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素食”与佛教文化仍然有着难以割舍的“缘”
素食,不等于素斋,并不为佛教所独有,但中国的素食文化与佛门更为亲近确有其渊源。世易时移,素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历经流变,并日趋成为时尚。值得关注的是,新素食与佛教文化仍然有着难以割舍的缘。
什么是素斋?中国素食文化和素斋又有什么样的关系?素菜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但是我们平时说的素菜和素斋有何区别?今日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素斋与中国素食文化发展。
素斋是指以素食为特色的菜系,因为素食与佛教及各种斋戒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通称素斋。现在流行的素斋不单指寺院素斋,而且指融合寺院素斋、宫廷素食、民间素菜为一体的菜系。
素菜以时鲜为主,清雅素净。花色品种多,工艺考究不亚于荤菜。中国现代素菜已发展到数千款之多,烹调技法极为高超。中华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人们生活习惯差异明显,但在喜食素菜这点上却又惊人的相似。
素斋菜以荤托素,即以荤菜的烹调技艺,仿制荤菜的造型,借以荤菜的菜名,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素斋菜讲究的是素净清香,早先多用豆制品和三菇六耳,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天然矿物质,各种营养元素配比均衡,风味优美,食用清香爽口,有利于人体的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有滋补强壮、清肺益气、清涤肠胃及镇静止痛等功效。
中国素食历史源远流长,亘古之初,素食沿于采集植物,荤食来自狩猎野兽,随着生产的发展,先秦时已经有了菜羮斋食。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已经提到了一些素菜的制作方法。到了唐代就有了花样素食。北宋都市出现了市肆素食,有专营食素菜的店铺,仅《梦粱录》中记述的汴京素食即有上百种。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素食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最早的素食却不源于佛教。
明清两代是素食素菜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到清代时,素食已形成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三大支系,风格各不相同。清宫御膳房专设素局,可制作200多种美味素菜。寺院菜则或称佛菜、释菜、福菜,僧厨则称香积厨。民间素菜在各地市肆菜馆制作,各地都有著名的素菜馆,吸引着众多的食客。
《礼记玉藻》说:子卯,稷食菜羹,即在忌月要以稷谷为饭,以菜为羹。
《庄子人间世》记载了颜回的一番话:回之家贫,惟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因此则可以为斋乎?
《南华经》也有蔬食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的记载,说明素食在我国已具雏形。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发展高峰,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了许多蔬菜和瓜果,以及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大大丰富了素食的内容。
西晋时期,一般士族文人崇尚清淡,笑傲公侯,自甘淡泊,他们向来认为肉食者鄙,大多以吃素为荣。南朝梁武帝萧衍,以帝王之尊,笃信佛教,素食终身,并大力提倡素食,促使素食迅猛普及与提高。
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烹调技艺日臻完善,广泛使用植物油,豆类制品和水果蔬菜大量增加,吃素之风比前代更加兴旺。据王谠《唐语林》载,崔侍郎安悲,宴请诸司,用面粉和芋头等材料做为素菜,在外形上可与猪羊肉做的脍炙荤菜相媲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开了后世仿荤菜的先河。
历经元明,到了公元17世纪的清代,素食开始了它的黄金时代,并出现了宫廷、寺院和市肆素食的分野。
宫廷素食,也叫斋菜,主要是帝后斋戒时享用,清宫御膳房为此设有素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