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耀华: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二十七节、第二十八节

居士人物 2024-09-20 11:09
简介

郭耀华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郭耀华居士简介,郭耀华居士讲座开示,郭耀华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郭耀华居士简介_郭耀华居士讲座开示_郭耀华经典..

附录一 第二十七节、第二十八节

第二十七节 菩提心

一、龙钦饶降巴尊者对大圆满法的见解与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释大圆满法菩提心

(一)菩提心

夫轮涅如幻之根源者﹐是自性菩提心﹐本来光明如来藏也其体空寂而如虚空﹐本性光明而如日月﹐住于大悲现源﹐似明镜面如是境界中﹐身及本智一切法元成﹐本智大现于此界之功德﹐本来具足﹐如同虚空界中有日月星辰觉性自起续云:“此界自体有如天空﹐本性自然光明﹐大悲住于觉性之菁英﹐为一切功德之现源其性名为现轮涅二者之起现根﹐为无始光明之真实清凈之界幻也”又如从此根中出现有情迷乱之相[1]

(二)大圆满。《普作续》云:啊呀!大萨埵!“菩提心者乃为王中王,普作则由菩提心来作,菩提心外余外则无作,菩提心者本来无谬误,既是无缪不可谈真伪,超越因果缘起与勤修,若尚不明作毕离勤行,不但不成勤修能所等,较此再无更大菩提障,无住无念全无密意故,自然住于无念平等境,本已作毕不起勤行心,于大乐众随何而安住,此即成就诸法之心要,依此不分自他之义利,一摄一切皆摄之心要,不观三世佛心亦开朗,不遮有情之心亦显明,啊呀!大萨埵谛听!普作我已尽作有情利,我已作了余人不需作,观待余人之法非我教,我本圆满尽作世俗法,本已尽作故不需见修,本来清净不需护本誓,本来一切皆住菩提地,不需清净持明地十地,无有勤作本来元成故,精勤事业本来不需作,对于自然智境无分别,无须智性智境上勤求,大乐法身与心为一体,无有前后三世之差别,圆满具足时处皆一体,一切一故于我皆圆满,大圆满义于我皆圆满,见行事业本誓地道者,如前所说皆不需勤修,如是不明而作勤修者,则与超越因果义相违,若是不遇无作大乐义,遂被无明勤修病所执,是故超越因果大圆满,非诸无根机者所行境,彼应奉行因与果之法。若对大圆满义无根机,陷于因果乘门所引教,我即本来超越此境界,为乐因果诸无根机者,若说此义即引起增损,设若于心起增损执着,虽转六世毕竟在轮回。[2]

二、北传佛经相关文献

在北传佛经大乘佛法中,菩提心是成佛重要关键之一,笔者举例如下:

(一)尔时网明童子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悕望功德利而发菩提心者,不得名为发大乘也,何以故,一切诸法无功德利,以无对治处故,世尊,菩萨摩诃萨不应为功德利故发菩提心,但为大悲故,为灭众生诸苦恼故,生诸善法故,解脱诸邪见故,灭除诸病故,舍我所贪着故,不观憎爱故,不没世法故,厌患有为故,安住涅槃故,发菩提心,世尊,菩萨不应于诸众生求其恩报,亦不应观作与不作,又于苦乐心不倾动。[3]

(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为信根,若圣弟子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何等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根,何等为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4]

(三)云何菩萨摩诃萨,得净佛眼,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无间,入金刚喻定,得一切相智,成就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尔时成就无障无碍解脱佛眼,诸菩萨摩诃萨,由得如是清净佛眼,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智慧境界,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无所不识,于一切法见一切相。[5]

(四)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住,何等为十,所谓大慈住,等心观察一切众生故,大悲住,不轻未学众生故,大喜住,灭忧恼故,大舍住,有为无为悉平等故,一切波罗蜜住,菩提心为首故,一切种空住,善解诸法故,无相住,离生受证不退转故,无愿住,舍受生故,念慧住,忍法成满故,一切法平等住,得授记法故。[6]

(五)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云何当有得菩提者,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佛于法界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文殊师利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证法界者,即是诤论,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故,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7]

(六)诸佛正法护持者,身语心业皆清净,戒定慧净亦复然,得解脱智善清净,诸佛正法护持者,常不舍离菩提心,波罗蜜行不弃捐,而能普摄多善法。[8]

(七)尔时等行菩萨问文殊师利言,是诸菩萨发菩提心者,为趣何所,答曰,趣于虚空,所以者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虚空故,等行言,云何菩萨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答言,若菩萨知一切发非发,一切法非法,一切众生非众生,是名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9]

(八)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能善调伏,何等为十,一者菩提心坚固,二者所作能净菩提之心,三者密护诸根,四者能趣向正道,五者能荷重担,六者终无厌倦,七者得于正命利益有情,八者舍离一切矫诈言论,九者永离谄诳,十者自性质直。[10]

(九)一切法无生故,菩提不可得菩提名不可得,众生众生名不可得,声闻声闻名不可得,缘觉缘觉名不可得,菩萨菩萨名不可得,佛佛名不可得,行非行不可得,行非行名不可得,于一切寂静法中而得安住,依一切功德善根而得发出,是名初发菩提心。[11]

(十)云何三根本,所谓发菩提心清净心自性空断我见。[12]

发菩提心者,此菩提心名为无上大乘种子,能与众生甘露解脱。[13]

第二十八节 自性清净

一、龙钦饶降巴尊者对大圆满法的见解与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释大圆满法自性清净

(一)自性清净

又《炬光炽燃续》云:“自然显现无断灭,智若穷尽愚昧念,境相本净住真界,无有分别之觉性,知是不动平等位,又于一切平等界,本来穷尽诸分别,住于自性清净界,言说文字无二故,又于无外内界中,于大休闲境中住,无有内外通彻故,无障亦无垢浊者,即是本来大清净,本自趣入净界相。”又《日月吻合续》云:“已悟本性大圆满,如此串习是为何?为得无求放下义,无修大乐得增长,现量觉了真如性,此性若谁能相遇,虽具无间罪恶者,修此则可得解脱,肯定无有可怀疑。”又《狮子妙力圆满续》云:“真离无有执着之法性,即是诸佛无二胜密意,无作无勤法性当地净,入于融合静虑法性境。”[14]

二、北传佛经相关内容

在北传佛经大乘佛法中,自性清净是成佛重要关键之一,笔者举例如下:

(一)菩萨通达般若波罗蜜多,离诸烦恼即得清净,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自性清净离诸惑故。[15]

(二)阿难,一切如来在昔因地,知众生界自性清净,为彼客尘烦恼所覆,然彼毕竟染污不及,是故如来出兴于世,为诸众生说微妙法,除诸垢浊令得解脱。[16]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本性清净,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法中复得清净,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法本来自性清净,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本性净中,精勤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实通达无没无滞,远离一切烦恼染着故,说菩萨复得清净,复次善现,虽一切法本性清净,而诸异生不知见觉,是菩萨摩诃萨为欲令彼知见觉故,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修行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安住内空,安住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安住真如,安住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17]

(三)我为声闻乘说,此偈意者,谓如来藏义若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所作及净信意法,断一切烦恼故,见我界故,若自净信有如来藏,然后若说若作,得成佛时若说若作,度一切世间如人见影,见如来藏亦复如是,是故说如影随形。[18]

(四)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本性清净,诸菩萨摩诃萨云何复于诸佛妙法而得清净,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法本来自性清净,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本性净中,精勤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实通达无没无滞,远离一切烦恼染着,故说菩萨复得清净。复次善现,虽一切法本性清净,愚夫异生不知见觉,是菩萨摩诃萨为欲令彼知见觉故,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安住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安住真如乃至不思议界,安住苦集灭道圣谛,修行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修行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修行八解脱乃至十遍处,修行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修行极喜地乃至法云地,修行五眼六神通。修行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修行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修行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修行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本性清净如是学时,于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及余无量无边佛法皆得清净,不堕声闻独觉等地,于诸有情心行差别,皆能通达至极彼岸,善巧方便令诸有情证一切法本性清净,证得究竟安乐涅槃。[19]

(五)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现前地,当观察十平等法,何等为十,所谓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无生故平等,无成故平等,本来清净故平等,无戏论故平等,无取舍故平等,寂静故平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故平等,菩萨如是,观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无违,得入第六现前地,得明利随顺忍,未得无生法忍。[20]

自性清净,彼即诸法本性自性,一切有为本性皆空,乃至一切善不善法,有为无为,世出世间亦复如是,菩萨摄受如是胜解,得入解脱解脱智见,及能摄受普净无垢解脱之处菩提资粮。[21]

尔时金刚手菩萨大秘密主长子金刚军,持妙宝网覆于佛上,前白佛言,世尊,菩萨云何能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佛言,善男子,菩萨若能具修十法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何等为十,一者常行无碍大慈,二者常起无倦大悲,三者精进办诸事业,四者善修空三摩地,五者现前通达胜慧,六者于一切处皆善通达,七者能以妙智清净三世,八者以无碍方便观实业报,九者虽了知空而植众德本,十者如其所说自性清净而善入圣道,菩萨若具如是十法,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22]

无增无减自性清净真实不可觉普遍等虚空,无色无作出过三世,不苦不乐无日月星宿,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罗蜜,真实非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非真实文殊师利,如此修行名修行般若波罗蜜,佛说此祇夜。此法不思议,离于心意识,一切言语断,是修行般若。[23]

(六)诸佛如来悉知众生自性清净,客尘烦恼之所覆蔽,不入自性。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作是念:‘我当勇猛勤修精进,为诸众生说是甚深般若波罗蜜,除其烦恼。一切众生皆有性净,是故于彼勿生下劣,应当尊重。彼即我师,如法恭敬。’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心,即生般若阇那大悲。[24]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为诸菩萨说一切法自性清净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所谓:“爱清净位是菩萨位;见清净位是菩萨位;深着清净位是菩萨位;悦乐清净位是菩萨位;藏清净位是菩萨位;庄严清净位是菩萨位;光明清净位是菩萨位;身清净位是菩萨位;语清净位是菩萨位;意清净位是菩萨位;色清净位是菩萨位;声清净位是菩萨位;香清净位是菩萨位;味清净位是菩萨位;触清净位是菩萨位。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清净故。一切法自性清净,即般若波罗蜜清净。[25]

(七)若信诸法自性清净,离一切戏论诸因缘行,是名圣默然,若依七菩提分有所说。是名如实说法,若常行舍心无所分别,无增无减,是名圣默然,若依八圣道有所说是名如实说法,若知诸法相如彼栰喻,不依法行,不依非法行,是名圣默然。[26]

(八)一切法相自性清净,所谓一切如来智身,文殊菩萨清净出生。[27]

(九)若菩萨于一切法不起诸念,了知诸业自性清净,住无所念,是名正念,若菩萨入一切法自性平等,于所缘相皆悉远离,毕竟观察了不可得,是名正定。[28]

(十)如来藏自性清净,---如来藏无所分别寂静无相,说名如来藏,大慧,未来现在诸菩萨等,不应执着有我之相,---大慧。我说如来藏者,为诸外道执着于我,摄取彼故说如来藏,令彼外道离于神我妄想见心执着之处,入三解脱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慧,以是义故,诸佛如来应正遍知说如来藏,是故我说有如来藏,不同外道执着神我。[29]

(十一)如来法身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障智障习气故名为净,是故说言,唯如来法身是净波罗蜜,以得寂静第一自在我故,离无我戏论究竟寂静故名为我,是故说言,唯如来法身是我波罗蜜,以得远离意生阴身因故名为乐。是故说言。唯如来法身是乐波罗蜜,以世间涅槃平等证故,故名为常,是故说言,唯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又复略说有二种法,依此二法如来法身有净波罗蜜应知,何等为二,一者本来自性清净,以因相故,二者离垢清净,以胜相故。[30]

(十二)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31]

--------------------------------------------------------------------------------

[1] 龙钦绕降巴.《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页.

[2]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0~51页.

[3]《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四》(元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五册第79页.

[4] 《杂阿含经》第二十六, 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二册. 第184页上.

[5]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八,初分转生品第四之二,玄奘译,《大正藏》第五册. 第44页下.

[6]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一,离世间品第三十三之六,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九册. 第658页下.

[7] 《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十六,文殊师利说般若会第四十六之二,梁曼陀罗仙译,《大正藏》第十一册. 第652页中.

[8]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九,惟净等译,《大正藏》第十三册. 第496页上.

[9]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三,谈论品第七(丹菩萨无二品第十二),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十五册. 第48页中.

[10] 《佛说宝雨经》卷第五,唐达摩流支译,《大正藏》第十五册. 第305页中下.

[11]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三,陀罗尼最净地品第六,隋真谛译,《大正藏》第十六册. 第372页下.

[12] 《佛说法集名数经》,施护译,《大正藏》第十七册. 第660页中.

[13]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卷第二,善无畏集译,《大正藏》第十八册. 第718页上.

[14]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52~153页.

[15]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七,第六分显相品第三,玄奘译,《大正藏》第七册,第926页.

[16]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四,出家功德缘起第十四,圣勇菩萨等造,宋朝绍德慧询等译,《大正藏》第三册,第343页.

[1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四十一,初分巧便学品第五十五之五,玄奘译,《大正藏》第六册,第749页.

[18] 《央掘魔罗经》卷四,宋求那跋陀罗,《大正藏》第二册,第540页.

[1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五十五,第二分同性品第六十二之一,玄奘译,《大正藏》第七册,第299页.

[2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册,第193页.

[21] 《大宝积经》卷第五,第二无边庄严会无上陀罗尼品第一之二,大唐菩提流志译,《大正藏》第十一册,第28页.

[22]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七,去来品第二十,惟净等译,《大正藏》第十一册,第742页.

[23] 《文殊师利问经》卷上,般若波罗蜜品第六,梁僧伽婆罗译,《大正藏》第十四册,第495页.

[24]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法性品第五,陈月婆首那译,《大正藏》第八册,第700页.

[25]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唐菩提流志译,《大正藏》第八册,第776页.

[26]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四,元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五册,第83页.

[27] 《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卷下,宋金总持等译,《大正藏》第二十册,第819页.

[28]《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卷下,施护译,《大正藏》第十七册,第929页中.

[29] 《入楞伽经》卷第三,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元魏菩提留支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529页.

[30]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三,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后魏勒那摩提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30页.

[31] 《成唯识论》卷第十,护法等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55页.

更新于:4个月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