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达:不增不减

居士人物 2024-09-21 11:08
简介

黄国达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黄国达居士简介,黄国达居士讲座开示,黄国达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黄国达居士简介_黄国达居士讲座开示_黄国达经典..

不增不减

黄国达

学佛修行的中心课题在于心灵的解脱自在,而要解脱就必须断除烦恼。以佛法的修行来说,戒律可以防非止恶,禅定可以收摄心念,但唯有智能照见实相,真实如理的悟入三法印,才能断除烦恼的根本——无明。实相或三法印的内涵就是空,悟入空性之后,配合禅定之力,止观双运,可以根除贪爱、瞋恨、我慢等烦恼。

诸法空相

那么,空是什么?如何契入于空?

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印顺导师在《般若经讲记》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中解说:「生灭,是就事物的自体存在与不存在上说的:生是生起,是有,灭是灭却,是无。垢净,是就性质上说的:垢即是杂染,净是清净。增减,是就数量上说的:增即数量增多,减即减少。世间的一切事物,不外是体性的有无,性质的好坏,数量的多少。如一个团体,团体的存在与否,这是生灭方面的;团体健全、堕落,前进或反动,是垢净方面的;团体的发展或缩小,是数量方面的。任何一法,都不出此体、质、量三者,所以本经特举此三对。如专约菩萨的证入空相说,即通达诸法自性空,空非先有后无,或本无今有的,所以说不生不灭;空性离烦恼而显,然在缠不染,离缠也并非新净;空不因证而新得,不因不证而失去,所以也就没有增减。此究竟真理──毕竟空,只是法尔如此。悟入毕竟空性,离一切相,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不增不减

就其中不增不减来说,由因缘和合所生的现象表现在数量的增减变化上,成和住的阶段是成长、增长,坏和空的阶段是衰退、减损。成败、得失都不外乎增和减,这是就有为法或世俗假名有的角度来说的;就无为法或胜义谛而言,则是不增也不减,增减的现象本性空寂、如幻不实。

在实际生活中,对金钱、物质的多或少,名位的高低,权势的大小,感情的厚薄,学问的深浅,人们对这些数量的增减变化的认知总是僵化的,其实这些都没有绝对的实体性,完全是随着因缘而起落无常,不是单凭个人主观愿望就会更多更大更高。因此执取愈深,苦恼就愈多,因为预期一个更好的状态就己经种下了苦因;认定有成就才有价值,心灵便失去宽广的视野,也失去自由的伸展空间。

当以智能彻透它的实在性,明白多少、大小、高低、深浅、厚薄都是缘起如幻,没有究竟真实性,心灵即呈现鲜活、流畅的大用,可以随机应变,随遇而安,自在无碍。这就是不增不减的般若智能。

如实的中道

此外,空既是不落两边的中道,超越思惟的「如实」相,对「空相」、「空性」的体会也不妨用「不增不减」来描述:凡是在认知上有所增减都是不如实的。现在就此点来略抒己见:

认为事物有自性实体,有固定性、单一性、孤立性,这是「增」;把事物看成海市蜃楼般的根本不存在,否定现象,而落入虚无断灭,这是「减」。

有些人以为事物虽然是空的,背后却有一个不可思议、甚深微妙、玄之又玄的存在,那是「真如理体」、「常住真心」,是不可以空的,是「妙有」,这也是「增」。是头上安头的添加物,是一种累赘,空得不澈底。

或是以为「空性」是实体,涅槃是实体,这也是有所得的「增添」。

另有些人以为一切法空,连方便安立的假名也要破,只能破不能立,破坏世间的文字相,这是「减损」,空过头了。

还有些人虽然也认同一切法不是什么都没有,却想成是「唯心无境」,破坏境相在因缘和合中相对的客观性,夺境而立心,执着「心」的实体性,是「增添」;否定「境相」的缘起现象为子虚乌有,全凭内心显现,又是「减损」。

遇到事情,立即用自己主观的见解不断地投射在上面,算是「增添」;或是逃避,不去接触,假装它是不存在的,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减损」。

无论是增添或减损,都是偏执一边,不是如实的中道。所谓如实,就是如其原来的样子,恰如其份,不多也不少。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修戒定慧算不算是「增」?烦恼断除算不算是减?

其实这并无碍于如实相的不增不减,就如宝珠蒙尘,拭除尘垢对于宝珠并没有减少什么,宝珠的光明显现也不是有所增添,只是还其本来而已。

中观家的破自性见,唯识家的破遍计所执性,都只是把不如实的谬误破除而已。同理,中观家证毕竟空,唯识家的证圆成实性,也都是回复它如实的真相。这不是本有今无,落入时间前后相的「常住本体」,而是离言绝待、超越时间相、非常亦非无常的实相。

当下照见如实的中道

「空」既是不增不减,如何见到「不增不减」呢?就在当下内心对着各式各样的境相时,检视自己是如何看待它们的。当发现有所增减,实时洞悉,就回到如实、真实。

可是难就难在看不见自己在认知的当下对事物的「增添」或「减损」,这就是「无明」——心灵的盲目。

怎么办呢?没有快捷方式,只有静下心来细密地观察,才会发现自己的盲点,见到真相。

当心思混乱,生活在矛盾、冲突,紧张、压力之中时,要检视一下自己是否看事情时带着过于僵硬的想法,强加在上面太多的框框,弄得自己左右为难,进退失据,就像父子骑驴的故事那样,怎么做都不对。其实只要根据当下的情况作智能的抉择,然后做去就是了。世间的缘起相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完美,也没有标准答案,唯有寂灭空性是无诤、超越矛盾和冲突的。

譬如,今晚想静下心来禅修,可是却有一堆事情要处理,心里觉得冲突、矛盾、犹豫不决。这时,暂时放下对于禅修或办事的「非马上做不可」的心态,那是多「增添」出来的妄执。客观地衡量事情的急迫性,如果不急,就不要挂碍,因为要等到事情完全做好,就几乎没有时间禅修了!如果事情很急,就立即去办,等告一段落,再放心禅修,免得三心两意。这就是随缘如实的中道,帮助我们处事理性、果断。

又如,当你觉得一切都显得枯燥乏味时,检视自己是否在认知上否定了某些东西,譬如学佛而在不知不觉中漠视了一些事物如:运动、休闲、交友等等身边的事物?觉得这些都是俗务,是修行的障碍?如果是的话,就要思惟、观察,甚至质疑、追问自己,是否只是将攀缘心从周遭的事务转移到和佛教有关的事物上?一旦日子久了,新鲜感消失了,是否又兴味索然了?

这时,让认知回到如实,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用开阔的心重新环视周遭的事物,从新的角度出发,即使做家事,也有乐趣。那么心灵将再活跃起来,日常生活不再只是乏味无聊、无记、无意义中过!

这就是不增不减的如实中道!

更新于:2个月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