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10)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10)
清代四位才子的祖德事迹
妙观法师
有时读到一篇文章,其内容是讲梁氏家族一门三院士的辉煌。其实类似这样的事例,自古就异常的多。就古代中国而言,读书人的外在成就,其最高水平,是能在国家举行的科举考试中考取进士。而考取进士的难度,绝非和今日的考大学相等同。以清代为例,泱泱大国,人口过亿,而千切切万的读书人,每年能够考取进士者仅以百计。
然则在历史上,某些家族,却涌现兄弟两进士、一门三进士、父子四进士、三代十进士的盛况。从本来很通俗的人家一跃成为文化望族。我爱好读古书,发明这些望族兴隆的背景,竟然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往往几代之前的祖辈都有善人出现。比如宋代的苏轼、苏辙,从当时还很荒僻罕见的四川走出来,兄弟两人同时考中进士,一路走上从政之路。苏轼与苏辙的曾祖父苏杲,因为乐善好施,乃至于自己到了家贫的地步,是四川眉山历史上有名的大善人。
以下我以清代四位有名的才子为考察对象,记录下他们的祖辈积善的事迹,以此来说明古圣前贤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通于古今的至理。
刘墉(1719~1804),山东诸城人,字崇如,乾隆十六年考取进士。先后担负过安徽学政(相当于省教导厅长)、江苏学政、山西太原知府、江苏江宁知府、陕西按察使、户部侍郎、吏部侍郎、湖南巡抚(相当于省长)、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官职。受加太子少保。嘉庆九年去世,寿八十五,谥文清。
他在地方的任上,有清官的美誉。《清史稿》称其仕进有清名。说起刘墉的祖上的积功累德,当数他的祖父刘棨栽培最深,刘棨是康熙时代有名的清官。在他的身上,有一个知州荡产的故事流传至今。
刘棨在担负陕西宁羌州(今陕西省宁强县)的知州时,恰逢关中大饥荒,逃荒乞讨者成群结队,饥民苦不堪言,衣不遮体,全州添了无数饿死者的新坟。而当时州内却没有可以用于赈灾的粮食。于是刘棨紧急向邻县借贷。然而地处山中,运输不便,刘棨与民约定,运粮一斗,酬给三升,流民之难遂解除。
后来刘棨又奉命施助洋县流民,沿汉水船载而下,按期放赈。他因怜悯饥民的苦,故此与洋县的县令约定:此粮借之于官库,假使庶民不能还,你我俩人现代为了偿。宁羌州地处贫瘠,庶民穷苦者很多,赶上灾年,很多农户无力交纳国家的赋税。刘棨悲悯老庶民的魔难,嘱咐弟弟把家中的地产卖掉,把钱送到宁羌州。
他的弟弟知道哥哥为老庶民了偿昔时赋税的事,心情很沉重,他知道,就算将家里的地产全卖了,也解决不了浩瀚庶民欠的债。其弟就把自己家产也卖了,将卖产的钱财用来赞助哥哥。父母官变卖家产为民还债的消息,被人们普遍传颂,很多人激动得流下眼泪。这件事在《清史稿》里也有记载,看刘棨的平生,做的官并不大。然则一个州官为了救老庶民,把自己搞得倾家荡产,这样的事确实是古今少见。
央视2002年的开篇巨献,电视剧《世界粮仓》里面的刘统勋,就是刘棨的儿子。而近些年电视剧里常出现的刘墉,等于刘棨的孙子。刘棨的儿子刘统勋,曾在乾隆朝担负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是乾隆时代的宰相。其孙刘墉不仅是乾隆朝的名臣,而且才华出众,名盛一时。和铁保、翁方纲、成亲王三人并称清代四大书法家。
是以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说是刘棨昔时为救庶民而一时倾家荡产。所以上天激动,赐赉老刘家的子孙兴旺蓬勃。因果报应之事,有的人不信,有的人半信半疑,有的人则深信,此由人的阅历不合所致,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纪昀(1724~1805),又称纪晓岚,晓岚是他的字。他是直隶献县人(今属河北沧县)。乾隆十九年考取进士。先后担负过贵州都匀府知府、翰林院侍读学士、四库全书馆总纂、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相当于国家教导部长)、协办大学士等官职,受加太子少保。嘉庆十年去世,谥文达。
纪晓岚的主要功绩在于对《四库全书》的供献,平生介入了许多重要典籍的编修。除了编书以外,他干得较多的,就是担负乡试和会试的考官。因他学识渊博,文思敏捷,所以深受清高宗的重视,在仕途上一帆风顺。
关于纪晓岚的家世,他的祖上本来是应天尊府元县(今南京江宁)的人。明永乐二年,奉命迁大姓实畿辅,这时才北迁到了献县。到纪晓岚时,已历经了十四世。纪氏迁至献县今后主要从事农业,成为献县的富户。但其家虽然富有,却不是那种见识狭隘的土财主。纪家的思惟异常开明乐善。
有一年,遇大灾,难民很多。纪氏捐粮施粥,却招来官怨被诬入狱,并令其自己出钱盖牢房,凿水井。水井凿于县城东门外,人称纪家井。纪晓岚的曾祖父名叫纪钰,这位白叟家平生有善行义举,多次捐出谷物施助饥荒,救活无数乡亲的性命。到了纪晓岚的祖父纪天申这一辈,更是做了许多善事。雍正三年,河间、献县发生了大饥荒。纪天申急速捐米六千石,煮粥施助流民。可见,纪晓岚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大善人。
纪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从纪晓岚向上推七世,都是读书人。纪晓岚的祖上几代人,皆有济世的思惟和作为。这些无疑都是从读书明理获得的受益,种子播撒下去,是会开花结果的。前人积善的滋培,也终有一天会收成善报的。
纪家世代皆以读书为理想,对后人也期望贫莫断书香。而老纪家的子孙,正好出了有清代第一才子美誉的纪晓岚,而且是乾隆朝最重要的文臣之一。看看这个世上,有若干父母为儿女读书读不好而头痛,并非人有美好的愿望,就都轻易实现的。纪氏一门能够出纪晓岚这样的人物,不仅仅是教导适合。应该还有别的一个原因,我将其总结为善人有愿,天必助之。
魏源(1794~1857),字良图,号默深,自称菩萨戒学生魏承贯,湖南邵阳隆回人。他是进士出身,担负过东台知县、兴化知县、高邮知州。
他曾经久做幕僚。协助贺长龄、陶澍等一些封疆大吏,还撰写了大量著作。魏源传世著作多达四十七种,六百余卷,约八百万字。个中最著名的,要数划时代的百科全书《海国图志》。1841年,魏源在镇江受林则徐的嘱托,根据《四洲志》及中外文献资料,于1852年编成了一百卷的《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我国在清末时期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和地舆的名著,对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1854年,日本翻刻了《海国图志》。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家、思惟家如西乡隆盛等人都受到此书影响。
在闭关锁国的清末,源公是一位眼界坦荡的人,他充满了朝气,代表了落后中国想要自强的觉悟者们的心声。魏源的成就,是以也获得了世人的肯定。龚自珍评价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称其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说起魏源的父祖辈,是有名世德之家。魏源的祖先原是江西省太和县人。元朝末年迁居到湖南省善化县,明朝永乐年间又迁至邵阳县金潭村,从此便假寓下来。到魏源的曾祖父魏大公时,已历经十二世。魏大公是一位善人,以孝顺母亲和周济贫苦著名。
某年,邵阳闹灾,粮食歉收,官员却还是向农民征收钱粮,魏大公看到这种情况,仗义疏财,为本乡农民交纳了全部钱粮。县令赠给他邵邑醇良的匾额,以为奖励。魏源的祖父魏志顺,也爱好周济贫穷,凡乡里有修桥补路的事,他都要捐款。
魏志顺的五儿子名叫魏邦鲁,就是魏源的父亲。魏源的父亲魏邦鲁为人正直,他在江苏嘉定、吴江等县做一个巡检的小官,收入虽然不多,仍然经常救济有艰苦的人,受到当地人的好评。他的妻子陈氏筹划家务。陈氏是一位贤淑的妇女,不只要纺线织布保持生计,还要奉养年迈瘫痪的婆母和教导孩子,甚为劳苦。天天晚上点着油灯纺织操作。虽然处境贫苦,却能把家治理得很好。是以母绩子读,欣然忘贫。魏源就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勤奋读书的。
魏邦鲁历任嘉定诸翟、吴江平望司巡检。在任时代,颇有政绩,在荆溪张渚司、海州惠泽司时,尤为有名。是以上级叫他治理姑苏钱局。姑苏钱局是个肥缺,魏邦鲁到任后,毫无所染。知府对他的评语是:本员管局一年,实能弊绝风清。且破除旧习,不受陋规,洵佐杂中可贵之员。是以,蝉联五年之久。此后,他升任宝山县水利主薄,工作十分出色。
魏邦鲁死后,因家贫不能归葬湖南。张渚(在今天的宜兴)地方的人据说了,怀念他以前的政绩,自愿将大贤山的一块地盘捐出来。魏源遂将他父亲埋葬在那里。魏邦鲁的事迹也被载入《荆溪县志》书中,看了这些事迹,所以说魏源是出生在一个世德之家。
我曾去过魏源的故居,在那里得知这样一个故事。据说,魏源的祖辈,建了一座望烟阁。天天早上都要去阁楼望远,看见哪家的烟囱不冒烟了,急速赠予粮食给予赞助。邻近的庶民又把这个阁楼称为观音阁。祖辈的济世行为,深深影响了魏源,乃至于魏源后来仕进,无论到哪里,都能够爱护当地的庶民。
今天,在湖南省的隆回县有魏源的故居。它在198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定为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导基地。1996年11月,魏源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不仅仅是好玩而已,还应该学到一些历史文化的常识,也不仅仅只是学历史文化而已,还应该从历史文化中学到一些做人的事理。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惟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导家、佛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梁启超于1889年考取举人,他在1898年介入了维新变法,事后前往日本,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1912年回国。1913年进步党熊希龄组成人才内阁,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后南下介入否决袁世凯的运动。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出任财政总长。1919年,他前往欧洲各国考察。从欧州归来之后,1922年起在清华黉舍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兼京师藏书楼馆长。
他曾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惟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著作。梁启超平生的著述异常丰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在广东省的新会县,有一个叫茶坑村的地方,那里就是梁启超师长教师的故乡。1873年,梁启超就出生在茶坑村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他家在当地不算富有,但也不贫穷。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号镜泉,是一个秀才,做过治理县文教事业的教谕。因为看不惯宦海的腐烂,不久即告退回籍教书,并买下一些田地,过着半农半儒的生活。
梁维清在世时乐善好施,热情当地的公益事业。他见村半途径坏损,便带头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村里修路。他还懂医术,常为村夫诊病,碰到贫穷的病人,他不只不收取钱财,还施医送药,是以深得村民的好感。
梁维清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导。他除了在自家旷地上亲自筑一小书斋,供诸孙读书识字外,平常特别留意引导儿孙树立忠孝的观念。梁启超的父亲名宝瑛,字莲涧,人们常习惯地称他为莲涧师长教师。莲涧师长教师把全部的愿望都依靠鄙人一代身上,对梁启超的教导十分严格。除了教梁启超读书作文外,还教导他留意道德品德的教养。他常教导梁启超,做学问的目的,在于修身济世。
梁启超的母亲赵太夫人,出身书香世家,知书识礼,在茶坑村以贤孝著名乡里。有关她当时在村里的名望,流传着这样一段嘉话,凡是曾跟赵太夫人学过识字和针线活的本村女子,订亲时,她的品性和德性就不再会被人困惑,被认定是个好女子。
从以上诸多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的家庭背景,不仅有祖父的栽培,还有来自于祖父和父母两代人的道德教导。这些都为梁启超后来的出色人生铺垫了优越的基本。虽然梁维清只是一位隐居乡间的通俗读书人。但他乐善好施的余荫,使得孙辈中不只出了一位梁启超,梁启超的九位子女也个个是才俊。个中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以有一门三院士的美誉。
梁启超的长女梁思顺,卒业于日本女子师范黉舍,是诗词研究专家,1966年去世。长子梁思成,卒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是出色的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次子梁思永,美国哈佛大学卒业,是出色的考古学家。他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子梁思忠,先后在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进修,曾担负国民***军第十九路军的炮兵上校。次女梁思庄,获得麦基尔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后,又到哥伦比亚大学藏书楼学院进修,并获得藏书楼学士学位。她精晓英、法、德、俄等说话,是有名的藏书楼学家。四子梁思达,南开大学经济系卒业,是著名的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就读于燕京大学历史系,是燕京大学的学生领袖,为燕京三杰之一。她1936年加入了***,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是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曾就读于南开大学,是一位***军人。
五子梁思礼,在普渡大学取得了学士学位今后,又获得了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是我国向南宁靖洋发射的远程液体火箭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研制工作的负责人,他是著名的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氏一门人才辈出,享有一门三院士的美誉。反观今日之时代,教导的迷失,使得今人对子女的培养,只重视物质前提的给予,而严重缺失修身教导。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的积善栽培以及梁氏几代人皆重视道德教导的故事,足可以给那些为教导子女而束手无策的人供给异常好的借鉴,岂能不善思之?
为了感触感染传统教导的特质,我将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的故事仔细读了几遍。在心坎深处有一个印象,梁氏教导的成就,究其根源,是和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积善的行为以及履行道德的教导分不开的。而梁启超的父母也是拿修身济世的思惟来教导子女。所以在梁启超的一些演媾和著述里面,我都看见了富于道德范畴的内容。这些都是源于传统教导所带来的影响力。
现代教导和传统教导的差别在哪里?这要从18世纪的英国家当***说起。受英国家当***和19世纪进化论的影响,做为欧洲文明支柱的基督宗教和希腊哲学逐渐被科学万能说所取代。西方各国以生计为目的开展竞争。以进化论取代基督教,剥离道德观,建立功利观。科学不再受道德的制约,蓬勃的技巧被大量用于战斗。
东方国家因饱受侵入之苦,为摆脱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的局面,也纷纷改革旧制,成长科学,加入竞争。只不过在丢弃旧制旧俗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和传统教导大量抛弃。乃至于后来,发生波及全世界的惨烈的一次大战及二次大战。都是迷信科学万能的结果。
对于这个问题,我引用梁启超师长教师从欧洲考察回国今后的一段话,他说:大凡一小我,若使有个安心立命的所在,虽然外界各种困苦,也轻易抵抗以前,比来欧洲人,却把这件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呢?最大的原因,就是过信科学万能。
传统教导重视道德的教养,现代教导则淡化道德观念,缺乏系统的道德规范。仅重视对科学和技能的培养。以前,欧洲各国以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作为教导的核心。中国几千年也以儒家的修身齐家作为教导的根本。器械方的传统教导的特质,就是包含有很系统周全的道德规范。是器械方的圣哲们总结的治世简略。用它来安定社会人心,用它来施行国家教导,其感化对于整小我类来说,都是异常有益的。
而今天的年青人,个中的大多半,都对传统文化不懂得,更没有机会受到传统教导的陶冶。而社会一些保持道德的口号或形式,大都难以深入全民的意识形态。乃至于今日之时代,人心中的道德观念之软弱,胜于以往任何时代。所以我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主题思惟写系列文章,包括这篇《清代四位才子的祖德事迹》。愿望有缘读到文章的人,从积善余庆的启示,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崇奉,进而对道德修身能够身体力行。
以前时代,器械方的君王大多崇奉佛、基督、儒等宗教及学说,所以平民庶民大多扈从奉行。宗教之扶持道德皆经历千年以上,大多也将道德观念灌注贯注于人心。而今日之时代,传统思惟在人们心中几乎失势,道德观念逐渐模糊沦丧,人心随之亦盲无所从。故道德的回归,非宗教的准确引导无法挽回,救世的学问,非因果的观念普及无法奏效。
我所写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仅从一个方面说明一个问题。所愿望者,无非使自我及他人有所清楚明了。今天中国的为人父母者,我称为断代,其大多半,自己尚且没有受过传统孔孟之教导,更遑论教其子女,对子女做人方面的教导,仅以自己混世的经验来启发,其实是盲目!所以我写下此文,愿环球的父母皆能善教自己的儿女,则人人贤善,盛世宁靖!
(连载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