长夜中,被种种的贪欲、瞋恚、愚痴所染着,因为心生苦恼,所以众生便感苦恼;因为心生清净,所以众生便感清净。譬如画师与画师弟子,善于彩绘白色的画布,准备各种颜色,然后随着心意画出各种的图案来。

就像这样,比丘啊!愚痴众生不能如实地察知物质现象,乃至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地察知。因为对物质现象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便对物质现象爱悦贪着;因对物质现象爱悦贪着,于是又招感未来各种物质现象的生起。同样地,愚痴凡夫也不能如实地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害、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于是对这些精神现象爱悦贪着;由于对这些精神现象爱悦贪着,所以便又招感未来各种精神现象的生起。因为会生起未来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缘故,所以就无法自物质现象的束缚中获得解脱,自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中解脱,我说他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有多闻的圣弟子能如实地察知物质现象,乃至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都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对于物质现象便不会去爱悦贪着;因不去爱悦贪着,所以便不会招感未来物质现象的生起。

同样地,他也能如实地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都能如实察知的缘故,对于这些精神现象便不会去爱悦贪着;因不去爱悦贪着,所以便不会招感未来各种精神现象的生起。因不爱悦贪着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缘故,就可从物质现象(色)的束缚中得到解脱,从精神现象(受、想、行、识)的束缚中得到解脱,我说那位圣弟子就是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四经注释:

1、长夜心为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此贪欲、瞋恚、愚痴三者,谓之三毒,谓其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

2、斑色鸟:杂色鸟。

3、嗟兰那鸟:照文意应是一种杂色鸟名。佛光杂阿含藏注「嗟兰那」则引巴利本作「德行(图)」。谓古印度人「以何德行可获得何种果报」作成彩色图说,持之以游行劝世。

4、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所染:「所染」原作「种种」,今依前段经文改正。

四五、本经叙说五受阴如急流岸边草木,攀援即断,不可执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河水从山谷里流出来,河水很深,水流湍急,淹没了很多地方。河流两岸,生长着杂草树木,因被大水所淹覆,皆顺着水边披靡;众人要涉水渡河,大多被水流所冲走,随着水流陷溺其中;偶遇大浪冲近岸边,便伸手攀引草木,草木却又断了,还是随着水流浮沉。

就像这样,比丘啊!愚痴众生不能如实地察知物质现象,乃至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不能如实察知这些情况的缘故

更新于:4个月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