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积经 词义解释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一百二十卷。玄奘在临死前一年(663)曾试译几行,感觉气力衰竭而辍笔。菩提留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
编译,历时七年,于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的丛书体裁,尽量勘同从前译过的另本编入大部,遇到旧本文义不全
或旧无译本的,才出新译。因此全经四十九会,几乎一半用了旧本,只二十六会新译,其中还多数是参酌旧本重出,纯粹的初译本只十一会而已。
《宝积》这样四十九会的大丛书,是后来发展而成的。最初出现的是里面最原始的一种,中国前后译过四次,开始是支娄迦谶译的,名叫《佛遗日摩尼宝》
(佛遗日,即毗佛略,意为方广;摩尼为如意珠),次晋录失译名《摩诃衍宝严经》,又姚泰失译名《大宝积经》,或名《迦叶品》(后由单卷编入大部四十九
会中第四十三会,因大部也有《迦叶品》,遂改名《普明会》),最后译的名《迦叶问正法经》。四个译本名称不同,都是小本《宝积》的异译,原经叫什么
名字已不清楚。
小本《宝积》是继《般若》之后出现的大乘经类之一,其内容较《般若》更为丰富。不过基本理论仍出于《般若》,只是在一个方面大大地发展了。全部分
为十六门都是属于大乘教授的,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谈到了大乘出家,即戒律的问题,谈到定慧学,以大乘和小乘相比较指出其优劣。更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大
乘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本正观,说大乘应该用般若去观察一切。菩萨乘就是提倡般若,所以《宝积》的根本正观来自般若。具有智慧,就掌握得判别正与不正
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理论超出了单纯的空观,提出所谓中道来。空观原对实有而言,实有固然不对,若定以空为实在的空,也不对,离去空观,
实有的两边,他们主张中道。中道原在部派佛学时期也偶尔谈到,现在大乘把它扩大,而且固定在正观方面运用,这就是从小品《宝积》开始的一个重
要思想。小小《宝积》还特别指出,有见很坏,但有见走向极端,即使大如须弥山,也还有办法破除除,如果着了空见那就不可救药了。可见,《宝积》
的思想比空观进了一步,它破空破有,提倡中道正观。
《胜鬘夫人会》是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的异译,编入大部第四十八会。内容主要讲佛性,特别以如来藏为主题。全经结
构分十四门,即有十四义。说法基本上与《大涅槃经》的后分一致,但着重结合心的法性讲的。心的法性即心的本质,心以清净为本质,就是自性清净心。
《胜鬘经》又提到如来藏即自性清净心,把佛性扩展到心性,如来藏厌苦欣灭而为出世正因,尤属内学大本之谈,乃对于人性的理解以及人生转依根据的说明。
把如来藏联系于对自性清净心的理解力方面,即空性智。空性智对心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从自性清净心讲,一切众生皆有此心,但现时不能觉察,乃
因烦恼障蔽,即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与客尘是同时并存的,但两者性质不同,又是分离的,即所谓与客尘俱,而性相离。何以知其相离?是空性
智的理解,由智而见其不实,从而把客尘断掉,如来藏就具有空的意义,即空如来藏。二、如来藏可以成佛,可以使之具有佛的各种功德,尽管现在未发
现功德,但功德的基础存在,藏与功德的关系,被看作不俱与不离,现在虽尚未实现佛的功德,但如来藏里早已摄藏了实现它的基础,如幼儿已具备有成年人基础,总有成长为成年人的一天。从智慧看来,它也是圆满无欠缺的。这样又具有不空的意义,即不空如来藏。《胜鬘经》共讲了十四义,还有其他一些重要说法,如三乘归于一乘,暗示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在内)都可以成佛。四谛归于灭谛,可以看出四谛有有作、无作两方面的意义。
《菩萨藏经》二十卷,玄奘法师于贞观十九年(645)译出,编入大部第十二会。它是菩萨藏理论新的发展,对于大乘全体又有所组织的一部书。菩萨藏
的理论根据就是法门,此经对大乘的重要法门都提到了,因此,对了解这一时期的学说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玄奘是传播这一学说系统的瑜伽行派的人,对此学说
原委了解得很清楚,所以非常重视它,归国后最先翻译的就是此经。它讲大乘菩萨道的组织,以四无量、六度、四摄为纲,把有关法门统摄在这三类里。
首先提出四无量来,是与外道说法相照应而内容却不相同,剔除了婆罗门所说以梵天为解脱目标,修行结果与梵天共住的理想。他们修行的手段之一是修慈悲
喜捨四无量。大乘认为这还是贪欲的低级要求,因而主张四无量是无染心的。此经继承龙树吸取和利用外道所说的四无量这一方法,把四无量列在六度之先,以
四摄为六度的推广,构成了以六度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它把以前及当时的一切说法加以简别,最后把重点放在智度上。这从经的最后带有结论性的颂文于业应
知业,于报应知报,无业亦无报,是安隐涅槃。诸有为皆苦,于中无有智,是故智生已,有为皆解脱里也表示出来了。此经不但把智慧放在首位,而且讲到如何
才能构成智慧,需有十善巧:蕴、界、处、谛、四无碍、四依趣、资粮、三十七道品、缘起、一切法(包括有为、无为)。应对十个方面
有个正确的认识,就是善巧。此经对《大涅槃经》、《胜鬘经》所提到的问题也涉及到了,但无所偏重,而是包罗各个方面。如讲界善巧时,不用佛性而用我界
解释,说我界就是法界,也就是法性的意思,实际上与《涅槃经》、《胜鬘经》一样。讲谛善巧提到四谛归于灭谛,与小乘讲四谛以苦谛为中心相
反。关于谛,通常只讲胜义谛和世俗谛,此经加一个相谛为三谛。相谛是无相,把一切归于无相。通常讲胜义译只讲一切法自性空,此经认为这样讲空还不够,
应以无相为基础,建立一切相,无相与一切相,非一非异,诸法不一,归为无相,异中见一,无相非相,乃是一切相之共相。这种说法对后来的有关说法很有影响。
在讲四谛时,一方面肯定了可用五蕴解释,即五取蕴是苦,因而有苦集灭道。 另一方面也可从能所取来解释,由于能取所取的执着,也会形成苦。这是针
对有部把六根看成内能取,六尘看成外所取,而此经认为这种执着就属苦谛。此外,还提到涅槃与生死是无区别的,成就瑜伽师地得方便慧的等等,可见与后来
的瑜伽行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因此,它对大乘学说讲得很全面,很扼要,可以看成大乘思想的重新组织。玄奘虽然首先译出它,是重视它的一个表示,可惜他并没有说明此经对大乘学说有这样多的发挥。
《大宝积经》内有重大义理的几会,特别是小本《宝积》为大本《宝积》之先河,要义如上。以下即依次略述其余各会的大概。
第一、《三律仪会》,三卷。唐菩提留志新译,与旧《大方广三戒经》同本。佛因大迦叶问,说菩萨种种应作、不应作的三法,各演说三戒,亦名说菩萨禁戒。也名集一切佛法,在家出家菩萨修行成就或退失菩提法门。
第二、《无边庄严会》,四卷,新译。佛为无边庄严菩萨说一切法自性无性,不可以相表示;然是一切诸法本性,非由染净之所建立,无住无起,本性清净。菩萨如实解了无明诸有为法,悟智见等无为法,入清净法门,获遍持光明智慧,圆满所有不思议善根等愿。
第三、《密迹金刚力士会》,七卷,西晋竺法护译。密迹金刚力士说如来身口心三秘密真实之法。目连欲穷佛声边际,过西方九十九恒河沙佛土终不能得,其音常近不远。应持菩萨过上方百亿恒河沙佛土,欲见佛顶相亦不能见。
第四、《净居天子会》,二卷,西晋竺法护译,旧名《菩萨说梦经》。净居天子问菩萨所行相貌摄受诸法,佛言梦中见相一百八事,应随梦境进修,净除业障。
第五、《无量寿如来会》,二卷,新译,与旧《无量清净平等觉》、《大阿弥陀》、《无量寿经》等同本。佛说阿弥陀佛因地愿力,极乐国土种种清净庄严,劝人往生。
第六、《不动如来会》,二卷,新译。与旧本《阿门众佛国经》同本。佛说妙喜世界种种胜妙,不动佛行愿功德,劝人往生。
第七、《被甲庄严会》,五卷,新译。佛为无边慧菩萨说菩萨被大甲胄,乘于大乘,行于大道,为诸众生作大利益。
第八、《法界体性无分别会》,二卷,梁曼陀罗仙译,与罗什译《法界体性经》同本。文殊师利说一切法皆法界体性,是污染者法界体性,若知污染是法界体性是名白净。然第一义无有污染,若污染法若白净法,各佛出世。佛出世者,诸法无生,是无生法,都无生死,亦无涅槃。又广说菩提之相,菩萨闻已,能于诸法体性无所分别,即名为佛。
第九、《大乘十法会》,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与梁译《大乘十法经》同本。十法者:一、信成就,二、行成就,三、性成就,四、乐菩提心,五、乐法,六、观正法行,七、行法慎法,八、捨慢大慢,九、善解如来秘密之教,十、心不希求二乘。
第十、《文殊师利普门会》,一卷,新译。 与旧《普门品经》等同本。佛说色、声、香、味、触、人、天、善、恶等法,了知其性空,本自无生起,皆悉寂静,是名诸三昧普入不思议法门。
第十一、《出现光明会》,五卷,新译。 佛答月光童子问,说如来因地善根资粮圆满,成就相好光明等法门。 第十二、《菩萨藏会》,说明见上文。
第十三、《佛为阿难说人处胎会》,一卷,新译,与旧《胞胎经》同本。 佛说人受生入胎种种事。 第十四、《佛说入胎藏会》,二卷,唐义净译。佛说种种方便化难陀离欲出家事。 第十五、《文殊师利授记会》,三卷,唐实叉难陀译,与《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同本。佛说文殊师利于往昔雷音佛所初发菩提之心,过不可思议微尘数劫行菩萨道,劝教十万无量无边如来,然后作佛名为善见,刹土功德庄严,极乐世界非所比量。
第十六、《菩萨见实会》,十六卷,高齐那连提黎耶舍译。佛成道已,还迦毗罗城,化父,为净饭王说六界差别法门。
第十七、《富楼那会》,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旧译名《菩萨藏经》,亦与《大悲心经》同本。佛为富楼那说菩萨藏。
第十八、《护国菩萨会》,二卷,隋阇那崛多译。佛为护国比丘说菩萨清净无畏,喜捨调伏等四十八法。
第十九、《郁伽长者会》,一卷,曹魏康僧铠译,与《法镜经》及《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同本。佛为郁伽长者说在家种种过患功德及出家菩萨修行功德之法。
第二十、《无尽伏藏会》,二卷,新译。
佛说菩萨有贪行、嗔行、痴行等分行,说法等五伏藏,成就殊胜功德,速证菩提。
第二十一、《授幻师跋陀罗记会》,一卷,新译,与旧译《幻士仁贤经》同本。王舍城幻师变幻供养验试如来,不知如来现证诸法如幻,悔悟发心而得授记。
第二十二、《大神变会》,二卷,新译。如来有大神变,教戒,答商主天子问,说云何名无生,云何名无生忍。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二卷,元魏月婆首那译。佛为迦叶说出家比丘妄言得果,贪著名利等种种罪相。第二十四、《优波离会》,一卷,新译,与旧《决定毗尼经》同本。优波离问佛戒律轻重开遮,文殊师利言一切诸法毕竟寂灭,心寂灭故名究竟毗尼,乃至是名法界究竟毗尼,诸佛世尊依此成道。若善男子于是法中不善观察,则为远离如来净戒。
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二卷,新译,与旧《发觉净心经》同本。佛说初业菩萨既出家已,应离乐著利养,愦闹,俗言,睡眠,众务,戏论等过失,修出世道慈念众生。第二十六、《善臂菩萨会》,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佛为善臂菩萨说菩萨当具足六波罗蜜法。
第二十七、《善顺菩萨会》,一卷,新译,与旧译《须赖经》同本。舍卫城有菩萨名善顺,方便度人,示现极贫,佛为说法,授以佛记。
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一卷,新译。
舍卫城勇猛授等五百长者,诸佛发心,佛为说应现身四十四种过患,厌离身命妻子舍宅衣服车乘香鬘一切乐具,速能成就六波罗蜜疾得无上菩提。
第二十九、《优陀延王会》,一卷,新译,与旧《优填王经》同本。优陀延王因第二夫人谄诬,对第一夫人及如来圣众发起嗔恚,悟后忏悔。佛为说先知丈夫过患,然后多种观察女色欲染过患。
第三十、《妙慧童女会》,一卷,新译,与旧《须摩提经》及先译《妙慧童女经》同本。长者女妙慧问佛云何得端正身乃至临终诸佛现前。佛为说于恶友所不起嗔心等四十行。
第三十一、《恒河上优婆夷会》,一卷,新译。佛与恒河上优婆夷问答,说一切法如幻化,如虚空,心尚不可得,何况心所生法,一切法皆无所得名真修梵行。
第三十二、《无畏德菩萨会》,一卷,与《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等同本。阿门者世王女无畏德,见声闻不起迎问礼,为王广说二乘与大菩萨人种种差别,与舍利佛等问答妙法。
第三十三、《无垢施菩萨应辩会》,一卷,与《离垢施女经》及《得无垢女经》同本。波斯匿王女与声闻迦叶舍利佛等及菩萨文殊观音等问答法要。
第三十四、《功德宝华敷菩萨会》,一卷,新译。佛因问,为说持诵十方现在佛名所得殊胜功德。
第三十五、《善德天子会》,一卷,与先译《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同本。文殊演说诸佛不思议甚深境界。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会》,四卷,与《如幻三昧经》及《圣善住意》等同本。文殊与善住意于佛前问答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诤,不进不怠,不禅不乱,不智不愚,无凡夫无佛,不因缘不无缘等甚深法。
第三十七、《阿阇世王子会》,半卷,与旧《太子刷护》、《太子和休》二经同本。王太子问佛何因缘得端正莲华化生,知宿命,生天上,得六神通等,佛随问演说。
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二卷半,东晋竺难提译,与《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等同本。佛因智胜菩萨问,说诸菩萨由于回向,随喜,以一搏食给施一切众生,一香一华供养十方佛等善权方便法门。
第三十九、《贤护长者会》,二卷,原名《移识经》,隋阇那崛多译。贤护问佛,众生有识如宝在箧,不显不知,身谢识迁,如梦迁化,受种种身,往来苦乐等事。
第四十、《净信童女会》,一卷,新译,波斯匿王女问菩萨正修行法,得坚固力,安住生死,成熟众生,六度,四无量等。
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一卷。
本名《弥勒菩萨所问经》,与《大乘方等要慧经》同本。佛说菩萨成就深心等八法,于胜进法中不退不转,速成菩提。
第四十二、《弥勒菩萨所问经》,半卷,与旧《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等同本。佛说弥勒以善权方便安乐行,昼夜六时礼佛忏悔,劝请诸佛,愿于来世人民无垢秽奉行十善时成佛。释迦以身命布施,勇猛精进,愿于五浊恶世成佛度生。
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说明见上文。
第四十四、《宝梁聚会》,二卷,北凉释道龚译。佛说沙门善恶垢净,梵行非梵行种种事相。
第四十五、《无尽慧菩萨会》,半卷,新译。佛说十波罗蜜及入十地先相等法(与华严部《庄严菩提心经》同)。第四十六、《文殊师利说般若会》,一卷半,萧梁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及一行三昧法。
第四十七、《宝髻菩萨会》,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萨净行等。
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说明见上文。
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一卷,新译。
佛为广博仙人说三十三垢染布施不得果报及说种种上施,生死转识,诸天欲乐衰相等事。
关于《宝积经》的注释,《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抉择分》有释文与经配合,但不牒经文。
对勘四译,唯晋译结构比较相近,可以对读。
元魏菩提留支译有释论一种,名《大宝积经论》,凡四卷,不详作者,译文也错乱拙劣。西藏藏经中同有此本,题安慧作,考其体例,是依《瑜伽》配合经文,详为之解,家法井然,或者真是安慧之作。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有释论五卷,名《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元魏菩提流支译。第四十七《宝髻菩萨会》有释论《宝髻菩萨四法经论优波提舍》一卷,天亲菩萨造。元魏毗目智仙译,也都可资参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