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5)

佛教故事 2023-07-02 10:42
简介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5)近现代虚云、弘一、清定、净如四位高僧的祖荫作者:妙观法师缘起(自序)我读印光大师的文钞,里面有关于玉琳国师的评语,说世人只见玉琳国师,道..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5)

近现代虚云、弘一、清定、净如四位高僧的祖荫

作者:妙观法师

缘起(自序)

我读印光大师的文钞,里面有关于玉琳国师的评语,说世人只见玉琳国师,道德高迈,悟证渊深,而不知皆由其祖与其父母积善所致。所以我以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清定法师、净如法师四位高僧的祖荫为内容,新写成此文。

四书五经之一的《尚书》,个中的商书仲虺之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意思是说,以道义来处理事物,以礼节来教养心境,将福祉留给子孙后代。这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观念是迥然不合的。早在宋朝的宰相司马光,其在《家范》中就有独到的看法,认为做人先祖的,没有不斟酌利益自己的子孙,然而真能利益子孙后代的,却很少。广积钱财留给子孙的,后人在奢侈浪荡的岁月中消失财富,不如象周朝的远祖后稷那样,以积善累功,将福祉留给子孙。民国时期的高僧印光大师的思惟,认为: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善所致。大富大贵亦然。即使是如玉琳国师这样的佛门高僧,也是皆由其祖与其父母敦伦尽分,利济人物,深信佛法,自行化他中来。

世俗之人的常见,以为子孙后代能大富大贵,才是最好的,却不知道,那样仅仅只是能光耀门庭而已。假如子孙中出了一位真正的圣贤,能令祖先及父母都获得很大的利益,比如释迦牟尼的母亲,根据佛经上讲,她逝后生在忉利天,又如虚云和尚的母亲,也是升往天堂。我们佛教徒常读的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提到地藏菩萨以前世做圣女时,将自己的母亲超拔升天。往往天帝或是阎罗王,对圣贤的祖先或父母,都长短分特别的敬佩与爱护,所以有一子得道,九祖升天的说法。大凡世俗人,都愿望子孙大富大贵,然则大聪明者或是天上的人,认为子孙出一位大圣大贤,才是最好的,因为圣者的父母或祖先能借助功德获得升天或往生净土的真福。以下我拔取近现代的四位高僧,记录他们各自的祖辈修身济世的事迹。以此说明,圣贤之出生,也是源于积善之家。

1、虚云禅师

虚云禅师(18401959),俗姓萧,湖南湘乡县人。他自削发以来,戒律严谨,勤于定慧。悟道之前,未赴应酬,一向坚持苦行,毅力超卓。得道之后,四处中兴禅宗道场,领众参禅,与印光法师、弘一法师等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一九五九年圆寂于云居山,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年。荼毗后,得五色舍利子百余粒,以白色为多,晶莹光洁。关于虚云禅师的祖辈事迹,要追溯到南北朝时的梁武帝。依《虚云和尚年谱》中的记录,虚云和尚曾自述,俗姓萧,是梁武帝的后裔,祖上出自兰陵,后来迁居湖南湘乡。以虚云禅师是佛教界公认的高僧,成就颇高,非是肉眼凡夫,其追根溯源的自述绝无妄言之可能。

说起梁武帝,他名叫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皇帝。因为梁武帝亲近佛教,所以受到一些非佛教的嫉妒,是以多有对他过份之毁誉。事实上,根据唐朝人姚思廉的《梁书》(二十四史之一),里面记载梁武帝勤于政务,冬天在凌晨三点就起床处理国事,拿笔时,手被冻得开裂。他在位时代多次对国中极贫苦的人家,免于赋税,对没有田地的无业者,则赐与田地。假如老庶民有新生小孩的人家,从宽贷豁免除一些税收。孤寡贫弱等无力生计的人,则给予救济。

中国历代的皇帝,能够不奢华享乐的,不多,能够节俭朴素的,更是不多。梁武帝就是这不多中的一位,他天天只吃一餐饭,不吃鲜美的食物,仅吃一些粗拙的素食。假如事务忙碌,错过了正午吃饭的时间,就嗽口不再吃,完全遵守佛教的日中一食。在穿戴上,也十分俭省,只穿一般的布衣,头上的冠帽及睡时的被褥很少换新。五十岁即断夫妻之事,远离女色。身边的女眷也没有奢华享乐的,不喝酒及享用乐声。梁武帝萧衍性情梗直,处处守礼遵制。哪怕处在小殿暗室,也衣冠正直。夏天炎热时,也不会袒露身体。容貌举止不正直,毫不和人相见。即使是会见一般的小臣,也如同与高朋相见。

正史评价象梁武帝这样重视礼节,既俭省且庄重,又艺能博学的,在历代帝王中,也是异常罕见的。以一位皇帝的身份,却坚持这样的苦行,没有声色的放纵,就是在今天的时代,也是足以令人钦敬的。

唐代的魏徵,在给梁武帝的评语中赞道:布泽施仁,悦比来远,开荡荡王道,革靡靡商欲,大修文学,浓妆礼容,鼓扇玄风,阐扬儒业,介胃仁义,折冲樽俎,声振寰区,泽周遐裔,干戈载戢,凡数十年,济济焉,洋洋焉,魏晋以来,未有若斯之盛也。《新唐书》则对武帝的评价说: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佛法方面,梁武帝誓断酒肉,他撰写一文如下:学生萧衍,从今今后,决心断除酒肉,假若再喝酒食荤,屠杀生灵,愿受一切鬼神制裁,将堕阿鼻地狱。他还下诏禁止宗庙祭奠取用肉食,今天的佛教徒以素食代活物做为祭奠的,等于梁武帝所提倡的。汉传佛教将大乘佛法的慈悲发扬到极致的表现就是坚持素食,这也是从梁武帝时代开始的。

为救度受大忧?的六道众生,梁武帝主持撰写水陆大斋的仪文,三年才完成。一天晚上,武帝跪在佛前,熄灭灯烛,手捧仪文,极尽忠诚地对佛禀白道:假如学生撰写的仪文,相符圣理,则祈求佛陀慈光加被,当学生拜起时,烛光自明;假如仪文未尽详明,不相符圣理,则此灯烛依旧暗黑。说罢投身一拜,蒙佛感应,灯烛皆亮,这种感应,就算在今天,也是极罕见的,若是没有日常平凡修身的严谨,精诚所至,那些日常平凡落拓不羁且修身松懈的人,岂能获得如斯感应?

后人有毫无修持的人,经常以梁武帝与达摩祖师会见的故事,来讥讽梁武帝,以达摩祖师的角度来看,梁武帝未达于无相的境界,但对那些忽视有相,缺乏严谨修行的糊涂人,却应该听闻了梁武帝的事迹而认为忸捏。人人都知道虚云和尚是平生坚持苦行,是众望所归的禅宗泰斗,却很少有人懂得他的老祖先萧衍就是一位修持苦行的菩萨皇帝。若是梁武帝的道德浅薄,他的后人又怎么会出现一位近现代的高僧呢?

2、弘一律师

弘一律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字叔同,出生于天津。曾赴日本留学,1911年归国,先后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私塾、浙江省立两级师范黉舍、南京高等师范私塾等黉舍。民国7年(1918年)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了悟法师,法名演音,弘一律师的修学思惟,是以华严为境,以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依此精进虔修。他研究律学,编撰整理了一些律学著作,潜心圈点校注唐道宣律祖之南山三大部与宋元照律师之三大记。前者包括《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后者包括《四分律删繁补关行事钞资持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是以,被佛教界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弘一律师创办律学苑,弘扬律宗。创办养正院,致力僧教。还于各地弘法,共纾国难。民国31年10月13日,弘一律师圆寂于泉州。留下的主要遗著有《南山律在家备览》、《四分律戒相表记》。

弘一法师的父亲李世珍,字筱楼,进士出身,曾做过吏部主事。效学明代的王守仁(王阳明),兼习禅宗。李世珍为人乐善好施,设义学供穷苦后辈读书。常年出资资助施馍厂救济难民,后来更亲自立持施馍厂事务。另有一处慈善机构名备济社,也是李世珍为了抚恤孤寡救济穷汉,于光绪二年而创设。有专项恤整救济金,冬季施舍棉衣、玉米面;遇有丧亡无力装殓的,并施舍棺木。李世珍终生积德事,济贫甚多,受人感戴,为津人称赞,有河东李善人的赞誉。

不仅乐善好施,李世珍在低廉甜头修身上也是十分的严谨。饮食起居,皆以《论语》的乡党篇为准则,没有违背之处。他的重视礼制影响了家人,弘一法师的母亲就深受感染,在诸多礼节上对儿子要求甚严。一次开饭之际,桌椅摆放的稍有不整,王氏就严厉地训诫:子曰:席不正不坐。叔同,你忘了?叔同于是摆放整洁,才开始吃饭。弘一法师的父亲,是一位既有慈悲济世之行,又有低廉甜头修身之德的长者,所以其子才会成为受世人钦慕的贤僧。因果如形影,决定相随。智者当思之。

3、清定上师

清定上师(1902-1999),俗名郑全山。浙江三门人,1925年,郑全山卒业于广州大学哲学系,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兵科,卒业落后入***中心正训研究班进修,后又考入陆军大学。1937年今后,担负***第四战区党政军练习团上校训育处长、政治部上校主任。1939年,郑全山担负***中心高级党政军练习团少将政训主任。1941年,郑全山在重庆慈云寺依澄一法师剃度削发,法名清定,同年冬在昭觉寺受具足戒。

清定法师受戒后,静住昭觉寺藏经楼,每日研习佛法,后又拜在能海上师门下,潜心学修藏传佛教,得阿黎位,深得能海上师赏识。此后于重庆、上海等地弘法,1955年,清定上师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二十年如一日,修行不舍日夜,获得成就。1986年起在昭觉寺出任第十七代住持,培养僧才,广演经教,直至1999年4月圆寂。他是一位受佛教界爱崇的高僧。

清定上师出生于浙江省三门县高枧乡。他的祖父是有名的郑善人,见乡里哪个地方的桥断了就去搭桥,哪个地方的路坏了就填补坏路,并常对儿孙辈说:为人作事无论若何要给儿孙积些阴德,我们郑家人,若干辈子没有和别人打过架。他的祖父还在家训中教诫子孙不许闲游放纵。清定上师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忠诚的佛教居士。其父从不喝酒,行为正直,口业清净,经久吃素,以家传针灸为业。并且,他的父亲也立有家规:一、戒浪荡;二、戒打赌;三、戒争讼;四、戒攘(偷)窃;五、戒符法;六、戒酗酒。

清定上师的母亲甚为有德,有一年秋天,其家的稻谷黄了,请农民去割稻。有一天其母见贼割稻子,不声不响地避开回到了家,乡亲们认为很奇怪。后来其母解释说:都是因为天灾人祸,穷得无法活,才到我家田里偷稻子,应该宽容。后来作贼的人被激动得革面洗心,亲友们称其母为活观音菩萨。清定上师的父母自用俭省,却以救济无衣无食的穷汉为急务。村庄邻里有因凶事无法殓葬的,他的父母就施棺木;有的兄弟分财不均而争诉的,其父母就出钱补助不足的一方,乃至激动他们兄弟忸捏而互相推让;对有的儿女不赡养父母,清定上师的父母就恭请年迈无力的白叟到自家吃饮度日,直到把不赡养父母的儿媳激动得从其家接回白叟。

有一年,三门县受旱灾,闹饥荒,很多村夫无法生活。他的父母又拿削发中储存的稻谷,一部分分给家里有白叟、小孩、断炊的穷汉家,一部分借给穷汉。到了第二年,连受旱灾,歉收,乃至上年借谷的人都无法了偿。清定上师的父母并不向他们催债,还招待他们在家中吃饭,当众把乡民借的债券烧成灰烬,对他们说:我家中节存的稻谷本来是预备受灾时救济人人患难之用的,并不是想囤积牟利。现在我把你们欠的债务了却,愿望你们不要再放在心上。

某年,高枧乡又遇了大饥荒,清定上师的父母出尽了大量的家产,解决大规模的施粥,饥民赖以存活的,不下千人。第二年春天,其父母又施出大批的粮种,分赠给贫穷的农民。清定上师就是生擅长这样一个积善循礼的人家。若不是父祖的栽培,子孙焉能出贤善之辈。因果之事,宜善思忖。

4、净如法师

净如法师(1905-1991),俗名李子扬,削发后法名净如,号乘来,山西省应城县寨子村人。少小常随祖父到寺庙中,使他对削发生活十分向往。小时侯在村庄里的私塾读书,由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读到《论语》、《孟子》。年长之后,随同父兄下田垦植,但心中时有削发之想。民国十七年(1928年),他到上海法藏寺,礼机缘老和尚为师,剃度削发,在宝华山受具足戒,继而到宁波四明观宗寺,入弘化学社,进修晒台教观。

民国二十年,他到福州鼓山涌泉寺,参谒虚云老和尚。在慈舟法师办的法界学院受学,并于五台山亲近能海上师,民国三十六年,净如法师任五台山广济茅篷住持。***时代,佛教被迫中止,直到1980年,他又重回五台山,从新担负广济茅篷住持,被选为五台山佛教协会声誉会长。1985年,他传法于学生灵空,退居静养。不久他到包头,驻锡华严精舍,每日念佛修持,并诵《华严经》。

1986岁首年月,他到精舍之时尝对学生说:我86岁就要走。学生们不明白他这话的意思。到了1991年,恰是他进入86岁之际,正月十七日下昼,安详逝世。世寿86岁,僧腊63年。荼毗后得五色舍利子逾千粒,由此可见他平生的修持。

关于净如法师的家世,他的祖父李清升,崇奉佛教,乐善好施,是家乡寺院的护法居士。每年农田垦植的收入,折半以上布施到寺庙中。净如法师的父亲李景城也信佛教,祖父和父亲两代人都是循序渐进的本份人,且有大舍心,此应是前人厚道有德,方能感染后人戒行严净,成一代之高僧。

我以前读圣贤的故事,隐约感触感染到,大凡圣贤的出生,其祖先或父母,往往是低廉甜头修身或五戒严净的修行人,或是节操无染,循序渐进的本份人。比如西方基督教,以为圣母玛丽娅毕生童贞、肉身升天。但观察世间,往往一些人家,儿孙浮躁放浪,陷溺于玩乐而不读书,及至长大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究其根源,其祖上及父母或有风流放纵,或有败德的劣迹。

假使做人乐天知命,没有隐恶,其子孙即便未能成大器,也不致于放纵任气,一事无成。不仅世间如斯,即在佛窍门中,也无例外。印光大师曾说世人只知玉琳国师,道德高迈,悟证渊深,而不知皆由其祖,与其父母,积善所致。试看虚云禅师的远祖和弘一法师的父母,重视佛法戒律及礼制细节,处处循序渐进,安于本份,所以其子孙能处处修行严谨,不违佛法,终成受人天钦敬的高僧。愿以此经验与人同分享,期环球皆知修身,以收垂裕后昆及佛法兴隆之丰硕。

更新于:2023-07-02 10:4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