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健康养生智慧

素食慈悲 2023-07-21 10:40
简介 “道以医显”,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阴阳、五行、中庸等观念在医道中无不尽显;另一方面,“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精髓的快捷方式。《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

“道以医显”,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阴阳、五行、中庸等观念在医道中无不尽显;另一方面,“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精髓的快捷方式。《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所以,学习《黄帝内经》是在培固我们的智慧元气,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在古人眼里,身体就是天下,就是国家。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为本。所以,中医有一句话,叫做“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医国的意思,是“天下即人身”,就是掌控好了人身的人就可以治理整个国家。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变,人的本性没有变,而所有的思想都是从身体中发出来的。因此,无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世界上最高的学问始终是研究“人”的学问,而中国文化更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拿破仑有句名言:“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而道家养生理论认为,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决定了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所以中国文化一向都强调“从医入道”、“道以显医”。就是说,如果你能把人体领悟了,把医道领悟了,那么你就有可能领悟天下之道。

道家思想惟其因为置重于自然与德性,凸显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观念,不仅视域高超、立意高远,而且襟怀博大、气度恢宏,不仅情志深邃,丰厚笃实,而且内外交融、主客和谐。这种熔高超、广博、深邃与和谐于一炉的伦理思想确实是对中华伦理文化的卓越贡献,同时也是对世界伦理文化的伟大贡献。当代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通过分析道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后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无独有偶,鲁迅先生也认为,中国的根抵全在道家或道教。道家所建构起来的宇宙论、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观念指导。旷达玄远,气势清高的道家思想文化,数千年来一直为玄思宇宙和人生奥秘的各界人士所喜爱,多少人面对它那博大深邃的智者气象和旷达风度不由得生发出由衷的敬仰与感沛?!又有多少人为它那出世而不超尘、入世而不流俗的处世范型而醉心不已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人生?!道家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智慧也是中华处世智慧的奇葩,有人把它比喻为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也有人将其视为解救自我和解救社会的济世法宝。道教始源于中国。相传黄帝(姬姓,号轩辕氏。约公元前26世纪初)至崆峒山见广成子(上古时仙人)求道。广成子告之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继之,黄帝治立万世,修道养生,并铸鼎于荆山脚下,待鼎铸成,遂乘龙升天。故,黄帝成为道家之始祖。

道教历史悠久。自黄帝纪元年(道历始于公元前2697年)开始,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延续。历经唐尧、虞舜、夏、商、周之祭祀神灵,礼乐典舞而立。至周代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著《道德经》五千余言,阐述尊道贵德之义,使道家学说,有了宣扬道法义理的发展。至战国时代,庄周著《庄子》一书,凡三十三篇,达十余万言,以深奥之意,寓言之体,形成了老庄哲学,与老子并称为道家道祖。至东汉时期,张道陵(元世祖封为汉天师)遵宗黄帝、老子之学,崇尚黄老之道,宣扬黄老之理,行五斗米道,遂创成道教,信奉者遍及华夏。张道陵炼丹于龙虎山(在江西贵溪县境,两山对峙,形如龙盘虎踞),故,由此称谓道教发源圣地,张道陵号称道教教祖。中国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乃是向往长生不老。基于这一思想,形成了道家对养生学的研究和养生术的追求。道家传播的养生法术,也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史的重要源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道家的养生学说和养生方法,至今闪烁着民族遗产的夺目光芒。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著作中指出:“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老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长生不老的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我国的战国时期,产生了“神仙思想”;先秦时期,出现了“神仙家”;汉代诞生了“黄老道”等,都对养生学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而道家的养生术,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诚然,由于长生不老的观念违反自然规律,因而是无法实现的。但道家在执着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确也探索到不少能延年益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形成了道家的养生学。

道家养生是道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古典医著《内经》对此早有专论,《素问》的开宗明义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方面的问题。从认识水平来看,至今还没有出其右者。《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皆是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尤其对老年好发疾病,更应早为防范。就预防而言,一是内养正气以增强抗病能力,即《内经》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二是防止外来病邪和有害因素的侵袭,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其次是调养和食养相结合,而调养则是主要的。饮食营养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但也要加以调节控制,才能避免偏嗜偏食、暴饮暴食以及饮食失宜带来的危害。就调养来讲,包括对饮食、情志、起居、劳逸、寒温、两性生活等的调节。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外在环境变化,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而采取的措施,正如《灵枢?本神篇》说:“夫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至,长生久视。”再次,即运动与静养相结合,运动是主要的。运动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凡劳动、散步以及各种体育锻炼、武术、吐纳、导引等皆是,宜选择适合个人情况而行之。总的来说,运动可以强健身体,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所以《内经》把“和于术数”作为养生防病的基本法则。东汉华佗深有体会地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说明运动不仅可以强身,还可延长寿命。与运动相辅相成的则是静养。

就整个人体而言,形体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存则俱存,亡则俱亡,所以仅有形体的锻炼而无神志的调养,是不能达到养生目的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对神志的调养也十分重要。历来中医学就很强调精神调摄,认为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精神因素有关。气功家更把“入静”作为上乘功法。当人们心理活动完全排除意念干扰,处于“虚静”状态的时候,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就更加畅通无阻,从而充分发挥机体的内在活力,使脏腑功能趋于高度协调,此即《金匮》所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从上述可以看出,动与静各自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形体和神志的健康,也才符合《内经》的养生法则,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为什么提出以动为主?根据中医的理论,阳主乎动,阴主乎静,阳为主,阴为从,阳是起主导作用的,人体气精血津液无一不在运动流通的条件下发挥其应有作用,作为生命特征的新陈代谢也是如此,所以气功家有这样的格言:“动则通,通则变,变则化。”说明以动为主是符合人体生理要求的。

道家养生,提倡“性命双修”。性,乃天赋之性。包含着人的精神、心理、气质、品性、意志、情趣,以及人性的本能诸方面。命,乃客观之命,表现着人的生、死、强、弱、智、愚、贫、富,以及人命的时运等方面。而性与命又乃浑然一体,相依相关而不可分。性依命而显神,命以性而显存。故道家对性与命乃双修并养。道家修性,在于炼心、炼意、炼性;道家修命,在于炼精、炼气、炼神。修天性并修天命,以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共存,乃道家明道、修道、行道、成道之本。所谓“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正是性命相依方合于道,心身相交方成于道之至理。道家提倡“性命双修”。修性,则重于习练内养功法;修命,则重于习练外动功法。修性,则要修养心、意、性而善养神;修命,则要修养精、气、神而善养形。故,道家养生之道,重在善饮善食,习气炼功,调和阴阳,“性命双修”,“清静无为”,养育神形。概括而言,道家养生之要旨在于:道以养性修神,法以益寿延年。因而,道家养生之道,乃修养神形,使其交融;习气炼功之法,乃内养心性与外炼形体,使其结合,从而使“性命双修”之养生之道,臻于合一,达到升华。道家所提倡的养生术,乃以气功(分动功、静功)、饮膳、丹药和房中禁忌等为主要内容。而动功(以动养形)和静功(以静养神),又在道家整个养生学中,据有主要位置。道家养生学所遵循的原则,一是养生与自然的结合,使养生与天地环境统一;一是养生与形神的结合,使养生与精神形态统一。因而,道家的“性命双修”和“精气神合修”的学说,便形成了道家的养生体系。

道家修道行善,主要在于“性命双修”。修性,乃是炼心,炼性;修命,乃是“三炼实功”,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是,性与命二者密不可分,更不可以偏修,因为性与心,相依相生;命与身,相依相成,所以,道家养生之道,首要在于:修性,修养人之天赋本性与性体之性;修命,修养人之命运之命与形体之命。性与命之修养,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实乃“性命双修”之大成,养生之道,臻于完善。

(一)养心之道

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悟真篇》著者,道教南宗第一祖悟紫阳真人曰:“心者,道之枢也”;道教道祖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皆为养心之道之格言。玄中子言: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

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

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

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

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

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

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庄子曰:“用心若镜,应物不伤”。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

(二)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曰:“炼命必先炼性”,“炼精、炼气、炼神,均以此为枢机”。所以,道家的养性之要,就在于“清静无为”。因而,“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之首要。养性,乃求之于静与定。

道教道祖老子,乃以养性而得寿。《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曰:“老子百有余岁,或曰二百余岁,以其修道得寿也”。可见,养生之道,首在养性,《周易?参同契》云:“将欲养性延命却期”。所以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玄中子言: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道。乃:

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

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

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

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

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

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

(三)养神之道

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道家养神之功夫,基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基础之上。《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所以,养神先要养心,使身心合一,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此乃道家养生之法的至高境界。

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生命的活力则旺;神衰生命的活力则弱;神健生命的能力则强;神失生命的能力则败。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玄中子言:养生之要养神为贵。乃:

保全精力,养神之本。

和顺气息,养神之基。

修养性情,养神之源。

端正心地,养神之根。

节制七情,养神之道。

强健体魄,养神之法。

玄中子言:道家养生之道,求之于“清静无为”。乃清其心,寡其欲,静其神,安其形,固其精,养其气。善于养神,应习气凝神,若养之有素,心神凝一,养生增寿之益,必然孕育其中。

道家养生延寿之法,在于修行“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无为”之道,而达到此一境界,心与性,心与神,神与精气,神与身形,则须务实于修身心而养性,习练于精气神而合一。互为其根,互为其养,方生成于养生之道。

(四)养静之法

养静,乃道家养生之道的核心。《庄子?在宥》云:“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欲养生,须求心静,心静就会神志清新,身心泰然。玄中子言:养生之方,以养静为旨。乃:

行住坐卧,舌舔上颚求心静,津液则生。

日起夜眠,泰然自若求神静,气血则和。

腹饥口渴,饮食有节求身静,脏腑则安。

行动谋事,劳逸相兼求形静,筋骨则健。

(五)养动之法

养动,乃道家养生之道的方术。道家习之有常的“呬、吹、嘘、呵、呼、嘻”乃是习练呼吸之养动功法,其益在于通畅呼吸,其利在于协调脏腑,所以,肺呬气,肾吹气,肝嘘气,心呵气,脾呼气,三焦嘻气,可谓养动而益养生的有效功法。

养动,乃身有所动,力有所行。身动,则可理气和血,通经活络;力行,则可协调脏腑,舒展筋骨。所以四体常勤常劳,官窍善使善用,强健体魄之利,益寿延年之益,则可寓于其中。玄中子言:养生之法,以养动为要,乃:

晨起,东迎朝晖,手掌擦面摩颈七、八回。

夜眠,仰面正卧,手心搓热摩臂股沟推。

清晨,闭口,叩齿,咽津液。

夜晚,运目,煽鼻,揉耳垂。

饭后益于百步走。

怒甚益于捶胸背。

言语过多伤元气。

杂事过繁损血脉。

所以,动,求之有方,求之有节,方会益于身心之养,方会合于养生之理。

静者养内,动者养形,养内益于气血之输布,脏腑之活动,经络之传导;养形,益于肌肤的健壮,筋骨的坚实。所以,身内与形表,乃相依相附,相生相成,然而,养静与养动,必然依依相连,生生相关,密不可分,只有静动合一,方可见养生之益。

(六)养生与七情

道家养生的传统观念,乃保持纯正的心灵,维持安定的情绪,协调七情,清心养性而不躁,寡欲养神而不贪。

怒、忧、悲、恐、惊、喜、思,乃人生七情。七情的波动,可影响气血的流注,经络的传导,脏腑的活动,津液的输布。所以,七情的变化过甚,则会气血失和,经络失调,脏腑失常,津液失润,以致酿成内伤,导致疾病。《摄生养性论》云:“称忧不已,则魂神伤矣”。切切所思神则败。这说明七情过度,则会成害。故善养生者,常善于调和七情,七情调和,方会益寿。

1.怒

易发怒气者,多因肝气旺盛而上冲,常可产生激怒。怒伤肝,导致肝气不舒而致郁,肝郁则不疏达,日久,则使肝气上逆,出现头昏、头痛、目眩、眼花致肝脏成疾,则出现胸胁疼痛,眼干目涩,倦怠乏力等。所以,克制发怒,平和情绪,乃养生之要。

善养生者,当求心地舒展,情绪乐观。因常怒者,致使肝气郁结。多有猝然成疾之危,为养生之计,不可不制约情绪,善于制怒。怒已生,则应疏泄肝气,化解肝郁,以求健身益体。

保健方法:(1)手中指指腹下推太冲穴。手拇指指腹顺、逆交替,缓揉膻中、内关、气海穴。反复推、揉1—3分钟。

(2)闭目,舌舔上颚,以鼻深深吸气,以口急促呼气。做1—2分钟。

保健效用:舒肝气,理肺气,和心脉。

2.悲、忧

易悲善忧者,常使心神不安,情志不宁。而心神不安,情志不和,便往往使脏气和血脉,失去协调,而酿成内伤,从而使机体产生生理和病理变化。《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悲伤心”,“忧伤肺”,“过忧则损也”。悲、忧过甚,则产生气血壅滞,从而,形成精神抑郁,胸闷气闭,终致疾患。

善养生者,当善于化解悲伤,消除忧虑,解悲而不使气沉滞,心拘急;除忧而不使气郁结,肺衰弱。故化悲解忧,清其心而养血,和其肺而益气,此乃养生之道。

保健方法:(1)双手中指指腹推耳门穴,揉睛明穴,揉迎香穴;拇指指腹揉人中穴。

(2)闭目,舌舔上颚,以鼻深深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双手掌交替揉推膻中穴、巨阙穴、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

保健效用:开七窍,和脏腑,调三焦。

3.惊、恐

人受惊,气必滞,心必悸,神必乱。惊甚,气血疏布则失调,经络传导则失常,脉道贯通则受阴。恐甚,神必伤,心必怯。惊恐会使神无所归,心无所依,日久,会使心神不合,气血偏颇,三焦闭塞,终致成病。

善养生者,应求其心境坦然,遇惊求安,遇恐求宁,“精神内守”。养生之法,乃此。

保健方法:(1)双手拇指指腹交替按揉大陵穴、神门穴、太渊穴、阳池穴,反复做1—3分钟。

(2)闭目,舌舔上颚,以鼻深深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左手掌心按摩关元穴,右手掌心按摩命门穴。做1—3分钟。

保健效用:镇静,安神,理气,壮阳。

4.喜

人生七情,喜者为乐。道家经典著作《太平经》云:“乐乃可以合阴阳”,“元气乐则大昌”。这说明,乐,可使阳气阴血,输布畅达,流注旺盛;乐,可使脏腑之阴与肌肤之阳,协调和缓。故,喜之正常,可使情志豁达,气机和顺,血脉流畅。《千金翼方》云:“量力谈笑,相欢适,不可过度。”而过于喜乐则可伤心。《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久言笑,则伤脏腑”。这说明,喜乐过之,亦可自戕而伤心身。故,《养生延命录》云:“言谈语笑,能行不妄失者,则可延年益寿矣。”

善养生者,喜当适度而不过,乐须节制而不极,恰如其分。适得其中,方益于养生。

保健方法:(1)盘膝静坐,闭目养神,徐徐吸气,缓缓呼气。10~15分钟。

(2)闭目,双手拇指指腹交替揉按大陵穴、三阴交穴,做1~3分钟。

保健效用:疏导经络气机,协调气血流注。

5.思

道家养生观,视“心为血脉之泉”、“神明之府”、“思念之源”。故,道家主张意念纯正,心神安宁,情志愉悦。养生当求“修性”、“炼己”、“寡欲”、“少虑”。思虑过度,则会使心血耗损,精神劳倦,气机失调,饮食失常,睡眠不良,意念恍惚,智力衰退,头昏目眩等。故思之过甚,就会导致气血、经络、津液、脏腑之偏颇,而酿成内伤。

善养生者,须清心而自制,养神而少虑,切戒躁急及苦思。善养情志,使脏腑和顺,使心安适,方有益于身强神怡。

保健方法:(1)盘膝静坐,闭目养神,徐徐吸气,缓缓呼气。10~15分钟。

(2)闭目,双手中指指腹按、揉血海穴,双手掌心重叠按揉关元穴,双手食、中、无名、小指尖相对,推拿印堂、神庭、百会、风府穴;食、中、无名小指指腹并拢,按摩头后颈项。反复1~3分钟。

保健效用:养精益血,以补心气;贯通官窍,以安神志。

(七)养身与四季

[1]春季

春乃阳气上升,发育万物之节气,养生之道,在于吸收春阳和暖之气,以助生发、顺和春之阳气,活动肌肤,舒展筋骨以应春发。

1.保健功法

(1)站立位,挺胸收腹,目视正前方,以鼻徐徐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做1~3分钟。

(2)双手掌心搓摩章门穴、京门穴、期门穴,(顺逆时针方向交替施术)。做1~3分钟。

2.功用

舒肝以化瘀滞,除热以熄肝风。

春季,风虽暖,却有春寒,所以,春三月,须避春寒,民间谚语云:“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说明人体适应自然气候之必要性。故春和日暖之时,应防春寒酿患;寒温交织之时,宜善激发生机。

3、药物保健

方剂:龟板5钱,女贞子3钱。

方义:

龟板,入肝、肾经。具有滋肝养阴,补肾益阳之功用。春阳上升,潜阳而抑肝阳上亢,滋养肝木而熄风,以生平肝之益。

女贞子,入肝、肾经。具有益肝滋阴,强肾补虚之效用。春阳生发,清热而养肾阴之气,补益肾水而滋肝,以生养肝之利。

服法:龟板、女贞子共入砂锅内,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

每日服1次,每次服用100毫升。服3日停2日。

[2]夏季

夏乃阳气修长,万物茂盛之季节。养生之道,宜吸收夏长华实之气,以利生机。

心属火,于季节为夏,在形体为血。夏时节令,阳气浮于外,脏气内虚,善养生者,宜增强脏腑活动,促进气血周流,以养内;暑气蒸发,湿热伏藏,善养生者,宣通华秀之阳气,疏泄肌肤腠理,以应夏气之养长。

1.保健功法

(1)站立位,挺胸收腹,目视正前方,以鼻徐徐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做1~3分钟。

(2)双手掌心交替按摩气海穴、少海穴、血海穴。(顺时针方向施术)每次做1~3分钟。

2.功用

补气,增强气之流注以宣通气息;和血,促进血之输布以灌通血脉。使气血相和,以强化心脉之生机。

夏季,天虽热,却生湿,所以,夏三月,须防犯于湿热,避免阴气侵袭机体而生疮疡。

3.药物保健

方剂:小麦5钱,莲子5枚,菊花7朵。

方义:

小麦,入心、脾、肾经。具有滋养心肝,清热消渴的功用。

莲子,入心脾、肾经。具有养心、健脾,滋肾,安神之功能。

菊花,入肝、肺经。具有清热,明目,滋肝,熄风之功效。

夏日炎热,心火炽盛,小麦清心而解烦热;莲子,养心而安神,滋肾而清热;菊花,清肝木之火而明目。此乃清心养阴之剂,益于解酷暑燥热。

服法:将莲子、小麦入砂锅内,加水800毫升,文火煎之,加入菊花,冰糖适量,沸后即可。分早晚服。

[3]秋季

秋乃肃瑟之季,万物收养之节气。时令之秋,寒气上升,阳气下降,善养之道,顺应阳和之气渐退,阴寒之气渐生的季节,而养益气机。

肺属金,于季节为秋,在形体为气。肃秋宜收敛神气,润养肺气,善养生者,应避秋气之肃杀,增强血脉之贯通,以养肺金,以益秋收之气而养生。

1.保健功法

(1)站立位,挺胸收腹,目视正前方,以鼻徐徐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做1~3分钟。

(2)双手掌心交替按摩中府穴、云门穴、大包穴、命门穴。做1~3分钟。

2、功用

宜和肺气,以润肺机;通达脾气,以利健运;补益肾阳以壮精气。秋乃养收之季,霜降则始生寒,阳渐衰而藏于阴,养生之道,宜收敛神气,使气自平,和缓秋凉。

3.药物保健

方剂:黄精5钱,百合4钱,山药3钱。

方义:

黄精,入脾、肺、肾经。具有滋阴、润肺之养血功用。

百合、入心、肺经、具有滋肺、养心、止咳、化痰之功效。

山药,入脾、肾经。具有补脾和胃,益肺养阴之功能。

秋三月,宜养肺气,令神志安宁;宜养脾气,宜助肺金,宜避风邪,防患疟痢,凋零之秋,求之安身。

服法:将黄精入砂锅中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至800毫升,取去黄精,用汤液,加入百合、山药,文火煎之。分早、晚服食。连服3日,停服1日。

[4]冬季

寒冬乃闭藏之季,冰天雪地,万物收藏。值此节令,人当顺应着闭藏之气,以迎冬季阳光,防避寒冷。摩擦肌肤腠理,活动躯体、肢节,呼吸吐纳,以御凛冽阴寒。肾属水于季节为科,在形体为骨。善养生者,宜按摩肌肤腠理,以养形体,以护阳表卫气。冬主肾骨,而冬令闭藏,宜于肾气密固。所以,冬勿伤筋骨,活动躯体肢节,以益于内脏。以养阴理营血。所以隆冬数九,善养肾阴,不伤于冰冻,顺养肾气,以迎阳生,乃冬养之法。

1、保健功法

(1)盘膝正坐位,肢体放松,掌心按抚膝盖,以鼻徐徐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做1~3分钟。

(2)双手掌心相对搓热,交替顺时针方向按摩阳陵泉穴、绝骨穴、大抒穴部位,做1~3分钟。

2.功用

强筋坚骨,以利肾气;益髓和血,以养肾阴。补肾养阴,顺和冬寒时令以迎阳春;益肺补气,滋养肺肾相生以益肾气。

3.药物保健

方剂:菟丝子,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滋阴助阳之益。胡桃肉,入肺、肾、大肠经。具有温肾、补肺、助阳壮腰之功。杜仲,入肝、肾经。具有滋肝养肾,强健筋骨之效。

孟冬、仲冬、季冬之寒,闭藏天地,使万物蛰藏,驱寒生热,令人体冬养,此乃滋养肾阴,利于肢节、髓骨之方。

服法:将杜仲、菟丝子入砂锅内,加水800毫升,文火煎至500毫升,滤取药液。再加360毫升水,文火煎至200毫升,滤取药液,两次煎取药液合并。加入胡桃,煎煮20分钟,饮食之。

每晚服100毫升。连服3日;隔3日再服。

(八)养生与环境

清静的生活环境,乃是有益养生的客观条件。而无为的意念,乃是益于养生的主观境界。道家提倡“清静无为”。其实,乃是一种勉励人们“静心而不躁,清心而求安”的养生观念。性情的陶冶和养生的得益,在主观上说,心旷神怡乃为益;在客观上说,身适、人安乃为利。人的生活环境雅美、清静,人的身心则随之平和,人的情绪则随之安适。故求养生,必求于生活的美好;求益寿,必求于环境的怡人。以茶道的清淡平和的精神养生,茶叶自从被世界卫生组织推广为人类的免疫、防艾、抗癌的黄金健康饮料,茶自被人类发现利用延续至今,最关键的就是它具有诸多保健功效。茶显著的功效对疗治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下气、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坚齿、治心痛、疗疮治瘘、疗饥、益气力、延年益寿以外。经现代研究证实茶在减肥、降脂、防疫、防治动脉硬化、防治冠心病、降压、抗衰老、抗癌、降糖、抗辐射、养胃、健胃等方面的疗效更为显著。茶业作为绿色生态文明的生态经济系统被全球广泛认识并高度重视,其构建体系是中国文化基于对环境、资源的忧患意识,生态文明理念,生态伦理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认识理解。

人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而生活环境,又可影响人的精神情志。所以生活环境与人的精神情志,有着密切的关联。《庄子》云:“导引神气,以养形魄,乃延年之道”。益寿延年,赖乎神气。而形魄得之调养,精神情绪必然安逸乐怡。这就需要具有悦目怡心,娱情冶性的生活环境。美好的生活环境,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可以促使人的气血和顺,生机旺盛。而欢愉的精神情志,又可使人乐观豁达,而抑郁的情绪心境,则易酿成短寿夭亡,所以善养生者,当美化环境,情怀舒畅而养益身体。

庭院之中养植花木,可供观赏,以怡情养性而益志。庭室之内栽培花草,可供闻香以愉神,可以健身以益体。药花,既可闻其香而强身,亦可散其味而疗疾。

1.茶花

茶花乃春生之花,其雅淡而清爽,芳香淡郁,怡人悦目。庭院厅室栽培茶花,其香散发四周,可人娱人。其味,传入脏腑,可以益人。

茶花之香,有醒脑提神之益,茶花之味,有益脾清胃之功,培养茶花,美化环境,养怡神志,乃养生之益。

2.茉莉花

茉莉花乃夏长之花,其洁白而清雅,其香沉郁,耐人寻味。庭院、厅室栽培养植茉莉,其香散发四周,可以怡人,其味散发人体,可以爽人。

茉莉花香,有散胃火,化脾湿之益,茉莉花味,有解胃肺之不适,化胸热郁结之功。培养茉莉花,美化环境,亦可益体。

3.玫瑰花

玫瑰花美且端庄,雅且艳丽,夏季盛开。《本草正义》云:“玫瑰花,香气最沉,清而不浊,和而不猛。”

玫瑰花香,可散闷浊之气,以令人心旷神怡;玫瑰花味,可化脏腑之郁,玫瑰花,乃调妇女经脉之良药,为消痛肿解疼痛之药花。

4.百合花

百合花艳红而美观,淡雅馨香。初夏盛开,其花香,有清心怡神,舒胸通肺之益;其花味有养心和血,润肺益气之功。《本草述》云:“百合之功,在益气而兼之利气,在养正而更能去邪,为渗利和中之美药。”

5.桂花

桂花,色艳丽而多美,味沉郁而醉人。有白色桂花,曰:银桂。黄色桂花,曰:金桂。红色桂花,曰:丹桂。其花香散发可除浊气,而舒胸益肺:其花味浸肺,可润咽而生津化痰,《本草纲目》云:“桂花避秽、生津”。

6.菊花

菊花,乃中华民族喜栽乐赏的花儿,其雅淡且清香,品种奇多,形色多姿。《桂香室诗钞》云:“风流千古惟黄菊。”《风俗通》云:“渴饮菊花滋液可以长寿”。明代诗人陶渊明赞美菊花:“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菊花“之风流千古”,“凌霜绽放”。“液饮益寿”显现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家家菊尽黄”的菊花风采。屈原《离骚》云:“夕餐秋菊之落英。”《荆楚发诗记》云:“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菊花之名贵而多益,油然可见。爱菊,乃炎黄子孙的习俗。故,栽培菊花,遍及华夏。菊花其香,可“清头目,除邪秽”。菊花其味,可祛风热,散疮疹之毒,益五脏,醒头目。故养菊、观赏,生高尚情操,闻香,益养生延寿。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道家健康养生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道家健康养生学的诞生、发展直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因此,通过文化背景研究和探讨文化典籍中的医学史料和医学思想,对全方位总结道家健康养生文化的精髓实质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文史医学是道家健康养生文化向文史哲延伸的交叉学科,既具有中医之内含,又具有文化之外延。什么是道家健康养生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道家健康养生文明成果的总和,这种文明成果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上来说,是指道家健康养生的思想形态,主要侧重精神领域,具有明显的学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道家健康养生文化的研究对象是道家健康养生的诊疗技术、文献典籍、历史背景和思想方法。文史医学是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来研究文史典籍中的医学史料和医学思想,以及医学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道家健康养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科技文化,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和传承性。所谓文化的主体性,是指中华民族文化是道家健康养生文化的根和本,是道家健康养生文化的轴心和脊梁;而古代的越南、高丽、琉球、棉兰等周边属国所创造的道家健康养生文化和外来的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对道家健康养生文化的影响,也应视为道家健康养生文化的技和叶,是对道家健康养生文化有益的充实。所谓文化的开放性,是指道家健康养生文化并不是封闭的、停滞的,而是吸收了各个时代的人类科技文化成果。所谓文化的传承性,是指道家健康养生文化在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生老病死,这是人类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历史的岁月中,真可谓“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但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获得健康与长寿。摒弃帝王将相那种长生不老的梦想,人类能否延年益寿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国现存最早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此就有精辟的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长生不老是古老的话题。虽然自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至今几千年,还没有人能逃避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但翻开中华五千年史,能健康长寿的人确实不少。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医药学术。中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章《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首先讨论的就是“养生”的问题。长生不是不可能,如果注意“养生”,可以使弱者壮,“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是能做得到的,《黄帝内经》之后二千多年,中医药学这方面的论述甚多,中医之养生之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宣扬与发展。“上工治未病”,“养生重于治病”,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法宝。养生长寿之道,古人早有著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与现代世事不相适合。当今国事日盛,市场繁荣,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况下,事事竞争,用脑多思,生活优越,美食饮酒吸烟已成嗜好,耗伤心血体力焉能长寿,但事实是,近年来人之寿命已延长很多,与旧社会比,几增一倍,我国平均年龄已达古稀之数,究其原因实以生活水平提高,营养丰富,健康锻炼分不开的。所以在复杂的社会中,人能长寿与生活水平极为密切,人人健康长寿是国家兴盛之兆也。

更新于:2023-07-21 10:4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