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强:无门关说例

居士人物 2024-09-24 11:07
简介

陈士强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陈士强居士简介,陈士强居士讲座开示,陈士强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陈士强居士简介_陈士强居士讲座开示_陈士强经典..

无门关说例

陈士强

《无门关》,又称《禅宗无门关》,一卷。南宋绍定元年(1228)佑慈禅寺住持慧开撰,参学弟子宗绍编。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卷。

慧开(1183——1260),字无门,赐号“佛眼”,钱塘良渚(今属浙江)人,俗姓梁。幼年出家,习学经论,长大后曾在南峰石室独居坐禅,达六年之久。后谒参诸山尊宿,得法于月林师观禅师,为南岳下十八世、临济宗杨岐派僧人。事见《无门慧开禅师语录》。

《无门关》书首有绍定元年(1228)七月习庵陈坟的题记;绍定二年(1229)正月慧开的表文和自序三大正藏》本以书名《禅宗无门关》为自序的标题)。书未有绍定元年慧开的题识;绍定庚寅二二年,公元12吕年)无量宗寿抄录的《禅箴》和《黄龙三关了,淳佑乙已(五年,公元1245年)宁武军节度使孟撰的《跋了,淳佑丙午:八年,公元1246年)西湖安晚居士(姓名不详)增添的《第四十九则语》。

慧开在自序中说: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既是无门,且作么生透,岂不见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徙缘得者,始终成坏,凭么说话?大似无风起浪,好肉剜疱,何况滞言句,免解会,掉棒打月,隔靴抓痒,有甚交涉。慧开绍定戊子(即元年)夏,首众于柬嘉龙翔,因袖子(僧人)请益,遂将古人公案作敲门瓦子,随机引导学者,竟尔抄录,不凳成集尸初不以前后钦列,共成四十八则,通曰《无门板》。”(《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292页中)。

《无门关》是根据慧开于绍定元年(1228)夏天,在东嘉龙翔寺为僧众拈提佛祖机缘(“公案·二时的记录,整理而成的拈颂集。同年十二月印行,淳佑”八年(1246)重刻。

全书共收录四十八则公案,每则公案均选取四字为题,不依世次,随讲随录。这些公案是:

赵州狗予;百丈野孤;俱眠竖指;胡子无须;香严上树;世尊拈花;赵州洗钵;奚仲造车;大通智胜;清税孤贪;州(赵州徙捻)勘庵主;岩(瑞岩师彦)唤主人;德山托钵;南泉斩猫;洞山三顿;钟声七条;国师三唤;洞山三斤;平常是道;大力量人;云门屎橛;迦业刹竿;不思善恶;离却语言;三座说法;二僧卷帘;不是心佛;久响龙潭,非风非幡;即心即佛;赵州勘婆;外道问佛;非心非佛;智不是道;倩女离魂;路逢建道;庭前柏树;牛遇窗楼;云门话堕;耀倒净瓶;违么安心;女子出定;首山竹蓖;芭蕉拄杖;他是阿谁?竿头进步;兜率三开;干峰一路。每则公案之末,各附一则拈语(“拈古”)和一首词(“颂古”)或直敷其事,或引类况旨,激扬玄奥,开塞发悟。所有的拈颂均为慧开一人所作。其中,颂古包括三言四句、四言四句、五言四句、六言四句、七言四句五种形式。其例如下:

一道州狗子”赵州(促捻)和尚因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笔者案:以上为“赵州狗子”一则的公案。”

无门曰: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足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宇,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板。透得遇者,非但亲见赵州,使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厮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其有要透关底,么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宇。尽夜提撕,其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熟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蓦然打发,惊天动地。如夺得开将军大刀入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六这四生中,游战三味。且作么生提撕,尽平生气力,举个“无”宇,若不间断,好似法烛一点便着。[笔者案:以上为慧开一对赵州狗予”公案的评论,即“拈古”。]

颂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笔者素:以上为慧开对公案的赞颂,即“颂古一。]

(第292页下——第293页上)拈古是没有固定的句式的,它犹如散文,随意发挥,可长可短;而颂古是一定的句式的,上例中的颂古为四言四句。再看:

“钟声七条云门(犬偃)曰:世界凭么广阔—,因甚么向钟声里披七条(指七条袈裟)?

无门曰:大几参禅学道,切忌随声逐声。纵使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也是寻常。珠不知,袖僧家骑声盖色,头头上明,着着上妙。然虽如是,且道声来耳叫,耳往声边,直饶响寂双忘,到此如何话会。若将耳听应难会,眼处闻声方始亲。

颂曰:“会则事同一家,不会万别千差。不会事同一家,会则万别千差。”(第295页上)

上例中的烦古为六言四句。

“平常是道南泉(普愿)因赵州(从捻)问如何走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州云:不拟争(怎)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足无记。若真建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州于言下顿悟。

无门曰:南泉被赵州发问,直得瓦解冰消,分陈不下。赵州纵绕悟去,更参三十年始得。

颂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第295页中)上例中的顷古为七言四句。

一云门屎橛云门(大偃)因僧问“如何是佛”,门云:干屎橛。

无门曰:云门可谓家贪难辨(当作“辨”)素食,事忙不及草书,动使将屎橛来撑门拄户,佛法典衰可见。

颂曰:闪电光,擎石火,眨得眼,已蹉遏。”(第295页下)上例中的颂古为三言四句。

“芭蕉拄杖芭蕉(慧清)和尚示众云:尔有拄杖子,我与尔拄杖子。尔无拄杖子,我紊尔拄杖子。

无门曰:扶遇断桥水,伴归无月村

。若唤作拄杖,入地狱如箭。

颂曰:诸方深与浅,都在掌握中。撑天并拄地,随处振宗风。二第298页中、下)

上例中的颂古为五言四句。

《无门关》虽然篇福较短,所摘录的禅门公案也不多,但它在体例上将拈古和颂古结合起来使用,在内容上提倡“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一,以反对静坐摄心,默默忘言的“默照禅”,这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慧开认为,所谓“祖师关”,简单地说,就是赵州从捻在回答学僧“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之间时说的“无”字。只要将这个“无”字参透,就能了却生死大事,获得大自在。这与“看话禅”的倡导者大慧宗呆,关于把公案中的某些典型语句(“话头”)提取出来,当作参究对象的主张是一致的。

《无门关》在中国久已绝传,自南宋以来的官私版大藏经均未收录过它。但此书被慧开的参学弟子带到日本,在那里却一直流传。先后刊刻了好几版,并出现了十多种注疏,是一部颇有名气的禅书。

北京房山区西南40里,有奇峰一座,挺拔秀丽,矗立于群山环抱的盆地中央。山腰常有白云缭绕,古名:白带山:;山坡多生莎题草,高可没膝,又名“莎题山”;山上有洞窟九座,密藏石刻佛教大藏经版4196片,已历千年,故又通称为“石经山”;山顶突起五座高台,僧人以之比拟古印度五天竺圣地,俗称“小西天”。

山之西南麓,有千年古刹云居寺,创建于隋唐之际,至辽圣宗时期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该寺坐西朝束,依地形之高下而筑殿堂,错落有致;寺之南北双塔对峙,内外古柏森然,为华北佛教重地,京郊着名禅林。1942年遭日本帝国主义炮火,几被夷为平地。1985年,政府为保护文物,拨给巨款,并得到国内外佛教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废墟上重建云居寺。如今已建成五座殴堂,对外开放,供中外佛教徒和游人参拜游览。

据史书和碑刻记载,静琬法师秉承师愿,自隋大业年间,迄唐贞观十三年(639),在石经山创刻石经,其后弟子继踵,刻经不辍,经辽金两代续刻,分别密藏于山上石洞及云居寺之南塔前地穴内。山上山下,共藏石经版1500O余块,通称:房山石经:。我们的先人,锲而不舍,延续千载,创造了人类文化史上的这一伟业。

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石经山下左右东峪寺、西峪寺。西峪寺后有香树庵,香树生处也。”从现在寺庙总体建筑观察,西峪寺即云居寺,是古代石经山寺庙群的总院,束峪寺乃是下院,建筑规模不大。香树庵,因生香树而得名,清代已成尼庵,现在遗址尚存清碑两块,一为康熙十年(1671)立,是重修香树庵的记事碑;二是道光十五年(1835)立,为二善信重修香树庵碑记。

史书末记:中峪寺:之名。近年于云居寺东南、东峪寺西南土丘上,发掘出中峪寺部分石刻及遗迹。石刻文字表明,中峪寺为辽代所建,有塔林数百座,桃、杏园各一处。

云居寺南塔为辽代所建,密檐式十三层,与北京天宁寺塔、良乡昊天塔同一式样,尊立在石经地穴北沿,惜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寇拆毁,现仅存塔基。

北塔下部为楼阁式,中空,有磴道可登;上部覆钵形,有相轮,宝顶。此塔经鉴别定为辽塔,但从实地考察判断,其基座可能为隋唐之际所建,内部结构仍有隋唐原建部分。

北塔东西南北四角各有唐建小石塔一座,为唐景云二年(71t)至西元十五年(727)之间所建,未曾移动过。由此可证,北塔创建年代应早于景云二年,经辽代和明代两次大修,成为目前的式样。

西北角四方形小石塔为景云二年所建,塔顶为密檐七级浮图,通高四米有余,塔门朝北,内有宠,正面浮雕一佛二胁侍,形体丰腴,线条柔美,刀法极精,为典型唐代造像。

东南角四方形小石塔为太极元年(712)所建,同为七层密檐式,塔高4米,西外壁刻有大唐《易州石亭府左果毅都尉蓟县田义起石浮图颂》,王利贞撰文。略云:石亭府果毅田公,尊崇法门,福求无上,奉为七代先亡、见存太夫人、合家大小敬造石浮图七级,释迦像、二菩萨、神王等一铺。西壁有民国廿一年(1932)陈兴亚等游云居寺时所刻题记。

东北角小石塔建于西元十年(722),亦为方形,塔顶重檐六层,高4米有余。此塔集唐代建筑、雕刻、书法珍品,于一身,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檐郭线刻刀法圆熟流畅,造型生动,尤其是四腿腾空的奔象、驰鹿、极度夸张,全身充满动感。塔门朝北,两旁两尊力士雕像分列左右,肌肉突兀,威武刚健。宠内正面浮雕一佛二肋侍像,纯为盛唐风格。东西两壁分雕两组供养人像,其中有高鼻深目、丰髭重须的胡人形象,格外引人注目,反映了当时幽州地区政治格局和民族团结的关系。东壁外刻《大唐易州新安府折冲李公石浮图之铭》,梁高望书,略云:清信士李文安游心正觉,妙达苦空,知劳生之有涯,设津染梁于彼岸。乃于范阳县西云居寺,为亡妻河东郡君薛氏造石浮图一所。西南角为开元十五年(727)建小石塔,上刻《大唐云居寺石浮图铭》,太原王大悦书。建浮图者为郑氏,字元泰,范阳人。铭日:“高塔峨峨,示延遐瞩,多生坏坏,动善群解。兹设兹利,无碍无疆,其福丰衍,其资广。彼石惟坚,我性亦定:水永不灭,视以知正。”

北塔西廊下还有一单层小方形石塔,合龙内佛像完好,原置于水头村南梦堂庵。其庵乃唐代梦堂法师居住处。

石经山顶有五台,每一台上原来均有小石塔一座。现仅存南台、东台石塔两座,其它三处只可于遗址上见到塔顶、塔座等遗物。

南台小石塔挺拔秀美,塔身方形,塔顶重檐七层(塔刹现已不存”,造型酷似着名的西安小雁塔和大理三塔。后壁镌《山顶石浮图后记》,其文日:“大唐开元十八年,金仙长公主为奏圣上,赐大唐新旧经四千余卷,充幽府范阳县为石经本。又秦范阳县东南五十里,上垡村赵襄子淀中麦田庄,并果园一所,及环山林麓,东接房南岭,南逼他山,西止白带山口,北限大山分水界,并永充供给山门所用。又委禅师玄法,岁岁通转一切经,上延宝历:水福慈王;下引怀生,同攀觉树。粤开元廿八年庚辰岁朱明八日,前莫州吏部常选王守泰记山顶石浮屠后。送经京崇福寺沙门智升,检校送经临坛大德沙门秀璋,都检校挥师沙门玄法。

金仙公主为唐玄宗李隆基第八妹,信奉道教,但她积极支持佛教徒刊刻石经的事业,奏请唐玄宗御赐云居寺经本和大面积土地、山林、果园,并派《开元释教录》的作者智升法师等从长安护送经本到云居寺。这是云居寺和房山石经刊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云居寺现存辽塔五座,其中三座为砖塔:一为:万人塔:,在云居寺西南一里处,是普通僧人的骨灰塔;一为:老虎塔:,位于云君寺西北山顶,是保护寺庙平安的吉祥塔;一即:北塔:,又称舍利塔、罗汉塔,俗称钟鼓楼,因其上部宝顶相轮如钟形,中部覆钵如鼓形,下边成楼形。

辽代石塔两座:一为:开山琬公大师之塔:。此塔原在水头村静琬塔院内,1976年经有关部门同意迁于云居寺原药师殿院内。学术界原将此塔确定为唐代建筑,拆迁时在塔之地宫内发现辽大安九年(1093)的《静琬大师塔铭》,记载静琬大师卒于唐贞观十三年,因其法宝未就,故师灵骨未瘗焉。至辽大安初,有通理大师睹彼胜迹,因继其功,放大乘十善戒,度徒数十万。读经之暇,遂缔构贞珉以为石浮图一所,高二丈余,奉安静琬灵骨。由此可知,此塔为辽道宗大安九年所建。

第二座石塔是辽天庆八年(1118)所建的:续秘藏石经塔:,俗称八棱碑、压经塔。此塔原与南塔为邻,现移至文物管理处院内,云居寺修复竣工,仍将移回原址。塔高5米有余,下部为双层塔座,重檐::层,密檐式塔顶,浮雕的动物及人物形象等,栩栩如生,为辽代艺术精品。中部似陀罗尼经幢形式,但碑面未刻经咒,而是刻的一篇《续秘藏石经塔记》:浮图经教,来自西国,梵文贝叶,此译华言,尽书竹帛。或邪见而毁灭,或瀑水而漂溺,或兵火而焚蒸,或时久而蠹烂,孰更印度求请与?有隋沙门静琬,深虑此事,励志发愿,于大业年中,至涿鹿山,以大藏经刻于贞珉,藏诸山穴。:文中记述,辽代圣宗、兴宗、道宗诸帝赐钱刻经47帙,还提到通理大师校勘文字,石类印版,背面俱用,每石镌经两纸。现在看来,通理大师改大碑为小碑,既节省石料资金,又节省时间,是镌造石经办法的一大改进。此塔造形极美,亭亭玉立,游人至此,无不驻足瞻仰,摄影留念。

摘自《十方》10卷4期

更新于:3个月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