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强:《佛家名相通释》要览
陈士强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陈士强居士简介,陈士强居士讲座开示,陈士强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陈士强居士简介_陈士强居士讲座开示_陈士强经典..
《佛家名相通释》要览
陈士强
《佛家名相通释》,二卷。现代熊十力着,成于1936年秋。通行本有北京大学1937年刊行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7月重排本。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又名定中、升恒,中年以后改名十力,字子真。晚年自号黄冈逸翁、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人。十岁从父读习《三字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年,父卒,曾从邻村何炳藜附读半年,以后便勤奋自学,涉猎诸子百家,而尤喜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着作。十七岁赴武昌,投身兵营,以谋***。1904年,参与创立科学补习所,翌年参加日知会,并考入陆军特别学堂。1906年在武昌创立黄冈军学界讲学社。后因谋刺张之洞部下、统制张彪事泄,潜隐家乡。辛亥***爆发后,回武昌,任都督府参谋。1916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思想大变,弃政向学。1920年,入南京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门下,研习法相唯识之学。1922年,应蔡元培之请,任教于北京大学,主讲《唯识概论》。次年,焚旧稿而另创《新唯识论》。抗日战争期间,迁居四川璧山和乐山,着书立说,先后受聘于复性书院、勉仁书院,并任设于北碚的中国哲学研究所的所长。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1949年重返北京大学任教。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和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撰有专着二十多部,论文、札记等一百余篇,合计三百多万字。主要着作有:《读智论抄》、《因明大疏删注》、《境相章》、《新唯识论》、《十力语要》、《读经示要》、《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原儒》等。生平事迹见《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当代中国十哲》(华夏出版社)、《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等。
《佛家名相通释》是一部解释法相唯识类佛教术语(“名相”)的着作。书首有作者的“序”和“撰述大意”。“序”简略地介绍了本书的撰作缘起(主要是为“有志于研究佛学,而苦名词难解”的学子而作)。“撰述大意”叙述了本书的结构体例为何这般设定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如何研究佛学的看法。作者认为,“唯识法相,渊源广远,资藉博厚,而其为书也,又条件分明(如法相书——原注),统系严整(如唯识书——原注),佛家哲学方面名词术语,盖亦大备于唯识法相诸要典,撮要而释之,则可以读其书而通其学。大有(大乘有宗)之学既通,而诸小有(小乘有宗)、小空(小乘空宗),爰及大空(大乘空宗),一切经论,无不可读。”印度佛学,在本土亡绝已久,“今欲求佛学之真,必于中国”。读佛书,有“四要”:分析、综会、踏实、凌空。读佛书,必先读“论”,而读“论”,必先唯识法相,而次空宗。
正文分为上下二卷,共解释佛教名词四十六条。
卷上:依世亲《大乘五蕴论》,诠释法相类佛教名词。有:法、有宗、空宗、法性宗、法相宗、唯识宗、诸行、《五蕴论》、五蕴、色蕴、性、善等三性、业、三业、假实、假法、相、心心所、种子、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十八界、无为法、止观、十二缘生、三苦、四谛、二谛、外道十六异论、数论、胜论。总计三十三条。
卷下:依世亲《大乘百法明门论》,并参酌《成唯识论》等,诠释唯识类佛教名词。有:《百法论》、《识论》(指《成唯识论》)、诸识、能变、四分、功能、四缘、三境、识性、修行位次、四智心品、法身、情识。总计十三条。
作者认为,坊间刊印的《唯识开蒙》、《相宗纲要》等书,虽然也是为初学者所编的入门书,但由于它们只是“粗列若干条目,而卤莽灭裂,杂取经论疏记等陈语分缀之”,故学子反复览观,“卒无一径可通”(“撰述大意”)。而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依据论典,选取词条,并将它们置于法相体系和唯识体系之中予以说明。
如书中释“性”字说:
“佛书中凡言性者,多为体字之异名,其义有二:一、指绝对的真理而言,即东方玄学上所谓本体或实体及体用之体,是也。(此在宋明儒书中屡见之诸儒所谓本原之学,即谓穷究本体之一种学。佛书中所谓实性或实相,皆实体之异名——原注)二、指诸法之自体而言。佛书中每举一法,必刊定其自体,读法相唯识诸论,尤须明了此意。”(卷上)
释“相”字说:
“相字有二义:一、体相。如说诸法实相,即实体之异语,亦云真如。二、相状。如法相之相,对法性而得名(此中法性,犹言诸法实体。——原注)。此相字,即相状之相,乃斥指色心诸行而名之也。故法相一词,略当通途所云现象。”(同上)
佛教的名词术语是互相交叉的,重重无尽的。也就是说,一条佛教名词术语中包含了几条乃至几十条、几百条其他的名词,而那些被用来说明某一条佛教名词术语的名词本身又可独立成条。如“色蕴”条所包含的内容有:四大(地、水、火、风)、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尘(色、声、香、味、触)、五因(生、依、立、持、养)等。“行蕴”条所包含的内容有:遍行五种(触、作意、受、想、思)、别境五种(欲、胜解、念、三摩地、慧),善有十一种(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舍、不害)、烦恼六种(贪、嗔、痴、慢、疑、恶见)、随烦恼二十种(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不定有四种(悔、眠、寻、伺)等。对于这种情况,本书一般是先对某一词条作一概括性的说明,然后依次解释它所蕴含的众多的义理,即相关的多组佛教术语。因此,词条的释文长短不一,短的不到一百字(如卷上“法性宗”条),长的则有一万几千字(如卷上“行蕴”条、卷下“诸识”条)。作者对于法相唯识学的融会理解,在释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虽然学尊法相唯识学,但他认为“法相是无着学,唯识是世亲学”(“撰述大意”),两者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区别。“无着说较少病,世亲便多差失。”(卷上“有宗”条释文夹注)因此,他在书中对世亲之学颇多微词,并一再强调,他的《新唯识论》就是为纠正世亲之失而作的。这在卷上“法相宗”、“唯识宗”两条的释文表达得尤为明显:
“法相宗”条说:
“相者,相状或形相。有宗解析诸法形相或缘生相,其旨在于析相以见性(析诸法相,而知其无自性,则即诸法而见为实性之显现也。无着本旨如此,世亲唯识便失此意,此《新唯识论》所由作也。——原注)。然以其善说法相故,因得法相宗之名,亦省称相宗。”
“唯识宗”条说:
“此宗虽导源无着,而实在于世亲。无着作《摄论》(具云《摄大乘论》——原注)授世亲,世亲由此舍小入大(世亲初治小宗——原注),未几创明唯识,作《唯识二十论》,成心外无境义;作《百法明门论》,成一切法不离识义。最后作《唯识三十颂》,理论益完密,而意计穿凿之病,亦不可掩云。(拙制《新论》及《破破论》,学者倘虚玩之,则世亲学之得失不难见也。——原注)”文中所说的《新论》指的是《新唯识论》,《破破论》指的是《破破新唯识论》。
由此观之,《佛家名相通释》既是查检法相唯识学名词术语的实用的佛教辞典,也是研究熊十力佛学思想的一部值得注意的重要着作。
评论