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师: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萨戒学习资料
(为讲寺灌顶前菩萨戒学习资料)
智敏上师讲授
多宝讲寺
下边是菩萨戒了。我们只能讲一个愿,因为时间快到了,下边烧饭的人要到大寮去了。
菩萨戒里边,我们以前讲菩萨戒,讲得比较仔细的,这里呢,我们略略地讲一下。但是,也是某些方面以前没有详细讲的,这里要补充一下。那就是说,真正要完整的,把两个一起学一下,那就完整的。
具体说,在哪里不一样呢?我们上次讲菩萨戒是根据宗大师的《菩萨戒论》——《瑜伽师地论》讲的,《虚空藏经》没有广开讲。这里,菩萨戒的根本戒有十八条,前面四条是《瑜伽师地论》里边的,我们今天笔记里也有。菩萨戒十八条根本罪,从第一条到第四条是从《瑜伽师地论 · 菩萨戒品》里边来的,它只有四条根本罪,而第五到十八,这个十二条是从《虚空藏菩萨经》里边来的。上一次我们讲菩萨戒重点是讲《瑜伽师地论》和宗大师的《菩萨戒品》,《虚空藏经》是带着讲的。这一次我们把《瑜伽师地论》不广讲了,那么宗大师的《菩萨戒品》也不那么广开了,而把《虚空藏菩萨经》里边十二条根本罪就比较仔细地来讲一下,那么这两边一对照之后,那完整的就得到了。
壹、序分
《讲录》:菩提愿:菩萨道为六度四摄,须令愿与行配合。
今天,我们先把颂念一下,菩萨戒的愿。菩萨戒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愿菩提就是发菩提心,行菩提就是受菩萨戒,有戒相戒条的。那么先是菩提愿:
菩提愿
三宝财法应守护 勿因怨爱起贪瞋 勿执持爱心怨心而起贪瞋诸恶门
于善知识应依止 受用作善回向余 受用衣食等应思来处有情而发愿度脱每作一善必回向一切有情
这是发菩提心。你说菩提心好象空空泛泛的,到底具体的是什么内涵呢?这里给你标了一些。
「三宝财法应守护」,很重要,三宝的财法一定要保护,因为其他人的财法你侵损之后你固然有罪,而三宝的财法属于十方的僧的,十方所有的僧都是它的主,那么你侵损三宝的财物的话,受的罪就特别重。我们以前讲《僧护经》里边就讲了很多的公案。有一个小沙弥,他为了他师父,采了七个果子给他师父吃,三宝东西,应是公的,要有大家有,要没有大家没有,你自己拿七个给师父吃,结果下恶道,受地狱的苦受了很多年,很多时间,受了之后,出来之后,饿鬼,饿鬼身上长了七个疱,经常流脓血,痛得不得了。这个果报很厉害,这七个果,我们看了是很小的事情,没有几个钱,但是三宝财物,就特别重。
三宝财物侵损了、偷去了,当然是严重了;你保护的不好,损坏了或者霉烂了,同样的有责任的。所以说执掌三宝财物的人,最高的要求是阿罗汉,他不会错因果;再起码的最好还是初果;再往下的,要懂戒的人。所以这个是个重大的事情。一般人去了,他不懂戒,或者因果不很看重的,是害人了,叫他去造罪去了。所以说我们管三宝财物的人呢,自己假使当了这个执事,要好好学戒,把《僧护经》多看一看,要爱护三宝财物比自己的眼珠还要严重,这样子才可以避免造很重的罪。
「三宝财法应守护,勿因怨爱起贪瞋」,菩萨戒、菩提心,一切众生都作父母想,不要因为那些有情是冤家起瞋恨心、是亲家起贪着心,不能起不平等的贪瞋的心。
「于善知识应依止」,善知识就是我们说依止善知识,那些善知识要好好地依止他学法。
「受用作善回向余」,自己受用,衣食等等,我们在观堂吃饭的时候要五观,起五个观想,作善事情都要回向给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总之,发菩提心的人,他的心量是大的,一切好事情都送给众生的,都是回向众生的,自己情愿为众生而吃苦。这是总的菩提心。
下边是两段,一段是不能做的,一段是应当做的。
诸师尊前作欺诳 他人作善令悔疑
瞋恨骂辱于菩萨 心不正直作谄诳 以上为应断四黑法
「诸师尊前作欺诳」,善知识应当依止的,而你在他们面前,「师尊」,自己的师父,或者那些阿舍黎之类的,「欺诳」,骗他。
「他人作善令悔疑」,人家作好事,你使他起「悔」,他捐了好多钱,「哎呀」,他说,「你捐错了,你这个捐了庙里干啥哩?他们的庙里的僧人不作又不劳动,他们吃得好好的,你自己辛辛苦苦换来的钱都给他们去用了。」使他追悔:「哎,该不要供养的。」或者「疑」,供了之后到底有没有因果、到底能不能得福报?恐怕不一定吧?使他作悔作疑,这个都是坏事,都是损坏菩提心。
「瞋恨骂辱于菩萨」,这个更严重了,菩萨发了菩提心的、受了菩萨戒的人,不管是圣者也好,凡夫也好,你对他起了瞋恨心,骂他、侮辱他,罪很大。
「心不正直作谄诳」,发菩提心的人要直心是道场,「心不正直」,在人家面前作一些谄曲的样子或者欺诳的事情,这个是直接危害菩提心的。
这四种坏事是不能做的,下边是要做的事。
于诸有情不欺诳 于诸有情正直心
于诸有情如来想 令诸有情圆菩提 以上为应修四白法
「于诸有情不欺诳」,对一切有情不要欺诳的心。「于诸有情正直心」,直心是道场,是什么就是什么,正正直直的,菩提心就是一切有情作父母想,怎么欺诳他呢?什么事情都要老实地告诉他。「于诸有情如来想」,一切有情都当作佛的看。「令诸有情圆菩提」,最后一切有情都要使他们成佛。
我们发菩提心的人,自己情愿受一切苦,要使一切有情得到最高的安乐,最大的安乐就是成佛。就是要使一切有情都能成佛,自己吃点苦没有关系,这个心有了,菩提心。那么,假使你自己斤斤较量,为了自己的利益要牺牲人家的利益的,那就是跟菩提心差得太远了。菩提心太远了之后,那你修行的话是背道而驰的,你做的事情是好事,但是你发的心是坏事,这两个东西就不相称,你念经经常念要发菩提心的,碰到事情的时候又自私自利的要损害人家的,那不是两个不相称吗?你要得感应、要得效果,怎么会得到呢?而且你还是在骗佛了,在佛面前说,发菩提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结果你经一念完了,去害众生去了,去恼害众生去了,你佛面前说的话你怎么说呢?这些是发菩提心的人,该怎么做、哪些不要做的,这里讲了。
下边是菩萨戒的戒条。有的人想受菩萨戒,当然我们说一般受的是优婆塞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这是瑜伽菩萨戒,但是原则是一样的。可以学一下,以后有机会也可以受。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昨天,我们把菩提愿的偈讲了,菩提愿就是发菩提心。下边是菩提行,菩提行就是菩萨戒。所以我们抄的笔记上就说明了这个十八个根本的罪,其中有四个是从《瑜伽师地论》来的,还有十二个从《虚空藏经》里来的。那么,这个菩萨戒我们以前在讲《菩萨戒颂》的时候已经广讲了,今天还是略略地讲一下。但是我们昨天讲了,《虚空藏经》里的内涵今天还是要比较详细的发挥一下。以前讲过的就略,以前没有讲的就广一点,将来跟菩萨戒合起来看呢,可以把意思比较完整地拿出来。
贰、正宗分
甲一、十八他胜罪
《讲录》:菩提行偈:别解脱戒为总法,菩萨戒因人而施,各各不同。十八根本罪,初四出瑜伽,余出虚空藏经。
现在我们先看总的菩提行偈里边十八个根本罪,这十八个根本罪都标有字,一、二、三、四,这是《瑜伽师地论》里来的,第五到十八是《虚空藏菩萨经》里边来的。这个我们等一下讲的时候,把《虚空藏经》仔细分析一下。先讲前面四个。
乙一、《瑜伽师地论》四他胜
菩提行偈
一赞己毁他二悭法财 三不忍忏谢反打辱 四弃舍大乘持伪法
丙一、赞己毁他(为贪利敬故)
「赞己毁他悭法财」,第一条是「赞己毁他」。赞己毁他的原因主要是为什么?为什么赞己?为什么要毁他?主要为贪求利养、恭敬,它的目的就是为求名闻利养,以这样子的出发点来赞叹自己毁谤人家的,这样子的人就是根本罪。假使为了三宝的事情,为了其他法上的事情,偶尔讲到一些自己或者人家的过失,是从法上出发,不属于这个根本罪。这就要求抓住这个重点,他之所以要赞自己毁谤人家,都是为了自己贪求利养恭敬,那么这就是犯根本罪。
丙二、悭法财(性悭财法,不修惠施)
第二条,「悭法财」。自己有法有财,人家来求,不布施。那么这个在一般的人来看呢,我的东西人家来求我不给,最多是小气,也没有什么大的罪,但是菩萨戒,发的菩提心,要利他,要舍弃一切自己的利益来利益人家的,那这个心发了之后,人家来求你东西的时候,你不给,那就违背菩提心愿的,所以说这是犯很重的罪,菩萨戒里边是一条大重罪。自己的财或者法人家如法地来求,你不愿意,悭贪,不给,那么这个就是菩萨戒里的根本罪。求财物,人家要,那么求法,你自己有的法,只要对方是这个根基,不是盗法,也不是外道来偷法破坏佛教,对这个要求那你要满人家的愿。菩萨是满一切善愿的,你要是不给的话呢,那是根本罪。
我们大家都知道舍利弗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假使人家要眼睛,就布施眼睛,那个菩萨道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说,在没有证到一定高位的时候,哪些不能布施的,我们也讲过,像布施眼睛,不是一般初发心的菩萨要做的,假使人家要你身上的肉或血什么东西了,这个都是要见道以前正式行六度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或者是证了空性以上的菩萨,正规的说,证了空性的菩萨,他作这样的布施那是广大利益众生,对于他自己说,因为证得空性了也感不到很大的痛苦,假使在没有证到空性之前,初发心菩萨这么做,自己受了极大的苦痛,可能会退心。舍利弗就是施了眼睛之后,退了心了,退了心之后,不但是菩萨道行不成,还是起了瞋恨心,堕落到畜生道做毒蛇。
所以说没有这个力量做的时候,不要勉强做。我们以前讲菩萨戒的时候都讲过了,什么地位的时候行什么布施,都有一定层次的,不是随便的。那么开性罪也一样,杀盗淫妄的罪在某个利他的时候可以开,但也要什么样的菩萨能开,初发心菩萨不能开,不要说可以开的话就乱开,这个下边要讲这一条。那么,财啊,法啊,人家需要的法,人家是那个基,不是盗法也不是外道破坏的,那是要给,不给的话,就是根本罪。
丙三、不忍忏谢反打辱(内怀猛利忿恨,不舍怨结)
第三条,「不忍忏谢反打辱」。人家有些地方做错了,他认罪来忏悔,你就是心里怀恨,不接受人家的忏悔,还要反过来打骂侮辱,这样子是根本罪。后边,不受忏悔呢,恶作罪是有的,这里不但不受忏谢,还要反过来打骂,那么,这样子就是根本罪。后边的,单是不受忏悔的不是根本罪,反过来有打骂的骂辱的,这样子的就是根本罪。
丙四、弃舍大乘持伪法
第四条,「弃舍大乘持伪法」。伪法就是相似佛法,表面上看是讲的是佛教,实际上从内涵上跟佛教是不一样的,甚至于是相反的。最害人的就是相似佛法,那就是穿了佛教的外衣,做反佛教的事情。我记得在《广论》磁带里边,日常法师向大家很痛切地说了一句话,就是破坏佛教的有两个事情,外边的人是破坏不了的,都是内部,内部是哪两个事情破坏呢?一个说相似佛法,说的佛法表面上看引经据典讲的是佛教,内涵呢却抽掉了,讲的是反佛教的东西,这是一个破坏佛教的因素。另一个是取筹,取筹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在末法时期,大多数的人都是凡夫,知见不正的,而极少数的人却是知见正的,如果一取筹的话,少数服从多数的话,那就是正知正见的人就要服从那些邪知邪见的啦,所以说这也是破坏佛教的一方面。相似佛法,我们在末法时期最要注意这个事情,讲的是佛法,内涵却不是佛教。在宗大师注解里边,他这么说,一切非清净法、一切随顺黑法的都叫伪法,相似佛法。那么,真正的大乘法你不去学,去执持那些不是清净的法、随顺黑法,黑法就是恶法,顺了那些恶法的东西,你却是执持它,那么这样子的人就是犯一个根本罪。
这前面四条是《瑜伽师地论》里边说的四根本罪。我们现在请大家把五字真言的《讲录》请大家翻了对照看,因为这个里边讲了比较详细的,我们可以对照看。
《讲录》:
1.由贪名利恭敬而赞己毁他。2.悭惜法财,不以给施。菩萨于来问法,及求财者,最少须施一句、一钱,不虚其愿。3.他来忏谢前罪,其心真切而不听许,不舍怨结,而反打辱。4.弃舍大乘开示,建立相似伪法,于佛法中夹杂烦恼,即名为伪。此条障智慧。
它这里说《瑜伽师地论》的四个罪。第一条「由贪名利恭敬而赞己毁他」,「赞己」也是犯菩萨戒的,「毁他」也犯菩萨戒,这在宗大师的注解里边分的。不要说我没有毁他,单是赞叹自己——也是犯的,那么毁他当然更犯了。
第二条,「悭惜法财,不以给施,菩萨于来问法,及求财者,最少须施一句、一钱,不虚其愿。」那么,这个我们法流有传承的,就是路上碰到要钱的,你身上没有钱,你给他一分钱也好,现在来说五分、一毛钱也好,总表示你愿意布施他,如果你不给的话,受过菩萨戒的人那就是戒律上有违背了,……(3B)从悲心出发,他既然跟你来要钱了,他总有他的困难,我们如果钱多,给个一块两块,钱少,给个一毛两毛也可以,乃至给一分钱也可以,总表示愿意布施。求法也一样的,人家诚心诚意地如法地来求法,多少给一点,你再忙给一点点也好,总之表示自己愿意布施。在某些地方,假设有特殊情况之下可以开了不犯的也有,但是总的来说,能够布施一点总是布施一点好。
下边,第三条,「他来忏谢前罪,其心真切而不听许,不舍怨结,而反打辱。」骂,打辱,你不听他忏悔,已经是不对了,人家真心诚意地来忏悔,不听他,反而打他、侮辱他、骂他,这个太过分,根本罪。
第四条,「弃舍大乘开示,建立相似伪法,于佛法中夹杂烦恼,即名为伪,此条障智慧。」这是海公上师的注解。他是说,在佛法里边把自己的烦恼主观知见加进去的,都是伪法。
所以说我们学法一定要有传承,传承的法就是上边的师承他一贯地下来的见,我们是把它接受下来又把它传下去,这是正知正见。如果自己凭自己的智慧来看经书,没有传承,在西藏,你再看得多,再讲得好,没有传承,人家不听你的。那么,汉地就没有这个优良传统,只要你说得天花乱坠的,很多人就会相信。我们说,自己看经就是一个毛病,自己的主观知见,那就是我执烦恼,都会插进去,顺了我的,就大大地发挥,不顺自己的就把它淹没,甚至于把它歪曲、改变,所以这样子讲呢,相似佛法。我们的佛法要原原整整的,不能改变的,你改变了一点点,那性质就不一样了。我们说一个复杂的机器,假使一个线路,里边的电线你把它弄掉两根,自己来安排自己来接那个头,那这个机器肯定坏掉了,接不响了,因为它是你自己搞的。那么,我们佛法一样,你把整个的佛教自己的东西掺进去一点点就变了质了,何况你掺了很多。
所以说,相似佛法是一个破坏佛教最厉害的东西,因为人家看起你来还是在宣传佛教,你也引了很多经典,但是你引的里边没有把意思拿准,或者是断章取义,或者是强调某一方面,或者是不完整,甚至于走到反的方向去。在菩萨戒里边都是属于根本罪的,很重。
乙二、《虚空藏菩萨经》十四根本罪
五盗三宝物六谤三乘 七夺衣反俗八五无间 九谤无业果诸邪见 十破坏村等
下边,「盗三宝物谤三乘,夺衣反俗五无间,谤无业果诸邪见,破坏村等」,这个六条,属于在虚空藏菩萨戒里边。它分了几类,一类是国王,刹帝利王,他凭他自己的权力做一些坏事,有五条,还有一些大臣依靠他的职权做一些坏事,也是五条。这个十条里边,国王五条,大臣五条,有四条是相同的,那么大臣里边有一条不同的,加上去,一共是六条,所以说这六条在原来《虚空藏菩萨经》里边是十条。
我们把《虚空藏菩萨经》的内涵先给大家念一下,然后再来看我们的文。
丙五、盗三宝物
善男子,所谓灌顶剎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则名犯初根本罪。
在《虚空藏菩萨经》里边这么说:「善男子,所谓灌顶剎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则名犯初根本罪。」灌顶王就是国王,他统领国土,他有自在能力,他可以自己做主了,第一条,就是把佛法僧的东西自己拿来或者叫人家去取,「盗三宝物」,这个盗实际上不是偷盗,是用国王的权力来拿的。这样子,这个国王就犯第一条根本罪。
丙六、谤三乘
复次,善男子,灌顶剎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毁谤正法,舍声闻乘、辟支佛乘,舍无上乘,又制他人不令修学。是名第二犯根本罪。
第二条「谤三乘」。灌顶剎帝利王「毁谤正法,舍声闻乘辟支佛乘,舍无上乘,又制他人不令修学。」这个毁谤正法,把整个佛教都毁谤了,声闻乘也好,辟支佛乘也好,无上的大乘也好,全部毁谤。自己毁谤,还叫人家不准修,这是犯的第二条根本罪,「谤三乘」。后边,单谤声闻乘,不谤大乘的,恶作罪,这个后边有的。整个佛教的三乘都谤的是根本罪。
丙七、夺衣反俗
复次,善男子,灌顶剎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若复有人,以如来故,剃除须发,身被法服,持戒毁戒有戒无戒,脱其袈裟逼令还俗,或加杖捶,或复系缚,或截手足乃至断命,自作使他,造如此恶。是名第三犯根本罪。
第三条「夺衣反俗」。就是有人因为信佛的缘故,「剃除须髪」,那就是出家了,「身被法服,持戒」,这个出家的,穿了出家的衣服的,这类人,不管你是持戒的,毁戒的,有戒的就是得了戒,无戒的没有得戒的,只要他是在佛的教下出家,穿了出家的衣服的,如果国王以他的权力把他的袈裟脱掉,逼他还俗的话,甚至于加刑罚,杖捶,就是鞭子、棍子打,或者把他抓起来,或者是割手割足,或者是断命了,自己作,或者叫人家作这些坏事的,根本的他胜罪,是菩萨戒的根本罪。那就是说,不管是有戒无戒、持戒毁戒,只要他是在佛教里边出.家的穿了法服的,都不能逼他还俗。所以,夺衣反俗是一个根本罪。
丙八、五无间
复次,善男子,灌顶剎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作五逆罪。何等为五?一者杀母,二者害父,三者杀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如是五无间罪,若犯一者,是则名为犯根本罪。是名第四犯根本罪。
第四条「五无间」。如果国王他自由自在地,他造五无间罪,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条里边只要犯一条,就是犯五无间罪,而且还犯了菩萨戒的根本罪。这当然是对受了菩萨戒的国王来说了,所以说造五无间罪的,你随便犯了一条,那就是犯了根本的菩萨戒。
我们这里就想起了皈依的力量。阿阇世王他听了提婆达多的话,他害了他的父亲,又把他母亲关起来,那就是五逆罪了,提婆达多要杀佛要作新的佛,他劝阿阇世王把瓶沙王,他的父亲,把他杀掉,做新的王,这两个人合起来这么搞。最后,阿阇世王皈依佛之后,在佛面前诚心忏悔他造的罪,因为靠了佛的加持力,靠他自己的忏悔力,本来造无间罪要堕阿鼻地狱的,他因为凭他的忏悔,凭他皈依三宝真诚的心,所以地狱只去了七天,马上就超脱了,那就是说皈依的力量大。前面我们说灭罪可以靠皈依三宝的力量可以灭罪,这就是一个证明。这里说了,五无间任何一条犯了,也就是菩萨戒的根本罪也犯了。
丙九、谤无业果诸邪见
复次,善男子,灌顶剎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谤无因果,不畏未来,造十恶业道,亦教他人令行十恶。是名第五犯根本罪。
那么,国王里边第五条的根本罪「谤无业果诸邪见」。假使说一个.国王他有自在力,在他国土里边,起个邪见,拔无因果,说造了坏事将来不会受报的,那么造十恶业道,杀盗淫妄,贪瞋痴,两舌绮语恶口等等都做,自己做,也叫人家做,这个就是犯菩萨戒的根本罪。
善男子,是名灌顶剎利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则名为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堕于恶趣。
这五条是国王的。当然,不是国王,犯了也一样犯罪。《虚空藏菩萨经》是针对国王说的。那就是我们这里后边的第五条,「盗三宝物」,三宝的东西,佛法僧的东西,以国王的权力拿来,这是根本罪。「六、谤三乘」,佛法不管声闻缘觉菩萨乘,你毁谤它,都是属于犯根本罪的。叫人家不要修了,不要去学这些东西,只有国王有这个自在力。那么,下边对于那些在佛的教下出家,穿了出家衣服的,逼得他还俗,甚至于打骂,关起来或者是断命这些都是菩萨的根本罪,当然你断命另外还有断命的罪还有一条。这里,就是只要是「七、夺衣反俗」都是属于菩萨戒的根本罪。这个当然,你一个在家的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这个权力,这是国王的罪了。那么,第八,造「五无间」罪那就是不分那一个了,造了之后都是犯菩萨戒的根本罪。「九、谤无业果」,那是同的,国王自己、其他的人也是一样。这前面的五六七八九这五条,就是主要是对国王说的。
丙十、破坏村等
复次善男子,大臣亦有五根本罪犯波罗夷,若有犯者,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永失一切天人之乐。何等为五?谓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则名犯初根本罪。
那么,下边,在《虚空藏菩萨经》里边有五条是大臣的。大臣也有一定的权力,他也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他依靠王的势力,他统理他的地方,取佛法僧的东西,自己取,或者叫人家取,也是根本罪,这跟国王一样,所以说不重复了。
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破坏村邑城郭国土,或教人破。是名第二犯根本罪。
第二条,「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破坏村邑城郭国土,或教人破,是名第二犯根本罪。」(大臣亦有五根本罪,第一、三、四、五,同灌顶刹利王第一、二、三、四。)大臣统领他的国土依靠王的势力,「破坏村邑城郭国土」,就是说破坏那些有老百姓住的地方,自己破坏,或者叫人家破坏,这是犯第二条根本罪。这就是我们这里的「破坏村等」,是第十条,那是大臣的,一般的人没有这个力量破坏,大臣他靠王的势力可以破坏。那么在海公上师的《讲录》里边他发挥一下,不但是人间的村邑聚落,乃至是鬼神村,一般就是说,我们这个树林、有大树都有鬼神住的,五年以上的树一般都有鬼神居住,那么你破坏那些树林也是等于说破坏了鬼神的村邑聚落,也是算根本罪,因为破坏村邑聚落都是伤命的事情。这是大臣的第二条,因为前面国王没有了,这里就摆了第十条。
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毁谤正法,舍声闻乘、辟支佛乘,舍无上乘,亦制他人不令修学。是名第三犯根本罪。
大臣的第三条,他靠王的势力毁谤正法,也是舍声闻乘、辟支佛乘、舍无上乘,自己毁谤,也叫人不要修不要学。这一个也跟国王一样,这一条不重复,也摆在前边。
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若见有人,以如来故,剃除须发、身被法服,持戒毁戒有戒无戒,脱其袈裟,逼令还俗,或加杖捶,或复系缚,或截手足,乃至断命。自作使他,造如此恶。是名第四犯根本罪。
第四条,大臣的罪,他靠了王的势力,看见有人依如来故,就是在如来的教下,「剃除须髪,身被法服」,穿了出家衣服,不管他是持戒的毁戒的或者是有戒无戒的,凭他的势力不准他穿袈裟,「脱其袈裟,逼令还俗」,逼他还俗的,甚至于打缚,关起来断命的,这样子的也是一条根本罪。前面国王也有,所以这一条不重复。
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作五逆罪。何等为五?一者杀母,二者害父,三者杀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如是五无间罪,若犯一者,是则名为犯根本罪。是名第五犯根本罪。
善男子,是名大臣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则名为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堕于恶趣。
大臣的第五条,也是造五无间罪,依止国王的力量,作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的,随做一个,是根本罪。所以这一条也不重复。
这里把国王的、大臣的十条罪合拢来,六条,就是说,从第五条盗三宝物,第六谤三乘,第七夺衣反俗,第八五无间,第九谤无业果诸邪见,第十破坏村等,那就是对国王大臣的十条把它浓缩到六条。下边从十一条开始到十八条是属于对初发心菩萨犯的根本罪。
我们先对照海公上师的注解看有没有补充的。
《讲录》:5.取三宝物,或教人取。6.毁谤正法,舍声闻乘、辟支佛乘及无上佛乘。今日五、六两病最深。7.夺僧侣衣,迫使返俗。8.作五逆罪,一者杀母,二者杀父,三者杀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若犯其一,即名根本。9.谤无因果,不畏未来,造十恶业,不畏未来受报。10.破坏村邑,伤众多命。此戒国王、大臣,欲其慈心不杀。又五年以上之树,有鬼神村。
第五条,「取三宝物,或教人取。」自取、教人取。第六条,「毁谤正法,舍声闻乘、辟支佛乘及无上佛乘。」都在里边,一样的。第七条,「夺僧侣衣,迫使返俗」,就是夺衣反俗,一样的。第八条,「作五逆罪,一者杀母、二者杀父、三者杀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随犯其一,是名根本」,一样的。第九条,「谤无因果,不畏未来,造十恶业,不畏未来受报」,这个都是根据《虚空藏经》来的,一模一样,内容一样的。第十条,「破坏村邑,伤众多命。此戒国王、大臣,欲其慈心不杀。又五年以上之树,有鬼神村。」国王大臣有势力了,他破坏那些村邑国土,假使打仗的时候,屠城等等都是这一类的。那么,这当然是犯菩萨戒的根本罪,因为是杀害众生的。这里海公上师加了一点,五年以上的树有鬼神村,如果破坏了鬼神村,当然不是人的聚落,但也有罪,也属于这个罪的范围,当然不能说一定是根本罪了,这个不敢说,但也是属于这个罪的范围之内的。所以,鬼神村也不能随便破坏。
下边开始关于初发心菩萨的事情。初发心菩萨有八条根本罪。我们根据《虚空藏菩萨经》念一下,然后再对照我们这里的,因为这里有一些是有一点不同的,我们看下去就知道。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亦失大乘境界之乐,久在生死,离善知识。何等为八?
十一妄说空 十二退他菩提十三谤别戒 十四毁谤声闻缘觉乘 十五嫉毁妄慢过人说
十六贪利衒卖言自得 十七恃力夺取禅给诵 十八退菩提等廿五心 如是十八根本罪
丙十一、妄说空
谓彼菩萨宿业因缘生五浊世,有馀善根近善知识,归趣甚深大乘之法,发无上心,智慧微浅。是初发心菩萨,又从他闻甚深空法读诵受持,复于少智愚痴人前读诵解说。余人闻已,惊疑怖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退没,乐声闻乘。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一根本重罪。
《讲录》:
11.于诸愚人浅慧者前,解说读诵甚深空法,不当其机,是人闻已,惊疑怖畏,便退成佛无上道心。
先看第一条,初发心菩萨的第一条「妄说空」。它说这个初发心菩萨因为过去的因缘生在五浊恶世,他有善根能够亲近善知识,归敬大乘,发无上的心,但是他的智慧不厚,智慧很小,他「从他闻甚深空法,读诵受持,复于少智愚痴人前读诵解说,余人闻已,惊疑怖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退没,乐声闻乘,是名初发心菩萨犯第一根本重罪。」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些菩萨生在五浊恶世,这个时候的人根基很差,他总算过去有些善根,能够亲近善知识,也归向大乘,也发了菩提心,也受了菩萨戒。但是他的智慧很小,他从其他的善知识里边听到一些甚深空性的法,他听了之后就受持读诵,自己受持读诵之后,又给一些没有智慧的、愚痴的人去讲,那么这些人听了空性的东西他不能理解,产生恐惧,什么修了半天都是空的,他害怕,他对菩提心就退掉了,宁愿修个声闻乘去了。那么你把人家的菩提心退了,这个菩萨有罪了,这是第一条根本,就是妄说空。
妄说空是什么呢?就是不是那个机,他不能理解甚深空性法的人,你不要给他乱说空,你说了之后,人家害怕、退道心,那自己就是犯根本罪了。人家是退道心了,自己讲的人也犯了菩萨戒的根本罪。所以说,说法要当机。甚深空性的法如此,密法更不要乱说。你说了密法之后,人家诽谤之后,你自己犯什么罪也可想而知了,把人家也诽谤了密乘法,也是金刚地狱的罪人了,所以说,这都是两败俱伤的事情,千万不要做。那就是说法要对机,不是那个机就不要说。密法,有的人说是保密,保密是保密了,但要看是什么机?是那个真的机,是密器,是能够接受密法的根器的人,要说,他什么地位就说什么法,高层次的说高级的法,低的说低的法,应当说。但是不是那个根器的人就不能说,一说的话,对方产生了毁谤的话,自己也犯戒,对方也堕落,这是有罪的。那么,妄说空,甚深的空性的法也不能随便说,要对机而说。这是一条。
丙十二、退他菩提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不能乐于大乘,亦不能行六波罗蜜,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如早发声闻辟支佛心,速尽生死入般涅槃。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二根本重罪。
下边,「退他菩提」。初发心菩萨对人家说,「汝今不能乐于大乘,亦不能行六波罗蜜,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如早发声闻辟支佛心,速尽生死入般涅槃。」假使一个初发心菩萨他不能观机,对于一个有大乘根基的人说,你这个人是大乘的根基没有,你不能修六度,六个波罗蜜多是不能修的,你终不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得不到的,你不如早一点发声闻缘觉的心,好好地去修二乘法,可以证到涅槃,自己解脱生死。这样子的人把人家的菩提心退了,犯根本罪。
《讲录》:12.劝他发声闻心,尽生死,于无上正等正觉,心生退没。
海公上师里边的看一看,「劝他发声闻心,尽生死,于无上正等觉心,心生退没。」一样的。对方的根机,不是声闻乘的机,他可以发菩提心,入大乘道的,你劝他还是声闻乘好、稳当,这样子快一点了生死,你行菩萨道,六波罗蜜,头目脑髓都要牺牲,你受不了的。舍利弗眼睛施给人家,人家说左眼不要,要右眼,右眼施给他,又说臭的,不要,甩在地下,一脚「啪」一下地就踩烂了,这个人家就受不了的,你还是安心修声闻道好了。这样子的话那就是犯根本罪。因为菩萨戒里边退菩提心是一个最大的罪,你自己退了,人家退了都是犯根本罪。那么,「退他菩提」,「妄说空」,十二是「退他菩提」,人家可以发菩提心的,你不给他发,说他不能修大乘,叫他修声闻缘觉,他相信你了,修声闻缘觉去了,那就是犯根本罪。
丙十三、谤别戒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何用受学波罗提木叉律仪,当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先所造作身口意业诸不善行,当得清净,不受未来诸恶果报。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三根本重罪。
丙十四、毁谤声闻缘觉乘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不应听受读诵声闻经典,汝当覆蔽声闻经典,声闻法中无大果报,不能断除结使烦恼,汝当听受读诵清净大乘甚深经典,又能消除诸不善业,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此说已,有信受者,二人倶名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心菩萨犯于第四根本重罪。
下边再一条,假使初发心菩萨对人家说,反过来了,你不要去听受读诵声闻经典,你把声闻经典要盖覆,「覆蔽」就是说你把声闻经典抹杀它,不要去弘扬它。声闻里边没有大果报,「不能断除结使烦恼」,不能断烦恼的,最大的报没有的,你应当听受读诵清净甚深的大乘经典,能够消除不善业,可以很快地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话我们听听好象蛮对的,但是犯根本戒。这个为什么原因?
《讲录》:13.劝他但持大乘经典,舍学别解脱戒。14.毁谤声闻缘觉乘,不得大果。
我们看海公上师说的,「劝他但持大乘经典,舍学别解脱戒。」这个关键他点出来了。我们说,学大乘以别解脱戒、声闻乘为基础的,如果你把基础抽掉了,声闻乘的东西不要学,单是学大乘,你说诵念大乘经典可以灭罪,我们昨天讲的么,念甚深大乘经典是能灭罪的,但是你要有基础啊,你没有基础单是这样搞的话也不行的了。所以说,你叫人家声闻缘觉的经把它淹没它,不要学,不能断烦恼,只要念大乘经典,念了就可以了——这样子的事情我们现在也有,把根本的东西不要学,就是说念两本经就可以了。这是根本罪。因为我们说,念大乘经典灭罪是对的,但是你要根本的基础,就是要持别解脱戒。我们昨天也讲了,要有精进,要有持戒,如果你持戒不严的话,你念咒也好,念佛也好,念大乘经典也好,效果没有的,这是最重要的两个条件。其他条件还很多了。那么你把底层抽掉了,那就是说是空中楼阁,把地基不要,声闻乘的、根本的别解脱戒、基本的那些法不要,你说只要大乘,上层建筑,你建到哪里去?建不住的!所以说这样子,也是根本罪。
这很危险了,不学菩萨戒的人,往往会走错路,说是好心,这是大乘经典,功德大,你念好了,声闻的东西,最多是一个阿罗汉、自了汉,没有用的,不要去学——犯根本的菩萨戒!这个我们想一想,是很严重的了。菩萨戒是大乘的,但是你毁谤声闻乘,就是要犯菩萨戒的,这个是大家值得注意的。这是「毁谤声闻缘觉乘」,第十四条。
丙十五、嫉毁妄慢过人说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欺妄两舌,希求名称利养恭敬,赞大乘经为他解说,而语人言,我是善解摩诃衍者。为贪利故,见他解说大乘经典得供养者,憎毁轻嫉而自贡高,虚诳妄语得过人法。作此行者,离安隐处,犯波罗夷,于大乘中为犯最重根本罪也。善男子,譬如有人欲趣宝洲,乘船入海,而于中路自坏其船,没溺而死,不自济命,岂能得宝。如初发心菩萨,亦复如是。乘正信船,入于大乘深广法海,始得入海,自坏信船,失智慧命。如是愚痴初发心菩萨,以嫉妒故,虚诳妄语得过人法,而犯大乘重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五根本重罪。
《讲录》:15.为贪利养,说过人法,亦名上人法,未得言得,未证言证。
再下边,「嫉毁妄慢过人说」。「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欺妄两舌,希求名称利养恭敬,赞大乘经为他解说,而语人言,我是善解摩诃衍者。为贪利故,见他解说大乘经典得供养者,憎毁轻嫉而自贡高,虚诳妄语得过人法。作此行者,离安隐处,犯波罗夷,于大乘中为犯最重根本罪也。」那就是说,自己为了名闻、利养、恭敬、名称,自己说一些虚诳的话,他赞叹大乘,因为大家知道大乘功德大,他为了得到名称利养恭敬,就在人的面前赞叹大乘的经典,也讲给人家听,这个看起来很好嘛,你赞叹大乘也为人家讲解大乘经典,这是好事情,他说「我是善解摩诃衍者」,我是通达大乘的,我给你讲,他的目的是为了贪利,这个目的就不纯了。还有看见人家弘扬大乘的,得了利养的,非常妒忌,而自己贡高,他说自己,打妄语,说自己得过人法,自己是过来人,或者是得了禅定法,或者是修了什么道果的,抬高自己嘛。人家讲大乘法得了利养恭敬,妒忌,那么我要超过他,就自己乱说,说自己得了神通,证果证道了、开了悟的等等的话,以这样的方式,来贪求利养的,这样的人,是根本罪,在《虚空藏经》里边还加了一句话,「于大乘中为犯最重根本罪也」,在大乘里边犯了最重的根本罪!那是说过人法了,在别解脱里边是大妄语了,是根本罪,所以说这是最重的根本罪。不但是菩萨戒里边犯了根本罪,而且是大乘里边最重的根本罪。他是为了名闻利养恭敬。
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千万不要以佛法来抬高自己,以佛法的手腕来得到名闻利养恭敬的,那很容易堕落到犯戒的里边去。你弘扬佛法是好事,流通经典也是好事,给人家讲也是好事,但是你要是为了名闻利养恭敬的话,夹杂这个目的的话,一不小心就会犯根本罪。那么你要抬高自己决定会妒忌人家、打击人家,那这样根本的菩萨戒就犯掉了。所以说,千万不要以法来抬高自己,千万不要以法来得到利养,以法求利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事情,果报极大的。
所以说,经忏我们是有两方面看了,一方面经忏是念经度人,当然说是好事,但是你把佛的经或者是仪规拿来卖钱求利,这个罪就非常严重,所以说经忏这个事情一般的人是不提倡的。我们这里也是不提倡的,我们是从来没有说,念一个佛事要多少钱,念一个什么要多少钱,从来不订那些东西,只有那些信心的居士,他家里有困难,需要念点经,从悲心出发,随你给多少钱,你不给也可以了。我记得以前有一个Z,他家里出了事,好象给不给钱我们都没有管他,给了没有我也不知道,反正给他念了经了,这个是不反对。
丙十六、贪利衒卖言自得
复次善男子,未来世中,初发心菩萨语在家出家初发心菩萨言,修多罗中甚深空义,及以三昧诸陀罗尼忍辱之地种种庄严,是大明智诸菩萨等所可观行,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又能为他分别演说,我自解了,以慈悲故为汝等说,汝等亦当随所说行,于深妙法而得知见。彼初发心菩萨不作是言,我读诵思惟从他闻解,而言自得,皆是贪求利养因缘而自衒卖,违负三世诸佛菩萨及众贤圣,犯于大乘最深重罪,失人天路,尚不能得声闻辟支佛乘,何由渐进到于大乘?善男子,譬如有人将导众人游行旷野,经过丛林,极大饥渴,见彼林中有诸美果而弃舍之,取于毒果,食已命终。善男子,彼人犹尚不能自济,况复兼能度于余人?彼初发心菩萨亦复如是。人身难得今已得之,遇善知识,发大乘心,而贪利养,轻自衒卖,犯重根本罪,违负三世诸佛菩萨,为诸贤圣之所弃舍,堕于恶趣。是故婆罗门、剎利、毗舍、首陀罗,不应亲近此恶菩萨。若亲近者,亦皆得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六根本重罪。
那么,下边就是「贪利衒卖」了。初发心菩萨对在家的出家的初发心菩萨说(他本身是初发心菩萨),「初发心菩萨语在家出家初发心菩萨言,修多罗中甚深空义,及以三昧诸陀罗尼忍辱之地种种庄严,是大明智诸菩萨等所可观行,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又能为他分别演说,我自解了,以慈悲故为汝等说,汝等亦当随所说行,于深妙法而得知见。彼初发心菩萨不作是言,我读诵思惟从他闻解,而言自得,皆是贪求利养因缘而自衒卖,违负三世诸佛菩萨及众贤圣,犯于大乘最深重罪,失人天路,尚不能得声闻辟支佛乘,何由渐进到于大乘?……」,(4A始,中间可能缺)应当要受持这些经,他往往自吹自擂地说这些我都知道的,我自己已经开悟了,我现在慈悲给你们讲这些,你们好好地听,听了之后受持。这个重点就是说目的是贪求利养,而说自己开悟的,不是说我是从哪里学来的。你说这是我从什么地方学来的,我现在告诉你,为你讲一讲,这个是可以的。他说这个是我自己开悟的,不是从人家那里来的,目的是为了贪求利养,「贪利衒卖言自得」,贪这个利养,赞叹大乘,为人家说大乘,说我自己得到的,这样子的人,根本罪!很严重。我们是不是会有这个心思?可能事情不一定做,这样的心会不会生起来?不敢说。不学菩萨戒的人可能很容易犯这一条。这几条都很容易犯的,学了之后就要提高警惕,绝对不要这样做。
《讲录》:16.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不言从他开解,诡谓自得,以贪利故,轻自炫卖。
海公上师的注解里说,「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不言从他开解,诡谓自得,以贪利故,轻自衒卖。」大乘经典自己学了,不说是从他那里学来的,说自己开悟的,为了贪利,「轻自衒卖」,为了贪利养可以像拍卖一样的,就讲给人家听,目的是要得利养。把佛法来当商品拍卖了,这样子的人又说自己开悟的,不是从人家听来的,如果具足这些条件的,犯菩萨戒的根本罪。
丙十七、恃力夺取禅给诵
《讲录》:17.国王大臣,凭自权威,夺习禅者之产业,以给念诵者。佛法产业,由诸施主愿力而来,千辛万苦之所积聚,历史虽久而不磨灭,施主宿愿,未可少违(买砖之资不可买瓦),取禅给诵,故犯根本也。
下边一条,「恃力夺取禅给诵」。先看海公上师注解。「国王大臣,凭自权威,夺习禅者之产业,以给念诵者。佛法产业,由诸施主愿力而来,千辛万苦之所积聚,历史虽久而不磨灭,施主宿愿,未可少违(买砖之资不可买瓦),取禅给诵,故犯根本也。」也不一定是国王大臣,就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也可以,佛法的产业是施主发了愿的,他辛辛苦苦积了钱,他供养哪一个,就哪一个该享受,而凭国王的权力把它夺过来给另外一个僧团,那跟施主的愿是不合的了。施主的愿不能违的,所以说修禅定的地方这个僧团的财产,你夺过来给那些念诵的,虽然都是好的僧团,但是也犯根本罪。海公上师就说了一句话,「买砖之资不可买瓦」,就是专款专用了,就是因果了。假使这个钱,施主供养是买砖的,你不能去买瓦。错因果了,人家发的愿是买砖的,你怎么去买瓦去呢?人家发了愿是造大殿的,你不能拿去盖其他的寮房。那么这是专款的,这个佛教里边因果讲得很严格。
复次善男子,未来恶世,初发心菩萨造作诸杂旃陀罗行,谓剎利旃陀罗、婆罗斗旃陀罗、大臣旃陀罗、大将军旃陀罗、毗舍旃陀罗、首陀罗旃陀罗。何等名为旃陀罗义?彼谓造作诸恶心业。此恶比丘自言智慧,自恃财宝行于布施,放逸憍慢,瞋嫌憎嫉余善比丘,共相斗诤,恃王臣力,取善比丘物以奉大臣,大臣得以传以上王,佛法僧物亦复如是。善男子,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七根本罪。
所以,《虚空藏菩萨经》里边这一条是这么说的,这个人,初发心菩萨,他行动很卑鄙,他依靠国王大臣的力量,自己说自己有智慧,因为靠了国王大臣的力量,有了一点资财,他也拿去布施,「放逸憍慢,瞋嫌憎嫉余善比丘,共相斗诤……」它的原文是这样子的,这些恶比丘,就是受了菩萨戒的恶比丘,依靠国王大臣的势力,自己放逸憍慢,对那些善比丘妒忌,互相斗诤,依靠王大臣的力量把善比丘的东西来供养大臣,大臣得到之后再去供养国王。那么,比丘的东西如此,佛法僧的东西也同样,他去夺过来,献给大臣,大臣又献给国王。这样子的受了菩萨戒的初发心菩萨和国王大臣同样都犯根本罪。这是这里的菩萨戒里边的第十七条。
那么,这里就是说,原文是明显的,就是以善比丘的东西拿来献给国王大臣,这属于根本罪。这里是「禅给诵」,意思有点不一样。如果用禅给诵来说的话,真正修行的比丘的东西给那些不是真心修行的人,那么这是根本罪。
丙十八、退菩提等廿五心
复次,善男子,未来恶世,初发心菩萨造作诸杂旃陀罗行,谓剎利旃陀罗、婆罗门旃陀罗、大臣旃陀罗、大将军旃陀罗、毗舍旃陀罗、首陀罗旃陀罗。此恶比丘恃怙国王及大臣力,自言智慧,自恃财宝,行于布施,轻戏毁辱诸善比丘,鬥诤恼乱,法说非法,非法说法,舍正经律,颠倒义论,断学般若,离慈悲心,不信如来所说经典,巧方便戒,违法立制,令诸清净善行比丘废于坐禅读诵经典,无苦恼者生其苦恼,有苦恼者复令增长,恒怀恶心,坏善威仪,行住坐卧无复时节,毁禁破戒,实非沙门自言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不解经典为他解说,邀致四众供养恭敬。善男子,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八根本重罪。
最后一条,「退菩提等廿五心」。这一条在《虚空藏经》就没有说二十五心,它但是说一些罪行,犯了这些罪的就犯了根本罪的。那么,这一条的原文,我再念一下:
「复次善男子,未来恶世,初发心菩萨造作诸杂旃陀罗行,谓剎利旃陀罗、婆罗斗旃陀罗、大臣旃陀罗、大将军旃陀罗、毗舍旃陀罗、首陀罗旃陀罗。此恶比丘」那就是受了菩萨戒的比丘,他「恃怙国王及大臣力,自言智慧」自己说有智慧;「自恃财宝,行于布施,轻戏毁辱诸善比丘,斗诤恼乱,法说非法,非法说法,舍正经律」,真正的经律舍掉;「颠倒义论」,去说那些颠倒的义论;「断学般若」,般若不学,「离慈悲心,不信如来所说经典、巧方便戒」,佛说的经、善巧方便的戒不相信,而「违法立制」,违背佛教的法,另外立一个制度;「令诸清净善行比丘废于坐禅读诵经典」,立这个制度使那些清净的修行的比丘不能坐禅、不能读颂经典,禅诵都搞不成;「无苦恼者生其苦恼」,没有苦恼的人使他生起苦恼;「有苦恼者复令增长」,使有苦恼的人更加增长他的苦恼。「恒怀恶心」,经常怀坏的心;「坏善威仪」,心里边是恶心,外边的威仪也破坏好的威仪。「行住坐卧无复时节」,行住坐卧不合时节,就是白天睡觉,晚上走路等等。「毁禁破戒」,毁犯佛的禁戒。「实非沙门自言沙门」,本来不是沙门,已经沙门的体没有了,自称是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实际上没有修梵行,自己说我是修梵行的。「不解经典为他解说」,经典自己也没有懂,就来不及跟人家讲,讲的目的是「邀致四众供养恭敬」,他的目的是要四众弟子对他恭敬供养,所以说自己懂不懂不管,自己乱说。这样子的人,「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包括王大臣,包括这样子的恶比丘,都犯根本罪。
《虚空藏经》里边原文如此。海公上师就把这些事情把它列成二十五条,每一条都是退菩提心的,所以说「退菩提等廿五心」。那么,这个二十五条在《讲录》上有,我们念一遍。内容是一样的,就是海公上师把它分成二十五条,这二十五条属于退菩提心的内涵。
《讲录》:
18.退菩提等廿五心:(1)恃怙国王及大臣力。(2)自言智慧。(3)自恃财宝,行于布施。(4)轻戏毁辱诸善比丘。(5)斗争恼乱。(6)法说非法。(7)非法说法。(8)舍正经律。(9)颠倒议论。(10)断学般若。(11)离慈悲心。(12)不信如来所说经典。(13)巧方便戒。(14)违法立制。(15)令诸清净善行比丘,废于坐禅,读诵经典。(16)无苦恼者,生其苦恼。(17)有苦恼者,复令增长。(18)恒怀恶心。(19)坏善威仪。(20)行住坐卧,无复时节。(21)毁净破戒。(22)实非沙门,自言沙门。(23)实非梵行,自称梵行。(24)不解经典,为他人说。(25)邀请四众,供养恭敬。
第十八条,「退菩提等廿五心:(1)恃怙国王及大臣力」,依靠国王大臣的力量做一些坏事。「(2)自言智慧」,这些都是《虚空藏经》原文有的话,我们这个跟原文对照一下。原文是「此恶比丘恃怙国王及大臣力」,这里是「恃怙国王大臣力」,一样的。「自言智慧」,一样的。「(3)自恃财宝行于布施」,「自恃财宝行于布施」,一样的。「(4)轻戏毁辱诸善比丘」,一样的,还分一条。「(5)斗诤恼乱」,一样的。「(6)法说非法」,一样的,「(7)非法说法」,也一样的。「(8)舍正经律」,一样的,「(9)颠倒议论(“议”《虚空藏经》作“义”)」,也是一样的。「(10)断学般若」,一样的。「(11)离慈悲心」,也是一样的。「(12)不信如来所说经典」,这是不信如来所说的经典,也是一样的。「(13)巧方便戒」,也一样的。「(14)违法立制」,也一样的。「(15)令诸清净善行比丘,废于坐禅读诵经典」,一样的。「(16)无苦恼者生其苦恼」,一样的。「(17)有苦恼者,复令增长」,一样的。「(18)恒怀恶心,(19)坏善威仪」,全部一样的。「(20)行住坐卧无复时节」,一样的。「(21)毁坏破戒」,这里「坏」字可能是写字的人写错的,在《虚空藏经》原文中是禁戒的「禁」,禁止的「禁」。「毁禁破戒」,也是一样的。「(22)实非沙门,自言沙门;(23)实非梵行,自言梵行」,全部一模一样。「(24)不解经典,为他人说。「(25)邀致四众供养恭敬」。
文字全部是原文,海公上师把它分成二十五个,这二十五个犯了之后,都是退失菩提心的,随便犯一条,都是根本罪。这里我们就把菩萨戒的十八条的根本罪都说完了。中间基本上跟原文是符合的,就是这个「退菩提等廿五心」,在原文是没有分类的,凡做这些事都犯根本罪,而这里把它分了二十五个,意思是一样的。反正犯了这些罪的话都是犯根本罪的。
「如是十八根本罪」,这十八个根本罪讲完了。那么,我们就知道,前面四条是从《瑜伽师地论 · 菩萨戒》里来的,后边的十四条,是从《虚空藏菩萨经》里边取下来的。
乙三、四缠三品犯及舍戒复戒之相
于罪有犯更欲造 无惭愧心深爱乐 不见为罪谓功德 四缠具足上品犯
若但以罪为功德 或加前三之一二 如是名为中品犯 唯前三者下品缠
若犯上品即舍戒 若犯中下得恶作 舍戒现身堪更受 不同比丘别解脱
菩萨于四(及十四种)他胜处法,随犯一种,况犯一切,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是即名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菩萨若用软中品缠,毁犯四种(及十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上品缠犯,即名为舍。若诸菩萨,毁犯四种(及十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略由二缘,舍诸菩萨净戒律仪:一者弃舍无上正等菩提大愿,二者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虽复转身遍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由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悟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
四缠颂 下二颂须连诵
一于罪有犯更欲造 二无惭愧心三深爱乐 四不见为罪谓功德 四缠具足上品犯
《讲录》:四缠颂:缠为烦恼之异名。所谓四缠者:⑴犯罪之后,数数欲造;⑵心无惭愧;⑶深生爱乐;⑷不见为罪,反谓功德。
下边四缠颂。四缠颂就是犯戒的轻重来看了。「于罪有犯更欲造」,它分了四个条件了,「无惭愧心深爱乐,不见为罪谓功德,四缠具足上品犯。」缠,就是烦恼,四种烦恼对于这个罪又分四类来看,这四类就来判犯戒的轻重的。
第一条,「于罪有犯更欲造」,这个罪犯了之后心里还想做,他因为心里对这个罪,做这个事情他感到痛快、感到舒服、感到欢喜做,做了之后还想做,这是一条。
第二,「无惭愧心」,做了这个坏事了,没有惭愧心。惭愧心,对自己来说,是惭,自己感到不对,或者从法上这个看是不对的,是忏;对人家说,这个事情人家知道了,感到不好意思,这是愧。惭愧的意思很多,《俱舍》里边讲了很多,我们就介绍一个容易懂的。那么,自己做了坏事没有惭愧心,对自对他不起惭愧心。
第三,「深爱乐」,对这个坏事深爱乐,心里欢喜做。第四,「不见为罪谓功德」,不但是说不知道做了之后有罪,反而说做了这个事情有功德。这个外道就很多了,外道杀了人祭天,不但是没有罪,有功德,他杀鸡杀羊那就很多了,杀人还少一点,他过年了把三牲,猪羊牛杀了,把头砍下来供神,认为是功德,这个就颠倒得不得了。杀生是坏事,要堕恶道的,他说是功德,邪见!
那么假使受了菩萨戒的,违犯了,做了那些坏事之后,做了之后还要做。第二是做了之后没有惭愧心,不怕,自以为没有关系。第三个,欢喜做,这个事情心里欢喜。第四个,不但是欢喜,还认为是有功德。如果你这个四条具足的话,那么你做的事情就是上品犯,「四缠具足上品犯」,最重的罪,上品,根本的。
下边不是上品的,是可以悔的。上品是不能悔的,破了根本罪的话那就是戒就破掉了。
三品犯颂
若但以罪为功德 或加前三之一二 如是名为中品犯 唯前三者下品缠
「若但以罪为功德」,假使你单单以罪为功德,「或加前三之一二」,前面三条加上一条,或者两条,三条不具足,这样子是中品犯。就是说,罪不知道是罪,还认为是功德,前面的三条里边随便加上一条或者两条,没有三条具足的,那么这样子中等的犯,中品犯。假使只有前面三条,不以罪为功德的,因为以罪为功德的是邪见,这是最重的,那么单是前面三条,犯了之后还想犯,也不知惭愧,同时心里也欢喜做那个坏事,这个三个里边有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三个,而第四个没有,不见为功德的。知道这是坏的,不是好事,这样子的人呢,下品缠,就是下品的犯。那就是犯的罪分三种,上品的犯,中品的犯,下品的犯。
舍戒复戒颂
若犯上品即舍戒 若犯中下得恶作 舍戒现身堪更受 不同比丘别解脱
那么,这样子犯了之后,到底得了什么后果呢?下边就是说,「若犯上品即舍戒,若犯中下得恶作,舍戒现身堪更受,不同比丘别解脱。」假使你犯了上品的戒的话,就是四个烦恼都具足的话,那么你菩萨戒体就破掉了,不成为菩萨了,不可悔,不能忏悔了。缠那么,假使你犯了中品或者下品的犯,不是根本罪,是恶作罪。恶作罪是可以忏悔的,就是说,就是前面十八个根本罪里边看你犯的时候心里的烦恼怎么样?如果你里心烦恼四种烦恼都具足的,那是根本的罪,戒体破掉了;假使你四个根本烦恼里边有三个或者是单是前面三个,或者加后面一个的,那是中等的或者下等的,是恶作罪,这个都可以忏悔。
那么这里再交代一下,上品的罪犯了之后,舍戒了,戒体没有了,能不能再受?能受!只要你菩萨的心没有断,就是菩提心的愿心没有断掉的话,还可以再受,跟比丘的别解脱戒不一样。比丘别解脱戒根本罪犯了之后,永弃于佛门之外了,不能再重受了。犯了根本罪就要驱摈了,要驱除出僧团了,好象大海里边不纳死尸一样的。尸体放在大海里,大海不容纳的,要把你漂到岸上来的。佛法里边再慈悲,那些破戒的僧,犯了根本戒的出家人是不能容纳的。那么,比丘戒是如此,但是菩萨戒不是,菩萨戒只要你菩提心没有断掉,即使你犯了根本戒舍掉之后,也可以再受,就是现身都能受。这是菩萨戒与比丘有不同之处,也是重点是菩提心的关系。
我们说,菩提心能灭罪,这么大的罪造了之后只要菩提心还在的话,还可以再受戒。所以说,菩提心的力量大。但是菩提心不是一句空话,菩提心就是要把一切众生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担子来做,要为一切众生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头目脑髓都愿意的心,这个心起来了,很多的罪也消了。所以我们说修菩提心能灭罪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这里就是说你只要菩提心不舍掉,哪怕是犯了上品戒,这辈子还能再受。再受是再受了,你犯戒的罪可是要受的,你没有忏悔干净呢,那你还得要受这个罪。
假使犯了罪怎么办呢?「于四力门精勤忏」,就是昨天讲的。根据这四个门好好地忏悔。
我们现在这个道场里,每天《上师供》里边有三十五佛忏悔文,希望大家念的时候诚心诚意地念。这是海公上师慈悲,我们说《上师供》本来里边原文是没有三十五佛忏的,三十五佛忏是西藏宗大师提倡的四加行中的一个忏罪法,是专门修的忏罪法,是属于加行的。海公上师慈悲,感到汉地的人罪障大,念《上师供》后边那些法,罪不干净的话不能修,就是前面的密乘戒、五方佛戒没有经过忏悔你不能受那些戒的,所以说把《上师供》里边加上三十五佛忏。原来的我们的这里倒是也有,老本子三十五佛忏是在后头的,不在原文里边的,是加进去的,现在因为一些老婆婆***以后翻来翻去搞不清楚,只好给他们加在里边,顺着念下去就行了。实际上,这不是原文,是海公上师慈悲加进去的。这是一个三十五佛忏悔法。
那么,另外忏罪的方法我们这里道场用的也不少了,就是念四皈依,、修金刚萨埵了,还有大礼拜,还有修曼茶也可以忏罪,三皈依观缠也是观想身上的罪障、在佛法僧上师面前的罪都消灭了,这些观想都是忏悔法,那么就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拿起来用。法就是武器,敌人是哪个?敌人就是烦恼、业障,你如果武器交给你了,你武器不用,或者生锈,烦恼业障来了你毫无抵抗力,给他鼻子牵起跑了,那就可惜了。所以我们交给你的武器就是希望能够善于利用。这个武器拿了之后不是摆了好看的。
我们说陈列馆里边、历史博物馆是给人家看的,是历史的陈迹,过去了的事情,是给人家看看的,我们这个修行的武器决不是历史博物馆给人看看的,是拿来防身体的,防止自己的命的,保命的。什么命?法身慧命!
尤其是比丘,得了比丘戒,那就是绍隆佛种,是要弘扬佛法,住持正法的使命在我们身上的,那么这个法身慧命从我们传戒的时候得到之后,就要好好地保护。保护的方法,我们的武器也给了不少。这些武器都是保护你法身慧命的武器,那就是要随时随刻锻炼得精熟,那碰到敌人的时候拿出来应用,马上就打胜仗的。如果你武器摆在那里不用,那么,敌人来了毫无抵抗力,那就可惜了。所以说,我们说,法不是拿来增加好看的,或者是拿来做学问的,拿来给人家讲讲,或者是欣赏的文学的这些东西,真正的佛法是拿来教我们修行,对治烦恼,对治业障,烦恼障、所知障,这些东西把它对治好了之后,能够证到人空法空,那就是我们的大事才能够究竟。绝对不是说拿个学问到处衒卖,或者是感觉这个佛讲得好,赞叹:「好得很!好得很!」。
我记得以前有个公案,有一个人,他弄了一把宝剑,龙泉宝剑,是最有名的,我们说宝剑是用来干什么的?宝剑是防身,可以对付敌人的。他拿了这个宝剑之后就挂在墙上,每天说:「啊呀!这个宝剑好啊!这个宝剑很锋利啊!它砍下去砍铁就跟砍豆腐一样,什么人来了都能战胜……」。尽是赞叹,没有用,也没有练,那么敌人来了你怎么办呢?没用的!所以说佛法也是同样的,不是赞叹就了事的,更不是拿来卖钱的。这个我们再三地强调,菩萨戒里边绝对不要拿佛法来作博取名利的事情。
再一个我要说一下的,就是居士在投稿也好,有些居士给人家助人念经,或者超度人家也好,最好不要取钱。你投稿稿费来了,你供养三宝去,如果拿佛法的钱来养自己家庭的话,这个罪是受不了的,不但你自己受不了,你家里的人也受不了!将来的后果很严重。
在居士团体里边赶经忏的事情现在也有了,这个怎么说呢?如果你是要好朋友,他家里有事,你给他念念经,不是坏事,但是不要取利,不要拿东西、拿钱。还有的,你佛法学了很好,你能够给人家说,也能写文章宣传佛法,好事情,但是不要取报酬。你讲了经之后,居士不受供养的,如果一定要供养你的话,转供养三宝;投了稿之后,稿费来了之后,这是他们规定的,投了文章多少字要给钱,你这个钱不要拿来自己享受,转供养三宝,这样子做福报越来越大,功德越来越大。如果你把弘扬佛法的东西来养身、养家,这样子的罪从今天菩萨戒里看看,就够大的了。即使没有够上根本罪,也是不轻的罪。
所以说,佛法是好事情,跟原子弹一样的,会用的是大好事情,会给人类造很大的幸福,不会用也会造很大的罪,你自己反而衒卖了,到处这样搞起来了,那是罪也不小!所以说学佛法一定要谨慎,再三强调不要凭自己的智慧看两本书,你看了这本书,没有看到那本书,这个利害你不知道。
我们有传承的,海公上师或者其他的法流,这些话,耳朵里经常能听到,不是书上这本看看、那本看看,经常有这些教授教诫听到的,那是一定的一个模式,海公上师座下的弟子,人家有一个评价,说的话好象一个印板里印出来的,不会移动的,甚至于口吻都会有相同之处,因为对大家对海公上师都十分崇敬,很多说话的口份都仿照海公上师的原话,所以说出来都会有很相同之处,共同语言极多。凡是接触过海公上师弟子的人都有这个评价,一听就听出来的,你是海公上师弟子,因为他们的话,缠知见也好、甚至于方言也好,很多是相同的。这个我们说有法流的传承跟自己看书截然不一样,自己看书你看到这边没有顾到那边,看到那边没有顾到这边,不会完整,有些漏洞自己补不了,甚至于会断章取义,以自己的私心杂念来吸取佛的意思。那么,有传承就不一样。西藏为什么重传承呢?就是这个原因!当然,真正能够法成就的人,他的加持力那就跟佛菩萨的加持力同等。真正即身成就的,绝对佛的功德都有,那么这个更不要说了。即使没有的话,从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习惯势力也可以使我们避免很多错误。所以说,传承我们是很重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4B)昨天我们把根本的罪十八个讲过了。但是中间有一些要简别一下。在十五页,第四条,「弃舍大乘持伪法」,下边是五、六,「盗三宝物谤三乘」。这里「谤三乘」呢,就是说,对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都毁谤,一共有三个罪。在这条里边,如果谤无上佛乘的,那就是根本罪;如果谤声闻乘的,也是一个罪;如果谤缘觉乘的,也是一个罪;如果三个一起谤的,就是三个他胜罪。所以说这个一条里边,谤三乘法,每一乘他自己毁谤、让人家不要去学这个,都是根本罪。
那么这里边,假使谤大乘的话,大乘里边有深广两派,讲甚深的、空性的,讲缘起的,两个一起谤,如果谤一个,没有根本罪;那么,声闻乘的话,一般是四谛法,如果你把四谛法全部谤了,那就是根本罪;缘觉乘是十二缘起,如果十二缘起整个推翻了,毁谤它不是佛说的,那就是一个根本罪。
那么,假使声闻乘里边谤一部份,或者是缘觉乘谤一部份,大乘里边谤一部份 ,那不属于他胜罪。这是一条。
另外,在后边,就是第十四条根本罪,「毁谤声闻缘觉乘」,前面一条(第十三条)谤别解脱戒,这个也是属于二乘的东西,好象有重复,但是不重复。我们说,谤别解脱戒,就是说你劝人学大乘,不要别解脱戒的,那这一条也是根本罪。
下面的谤声闻缘觉乘,它跟前面的「谤三乘」,也有声闻缘觉乘,它们有什么差别呢?前面的谤的是声闻缘觉乘不是佛说的,要舍弃的,那么是谤「教」。我们说,佛的正法分教证两部份,前面第六条谤三乘是谤教,不是佛说的,这个教是不合理的,不如法的。那么,这个谤声闻缘觉乘呢,是谤「证」。它就是说,声闻缘觉乘你再怎么学,也断不了烦恼,了不了生死,它不能证出三界的果的,这是谤证的一方面,所以跟前面第六个谤三乘中的谤声闻缘觉是不同。
后边我们讲下去的时候,在恶作罪里边,障般若中也有「轻声闻乘废自乘」,也有轻声闻乘的,这个有什么差别?一个是他胜罪,一个是恶作罪,两个轻重不一样。这个里边的轻声闻乘不是全部毁谤声闻乘,就是菩萨不要学声闻乘的,学小乘的人还是要学的。那么这个「轻声闻乘」跟前面的全部把声闻乘抹杀、不要的那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是恶作罪,不属于根本罪。
大概我们把昨天的他胜罪里边有些该要简别的把它简别一下。今天开始讲恶作罪。
昨天把他胜的四缠颂,就是你犯他胜罪的时候心里的四种烦恼,四种烦恼具足的,那么是根本犯,上品的,是犯根本罪。假使第四种「不见为罪谓功德」是有,前面三种是不具足,或者一个或者两个,那么是中品的罪,可悔。假使你「不见为罪谓功德」,这是邪见了,假使这条最重的邪见没有的,单是前面的三个或者一个、两个,这是下品的犯,下品的烦恼。下品烦恼罪是最轻的,下品罪,但是也有罪,这个也是可悔,可以忏悔的。上品烦恼不能忏悔,只有重来,只要菩提心没有退掉,还可以重受。
下边是恶作罪。菩萨戒里边,只分两种罪,一种是根本罪,一种是恶作罪。根本罪不能忏,恶作罪是可以忏悔的。
甲二、四十六违犯罪
乙一、违犯善法障六度
恶作罪十颂
如是恶作四十六 摄诸善法益有情 摄善法者摄六度 其中总有三十四
障施有七戒有九 忍四精进禅定三 障般若者为八种 余摄饶益戒十二
《讲录》:恶作罪十颂:恶作共四十六,其三十四属摄善法戒,十二属饶益有情戒。
第二轮的罪是恶作罪。恶作罪有多少?「如是恶作四十六」,有四十六种。那么,这恶作罪包含哪些范围呢?是「摄诸善法益有情」,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两个合起来的。
我们说,菩萨戒里边有三聚净戒,一个是别解脱戒,一个是摄善法戒,一个是饶益有情戒。别解脱戒跟一般的别解脱戒一样,五戒、八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这是一样的。那么,摄善法戒呢,是修六度的时候,违犯的一些罪。假使修布施的时候,某些地方做错了,对布施有违背的,那就是犯一个恶作罪。那么,这六度里边一共有三十四条。最后是饶益有情戒,饶益有情的,那有十二条,一共四十六条。那么,别解脱戒专门是护持不犯那些非法的事情不做;摄善法戒是修六度,也是对于有情有好处,利益有情的,但是总的来说,是完成自己功德的;饶益有情戒是全部是利他的,对自己自利方面是没有的,专门是利他的。那么,这三聚净戒的差别不一样。
恶作罪里边,重点是摄善法戒里有三十四条,饶益有情戒有十二条,一共四十六。「如是恶作四十六,摄诸善法益有情」,他的性质分两种,一种是「摄诸善法」,摄善法戒,一种是「益有情」,饶益有情戒,两种,加起来四十六。
摄善法戒是什么?「摄善法者摄六度」,就是修六度的时候,有违犯的有三十四条,「其中总有三十四」。那么,这三十四是怎么配置的呢?「障施有七戒有九,忍四精进禅定三,大欲无足数数贪,障般若者为八种。」布施度的时候,违背布施度的有七条;违背持戒的、戒波罗蜜的有九条;违背忍辱波罗蜜的有四条;违背精进的有三条;违背禅定的也是三条;违背般若的有八条,一共是三十四条。
「余摄饶益戒十二」,其余的饶益有情戒的违背的,有十二条。一共是四十六。这是算帐了。下边分开讲。
丙一、障施有七
一三业不敬于三宝 二大欲无足数数贪 三不敬耆德四不好答 五延请不往六不受施
七如理求法不施法 此之七种障于施
《讲录》:
摄善法中,障施七种:⑴身口意三业,日夜空度,不供三宝。⑵于诸利养,贪得无厌。⑶不敬硕德高年。⑷他来请问,骄慢嫌恨,而不善答。⑸他来延请,不受不往。⑹拒绝施予。⑺如理求法,恚恼不施,遇盗法或非器,乃不应施。
丁一、三业不敬于三宝(于三宝所不供养礼赞随念功德)
第一是违背布施的,「障施有七」了,障碍布施度的有七种。这几种罪是什么?「三业不敬于三宝」,第一条。「三业」,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对三宝不恭敬,这是第一条。这个内涵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受了菩萨戒的,每天身口意对于三宝一定作恭敬的表现,不能空过一日。哪怕你磕一个头,念一个赞,赞叹佛,或者供养一点东西,总之必须每天要做一点。一点也不做,这一天空过了,就是违背了布施的波罗蜜多的那一条戒。三业对三宝不恭敬,没有供养了。身是礼拜供养,口是赞叹,心里边也是对三宝的恭敬了,那么如果这三个都没有的话,那就是这一天就空过了,就是犯一条戒。那么,你少至磕一个头,唱一句赞偈,或者多少供养一点东西,那这一天没有空过,这一条戒就没有犯。这个你们可以对照我们的《讲录》的十二页,可以对照看。
丁二、大欲无足数数贪(于利养恭敬贪着不舍)
第二条,「大欲无足数数贪」,我们受了菩萨戒的人,他不能有贪心,一切要利益众生,不能自己享受,假使说对这个利养你贪心太大,「大欲无足」,人家供养你了还嫌少,不断地要,数数地贪,一次一次地贪,就是难养也难满,这样子的人不容易对付。像这样子对利养、恭敬,就是希望大家对他恭敬、赞叹,或者是顶礼、或者是供养,吃的穿的,或者是红包。这样子要了还要,不断地要,不满足,这样子的人就犯一条菩萨戒。
丁三、不敬耆德(憍慢嫌恨,不敬不迎)
第三条,「不敬耆德不好答」,这些一般都是对出家人来说的,但是在家人也可以相仿地来比度。「耆德」就是说戒腊高于自己的,有功德的、闻思修戒定慧功德有的,这些上座、有德的人,你对他不恭敬,不好好地问讯、推座、让路等等,对他不恭敬,人家过来了,你站在中间,不让路,你位置坐满了,你坐在那里,不站起来,不让他坐等等,看到他来了也不睬他,也不好好地含笑先言,这些不敬耆德,对于戒腊高于自己的、有功德的人不恭敬的话。那么,在家的说呢,那些比你先皈依的、先受五戒的、学法比你时间长的、有戒定慧闻思修功德的,你一点也不恭敬,也是一样。
丁四、不好答(他来请问,憍慢嫌恨,不如理答)
更新于:1天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