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夏年:提升佛教理论 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黄夏年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黄夏年居士简介,黄夏年居士讲座开示,黄夏年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黄夏年居士简介_黄夏年居士讲座开示_黄夏年经典..
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传入中国以后,一直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不管在封建社会还是在现代的民主社会,佛教始终作为一种宗教的形象,活跃在中国的广大城市乡村,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之一,而由佛教徒组成的社会,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样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过深远的影响。
当前的公民社会,是开放性时代的产物。在这个社会里,公民既享受著充分的民主与自由,同时又要承担应该负有的必要义务,举例来说,就是你可以有发言权与评论权,但是同时你还要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道德的准则,不得随意给他人造成各种伤害。作为在这个社会的特殊群体佛教来说,首先要遵守的是国家的法律与整个大社会的义务,同时,除了要遵守公民社会所规定的各种义务,享受各种权利之外,还要按照佛教的一些规定和特点,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规范,所以佛教徒,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要按照上述的精神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在社会上树立自己的形象。
历史上的中国佛教徒在社会上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保持自己的信仰,并在信仰的指引下,通过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如在社会上宣传佛教的理论,从事佛教文化的事业,进行慈善活动,等等,为整个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表现出来的。这一特点,到了公民社会以后,仍然被坚持下来。近年来,我国的佛教界,特别是佛教寺院,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思想指导下,践行爱国爱教,努力走人间佛教的道路,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积极配合各地政府,从事旅游经济的开发;开展佛教教育,致力于培养人才;广泛开展慈善救济,为百姓减忧解困;支持学术研究,提升佛教文化的品位等等,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有力地宣传了佛教的正面形象,佛教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扩大了影响。
当代中国佛教界的著名领袖太虚大师就指出,佛法施行一切国土,贵适乎时而当乎机,随顺差别必观因缘。作为公民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的群体佛教团体,它是始终随顺社会发展的,始终与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要求保持一致的。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二千余年扎根于中国社会,其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且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时,随时地进行自我调整,或者自我适应,但是不管怎样适应与调整,佛教的基本主张与特点是不变的,像佛教的六度、十善、五戒和利他、慈悲等精神,一直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里都得到了弘扬,并且成为中国佛教的形象支柱,永远伴随著佛教而长存。
现在的我国公民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在整个社会的运转中,经济杠杆的作用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中国佛教界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活动中,应该说成功地调整了自己的行为,适时应机地随顺了社会的发展,因此佛教才一直保持著兴盛的生命力,并且走入了历史最好的时期黄金时代!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公民社会,强调经济行为其特点,以成本核算为功利,以赢利为目的。人更多的是一个经济人,其行为也更多的是一个经济的行为,所以佛教在这个形势下,如何来调整自己的思路,更好地与社会相适应,既要保持以往的出世的形象,同时又要尽可能地加入到整个社会中来,这既是一个理论上要解决的难题,也是实践上需要不断完善的问题,可以说,现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给当前的中国佛教界提出了诸多的挑战,也为佛教界创造了诸多的机会。但是,就在中国佛教界在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非议,怎样看待这些非议,我觉得应该抱著宽容的心态,从历史文化与政治经济,以及观念等诸多的角度去诠释,更能看到这些问题的实质。
从历史上看,我们现在正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所以我们面对的是一些过去没有见过,也不可能见过的问题。例如在以往的封建社会,佛教界虽然在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农禅并作的传统下,过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活,佛教与社会更多的是呈现著一种疏离的情况,僧人的清修是为了取得自己的解脱,社会的责任相对地少了一些,所以太虚要说过去的佛教是行小乘佛教的事情。现在的公民社会不同了,佛教面对的是一个此起彼伏的经济大潮,经过沉寂期的佛教以后,新生的佛教或复兴的佛教面对的是百废俱兴的情况。农禅并作的传统被坚持下来,并且得到了发扬光大。然而在整个市场经济时代思潮的影响下,现在佛教界也需要有经济的头脑的人,也离不开经济的行为,佛教要修寺院,要做文化,要实行慈善救济的活动,这些都需要有背后有经济实力支撑,所以面对这种新的形势,佛教界要做一些经济的活动也是有情可原的。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佛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佛教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了治心的作用,这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已经被强调指出,有好几位皇帝都是这样认为的,佛教界自己也是这样看待的,由此证实了它的不虚的道理。进入公民社会,佛教的治心传统并没有丧失,而且仍然在发挥著重要的作用。佛教徒中许多人信仰佛教,烧香拜佛,就是想给心灵一个慰藉,就是想求得一个好的运气,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文化也具有实用的一面,它至少能够给当前的公民一个心灵的解脱或安慰。但是另一方面,佛教文化也面对著提升的问题,太虚大师曾经指出当时中国的佛教是为鬼服务、为死人服务的宗教,所以他要提倡人生佛教,所谓的人生佛教,其实就是在坚持古代传统的旗帜下,更好地将佛教融入世间,走人间佛教的道路,这又是一个过去没有碰到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中国还有其它几个宗教存在的情况下,一些人从事于佛教文化的弘扬与提升,尤其是在理论方面的建树,也会引起与古有的理论认识发生差异的现象,这也是正常的情况。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古代的佛教是以远离出世的面貌而受到了一些人的吹捧。佛教虽然被纳入了官方的政治体制,中国古代有僧官系统,但是真正在管理上,主要是由僧人自己管理自己,而且绝大部分僧人不可能参政,因为当时是一人天下,万人之上的情况。现在的佛教管理与古代而言,还是被纳入了政府管理的体系中,所有的僧人和佛教协会都要接受政府的指导,而且现代的中国僧人在政治上的地位已经超过以往,在太虚的时代,太虚本人不过也是一位国大代表而已,而我们现在的佛教领袖曾经做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地位,所以在现代社会,佛教的形象是被大大的提升了,由此而来的一些高僧大德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人们对他的要求也超过了以往,当一些人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时,就会产生不同的争论和看法,这也是在公民社会里佛教被社会监督的一种表现。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学术界一些人热衷于讨论宗教市场的问题。不能否认,宗教确实有市场的情况存在。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来说,应该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宗教市场。由于这个市场能够带来经济利益,所以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除了一些地方政府与佛教界在开发这个市场之外,一些企业家也热衷于在这里投资,以期取得回报。我们还应该指出,巨大的市场对海外的一些佛教人士和组织也有更大的诱惑力,他们一直眼睛盯著这块市场,指望到里面来分得一块蛋糕。但是我国的宗教政策规定,外国人和海外的一些宗教与组织不得在内地活动,于是这些人就想把中国的宗教搞乱,制造谣言和捏造事实,在海外攻击中国的佛教,近年来出现的海外媒体一些攻击大陆法师的消息与报道,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基于这个心态。还有的人,分裂内地的一些僧团,制造矛盾。还有的人,打著帮助恢复寺庙和重建名山的旗号,从中捞取好处,一旦没有达到愿望,就泄私愤,指使别有用心,丧失正义良心的记者,发表不负责任的文章,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一些内地的佛教高僧受到了海外的攻击,也是正常的情况。
最后,我们再谈观念的变化。应该说,经过一个世纪以来的太虚及其众多高僧的努力与弘扬,中国现代的佛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观念上有了更新,走人间佛教的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面对像佛教这样深厚的文化体系,面对像佛教这样具有广泛影响的宗教,我们可以说,仅仅有一个人间佛教的观念是不够的,佛教应该有更多的观念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在保持原有的宗教根本性质上,再做一些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指导未来的中国佛教做的更好。
佛教观念的变化,主体是佛教界人士,包括了出家与在家二众。更新观念是在建立正信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这主要是要求出家人要以戒为师,严格执行戒律,做出表率,树立人天师的形象,树立正信,获得广大佛教徒的信任。对在家人来说,要供奉三宝,起恭敬心,努力护持佛教。现在的公民社会,人们的法律、道德认识已经与古往不同,佛教在这个社会,也会起一些变化,在家人应该拿现在社会提倡的宽容的心态来看待佛教的出家人,而不是仍然拘泥于古代的一些认识,苛刻出家的人,自认为是佛教的护法者,打著关心佛教的旗号来评论佛教,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总之,佛教的任何变化,都是由佛教界人士,特别是出家的僧人来完成的,只有他们才是佛教的主体,佛法的传承者。
以上笔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论了当前佛教的情况。我们应该说,当前中国佛教的形象是好的,特别是在广大佛教徒的努力下,佛教已经在社会上树立了正面的形象,并为当前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那些有不同方面的反映与认识,我觉得关键是我们还要在理论上创新,没有理论的支撑的宗教是没有长久的生命力的,过去的佛教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对学者来说,是要把功夫下到提升理论的研究方面来,拿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如此才能让中国的佛教更好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