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第八讲

汉传人物 2025-04-13 12:38

众佛友!上课了!

请大家一样,以如实复打的方式来上课。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八讲

日期:2007年11月27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在第七讲中,我们简介说明了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二层的现象及道理。

现在,我接着分析说明。

【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释经】以此缘故,当我们能在令苦厄空掉之中,来发展一切时。这时,再也没有色蕴的苦。再也没有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相关的苦厄了。

【说明】

为什么当我们能在空掉苦厄之中来发展一切,则再也没有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等相关的苦厄了呢?

众佛友!

那是因为当我们平时在发展任一样事物时,能注意四个重点来发展,所以就自然有这些效果。

也就是指在发展色蕴时,也注意要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又发展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时,也是如此都要注意做到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

【释经】再也没有眼根所引发的苦厄了,再也没有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所引发的苦厄了。

【说明】

众佛友!

五蕴,是属于对有为法中的诸法的一种分类方式。

六根,也是属于对有为法中的诸法的另一种分类方式。

在比对上,有人将眼根、耳根、鼻根、身根、身根归纳于色蕴的范围。而将意根归纳为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范围。

但是,如果依《首楞严经》中佛陀自己的解释来看,六根本身,全都是属于色蕴的范围。透过六根而起的种种作用中才分出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来的。

首先,我引《首楞严经》的经文来说明六根本身,都是属于色蕴的范围。

如《首楞严经》载,佛说: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众佛友!

从《首楞严经》的经文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六根的根元,都是四大。

又我们也知道四大是属于色蕴的范围。

因此,我们就知道,有人将意根归为受、想、行、识蕴的范筹,是不合佛意的。

因为如果用成白话来说明:

一、眼根,就是眼球及视觉神经。

二、耳根:就是外耳、内耳、听觉神经。

三、鼻根:就是鼻子、嗅觉神经。

四、舌根:就是舌头及味觉神经。

五、身根:就是身体及触觉神经。

六、意根:就是脑及脑神经。

从这儿,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六根其实就是指色蕴中的内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所以六根是属于色蕴的范筹。而非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范筹。

因此,对《心经》中所说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来说。

《心经》中所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其实是在解释无色而已。

【经文】无色声香味触法。

【释经】也再也不会因为色尘而引发任何的苦厄了,也再也不会因为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而引发任何的苦厄了!

【说明】

众佛友!

之前我们己经说明过六根其实都是属于色蕴的范畴。

而这六尘呢?是不是也是属于色蕴的范畴呢?

答案是:对!六尘也是色蕴的范畴。

问:如何得知六尘也是属于色蕴的范畴呢?

答:还是刚刚所引用《首楞严经》的那段经文。

请您们再看一次就知道了。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乃至)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众佛友!请您们看看!

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

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

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

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

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

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

从经文中,我们就知道六根,是由六精映六尘,而结成六根的。

而又这六根的根元都是四大。可见,六尘都是四大。

众佛友!

四大,就是指固体(地大)、液体(水大)、能量(火大)、气体(风大)及其组合而成的种种。

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六根: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触觉器官)及意根(知觉器官)都是属于我们的肉身的种种,所以都是固体(地大)、液体(水大)、能量(火大)、气体(风大)四大所组合。

又六尘呢?其中色尘本身,被我们的见精所映,而结色尘为眼根的。 这用白话来说是:

我们的真心,本具六种妙精明性(见精、听精、嗅精、尝精、觉精、知精)。

又我们的真心,本来如大圆镜,能映一切万法。

当我们的见精映色尘之时,如果误将某色尘以为我,则这色尘就结为眼根。 有关这个,要如何证明呢?

众佛友,只要观察,梦境之中,如何形成您的梦中的眼根就知道了。

其实,梦境之中,根本没有眼根的。但是,因为我们的见精映某一色尘之时,我们自己没有妙观察,而虚妄认知以为某色尘是我,这时见精就跟这个色尘结在一起(绑在一起),就变成我们梦中的眼根了。

而人生,本来就是另一场大梦是众生共业所成的梦,别于我们个人的梦,所以叫大梦。意思就是大家一起共同做的梦。

所以佛陀才说:见精映色,结色成根。

又众佛友!

在梦中,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身体。但是我们的觉精映某一触尘,这时因为没有妙观察,所以虚妄认知以为某一触尘是我。所以就绑着这个触尘而形成我们的身体。

我就曾经有一个经验。

有一次,我在梦中,有四个人来捉住我的身体,我当时早已觉知这是在梦中,也觉知梦中不应该有身体,所以当时,梦中有人捉有左手,我就对他说我根本没有左手如何能令您捉住呢?这时梦中的左手就不见了。在梦中,另一人捉住我的右手,我也对他说:我根本没有右手!您如何能捉住我呢?这时右手又不见了!此梦中人还说:他的右手为什么不见了?!哈哈!

在梦中,另一人捉住我的脚,我也同样说:您没有脚可捉的!脚也就不见了。

又梦中,另一人要用嘴咬我的头,我也对他说:我根本就没有头可以跟您咬!这时头也不见了。六根都不见了。

这时,只是一个明明白白的如虚空,如镜子。

因为我有如此的梦中的经验,所以我才能理解,如佛所说的六精映六尘,结六尘为六根的现象。

众佛友!

六精,是真心的六个本来就具足的六种功能,即见、听、嗅、尝、觉、知六种功能。

又众佛友!别以为这六精的六种功能,是从六根来的。

当知,就算没有六根。这六精的六种功能都本来就存在的。

如何知道没有六根,六精的功能还是存的呢?

例如《首楞严经》中佛陀: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众佛友!

一、见精所映,名为色尘。结色尘为我,则成为眼根。

因为如此,眼根坏时,只是色尘变化为黑暗。见精根本就没有亏损。所以盲者,才能看见黑暗。

所以可知,眼根还只是色尘之一而已。

二、听精所映,名为声尘。结声尘误以为我,则成为耳根。所以,耳根坏者,可以听到静无边际。

如此,三、嗅精。四、味精。五、尝精。六、知精所映,名为法尘。结法尘误以为是我,则成为意根。所以,意根坏者,还是可以觉知,所以可以再见境界来结缚之,所以投生而得到另一个身体。

因此,可知,六根随然会坏,六精还在。

《首楞严经》中佛说: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众佛友!

从这经文,我们就知道:六根虽然会坏,六精还在。

因此,当知六根不但是四大所组合而成,而且是六精映六尘时,弄错了误以六尘以为我。而不知六精才是我。

又众佛友!

六精不是六识。千万别又弄错了!

众佛友!

根、尘、识,都是尘境。

又众佛友!

六根、六尘、六识,都是六精镜中像。

六精,喻如镜。六根、六尘、六识,即是像。

如《首楞严经》载,佛说: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

又《首楞严经》中载佛说: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众佛友!

请大家别再追逐着根、尘、识,而当守住本来就永远存在的妙明真精的真心。

因此,众佛友!应当有所体悟,六尘还是属于色蕴的范畴。

又众佛友!

受、想、行、识诸蕴,则是根与尘交互作用下所产生的现象。

又如《杂阿含经》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CBETA,T02,no.99,p.72,c8~10)

众佛友!用白话来说明就是:

比丘!譬两只手,聚合在一起拍打,就能产生声音。

就如同这样,见精为本因,以眼根及色尘为缘,则能产生眼识。

又见精为因,再以眼根色尘眼识三缘和合再一起,就产生眼触。

当眼触产生的同时,就产生了眼受、眼想、眼思。(注:思,就是行。)

众佛友!

今天说这么多,重点就是要说:六根及六麈都是属于色蕴。

而刚刚从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的经文中,大家都可以看出我所说的现象就在经文中。

因此,再来做个结论。

在《心经》的经文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都还是在说明是故空中。无色。而已。 也就是说,当您能将六根六尘的苦厄空掉时,也只是空掉色蕴的苦厄而已。

众佛友!

当您知道六精的存在,不再将六根、六尘、六识误以为我。这时名为妄念销落。

《楞严经》载佛说: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众佛友!

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都追逐着根、尘、识以为我,所以才会随根、尘、识的无常而流转。

从现在起,如果您已经肯定的了知精性妙净,用此精性,则当我们用真精明心来运用,用深则从生疏,到熟练;从熟练,到巧妙;从巧妙,到通达;从通达,到出神入化。

当我们能无始来运用根、尘、识的习惯,都改了,不再用根、尘、识了。而是用真精明心来运作。有一天,当无始的错误习惯都销落尽了,这时色阴(色蕴)的障碍就消失了,这时,心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

众佛友!这时,就真的可以说是: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众佛友!

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就上课到此。

作业:

一、请写心得。

二、请说明六根六尘与五蕴之间,彼此是什么关系。

祈愿大家健康、平安、吉祥、如意、解脱、自在。

(注:学生赖宏德整理,未经释慧祥法师校阅。)

更新于:6天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